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原论台湾正大印书馆
❶ 你好,麻烦帮我发些法律本科的毕业论文相关材料,最好是关于劳动法、合同法等方面的,谢谢
探析《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不足及完善
摘 要: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立法精神和理念、基本制度上均有重大改革和创新,基本上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争议处理的要求,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意义重大。 但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这部新法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与不足,亟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本文着重基于法理与比较法视角,在分析劳动争议的概念和本质、西方各 国劳动争议处理模式及其特征的基础上,对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不足及完善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争议;本质;处理模式;特征;完善
2007年12月29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获得通过,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这部劳 动争议处理方面的“权威大法”的立法精神和理念、基本制度上均出现了重大改革和创新,有许多值得肯定的“亮点”。例如,明显突出了调解功能,扩大了仲裁的 受理范围,延长了仲裁时效,缩短了仲裁审理期限,确立了先行裁决与先予执行制度,增加了用人单位的举证责任,对于劳务派遣情形下的劳动争议当事人专门予以 明确,劳动争议仲裁不再收取费用等等,基本上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争议处理的要求,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意义重大。但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这部新法仍存 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与不足,亟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本文基于法理与比较法视角,在分析劳动争议的概念和本质、西方各国劳动争议处理模式及其特征的基础上,对 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不足及完善进行了初步探讨,期盼对我国将要进行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配套立法工作贡献绵薄之力。
一、劳动争议的概念和本质
(一)劳动争议概念界定
开展一项研究,首先应当弄清研究的对象,这就涉及对劳动争议概念界定。尽管“在每一研究的初期阶段,概念恰恰最难界定。”〔1〕在我国,最早对劳动争议 概念进行界定的学者是史尚宽先生,且该界定对后世影响最广泛:“劳动争议,广义的谓以劳动关系为中心所发生的一切争议。于此意义,因劳动契约关系,雇用人 与受雇人间所生之争议,或关于劳动者之保护或保险,雇用人与国家间所起之纷争,雇用人团体及受雇人团体本身之内部关系所生之纠纷,以及雇用人或雇用人团体 与受雇人团体间因团体的交涉所生之纠纷,皆为劳动争议。然本章所称劳动争议,乃指狭义之劳动争议而言。即仅以各个之雇用人与受雇人间所生之争议及雇用人或 雇用人团体与受雇人团体间所生之争议为限。如因争议之当事人而为区别,前者可成为个人争议,后者称为团体争议。”〔2〕黄越钦教授认为,“‘劳资争议’四 个字乃一法律上具有特定意义之专有名词,并不是一切冲突、械斗、纠纷均可称之为争议行为。”因为:“依据‘宪法’生存权之理念,劳工得行使团结权,以进行 团体交涉,进而行使争议权,以达成其改善劳动条件之目的。为达此目的,劳工之争议权最后将落实在与雇方签订团体协约,故争议权行使之目的在缔结团体协 约。(凡不是以缔结或修订团体协约之行为,均不是劳资争议,笔者注)”所以,“可惜不论在立法上或在实务上甚至在学术上均有庸俗化的倾向,不但不能正确体 认此一专有名词之法律上的意义,甚且任意加以切割或以其他名词加以混淆。”〔3〕318王全兴教授认为,劳动关系有单个劳动关系与团体(集体)劳动关系之 区分。与单个劳动关系对应的劳动争议为狭义劳动争议,即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关于劳动权利义务的争议。与团体(集体)劳动关系和单个劳动关系对应的劳动争 议为广义劳动争议,其中包括狭义劳动争议和团体(集体)劳动争议。〔4〕
基于上述分析,劳动争议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所生之争议及用人 单位或用人单位团体与工会之间围绕权利、义务以及相关利益所生的争议。其与史尚宽先生的狭义劳动争议、王全兴教授的广义劳动争议是一致的。因为王全兴教授 的广义劳动争议实际上就是史尚宽先生的狭义劳动争议。这一含义包含以下几点内容:(1)劳动争议的主体是特定的,即一方是劳动者及工会,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及用人单位团体。(2)劳动争议的内容具有广泛性。劳动权利和义务本身就具有广泛性,既有法定权利,也有约定权利,既有财产性质权利,也有人身性质权利。 包括就业、工时、工资、劳动安全与保护、劳动保险与福利、职业培训、民主管理、奖励惩罚等若干方面。同时,在集体合同争议中还会围绕相关利益生争 议。(3)劳动争议是劳动领域中的经济利益的冲突。例如,劳动关系解除争议,从其实质讲,都是为了一定的利益而产生的争议。(4)劳动争议是主体权利或利 益主张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劳动争议的处理也就成为解决这种权利或利益冲突的法定程序。(5)劳动争议由于以劳动关系为基础,而劳动关系又具有极强的社会 性特征。因此,劳动争议处理的程序公正会对劳资关系的稳定产生重要作用。
(二)劳动争议的本质
