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参公单位适用劳动法
㈠ 不参照公务员管理法的事业单位是哪些单位
公务员单位的范围主要包括国家党政机关(比如工商局、人事局、市委、县委、宣传部之类的,这个很容易理解,一般人都知道),人大、政协、民主党派(九三学社、民革等)以及其他一些社会团体(工会、妇联之类的),在这里工作的正式编制人员一般都为公务员,除了个别工勤编制(比如司机)。
事业单位主要是负责技术事务性工作的单位或者从事具有公共事务性质的单位,比如学校、医院、图书馆等等之类的,有些地方的一些政府机关二级局也是事业单位,尤其在市县级别,比如交通局下的公路局、建委下的城管局,农业局下的农机局等等,虽然这些单位也叫局,但是却为事业单位性质,在里面的工作人员不属于公务员。但各个地方也是不一样的,一些地方把这些单位归类为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有些归类为一般事业单位。
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这些单位工作性质和公务员基本一致,由于不能直接归为党政机关,所以采取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叫法,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待遇采用和公务员一样的执行方式,经费来源部分单位由财政全额拨款,部分单位采取财政拨款与自筹资金的方式解决。
公务员单位、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准确划分没有统一标准,各个地方不一样,有些单位在某些地区为公务员单位,但有些地方可能为参照或者一般事业单位。
在党政机关中,一个单位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需要严格区分,即使工作岗位相同,但是事业编制人员一般情况不可能直接转为公务员编制,除非通过专门的公务员考试。
㈡ 在机关单位(即参公管理单位,公务员编制)中的非在编人员加班,是否适用于《劳动法》
劳动合同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专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属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㈢ 公务员为什么不适用劳动法,参照劳动法也行
公务员适用《公务员法》,不适用或参照《劳动法》。
㈣ 公务员不用遵守劳动法吗
公务员应该遵守公务员法
《劳动法》适用范围
公务员和参公的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农村劳动者、现役军人和家庭保姆等不适用劳动法。
《劳动合同法》扩大了劳动法的范围,但仍将公务员和参公排在外
㈤ 什么是非公务员及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非,不是的意思,所以意思也就是指不属于公务员编制或者不属于参照公务员法管回理单位人员。
公务员,意思是答指那些依法履行公职职务、纳入国家行政编制、通过国家财政承担薪酬福利待遇的工作人员。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工作人员,意思是指按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5)非参公单位适用劳动法扩展阅读:
要求报考人员身份为“非公务员及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工作人员”的岗位,只要报考人员现在不是公务员,也不是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工作人员,且5年内没有被机关或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取消录用资格、开除、辞退(辞职)过,就满足岗位关于报考人员身份的要求。
参考资料:公务员-网络
㈥ 为什么公务员不适用劳动法,他们不是劳动者吗
公务员应该遵守的是公务员法。以此为行为标准。
原因如下:
(1)劳动法是调节劳专动关系的法律,适用于属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
(2)而公务员工作不是给用人单位劳动,而是执行国家公务,所以公务员不是劳动者。
(3)再说国家机关不能算用人单位、
(4)另外,公务员的工资不是劳动报酬,而是由纳税人的税收承担的,而发生劳动关系必须要求有劳动报酬的存在。
综上,公务员在国家机关执行公务不属于劳动关系的范畴,不能用劳动法来调节。
㈦ 劳动法规定工作时间,是否对事业单位人员适用
1、关于工作时间的规定,国务院已于1994年月3日发布,1995年3月25日修订,并于1995年施行,明确规定了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的职工适用本规定。
2、该规定还明确要求,事业单位最迟应当自1996年1月1日起施行,所以对事业单位人员肯定适用。
3、法律依据《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
(1994年2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46号发布根据1995年3月25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决定》修订)
第一条 为了合理安排职工的工作和休息时间,维护职工的休息权利,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根据宪法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的职工。
第三条 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
第四条 在特殊条件下从事劳动和有特殊情况,需要适当缩短工作时间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条 因工作性质或者生产特点的限制,不能实行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标准工时制度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实行其他工作和休息办法。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延长职工工作时间。
因特殊情况和紧急任务确需延长工作时间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7)非参公单位适用劳动法扩展阅读:
性质
宗旨
事业单位是以政府职能、公益服务为主要宗旨的一些公益性单位、非公益性职能部门等。
它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宗旨是为社会服务,主要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
其上级部门多为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政府职能部门,其行为依据有关法律,所做出的决定多具有强制力,其人员工资来源多为财政拨款。
事业单位的登记在编制部门进行。
事业单位与职工签订聘用合同,发生劳动争议后,事业单位进行人事仲裁。
对比
事业单位是相对于企业单位而言的。首先,事业单位包括一些有公务员工作的单位,它们不是以盈利为目的,是一些国家机构的分支。
与企业单位相比,事业单位有以下特征:一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二是财政及其他单位拨入的资金主要不以经济利益的获取为回报。
企业单位一般是自负盈亏的生产性单位。
所谓“自负盈亏”意即:自己承担亏损与盈利的后果,有一定的自主权。
企业单位分为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
国企就是属国家所有的企业单位;私企就是属个人所有的企业单位。
㈧ 怎样理解“非公务员及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工作人员”
对非公务员及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工作人员的理解专"就是既不是属公务员,也不是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人员。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公务员职位按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国务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对于具职位特殊性,需单独管理的,可增设其他职位类别。“参公管理”即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中除工勤以外的管理人员称为参照公务员管理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单位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群团机关,如团委、科协、妇联等人民(群众)团体,因其使用行政编制,但无具体行政职能,因此称作参公群团机关工作人员;还有一类是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此类单位多是党政机关的下属二级单位,比如档案局、史志办、渔政监察大队、城管执法局、劳动监察大队、文化市场执法大队、金融办、旅游局、关工委、组织部党员电教中心、社保局、供销社等等,虽是参照公务员管理,但是此部分工作人员一般没有行政编制而使用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工资福利待遇和公务员没有区别。
㈨ 什么叫非公务员及其非参照人员
在我国,没有“非公务员及其非参照人员”,只有参照公务员管理人员,简称参公。
参公是我国政府各单位政工干部和工作人员比较口语化的一种表述,全称是参照公务员管理法管理。是指对政府委托或授权具有行政执法能力的单位和不属公务员系列的人员,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
参公单位人员要具体分析,通过中央、省两级公务员(参公)考试正常考录的工作人员,严格意义上讲不是公务员,但在录用、晋升、考核、离退等方面按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
参公整体上参照《国家公务员管理条例》,但编制上不属于公务员的行政编,属于事业编制。参公的事业编和公务员都属于国家财政同一拨款,几乎在薪酬福利上没有差别,然而一般来讲参公单位比党政机关的规格要低,晋升空间可能不如公务员大。
拓展资料:行政机关中的公务员和参公事业单位人员的异同
1、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与公务员的根本区别就是,公务员是行政编制,而参公人员的编制为事业编制。公务员法中明确规定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执行,也就是说参公管理单位的性质是事业,其中人员编制也是事业,只是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
2、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参公事业单位人员完全参照公务员法管理,进行公务员登记,包括所有的工资待遇,福利,保险,退休后的待遇,职务任免,升降,回避、辞退等全部和公务员一样进行。 中央党群机关的很多单位,国务院系统,各省地县市,都有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