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的案例题
A. 刑事诉讼法案例分析题(急)
1.第一,一审判决书送达后有十天的上诉期,不应该次日就为执行行为;
第二,我国刑诉法规定二审全案审理,三被告同时作为二审被告人参与二审,不可以执行;
第三,二审法院因法律适用不当不可以发回重审,只能直接改判;
第四,发回重审原审合议庭应当回避,不能由原审合议庭重新审理;
第五,二审发回重审适用一审程序,其判决为一审判决,可以上诉。
2.民事案件上诉程序不可以由法官独任审判,也不能适用简易程序。
B. 刑事诉讼法的案例分析
答:法院的做法是错误的。
因为,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司法机关在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的同版时,附带解决被权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经济损失的赔偿问题的活动。案例中离婚所要解决的不是经济问题。
案例中离婚是属于民事案件,起诉她丈夫重婚属于刑事案件,是要分开进行,由不同的审判庭予以审理的,不能在同一个案件和同一个法庭进行。所以该法院的做法是错误的。
C. 刑事诉讼法案例题3
按照刑事诉讼法规定,被告人、自诉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和他们专的法定代理人如果不服一属审判决或者裁定,有权在法定期限内以书状或者口头形式提出上诉;被告人的辨护人和近亲属在法定期限内经被告人同意,也可以提出上诉;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可以对判决或者裁定中的附带民事部分提出上诉。
按照民通意见21条,夫妻离婚后,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无权取消对方对该子女的监护权。因此,未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一方仍是子女的监护人,即法定代理人。
因此,母亲有权提出上诉。法定代理人的上诉权是独立上诉权,即母亲有权不经儿子同意提起上诉
民法通则 第十四条 【监护人的法定代理权】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民通意见
21.夫妻离婚后,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无权取消对方对该子女的监护权,但是,未与该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对该子女有犯罪行为、虐待行为或者对该子女明显不利的,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取消的除外。
D. 刑事诉讼法案例分析
一、该案中,犯罪嫌疑人涉嫌抢劫罪,李某因案发时,年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内六周岁,依照《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规定,依法应该负刑事责任,但应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二、李某被决定刑事拘留后,应当立即将其送看守所羁押,至迟不得超过24小时。除无法通知外,应当在被拘留后的24小时内通知其家属。
三、公安机关在得知李某未满18周岁(且未满16周岁)时,询问或讯问时,应当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场。
四,李某被刑事拘留后,应当在24小时内讯问。李某应当在三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一至四日,该案中,对李某的提请逮捕时间超期。
五、该案中,人民检察院应当在7日内(5月10日提请批准,5月20日作出不批准逮捕决定,明显不当。)决定是否批准逮捕。对于人民检察字不批准逮捕的,公安机关应立即释放李某,不应当继续羁押李某。
六、该案中,办理案件的刘某系被害人近亲属,应当自行回避。
七、本案中,被告人李某系未成年人,依法不应当公开审理。对于未成年的被告人,法院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辩护。
E. 刑事诉讼法的案例分析题,请分别分析这两个案例中的错误做法
1、逮捕应由检察院决定或批准,有公安局执行。
2、未办理拘留证不能对公民执行拘留,犯罪嫌疑人不讲真实姓名的,应对其真实身份进行核查,但其间不能停止对其犯罪行为的侦查。
F. 刑事诉讼法案例分析题
刑事诉讼法案例分析题
(一)1999年6月5日,张某因犯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2001年3月被提前释放。2005年5月20日下午,张某将一中年妇女放在自行车栏内的一只皮包抢走,内有现金1800
元、身份证一张,张某在逃跑途中被群众抓获,后扭送到当地派出所。派出所民警王某和侯某立即进行调查取证,当取证结束后,民警王某和侯某认为犯罪嫌疑人张某能主动承认错误,认罪态度较好,决定予以取保候审,并由张某的朋友李某(无固定收入)为保证人。
问题:
1、采取取保候审是否恰当?
2、如取保候审,李某是否可以作为保证人?