劳动争议的现象呈现出多重个别 性和不完整性。从世界范围看,总结劳动争议现象的个别性,可抽象出的共性是:权利或利益的要求是彰显的,形式上表现为争执和冲突。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的劳动争议呈现出与社会变革相适应的时代特征:一是劳动争议案件数持续大幅增长;二是非国有企业劳动争议数量急剧上升;三是集体劳动争议大幅增加。以 上劳动争议所呈现出的个别性特点,一方面说明了劳动权利义务配置的复杂性,不同的争执涉及各个不同层次、不同属性的权利请求权;另一方面也使得解决劳动争 议的各种程序法更应具有操作性,更应符合程序正义。
冲突只是社会主体利益不协调的外部表现。虽然冲突表示“有明显抵触的社会力量之间的争 夺、竞争、争执和紧张状态。”〔5〕但西方的冲突理论也认为,冲突具有社会整合功能,实际上,权利救济本身的目的,正在于通过对冲突现象的价值评判,抑制 冲突的负面效应,减少冲突的发生或防止冲突的恶化,从而引导社会变革。因此,以法律解决或限制冲突的基础在于确认权利,而以法律解决或限制冲突的前提则在 于权利本质属性。对劳动争议性质的分析,必须建立在对劳动关系本质的分析基础之上。
劳动关系是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所结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这种社会经济关系是一个矛盾体:追求生存机会与追求利润的不同价值取向。劳动关系矛盾体要求法律对其的调整,既要实现人格的自由和平等,又要反映人的生存与发展,是二者和谐的统一。
从历史分析方法着手,劳动关系不同于一般的民事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具有极强的社会关联性。从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线索考量,雇佣劳动时代,是劳动关系的 革命时代,自由主义者将劳动关系全面债权化,实现了劳动关系“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利益的差别性和人格的独立性,使劳动关系的矛盾性也日益凸显。但是抽 象的平等性却掩盖了这种关系事实上的不平等,并在人权平等的幌子下,忽略了劳动关系冲突的积聚过程。而且,伴随着工业的膨胀,劳动关系社会化加剧,自发和 自觉的双重力量使劳动者群体力量逐步产生。进入20世纪后,随着社会权利理念的确立,工会法及其团结权等制度赋予劳动关系更丰富的内容。以注重对劳动关系 的人身属性和财产属性有机调整的劳动法,也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而被立法者所重视。从历史的视角考察劳动关系,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制度与其的联系是如此紧密,而法律思想和法律理念的转变:公法——私法——社会法的运行和融合轨迹,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劳动关系的本质及其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
二、劳动争议处理模式及其特征
(一)劳动争议处理模式
以上分析了劳动关系内部结构的不同利益取向以及外向性表现——权利冲突,并指出劳资争执是劳动关系运行的必然结果。劳动关系的社会化及与社会经济制度的 密切性,使得调整这种关系的实体法——劳动法颇具独特性:集中体现劳动权本位思想,使私法中的自然人格在劳动法中得以扩张,而成为法律关怀下的真实人 格。〔6〕
西方各国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之形成与发展,与各国所采劳动法制模式有紧密关联。台湾著名劳动法学家黄越钦先生将这些模式划分为四 种,即斗争模式、多元放任模式、协调自治模式和统合模式。〔3〕73斗争模式目前已无采用国家;多元放任模式主要指美国,与欧洲解决劳资问题大异其趣;协 议自治模式又分为劳资抗衡式和制衡式两种,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统合模式比较复杂,形成了社会统合模式、经营者统合模式和国家统合模式,分别以瑞典、日本 和我国台湾地区为代表。这些模式的差别主要在于劳资争议及劳动条件改善所依托的力量:协议自治模式强化工会在其中的作用,而统合模式则强调国家、团体在其 中的作用。
(二)西方各国劳动争议处理模式的特征
1.普遍将劳动争议分为权利争议和利益争议、个别劳动争议和集体合同争议,并采取不同的程序法救济。
按照争议标的不同,将劳动争议分为权利争议和利益争议。权利争议,是指劳资双方依据法律、集体合同、劳动合同的规定,当事人主张权利存在与否或有无受到 侵害或有无履行债务等发生的争议。按照“司法最终解决原则”,劳动争议当可以公力救济——诉讼解决。利益争议,一般指因为确定或变更劳动条件而发生的争 议。这类争议并不具有法律上的可衡量性和可诉性。利益争议在各国均以专门设计的调解、仲裁解决,在必要的时候,如日本、美国等采取公力强行介入的“紧急调 整程序”。权利争议和利益争议之划分,成为程序立法乃至于管辖划分的重要依据。
按照争议主体的不同,将劳动争议划分为个别劳动争议和集体合同劳动争议。个别争议发生于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争议的内容一般是劳动合同所约定的劳动权利和义务。这种争议涉及的是具体的劳动者直接的和切身的权益。其争议主体是个别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和雇主。
集体合同劳动争议,是指工会与用人单位或其团体之间因为签订、履行集体合同而发生的劳动争议。集体合同劳动争议的一方是工会代表,另一方是用人单位或其团体。
划分个别劳动争议和集体合同劳动争议的意义在于,二者在争议处理中采用不同的程序。 2.三方机制原则是劳动争议程序法中的主要原则。三方机制原则在劳 动争议程序法的体现,主要在不同的程序中予以构建。美国仲裁机构,虽分为特设仲裁机构和常设仲裁机构,均由三方人员构成;德国的权利争议案件由劳动法院受 理,初审法院由1名职业法官和2名来自雇员和雇主的名誉法官组成,二审法官组成与初审相同,但二审中要求雇主方面必须有雇主协会的代表、雇员方面必须有工 会代表出庭应诉,当事人不能出庭。三审法官除与一、二审相同外,职业法官和名誉法官的比例都有所提高。利益争议之调解仲裁机构,一般由邦劳工部长担任主席 或任命,其他委员则由雇主团体与受雇劳动者团体组成。
