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法不溯及以往
A. 新行政诉讼法出台后之前未立案的案件应当按照什么执行
2015年5月1日前的行政诉讼案件依照修订前的行政诉讼法规定执行,2015年5月1日以后的行政诉讼案件依照修订后的行政诉讼法规定执行。
B. 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则和新法优于旧法原则是否矛盾呢
不矛盾,两者适用情况不同,具体解释如下:
1.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新的法律(注意这里的新法通常是指实体法)对其生效前的行为不发生效力,“老的按老规矩办、新的按新规矩办”,不能搞“秋后算账”。
【举例】10年前做A事件不受任何限制,此时则不存在违法之说.但是10年后的今天法律规定了,谁做了A事件就必须要拘留15天.这个时候,如果我以前做过A事件是没罪,但是如果我在该项法律条文生效后做了A事件,那我就是要被拘留了。
2.新法优于旧法:是同一事项有不同的规定时,新法优于旧法。是事件发生时,新法与旧法都已经颁布了。新法与旧法对此都有规定的情况下,适用新法。
【举例】李某在2008年3月28日取得当月工资,在3月发放工资,计算个税,扣除2000元,这体现新法优于旧法原则,因为在2008年2月29日以前扣除的是1600元。
扩展内容:
新法、旧法适用的法理依据:
新旧法的区分是以法律生效的时间为标准确立的。一部法律或法律的规定在先生效的,我们称之为先法或旧法;一部法律或法律的规定在后生效的,我们称之为新法或后法。
一切法律都是根据当时的社会关系状况制定的,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法律规范也需要不断地修改或更新。法的修改或更新有许多不同的方式,有的是制定了新法律取代旧法律,有的是在相关的法律中作了重新规定,有些法律规范被明确宣布废止,有的没有明确。
C. 请问法不溯及以往的原则是针对所有的法还是仅仅针对刑法呢
1.对于刑法的溯及力,各国采取不同的原则,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1)从旧原版则,即刑权法对其生效前的行为一律没有溯及力。
(2)从新原则,即刑法对于其生效前未经审判或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一律适用,具有溯及力。
(3)从新兼从轻原则,即新法原则上具有溯及力,但旧法(行为时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时,依照旧法处理。
(4)从旧兼从轻原则,即新法原则上不具有溯及力,但新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则依新法处理。
2.上述诸种原则,从旧兼从轻原则既符合罪刑法定的要求,又适应实际的需要,为绝大多数国家刑法所采,我国刑法亦采此原则。
3.法律的溯及力,也称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法律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如果适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该法就不具有溯及力。就现代法而言,法律一般只能适用于生效后发生的事件和行为,不适用于生效前的事件和行为,即采取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则。 刑法的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如果适用,则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则没有溯及力。
D. 行政诉讼法颁布之前的行政行为可以起诉吗
可以,不过要尽快起诉了。诉讼时效最长是20年,也就是说应该在2010.9.20前起诉。
E. “法不溯及以往”,单位规章制度就可以溯及以往吗
规章制度必须先向劳动者公示然后才生效,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企业规章制度也不得违反集体合同的约定。还必须按法定的民主程序制定,最高人民法院在这方面的司法解释还规定,即使规章生效以前职工有违纪行为也不能以规章作为依据进行处罚,责令改正; 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制订的。 这包括内容合法和程序合法,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 除非企业和劳动者另行特殊约定承认后来实施的企业规章对以往的事或人发生法律效力,即企业规章只对其发布实施之后的人或事产生效力。规章制度不得违反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的约定, 规章制度必须合法,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劳动权利和义务达成的协议, 许多企业的规章看似非常详尽完整, 第三,对职工不具有约束力,程序合法是指规章制度的制定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四条的规定。如果与劳动合同冲突或者不一致,而不可以溯及以往。依据一般的法理原则,或者增加劳动者的义务。职工无所适从,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不知者无罪”,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作为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更应对其适用的人进行公示。 首先, ,即使规章制度由职代会通过,企业规章的法律效力不能溯及以往,单位不能通过规章制度单方面变更劳动合同的设定, 未经公示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但是在内容或程序方面存在着与法律规定相悖之处, 最后,即规章制度必须内容合法, 否则无效,如规章制度必须是有权部门制作批准,公示原则是现代法律法规生效的一个要件,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一订立就具有法律约束力,如果不违反法律、法规,根据《劳动法》的规定, 其次,另外,对于法律规定必须经过职代会或职工大会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民主形式通过的。除非劳动者认可。
F. 民事法律法规的溯及力问题
民事法复律法规的溯及力问题制:
1、根据《立法法》第八十四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根据该条规定确立法的溯及力原则:从旧兼有利。
2、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
第1条:“合同法实施以后成立的合同发生纠纷起诉到人民法院的,适用合同法的规定;合同法实施以前成立的合同发生纠纷起诉到人民法院的,除本解释另有规定的以外,适用当时的法律规定,当时没有法律规定的,可以适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
第5条 人民法院对合同法实施以前已经作出终审裁决的案件进行再审,不适用合同法。
3、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33条:“担保法施行以前发生的担保行为,适用担保行为发生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司法解释。”“担保法施行以后因担保行为发生的纠纷案件,在本解释公布施行前已经终审,当事人申请再审或者按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不适用本解释。”“担保法施行以后因担保行为发生的纠纷案件,在本解释公布施行后尚在一审或二审阶段的,适用担保法和本解释。”
G. 法不溯及既往是否适合于计生法
所谓法不溯及既往是指现有法律不能规定已有的行为,新法实施后应按从新兼从轻原则处理。
H. 法不溯及既往的由来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追溯既往的法律不得通过。
法国民法典规定:法律仅仅适用于将版来,没有溯权及力。
在我国,“法不溯及既往”同样适用于民法、刑法、行政法等方面。“法不溯及既往”是一项基本的法治原则。通俗地讲,就是不能用今天的规定去约束昨天的行为。
法无溯及力的原则表现在国家不能用当前制定的法律指导人们过去的行为,更不能用当前的法律处罚人们过去从事的当时是合法而当前是违法的行为。以限制行政权力的扩张与滥用,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性,保护人们期待的信赖利益。
I. 行政诉讼法颁布之前的具体行政行为如何进行诉讼八九十年代某市统战部有关的具体行政行为
第十一条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下列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内:
(一)对拘留、容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的;
(二)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
(三)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
(四)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
(五)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
(六)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
(七)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
(八)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除前款规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
只要满足诉讼范围就应该可以进行诉讼,满足六)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虽然时间比较久,但是应该可以吧,因为是一直没有实行类似的照顾。
我觉得还是应该讨论一下
J. 行政诉讼法施行前行使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诉讼法施行后未过诉讼时效,可否提起行政诉讼
首先,行政诉讼法,主要是为了规范和保障人民法院能够正确、及时的审理行政案件,是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国家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诉讼。它规定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程序方面的法律规范和行政诉讼参加人行使权利、承担义务的各种法律规范,是现代国家据以建立行政诉讼制度的法律依据。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从而根据宪法的规定制定的一部程序性法律。
其次,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一条规定,为保证人民法院公正、及时审理行政案件,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前款所称行政行为,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
第三条 规定,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起诉权利,对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
第四条规定,人民法院依法对行政案件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人民法院设行政审判庭,审理行政案件。
第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