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
『壹』 社会法的倾斜保护原则是什么
倾斜保护主要是指保护弱者,就保护弱者而言,社会法是以一种特殊的标准衡量当事人的地位及分配利益。这种特殊的标准源于社会“弱者”身份的认定,是以特殊身份来决定利益的分配,使这种分配结果有利于具有“弱势身份”的一方。公法与私法作为相对立的两大法域存在已久,然而,随着新型社会问题的产生,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已不限于简单的公法上的管理关系及私法中的平等关系,出现了不同于两者的新型社会关系,这类社会关系的产生促使了新法域的产生-社会法。市民法实现了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社会法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这点在法的价值上体现为:市民法实现了以意思自治为基础的起点的形式公平,而社会法则要求实现结果的实质公平。 传统的自由主义的国家观是权利政治,它主张国家对个人的私生活干预越少越好,政府越小越好,国家只是一个“守夜人”的角色,负责维护社会和平和自由竞争。然而,这种过分强调国家的消极无为的作法,产生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其中就包括环境恶化和环境保护运动。在这种情形下,各国逐渐认识到了这种弊端,并在观念上从夜警国家转变成福利国家,国家职能也从权利政治转向公益政治。这种转变的目的在于积极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实现社会的实质公平,这也是我国近年来公法私法化的原因所在。
『贰』 谁能告诉我劳动合同法中的倾斜保护原则的内容
劳动合同的公平或者实质平等,是在形式及内容平等的基础上,考虑到劳动关系双方现实力量的明显差距和劳动关系的社会化特征,对劳动合同订立、履行、解除及约定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行政干预,以对形式平等可能造成的实际偏差作出矫正。由此派生出对劳动者倾斜保护的原则。
当然,这种倾斜保护应当以实现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的实质平等即公平合理为限度,超出此限将违背法律的基本正义,也会造成过分保护的条款因不切实际而无法得到真正实施。
倾斜保护的原则在《劳动合同法》的许多规定中均得到体现。
1、《劳动合同法》不仅要求用人单位严格遵守工时、工资、劳动定额等劳动标准,而且还作出了许多补充规定,如第二十条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第二十二条第三款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服务期的,不影响按照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提高劳动者在服务期期间的劳动报酬。"
2、劳动者单方解除合同要比用人单位更为自由。如第三十七条规定:"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而根据第三十八条规定,在用人单位行为构成一定程度的侵权或违约时,"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或者"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相比之下,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合同需有法定事由,并且要严格履行通知程序,否则这种单方解除行为是无效的。
3、《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劳动者对用人单位迟延履行的债务有申请支付令的权利,而用人单位并无相应的对等权利。第三十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4、对劳动者倾斜保护的原则还体现在对代表劳动者一方的工会组织的维权和监督职能的规定上:《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第三款规定:"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第六条规定:"工会应当帮助、指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并与用人单位建立集体协商机制,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5、《劳动合同法》第六章规定的劳动监察对象均为用人单位,而第七章法律责任的大多数条款也针对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法律责任仅有一条规定。
『叁』 试述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劳动法基本原则是指劳动法所包括的,并在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密切相关的社会关系时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是整个劳动法部门的原则。
可以将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概括为: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保护劳动者的原则。
(一)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是我国宪法总纲第六条规定。这一原则体现生产和分配的统一,具有丰富的内涵。
“各尽所能”是“按劳分配”的前提,调整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关系。首先,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可以“尽其所能”。对于尚未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来说,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用人单位,从而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进行具体的结合;对已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来说,为本人、也为社会劳动,劳动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其次,对用人单位来说,应该不断改进劳动组织,调整和改善劳动者的分工和协作形式,使劳动者的“所能”尽量地发挥。最后,对国家来说,社会主义国家应该鼓励和保障劳动者“尽其所能”。
“按劳分配”是调整分配过程中社会关系的原则,它要求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经济体制的改革尤其是工资制度的改革,将使国家从直接控制转向间接控制。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集中化决策向分散发展。由于经营情况、设备条件、自然环境等不同,造成企业间经济效益不同,不可能实行按劳分配。企业间只能按价值规律的要求,通过市场联系起来。按分配只能在企业范围内实行。按劳分配的实现要受价值规律的制约,按劳分配的量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价值规律通过商品价值与价格的波动,决定着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如果市场上供求平衡,商品价格与价值相符,按劳分配就能正常地实现;如果供求不平衡,价格高于或低于价值,按劳分配就可能超额实现或者不能充分得到实现。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分配依据的劳动量,不能是个别劳动量,而应该是以企业实现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为依据,而且按劳分配是从整个社会的长期趋势来说的。