3.健全的工会法律制度及集体谈判法律机制。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颁布有工会法 或工会法律制度。在西方一些国家,工会成为本国劳动法制模式中重要的因素。如以法国、意大利为代表劳资抗衡模式,推崇工会理想主义,强调劳资关系自治;以 德国、奥地利为代表的劳资制衡模式,推崇“产业民主化”,除经营参议会制度外,尚强化工会的维权作用;以瑞典为代表的社会统合模式,其最大特征是工会在全 国劳动者中的领导地位,全国总工会与全国雇主联盟之协调构成个别劳动关系的基础,反对国家干预;以经营者统合模式为代表的日本,虽没有像瑞典那样有强大的 工会力量,但仍强调在企业层级的工会与雇主之间的协商机制。与以上工会的法律地位相对应,各国均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集体判决法律机制。而且这种法律机制,绝 不仅仅是签订集体合同或团体协约,而是建立在结社权、缔约权、行动权等“团结三权”基础上的劳资协商的有机体系。
4.法定的和平义务。劳资 争议之表象——冲突,决然不能只理解为械斗,激烈的外部对抗。各国劳动法或劳动程序法对当事人均得以法定的和平义务。如对罢工权的行使,一般规定必须由工 会来行使,而且必须是谈到破裂时当可行动。根据资料统计,瑞士有57%的团体协约中订有绝对和平义务。〔3〕76而当劳资双方以协商程序订立集体合同或团 体协约后,则应全面履约,不得违背协约内容而加以争议,否则违反和谐义务。
三、《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不足及完善的初步探讨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其以前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存在的诸如仲裁前置限制了当事人的诉权、仲裁机构与行政职能不分、程序周期过长及效率低、“三方 原则”存在虚拟性等问题和弊端进行了相当大程度的解决,出现了文章开头所言的许多值得肯定的“亮点”。 但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这部新法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与不足,主要有:劳动争议以个人劳动争议为程序法构建重点,没有将集体争议列入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中; 仍坚持实行强制仲裁制度(只是在个别情况下部分案件实行一裁终局),而且争议仲裁范围又只限权利争议;立法技术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等等。这些问题亟待进 一步研究和解决,以利于将要进行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配套立法工作。基于法理与比较法视角,《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完善应围绕上述问题与不足从以 下几方面问题着手:
(一)完善集体争议处理机制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的劳动争议针对的是个别劳动争议与集体劳动争议。由 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的集体劳动争议是指10人以上具有共同诉求的劳动争议,其本质仍属个别劳动争议,所以《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际上没有涉及集 体合同劳动争议,这实为一大遗憾。实质上,从集体合同劳动关系的产生原因看,它以个别劳动关系为前提,并对个别劳动关系进行内部机制约束,其主体、内容、 客体、运行的方式及范围,对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所产生的影响力,都与个别劳动关系有着差别。从一定意义上说,集体合同劳动关系的运行结果,影响着一国的经 济基础,进而会间接影响着上层建筑的变化。集体合同劳动争议也不仅仅只是集体合同履行纠纷,既包括集体合同的订立、变更、解除纠纷,也包括罢工权的行使以 及确认不当劳动行为纠纷等。在我国,由于没有罢工权立法和系统的不当劳动行为立法,实质上这两种争议已完全脱离权利救济法的运行机制。而集体合同的缔约纠 纷与履行纠纷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实际上没有涉及,这就使得集体合同劳动争议处理极不规范。
集体合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不完善与对集体合同劳动关系的功能认识不到位有很大关系。实际上,无论是劳资抗衡模式抑或劳资制衡模式以及社会统合模式,均强调了劳资之间的自治功能。而这些模式之代表国家在市场经济初期也与我国当前情形相类似,即主要依赖个别劳动关系法和劳动基准法来调整劳资关系。但由于劳动基准法的低标准性和刚性特征,使得劳资之间的对立难以和 谐。二战后,西方各国在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下,开始寻求自治途径,并逐步强化了工会法律制度和集体合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目前,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对劳动关 系的调整基本上使用了三层法律结构:以个别劳动关系法为主线(中层结构),以劳动基准法为基础(下层结构),以集体合同劳动关系法为重点(上层结构)。
完善我国集体合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基础是健全工会制度和强化劳动者的团体权。无论是企业内部的职工民主管理,还是集体协商,抑或集体合同劳动争议,都 应以健全的工会制度和协调、谈判机制作保证。由于我国实行一元工会制度,自上而下的工会结构体系在国有企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私营企业的数量和规 模的扩大,在其中建立工会组织成为当前一个重要任务。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紧张,对立情绪较为严重,解决集体争议的情绪化手段普遍。而在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 业中,工会的代表性问题值得重点关注。代表性弱化或丧失代表性,实际上等于丧失了集体合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存在的基础。就劳动者的团结权而言,应以法律规 范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并就协商和集体合同争议建立单独的解决机制,强化“三方机制”,注重调解和集体合同劳动争议仲裁。在当前法律还未赋予劳动者罢工权 的条件下,拟应在原解决因签订集体合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基础上扩大调解范围。在相关法律中,将雇主与劳动者的协商谈判课以义务。在集体劳动争议中,宜将 利益争议和权利争议分开,利益争议主要以调解机制解决,而权利争议则应以仲裁机制解决。
