刑事诉讼法效力级别
『壹』 如何理解刑事诉讼法的性质与地位
刑事诉来讼法是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基木源组成部分,根据法的一般分类,刑事诉讼法在性质上属于:
1.公法
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最早是由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提出来的,“公法是关于国家的法律,私法是关于个人利益的法律”。刑事诉讼法,是调整国家与诉讼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关系的法律,属于公法范畴。
2.基本法
按法律的效力、内容和制定程序等的不同,法可以分为根本法、基木法和一般法。在我国,根本法指的是在国家中占据最高法律地位的宪法;基本法指的是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除宪法以外的重要法律;一般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法律。刑事诉讼法的制定及修改都必须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因此刑事诉讼法是国家重要的基木法律之一。
3.程序法
按照法规定的具体内容的不同,法可以分为实体法与程序法。实体法主要是指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法律;程序法是指为保证权利、义务的实现所必须遵循的程序规则。刑事诉讼法是保障国家实现刑罚权的程序法。
『贰』 律师法与刑事诉讼法相冲突,哪个效力更高
你好!
你问的这个问题是学术界争论的比较多的问题。目前大家的说法都不一致专。
但我认属为:
第一,刑事诉讼法与律师法不是同一位阶的法律,刑事诉讼法是上位法,律师法是下位法,刑事诉讼法的效力要高于一般法。
第二,两个法律的宪政基础不一样,刑事诉讼法是由近三千名左右的人大代表表决产生的,律师法是由一百多个常委会委员表决产生的。
当然,这个问题其实需要人大或者人大常委会做出最终的解释,但至今没有明确的说法,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一般都是刑诉法优于律师法!
『叁』 六机关规定的法律效力
应该是司法解释,根据制定机关不同,各个法律的效力也是不同的。
上位法优于下位法
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肆』 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效力是哪些
效力范围有三个方面:
1.地域效力:在我国领域范围(包括:我国驻外大使馆,公使馆等)内犯罪的,除特别专规定外都适用本法属,
2.对人的效力:我国公民在我国或者境外犯我国规定之罪的,外国公民在我国犯罪除特别规定适用我国刑法,外国公民在境外对我国公民犯罪并在当地认为是犯罪时,适用我国刑法,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3.时间效力:当未审理或者未判决的案件跨越了两套刑法时,采取从旧从轻的原则处理.
『伍』 在刑事诉讼法中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有哪些
最高法院的判决、裁定;
二审法院的判决、裁定;
一审法院对被告人判处的刑期非死刑、死缓的而没有上诉、抗诉的判决、裁定;
再审法院按二审程序审理的判决、裁定。
『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内容过多,仅摘录一部分。
第一编 总 则
第一章 任务和基本原则
第一条 为了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秩序,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第三条 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由人民检察院负责。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除法律特别规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这些权力。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严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
第四条 国家安全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办理危害国家安全的刑事案件,行使与公安机关相同的职权。
第五条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六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依靠群众,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对于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许有任何特权。
第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
第八条 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第九条 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于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应当为他们翻译。
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应当用当地通用的语言进行审讯,用当地通用的文字发布判决书、布告和其他文件。
第十条 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制。
第十一条 人民法院审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一律公开进行。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人民法院有义务保证被告人获得辩护。
第十二条 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第十三条 人民法院审判案件,依照本法实行人民陪审员陪审的制度。
第十四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的辩护权和其他诉讼权利。
诉讼参与人对于审判人员、检察人员和侦查人员侵犯公民诉讼权利和人身侮辱的行为,有权提出控告。
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
(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三)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四)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第十六条 对于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适用本法的规定。
对于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第十七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按照互惠原则,我国司法机关和外国司法机关可以相互请求刑事司法协助。
第二章 管 辖
第十八条 刑事案件的侦查由公安机关进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贪污贿赂犯罪,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报复陷害、非法搜查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犯罪,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对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重大的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时候,经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决定,可以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
自诉案件,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
第十九条 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普通刑事案件,但是依照本法由上级人民法院管辖的除外。
第二十条 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刑事案件:
(一)危害国家安全、恐怖活动案件;
(二)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
第二十一条 高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件,是全省(自治区、直辖市)性的重大刑事案件。
第二十二条 最高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件,是全国性的重大刑事案件。
第二十三条 上级人民法院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审判下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件;下级人民法院认为案情重大、复杂需要由上级人民法院审判的第一审刑事案件,可以请求移送上一级人民法院审判。
第二十四条 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如果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审判更为适宜的,可以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十五条 几个同级人民法院都有权管辖的案件,由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审判。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移送主要犯罪地的人民法院审判。
第二十六条 上级人民法院可以指定下级人民法院审判管辖不明的案件,也可以指定下级人民法院将案件移送其他人民法院审判。
第二十七条 专门人民法院案件的管辖另行规定。
刑事诉讼法全文_2016最新刑事诉讼法全文_法律快车
http://www.lawtime.cn/faguizt/43.html
『柒』 刑事诉讼法
你好:
1、二审期来间,一审法院提源起审判监督程序是否符合法定程序,为什么?