答:1、不恰当。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六十四条规定,对累犯、犯罪集团的主犯,以自伤、自残办法逃避侦查的犯罪嫌疑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暴力犯罪,以及其他严重犯罪的犯罪嫌疑人,不得取保候审。
2、李某不能担任保证人。《刑事诉讼法》第54条规定“保证人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
与本案无牵连;(二)有能力履行保证义;(三)享有政治权利,人身自由未受到限制;(四)有固定的住处和收入。”本案中,李某无固定收入,不符合第(二)(四)项规定,李某不符合保证人的条件。
(二)1997年4月23日晚上10时许,某市棉纺厂女职工张云被强奸。罪犯作案之后逃走,匆忙中留在现场一块手表。事后,张云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供了罪犯的一些特征。据被害人反映,罪犯是一名年纪大约在30岁上下的男子,身材不高但身体强壮,满脸胡须。张云还向公安机关提交了罪犯遗留在现场的手表。经侦查人员查看,手表为黑色红莲牌机械表,已经半旧。于是,公安机关以这块手表为线索开始了案件的侦查活动。一个多月之后公安机关找到了手表的主人某公司职员刘俊枫。经公安人员询问,刘俊枫承认手表是自己的,但是声称已经与两个月以前丢失,而且不承认自己犯有任何罪行。但是刘俊枫提不出证据证明自己曾经丢失手表。于是,侦查人员认为本案已经证据确凿,随即拘留了刘俊枫。然后公安人员找到被害人张云,告诉她已经找到了遗留在现场那块手表的主人,让张云辨认一下,该人是不是罪犯。张云仔细观察了刘俊枫之后,对侦查人员说:“这个人的身高、体型和罪犯都差不多,而且长相也很象,我觉得就是他。”于是,侦查人员立即作出决定提请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刘俊枫。
(问题)在这起案件的侦查过程中,公安人员的做法不当之处?并请说明理由
答:
1、对刘俊枫采取拘留措施不当,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一条
2、在主持辨认时采取了单独辨认的方式
3、在辨认之前将被辨认人的有关情况告知辨认人
(三)犯罪嫌疑人江某,男,68岁,农民,因涉嫌诈骗被公安机关依法拘留。拘留后公安机关发现其患有严重肺结核,经医院检查属实,需要隔离。公安机关遂做出取保候审决定,要求江某提供保证人。江某向公安机关提出由其弟做保证人。公安机关调查发现,江某之弟有一定资财,但常年在外地做生意,住处较多,行踪极不稳定,因此没有同意江某之弟做保证人。
问题:
(1)本案中可否对江某采取取保候审措施?
(2)公安机关不同意江某之弟做保证人的做法是否正确?
(3)若江某无法提供别的保证人,公安机关还可以采取什么处理方式?
答案:
(1)公安机关可以对江某采取取保候审强制措施。《刑事诉讼法》第60条第2款规定
:对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果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是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可以采用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的办法。”本案中,江某患有严重的肺结核,理应对其采取取保候审的强制措施。
(2)公安机关不同意江某之弟做保证人是正确的。《刑事诉讼法》第54条规定:“保证人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与本案无牵连;(二)有能力履行保证义;(三)享有政治权利,人身自由未受到限制;(四)有固定的住处和收入。”本案中,江某之弟无固定的住处,不符合第(二)(四)规定,公安机关不同意其做保证人的做法是正确的。
(3)江某若无法提供别的保证人,可通过交纳保证金,而被取保候审。《刑事诉讼法第
53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应当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据此,我国的取保候审分人保和物保(财产保)两种,若江某无法提供保证人,可选择财产保,交纳保证金。但如江某既无法提供保证人,又无法提供保证金。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六十八条规定: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犯罪嫌疑人既不交纳保证金,又无保证人担保的,可以监视居住。”据此,公安机关可以对江某监视居住。
G. 刑事诉讼法的案例分析:
个人认为:这个案件存在以下问题:1、被告人宋某系聋哑人,因此不适用简易程序处理。2、被告人郭某系未成年人,在审判阶段,法院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3、郭某系未成年人,不应当公开审理。4、宋某委托的律师不得同时为郭某和宋二人辩护。不作详细叙述。
H. 刑事诉讼法案例与分析
找点案列分析的书看一下不就解决了吗?
I. 法律 刑事诉讼法 案例题
1 人民检察院认为一审法院对甲、乙、丙判刑都偏轻,也直接向上一级法院提出回抗诉。 这里错了答。 刑诉第一百八十五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或裁定的抗诉,应当通过原审人民法院提出抗诉书并且将抗诉书抄送上一级人民法院。
2 不正确, 根据刑诉司法解释247条规定共同犯罪的案件只有部分被告人提出上诉或者人民检察院只就第一审人民法院对部分被告人的判决提出抗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对全案进行审查,一并处理。
3二审法院对甲改判比原判重没有违反了上诉不加刑原则。 根据刑诉第一百九十条第二款规定,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或自诉人提出上诉的,不受上诉不加刑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