(二)进一步改革劳动争议仲裁体制及程序
我国以前劳动争议实行强制仲裁制度,这实际上过度强调了仲裁程序作用,其立法之出发点概以为仲裁机关具行政依托性所致,由此又使得劳动仲裁行政化倾向加 重。《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部分案件实行一裁终局,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强制仲裁制度,但这只是在个别情况下,实际上强制仲裁制度并未根本动摇,而且争 议仲裁范围又只限权利争议。西方多数国家推崇诉权平等的宪法原则和权利,以“司法最终解决”为原则,构建了权利争议与利益争议诉求的不同解决机制,有着严 谨的学理基础和制度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后,虽因“诉讼爆炸”〔3〕320之现实影响,一些国家试图以调解程序分解法院之压力,但并未改变司法程序的 主要救济功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在各国的实践表明,劳动争议仲裁并非是争议解决的关隘和必经之路,实行强制仲裁的范围大多被严格控制在影响公共利益和社 会秩序的范围内的劳动争议。”〔7〕对《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完善,宜应以个别权利争议与集体争议划分为标准,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个别劳动争议处理程序 和集体争议处理程序。个别劳动争议(权利争议)以司法解决为主途径,集体争议以“三方机制”主导下的仲裁程序为主途径,两个途径均可配之以调解程序解决, 充分体现程序的公正价值。
(三)立法技术要高
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法律制度中的许多规定是立法技术缺陷造成的。主要表现 为:(1)用绝对确定性规则的形式表达了相对确定性规则的内容,用相对确定性规则的形式表达了绝对确定性规则的内容。例如,《劳动法》第80条的规定: “在用人单位内,可以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10条并未明确解决这一问题。既然劳动争议调解机构的设置是“可以”,那么,如 果一个企业里不设置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该如何调解?等等,这一切都需要《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明确规定。(2)目前存在的多头制定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的现 象,尤其是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办事机构发布关于时效、管辖与主管、当事人制度、保全制度与先予执行制度等一系列事关仲裁制度、仲裁体制以及诉讼制度、诉 讼体制这样一种状况。(3)由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没有涉及劳动争议诉讼制度、诉讼体制问题,那么如何认定最高人民法院以司法解释的方式先行确定劳动 争议的基本制度、基本原则等重大问题的合法性?根据《立法法》的第8条“仲裁和诉讼制度只能制定法律”的规定,劳动争议处理诉讼制度、诉讼体制也应当由全 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来制定,以求法制权威统一。
参考文献:
〔1〕罗豪才.软法与公共治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6.
〔2〕 史尚宽.劳动法原论〔M〕.台北:正大印书馆,1978:241.
〔3〕 黄越钦.劳动法新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4〕 王全兴.劳动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473.
〔5〕 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211.
〔6〕 星野英一.私法中的人〔M〕//梁慧星.民商法论丛.王闯,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84.
〔7〕 郑尚元.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法的现代化〔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136.
❷ 台湾正大劳工研究所主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问题
查了一下,供参考~
课程理念规划:
劳动相关事务与劳资关系等研究学门是整合学科,课程规划上加强课程内容之多元性,
使学生接受全方位完整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具有完整知识的劳动事务处理专业人才.
1.开设之各课程原则为考量学门专业性,本所发展方向以及劳动环境现势等,并因应
社会现况及国际发展,弹性规划开设相关课程.
2.课程则配合教学目标,教师专长,市场需求等,包括劳资关系,人力资源与社会安全等
三项专业课程领域及其他基础及辅助课程等四部分.
必修科目:劳动法学专题研究:劳动市场,劳动法令,劳资关系,人力资源,社会安全.
核心能力:
1.具备劳动相关之专业知能-培养学生具备劳资关系,人力资源与社会安全专业能力.
2.具备跨领域整合劳动相关议题之能力.
3.具备了解海内外产业环境发展与实务应用之就业知能.训练学生了解自我发展方向.
辅导学生完成为期至少一个月实务实习训练,提升就业对就业环境的认识.
4.具备自主学习,研究及团队合作之能力.