不合法。因为二审受理后,一审判决就不会生效;既然不生效,就不会成为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对象了。
2、一审法院院长能否独立决定提起审判监督程序?请说明理由。
不能够。理由:提起再审的主体必须是法定的行使审判权的机关和公职人员。依照我国《民事诉讼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在民事诉讼中有权行使审判权的机关和公职人员包括:各级人民法院的院长和审判委员会,他们共同对本院的审判行审判监督权。
3、二审法院将案卷材料退回一审法院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不正确。于此无法律依据。二审法院应该自己审完。
『捌』 民法通则和刑事诉讼法和著作权的效力的高低排序
都是属于狭义的法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只不过调整对象不同!
『玖』 《刑事诉讼法》与《律师法》哪个效力高
2007年1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进行了一系列修改,修改后的新《律师法》已经于2008年6月1日起施行。而这部法律的颁布实施之所以受到社会各界的的广泛关注,就在于新《律师法》对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权利加以完善和强化,对刑事诉讼中律师的会见权、阅卷权、调查取证权、法庭言论豁免权作出了一系列不同于《刑事诉讼法》的突破性规定,而这些与《刑事诉讼法》明显冲突的突破性规定究竟如何使用成为各方争议的焦点,尤其是在具体的办案实践中,律师在会见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办案机关到底能不能派员在场等一系列棘手的问题使我们产生疑惑,无所适从。一个是新颁布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一个是由全国人大制定的颁行了近十一年之久的法律,究竟该适用那部法律呢?现在主流的观点认为新《律师法》是刚刚修订颁行的,当两法发生冲突时,按照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应当优先适用新《律师法》的有关规定,当然也有少部分人坚持认为根据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原则,仍应当适用《刑事诉讼法》。
在司法实践中,当产生法律冲突时,通常按照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殊法优于普通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等原则确定该如何适用。而单单就新法优于旧法这一原则而言,主要适用于同一机关就同一事项先后制定的规定不一致的情形,结合本文中提到的新《律师法》和《刑事诉讼法》有关律师会见权、阅卷权、调查取证权和法庭言论豁免权方面不一致的规定,笔者认为应当按照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原则,优先适用《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新法优于旧法这一规则在这两部法的冲突中根本就不能适用,原因在于《刑事诉讼法》是由全国人大制定,而新《律师法》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两部法律的制定机关不同,当然就不能适用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全国人大与全国人大常委会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按照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原则,全国人大制定的《刑事诉讼法》效力当然高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律师法》。此外,我国《宪法》第67条第三项明确规定: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对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因此,笔者认为刚刚颁行的新《律师法》实际上处于非常尴尬的法律境地,只要《刑事诉讼法》不进行相关的修改,新《律师法》永远也不能理直气壮地“挺起腰杆”。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新《律师法》中的突破性规定无疑是进步的、先进的,它使法庭上的控辩双发的法律地位更趋于平等,对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保障人权,对公诉机关在法庭上天然形成的优势地位的削弱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而新《律师法》与《刑事诉讼法》之间的冲突不过是国家立法节奏轻微失调产生的影响,加快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必然是大势所趋,迫在眉睫,随着《刑事诉讼法》的及时修改完善,这一问题将迎刃而解,检察机关感受到“平等武装”后辩护方的冲击的那一刻将不可阻挡的到来,而中国的法制进程也将迈进一大步。
『拾』 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等级指的是什么
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等级
上述各种法的形式都具有法的效力,但它们的效力等级又是有差别的。
1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2 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3 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4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优先适用效力,经济特区法规的优先适用效力。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依法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自治地方适用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规定:经济特区法规根据授权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经济特区适用经济特区法规的规定。
5 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
6 特别规定优于一般规定、新的规定优于旧的规定的原则: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
7 法的溯及力:法的溯及力是关于法是否有溯及既往的效力的问题,即法对它生效前所发生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如果适用,就是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是没有溯及力。《立法法》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
作为一项法制原则,法是不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的。无论是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还是规章,不论其效力等级是高还是低,都没有溯及既往的效力。但是,没有无例外的原则。对于法不溯及既往这项原则来说,如果法律的规定是减轻行为人的责任或增加公民的权利,也可以具有溯及力。
8 法律之间、行政法规之间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的冲突的解决:立法法第85条规定:“法律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行政法规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裁决。”
9 地方性法规、规章之间不一致时的裁决机关:立法法第86条规定:“地方性法规、规章之间不一致时,由有关机关依照下列规定的权限作出裁决:(一)同一机关制定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时,由制定机关裁决;(二)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应当决定在该地方适用地方性法规的规定;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三)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国务院裁决。根据授权制定的法规与法律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系统化及其法的分类