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是由劳动关系所具有财产关系属性和平等关系的特征所决定的。我国的劳动关系作为一种财产关系是一种等量劳动相交换,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相交换的关系。劳动力是劳动者赖以谋生的手段,也是其交换消费资料的财产。然而劳动力是一种蕴含在劳动者体内的非对象化的因素,它是不能计量的,因此也无法直接按劳动力分配。只有“各尽所能”,让劳动者实际发挥,作为劳动表现出来,才成为可以计算的依据。“按劳分配”正是根据劳动力实际发挥的状况进行分配。这种以劳动力的实现程度作为分配尺度,比较好的体现了劳动关系在建立时所具有的那种平等的特征和财产的属性。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也可以说是劳动领域中的等量劳动相交换或等价有偿原则。
(二)保护劳动者原则
“保护劳动者原则”是我国宪法第二章“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中一系列规定体现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开宗明义,在第一条中就明确“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在我国,“保护劳动者原则”主要是通过提供劳动者的就业机会或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健康和安全,防止过度劳动的伤害,在劳动者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时给予物质帮助来实现的。劳动立法既要维护用人单位的经营权,也要维护劳动力的所有权。而在维护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时,依据“保护劳动者原则”,有必要在立法时有所倾斜,把保护的重点放在劳动者这一方面。
“保护劳动者原则”是由劳动关系所具有人身关系的属性和隶属关系的特征所决定的。作为一种人身关系,劳动者是劳动力的物质载体,两者不可须臾分开。然而两者又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劳动力的过度使用会损害劳动者的健康;劳动力在不安全状况下使用又可能危及劳动者的生命。当着劳动力由劳动者本人来支配时,矛盾并不突出,而当着劳动力的所有和劳动力的支配在一定条件下分离之后,由于用人单位掌握了劳动力的支配权,形成了带有从属性质的纵向关系,可能会导致权利、义务的失当,出现损害劳动者权益的情况,从而危及劳动者的健康和生命。可见,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地位并不完全相等,劳动者处在一个相对较弱的地位,因此劳动法应将保护的重心放在劳动者这一方面。“保护劳动者原则”也可以说是劳动领域中的保护弱者原则。
『肆』 倾斜保护原则与公平、平等原则有冲突吗
没冲突啊,倾斜保护也是对弱势群体的倾斜保护,是为了达到法律上的平衡。采纳谢谢
『伍』 如何理解劳动法是一部倾斜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 论述题 求解 谢谢!!
你好,就你描述的问题,律师答复如下:
首先,你们要确认和单位内之间的劳动关系的事实容,如 工资单,考勤记录,工作过程中的文件记录。
其次,确认劳动关系后,可以要求单位补缴社会保险,补发工资。
第三,单位应当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提前一个月通知劳动者,否则应当支付一个月的经济补偿金作为代通金。
第四,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支付双倍工资,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应当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第五,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可以要求经济赔偿金,为经济补偿金的两倍。
第六,如果协商不成,带好相关资料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者直接到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仲裁委提出劳动仲裁。
祝福!
『陆』 社会法的倾斜保护原则是什么
参考答案 13.很多快乐和回忆就是那样的不可复制。珍惜眼前拥有的是不是太重要了。
『柒』 如何理解劳动法是保护劳动力的倾斜法
倾斜保护原则,是指劳动法倾斜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第1条都明确规定“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正是倾斜保护原则的体现。倾斜保护原则属于劳动法基本原则之一,彰显了劳动法的价值取向。作为劳动法制度构建基础,为人们理解和适用劳动法律规范提供了价值引导。
《劳动法》规定,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这表明劳动合同在形式上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合同关系。然而,劳动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在实质上是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劳动合同具有形式上的平等性和实质上的不平等性,因为劳动者受雇于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力,处于极端弱势的地位,而用人单位占有生产资料,拥有强大的资本。劳动者在订立合同时也并没有多少自由,为了获得宝贵的就业机会,对用人单位提出的苛刻的、侵犯劳动者权益的合同条款,有时也只能勉为其难地接受。因此,倾斜保护实质上是对于现实中当事人地位的对比的衡平,是符合“弱势公平”价值的。其中特殊劳动者的谈判能力相对于一般劳动者更弱,则倾斜保护的强度更大。
倾斜保护仅仅是国家通过法律制度的干预来调整劳动关系,适度的倾斜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劳动关系调整模式,除了国家法律的适度干预外,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还可以基于意思自治对各自的权利、义务进行分配,而用人单位实质的强势地位,使得其在协商中占得优势。国家的干预只是基准性的,倾斜保护不可能消除合同双方的利益和实力差别。
倾斜保护只是在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合法利益保护的基础上,对劳动者给予一定程度的倾斜保护。并不是忽视对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的保护,不会导致劳动合同双方主体的权利失衡。
『捌』 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案例
网上搜搜吧,都是在双方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以保护劳动者等立法原则裁决的。
『玖』 简述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哪几项
劳动关系协调的合同化原则;
劳动条件的基准化原则;
劳动者保障的社会化原则;
『拾』 倾斜保护原则与公平、平等原则冲突吗
不冲突。
在法律上规则优先,原则的适用可以同时适用多个原则,只不过多个原则共专存的情况下属主次的问题。
公平原则是主要原则,是任何案件都需要遵循的准则,倾斜保护原则更多存在在特殊案例当中,也体现了公平原则,平等原则更多体现在诉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