❸ 商务印书馆的书去哪可以批发买图书馆的商务印书馆书是哪买的
汉源书店(咖啡馆+书店)地址:绍兴路27号简介:书店的门面和内里都很古雅,进门迎面的一屏圆弧形大书架看似不经意但肯定是刻意布置过的,书在这里几乎成了一种艺术品,和墙上、立柱上摆满的各种古旧的艺术壁挂、小饰品、旧家具融为一体,让人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叫一杯茶,找一本好书,打发一个下午,这里是最好的去处。 韬奋西文书局地址:长乐路325号,陕西南路口简介:两层楼的小别墅书吧,暖暖的红橙色装修风格,漂亮整洁的书架,一排一排崭新的西文书陈列着,许多还是欧美的热销书,柜台上也有最新的国外报刊出售,很安静,还可以在这里小坐喝杯咖啡,慢慢地读书。不过,这里一样不欢迎只看书不买书的人。 广告湾咖啡书吧地址:绍兴路23号简介:汉源隔壁,镶嵌在古朴的石库门建筑中,据说,它是亚洲唯一以广告为主题的咖啡馆,还附带一个广告图书馆,如果你是广告人,就去那熏陶一下吧 常青藤书店(中信泰富五楼)地址:南京西路1168号中信泰富广场5楼简介:这间书店位于南京路上的中信泰富大厦五楼,其装修也相应配合了这地段的身价,柔和的射灯下,厚实松软的地毯上,稳重的胡桃木色书架。 虽然书的品种远比不上思考乐那样的书店,不过却更加安静怡人,正是泡书店的最佳选择。 季风书店(总店)地址:地铁1号线陕西南路站简介:上海陕西南路地铁站里的季风书园很大,客流量也大,大部分是等候地铁的人,顺手买上一些翻看,但名气大了,专程过来买书的人也不少。在书店的过道里,还放着一些桌椅,专供买书的人坐下来慢慢地看。 这里的新书多,可惜桌椅偏少,而且不买饮料是不能坐在这的。多少有点不爽! 思考乐书局-美罗店地址:肇嘉浜路1111号美罗城四楼 思考乐书局-福州店地址:福州路579号简介:“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思考乐是因此得名的吗?思考乐在上海的几家分店搞得都极有特色,不仅书多,而且书店干净整洁,人也不像上海书城那么挤。在地毯上、地板上随意地席地而坐,正是享受“书非借而不能读也”的最好去处。 上海书城总店地址:福州路465号(福建中路口) 上海书城淮海店地址:淮海中路701号 上海书城南东店地址:南京东路345号简介:上海书城,正如其名,是一座书的城堡。人多书多,气派。当然要在这里泡书店,只好站着看书了,因为人多吵得慌,我在这里看书时,一般都塞上耳机,一直看到两腿打颤。 文庙图书批发市场地址:文庙路215号图书市场简介:最大的图书批发市场,每周日全天开放 中国科技图书公司地址:河南中路221号(福州路口) 上海外文书店地址:福州路390号 上海古籍书店地址:福州路424号 沪港三联书店地址:淮海中路624号 上海法学书局地址:新会路282号中国法律图书上海公司地址:万航渡路1575号 上海金融书店地址:福山路84号 上海音乐书店地址:河南中路221号 上海建筑书店地址:四平路941号 上海军事书店地址:四平路2575号 上海机械工业书店地址:丽园路548号 上海少年儿童书店地址:石门二路3号 上海体育书店地址:凇沪路25号 上海佛学书局地址:常德路418号 上海邮电书店地址:天潼路319号上海现代建筑书店地址:广东路556号 上海工具书店地址:四川北路856号 宛平路特价书店地址:中山南二路909号 淮海特价书店地址:淮海中路1881号 浦东特价书店地址:昌里东路655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特价书店地址:福建中路206号 上海外文书店旧书门市部地址:盛泽路89号简介:专门收购、销售过期外文期刊和图书 上海新文化服务社地址:福建南路136号简介:收购、销售各类古书、旧书、期刊、碑帖、画册 上海群众书店地址:中华路1351号简介:收购、出售各类旧书籍。上海金融书店 黄陂南路381号 63858446 沪港三联书店 淮海中路624号 53064393 上海联合学术图书公司 绍兴路54号 64721254 上图大学城店 国定路485号 55521894 上海法学书局 新会路282号 62276056 中国法律图书上海公司 天钥桥路225号 62514343 上海法律书店 万航渡路1575号 62071679 上海外文书店 福州路390号 63223200 若论大学旁的书店,最成气候的就要算复旦大学附近了。位于国权路的鹿鸣书店,店名取自《诗·小雅·鹿鸣》,专营中西学术图书,新书上架很快,不少书打9折,如果累积消费满2000元打8.5折。国年路上的心平书店,学术类新书及法学专业书籍也打9折。科技书店复旦店在政肃路国定路口,营业面积很大,兼售学术类图书、科技类图书,打9折,还有5折的特价书柜。中图读者俱乐部嘉惠书屋,位于国权路近政肃路,学术类图书9折,买两本书即成为会员,享受会员价8.5折,另有原版进口外文书。商务印书馆门市部(五角场图书批发市场内),淞沪路,江湾体育场对面,有大量商务本版图书,8折。复旦大学新华书店,复旦大学正门内东侧,有中华、商务、三联等版图书及各科大学学生用书,8.8折。 要买社科类图书,不妨去华东师范大学看看。在华师大图书馆老馆的心中书社里有许多品位较高的社会科学著作,常年打折。图书馆对面的一家书店里有专营教育类书籍的书店。大学内还有一家大夏书店,各家出版社的学术类专著都很全。值得一提的是,不妨去华师大出版社买孩子的教辅类书籍,这里华师大出版社出版的教辅书一应俱全。 此外,要买法律类书籍,在华东政法学院校内有一家法律书店,那里的法律书相当齐全。华政的门口还有两家法律书店。3家大都打8.5折至8.8折。在上海财经大学的门口,有一家经济类的书店,经济理论类的书籍挺全的。买海事方面的书籍也不妨到海事大学周围的书店逛逛,里面的该类书很丰富。 旧书不仅便宜,而且拿在手中翻阅,还能隐约感受到时间的沉淀。特别是一些优秀的版本,只有在旧书店里才能觅到。最受欢迎的旧书市场当属文庙,文庙是目前上海旧书交易最集中的一个市场。文庙书市的营业时间从星期日上午7时半到下午4时,买书者最多时接近一万人次,不少名人都会来文庙淘书。 说到古书,福州路上的上海古籍书店(博古斋)是本市唯一经销古籍类、古典艺术类图书的大型专业书店,它汇集了全国18家古籍出版社、美术出版社的近2万种精品图书及数以万计的线装古籍、古旧字画、碑帖。临近的上海旧书店拥有近300平方米的营业场所,汇集了上海图书公司的“家当”和全国各地的图书馆、收藏家的近3万种藏品,包括古籍善本、老期刊、旧平装、碑帖、印谱等。 徐汇区南丹东路上的成功书店里有许多老书,价格适中。其他如瑞金二路的新文化服务社、黄浦区盛泽路上的外文图书公司旧书门市部等也值得一去。 申城还有不少特价书店。中山南二路上的特价书店以2至6折的优惠销售各地出版社的历年库存的积压图书,内容包括人文、经济、中外文学、通俗读物、美术、外语等等。