(一)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
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是指有权的国家机关在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时,必须遵循有关要求,使规范性法律文件符合一定的规格和标准,从而使一个国家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成为内部和谐、外部协调的整体。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是对规范性法律文件制定过程中的要求。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要求不同等级或不同层次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只能由不同的国家机关制定;应明确不同等级或不同层次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不同法律地位,效力及其相互关系;不同等级或不同层次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名称,特定的表达方式;法律文字的简练明确,法律术语的严谨统一等。
(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
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是指采用一定的方式,对已制定颁布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实行归类、整理或编纂,使之集中起来作有系统的排列的活动。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是规范性法律文件制定后的要求。它既可以是一种立法性质的活动,也可以是立法的准备活动和立法之后对法律、法规进行再整理的活动。它便于查阅,对于司法、执法和守法都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法制统一,提高立法的质量。法律汇编与法典编纂是规范性文件系统化的两种基本方法。
1、法律汇编,也叫法规汇编,是对已经颁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按照一定的目的或标准进行系统的排列,汇编成册。法律汇编不改变汇编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内容,不制定新的法律规范,因而不是国家的立法活动,仅是一项技术意义上的工作。法律汇编的目的是便于人们查阅各种法律法规,以利于法的遵守和适用。法律汇编有按发布的年代顺序进行的,有按调整的社会关系进行的,也有按发布的机关进行的。既有官方的汇编,也有民间的汇编。官方编制的某些权威性法规汇编,还有助于人们确定现行法的范围。我国政府部门以前曾有《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汇编》,起止年限为1949--1963年。以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定期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汇编》。国务院法制局(办)编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法规汇编(1949 ---1985)》,以后又按年度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法规汇编》。
2、法典编纂是指对散见于不同规范性法律文件中的属于某一部门法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进行审查、修改和补充,编纂成具有完整结构的、统一的法典的活动。法典编纂可以改变原来的规范的内容,既可以删除已经过时或不正确的内容,消除其中矛盾重叠的部分,还可以增加新的内容。它要根据某些共同的原则形成有内在联系的、和谐的统一体,因此,它是国家的立法活动之一,只能由国家的立法机关进行,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均无权进行。进行法典编纂要考虑到整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应当尽可能把某一部门的法律规范编入同一法典中去。法律编纂要求较高的立法技术,因此,法律汇编与法律编纂在目的、机构、性质(即是否属于国家立法活动)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此外,法律清理也是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一种方法。
(三)法的分类
关于法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法作不同的分类。事实上,法的渊源、法律部门等也是从一定角度对法所作的分类.法的历史类型也属于对法的一种分类。但通常所讲的法的分类是指法的一般分类。法的一般分类是世界各国都基本适用的一种法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1、国内法与国际法。按照法的创制与适用主体的不同,法可以分为国内法与国际法。国内法是由特定国家创制并适用于该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法,包括宪法、民法、诉讼法等。国内法的主体一般为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国家只能在特定的法律关系中成为主体。国际法是指在国际交往中,由不同的主权国家通过协议制定或公认的适用于国家之间的法。国际法的主体一般是国家,在一定条件下或一定范围内,类似国家的政治实体以及由一定国家参加和组成的国际组织也可以成为国际法的主体。
2、根本法与普通法。按照法的效力、内容和制定程序的不同,法可以分为根本法与普通法。根本法是宪法的别称,它规定了国家基本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设置和职权等内容,在一个国家中占据最高的法律地位。普通法是指宪法以外的其他法,它规定国家的某项制度或调整某一方面的社会关系。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根本法比普通法更为严格。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 “普通法”与英美法系中所讲的“普通法”不是同一个概念。
3、一般法与特别法。按照法的效力范围的不同,法可以分为一般法与特别法。一般法是指在一国范围内,对一般的人和事有效的法。特别法是指在一国的特定地区、特定期间或对特定事件、特定公民有效的法,如戒严法、兵役法、教师法等。一般情况下,在同一领域,法律适用毒循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
4、实体法与程序法。按照法规定的具体内容的不同,法可以分为实体法与程序法。实体法是规定主要权利和义务(或职权和职责)的法,如民法、刑法、行政法等。程序法是指为保障权利和义务的实现而规定的程序的法,如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当然,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实体法中也可能有一些程序内容。实体法与程序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实体法是主要的,一般称为主法;程序法保障实体法的实现,称为辅助法。但这并不意味着程序法不重要,程序法表明决定的形成必须经过法律所设定的步骤,并且向所有参加者开放,当事人有表达意见的机会.井将参加者、实施者的不同意愿和要求组织、整合为一个结果;这是基本的人权保护机制。人们可以通过法律程序对法律现象给予评判,实现形式正义,因而程序法具有独立的价值。
5、成文法与不成文法。按照法的创制和表达形式的不同,法可以分为成文法与不成文法。成文法是指由特定国家机关制定和公布,以文字形式表现的法,故又称制定法。不成文法是指由国家认可的不具有文字表现形式的法。不成文法主要为习惯法。随着法的发展,成文法日益增多,已成为法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不成文法则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