市中心商业区的淮海中路上有一家淮海特价书店;浦东的特价书店在昌里东路;福建中路上的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特价门市部也是美术专业人员的好去处。 如果说去古旧书店品的是古老韵味,身在时尚之都的各类休闲书店讲的就是年轻人津津乐道的时尚。位于地铁一号线陕西路站地下一层的季风书园,有上海文化的地标之称。据说,季风整个的格局规划是参照了曼哈顿的一家书店,布局非常周全。在儿童书籍区域安排了供儿童读书的桌椅。店内还有时尚文具专卖和可聊天喝茶的袖珍“吧”。书算不得多,但几乎都是畅销书类的。店内一些学术类的书籍其他地方很少见,值得一买。 颇受年轻人追捧的思考乐书局24小时营业,任何时间都能来这里放松一下。书局还提供咖啡外卖业务。思考乐书局在上海有4家大型门店,分布于浦东南路、徐家汇、福州路和正大广场。 绍兴路上的汉源书店可称得上是上海最具个性品位,也最具人文优雅气质的书店,它融阅读、休闲、观赏于一身。这样的书吧上海还有不少,虽然不大,可是很有读书的氛围,喝咖啡、品香茗,读书会友,十分逍遥。 为了孩子能考上好的大学、高中,大多数的家长们总是不厌其烦地为自己的孩子挑选教辅类书籍,所以专业的考试书店因其针对性强而广受欢迎。 先行考试书店是上海第一家具有一定规模、影响较大的专门经营各类考试书籍的国有书店。主营大、中、小学生、研究生、成人考试等书刊,专营计算机、外语及各专科等级考试书刊,兼营工具类、文学类、政治类、经济类书刊,有53家大型出版社供书,28个城市的考试书店联网,教辅类、试卷类、答题类、分析类等书多过万余种,可零售、团购、电函预订。上海的总店位于天目东路。 中山南二路上的上海教材书店经营中小学课本、幼儿图书、大中专教材、成人高考教材、中学教材、教学电子出版物以及各类教师用书,教学辅导读物和文教用品等,有“课本大王”之称,在浦东新区、普陀区、卢湾区、长宁区、闵行区都有分店。 不少学生族逛完书城,也会转到广东路上继续淘书。亚光书刊电脑经营部里的教学参考书、教辅书籍吸引着不少学子。此外,长宁区天山路上的上海技术教育书店是中国劳动出版社上海代理发行站,囊括了各类职业培训的书籍。
❹ 求有关婚姻法的毕业论文,自考本科需要的。谢谢。
论文写作,先不说内容,首先格式要正确,一篇完整的论文,题目,摘要(中英文专),目属录,正文(引言,正文,结语),致谢,参考文献。规定的格式,字体,段落,页眉页脚,开始写之前,都得清楚的,你的论文算是写好了五分之一。
然后,选题,你的题目时间宽裕,那就好好考虑,选一个你思考最成熟的,可以比较多的阅读相关的参考文献,从里面获得思路,确定一个模板性质的东西,照着来,写出自己的东西。如果时间紧急,那就随便找一个参考文献,然后用和这个参考文献相关的文献,拼出一篇,再改改。
正文,语言必须是学术的语言。一定先列好提纲,这就是框定每一部分些什么,保证内容不乱,将内容放进去,写好了就。
参考文献去中国知网搜索,校园网免费下载。
不懂可追问
合适请采纳
给你一份,更详细回答见下方的附件,手机可能看不到,得电脑上网看
供参考,免财富值下载
❺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及具体内容
(一)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和特征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即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和指导思想。劳①史尚宽.劳动法原论.上海正大印书馆,1934.1②w•杜茨著.劳动法.张国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③简明不列颠网络全书(第五卷).北京: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86.132.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直接决定了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性质,是劳动立法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国家对劳动关系的本质的认识,体现了统治阶级对劳动关系运行中的矛盾、差异甚或利益冲突的基本态度。基本原则的内容与性质直接决定了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内容与性质。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以下特点:第一,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劳动法律部门中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而不是调整劳动关系运行中的特定事项或劳动关系当事人某一特定行为的具体规定。基本原则一般并不预先设定任何确定而具体的事实状态,亦不需规定具体的权利义务实现的方式。因而,基本原则的内容在明确性程度上显然低于调整劳动关系的具体规定。但是基本原则所覆盖的事实状态远远地大于具体规定。劳动法的某一具体规定只能对一类行为加以调整,而一条基本原则却可以调整整个劳动关系运行领域。第二,不同的法律部门有着不同的基本原则,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殊性,反映了劳动法律部门的本质和特点。第三,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着高度的稳定性,只要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基本原则是不会改变的。劳动法对某一类行为的具体规定或标准可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变动,如最低工资标准可以改变等,但基本原则则是相对稳定的。第四,基本原则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对各项劳动法律制度均具有约束力。劳动法律制度中的各类具体规定不能与基本原则相抵触,基本原则适用于所有的劳动关系。
(二)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
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是:第一,指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保证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统一、协调。尽管劳动法的内容极为丰富、复杂,包括劳动关系、劳动标准、社会保险、就业、培训和劳动监督检查等各项劳动法律制度,一些劳动标准还在不断地变动,但是它们始终是统一的,具体规定之间总是有着内在联系。其基本原因就在于各项劳动法律制度遵循着相同的原理和准则,基本原则在劳动法律规范系统内发挥着指导作用,维系和保证劳动法制的统一、协调和稳定。第二,指导劳动法的实施,正确适用法律,防止出现偏差。劳动法律渊源种类繁多,立法主体亦呈现多层次的特点,劳动法的具体规定难免出现不统一甚或冲突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够坚持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就可以保证劳动法的正确适用。第三,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助于劳动法的理解、解释,对于认识劳动法本质有指导意义,可以弥补劳动法律规范可能存在的缺陷。劳动关系的事实状况非常复杂,劳动关系又是动态多变,劳动法律必须对日益繁纷复杂的劳动关系给予深刻、有效和正确的调整。在处理劳动争议时,极有可能出现没有准确适用的法律条款,此时,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可以直接适用,补充劳动法律制度的不足等。
(三)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有多种理解和阐释。根据《宪法》和《劳动法》
的有关规定,可以将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归纳为以下内容:
1.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
我国《宪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根据《宪法》的上述规定和其他有关规定,可以说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是劳动法的首要原则。劳动权是指法律保证的有劳动能力的公民能够参加社会劳动并因劳动而产生或与劳动有密切联系的各项权利,包括平等的劳动就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等。劳动权决不是仅仅包括工作权一项权利,而是包括与劳动相关的一组权利束,劳动权亦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平等的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是劳动权的核心。该项权利对于公民来说,不分性别、民族、政治信仰、财产状况,均有权实现就业,有权依法自由地选择职业,有权利用国家和社会提供的各种就业促进条件,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增加就业机会,禁止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和职业歧视;对于国家来说,应当为公民实现劳动权提供必要的保障,为提高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劳动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出满足劳动者生存与发展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劳动者对劳动的需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其一是对劳动过程本身的需要,通过劳动,劳动者获得发展;其二是对劳动产品的需要。因此,劳动报酬权是劳动权的应有之义;劳动过程就是劳动力的消费过程。劳动力具有生理性特休息休假权亦是劳动权的组成部分。劳动权受到国家的保障,这种劳动权保障具体地体现为基本保护、全面保护和优先保护等方面。所谓基本保护是对劳动者的劳动权的最低限度的保护,即基本权益的保障。在劳动者的利益结构中,生存与发展是劳动者的基本利益,对劳动者最为重要,保障劳动权首先就是要保障基本利益。因为任何权利要求均不能超过给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所谓全面保护是对劳动者权益和权能的保护,包括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法定权益和约定权益,无论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哪个方面,无论是劳动力的所有、占有、交换、使用等哪种权能,劳动法都给予全面保护。
所谓优先保护是指劳动法对劳动关系当事人的利益都给予合法保护的同时,优先保护在劳动关系中事实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劳动者。《劳动法》开宗明义地规定劳动法的立法宗旨就在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此外,在特定情况下,当对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的利益保护发生冲突时,劳动法优先保护劳动者的利益。例如安全与生产发生冲突时,应当坚持安全重于生产的原则,即使生产受到影响也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等。
❻ 一偏关于悬赏广告的论文
论悬赏广告的性质定义及其意义
赵杰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法学系
内容摘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悬赏广告越来越多,其法律性质如何,效力如何,我国法律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学界也对此有不同意见,一为“契约说”,一为“单方民事行为说”。法院在具体处理案件时也有不同的判决。笔者赞成“单方民事行为说”,在此文中论述此观点及其意义.
关键词:悬赏广告 契约说 单方民事法律行为说 社会意义
一. 悬赏广告的定义,成立要件。
(一) 悬赏广告的定义。
所谓悬赏广告是指“广告人以广告形式声明对完成悬赏广告中规定的特定行为的任何人,给付广告中约定报酬的意思表示行为”。(1)
细究其定义,悬赏广告通常包含两个层次 的含义。第一层是指悬赏人以广告形式明确设置报酬,声明对完成指定行为的人给付报酬的广告。它的实质是悬赏人的意思表示,在这个意义上,悬赏广告是悬赏人意思表示的外化。第二层是指悬赏人的意思表示与指定行为的完成结合成的法律行为,也即是悬赏人以广告的方法声明对完成一定行为的人给予报酬的意思表示,基于该意思表示,悬赏人对完成指定行为的人负有给付报酬的义务。第二层含义是其意义分歧的核心所在,也是我也争论的焦点。
(二)悬赏广告的成立要件。
1.悬赏人须以广告方式对不特定的为意思表示。悬赏人是做出悬赏广告意思表示的行为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还可以是其他民事主体。勿庸置疑,悬赏人必须具备民事行为能力。广告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报纸刊登,广告栏张贴,街头叫喊,或广播电视等。发展到今天又有上网发布等等。只要使不特定人知晓的一切方式均可。不特定的人,并不要求一般公众,只要是不特定多数即可。
2.须有要求完成一定行为之意思表示。一定行为其种类并无限制,只人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序良俗,既可以为私人利益,也可为公共利益。
3.须有完成对行为人给付报酬的意思表示。悬赏广告,必以“赏”为要件。王泽鉴先生指出:“报酬不限于金钱,凡能为法律行为标的之任何行为均可”(2),因此,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二. 悬赏广告的性质理解分歧及其不利影响。
(一) 悬赏广告的性质的两种不同理解。
1. 契约说。该学说认为,悬赏广告的性质是单独契约,即合同性质。悬赏广告是广告人以不特定的多数人为对象所发出的要约,只要某人完成指定的行为即构成承诺,双方成立合同。完成广告行为的人享有报酬请求权,广告人负有按照悬赏广告的约定支付报酬的义务。这种主张是多数学者的意见,在实务上,大多数人采纳这样的主张。
2. 单独民事法律行为说。这种主张认为,悬赏广告是一种单方法律行为,广告人对完成一定行为的人单方面负有支付报酬的义务,而不需要完成行为的人做出有效的承诺。显然,单方民事法律行为说对维护当事人的权益和交易安全更为有
利。德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规定,以广告表示对完成一定行为的人给予报酬,对完成该行为的人负有给予报酬的义务。
(二)由于不同理解而造成的现实影响。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由于悬赏广告的立法缺失和理论认识错误问题,经常存在某些法院随意否定悬赏广告的法律效力的情形。例如在李珉诉朱晋华、李绍华悬赏广告酬金纠纷案,一审法院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法院认为,李珉拾得的公文包,系被告朱晋华遗失的财物,以依照民法通则第79条第2款的规定,李珉应将拾得的遗失物归还原主为由而否定悬赏广告效力,驳回原告诉讼请求。 本人认为法院将拾得遗失物法律规范与悬赏广告对立起来,是不符合立法本意和社会实际情况的,轻易否认悬赏广告的法律效力,无疑否定了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和民事转法或在司法解释上对悬赏广告加以规定,实乃当务之急。
三. 悬赏广告的性质应为“单方民事法律行为说”。
笔者认为,为确定悬赏广告的性质,在法学方法论上,应采实质标准。将悬赏广告视为单方民事法律行为而不是合同,对维护当事人的利益和交易安全更为有利。
(一) 如果采用单方民事法律行为说,只要广告人发出了悬赏广告不需要他人同意即能发生法律效力广告人应当受到广告的拘束。
一方面如果某人于不知道广告人发出了悬赏广告的情况下,却完成了广告中所指定的行为,该人仍能取得对广告人的报酬请求权,而广告人不得以该人不知广告内容为由而拒付报酬。
另一方面,于广告人实施的是单方民事法律行为,所以其因受该行为的拘束,悬赏广告一经发出即不可随意撤回。而采纳契约说,则将广告人发出的悬赏广告视为要约行为,则行为人于完成行为之际并不知有要约,从而无法为承诺,因为要约,承诺有逻辑上之先后关系,此时,纵赋予行为人以报酬请求权,然理论上实无法自圆其说。又采契约说下,广告人可以在相对人作出正式承诺以前撤回或撤销要约,变更要约的内容,这显然对相对人不利。例如《德国民法典》第657条规定:“以公开的广告的方式,对于实施某一行为特别是对于引起某一结果而悬赏的人,有义务向实施了该行为的人支付报酬,即使行为人未顾及悬赏广告而实施行为,也是如此。”(3)该条中的“也是如此”即是上述论述的最有力论证。这样,就避免了由于行为人在完成悬赏行为时不知悬赏广告内容而广告人拒绝给付报酬的问题。
(二)采用单方民事法律行为说,可以使限制行为能力人,无行为能力人在完成广告所指定的行为以后,也可以对广告人享有报酬请求权。但若采用契约说,那么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人即使完成了广告指定的行为,也将因为其无订约能力,从而无承诺的资格,不能在他们与广告人之间成立合同,当然也就不能对广告人享有报酬请求权,这并不利于保护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利益。
(三)如果将悬赏广告视为单独民事法律行为,那么任何人完成广告中所指定行为都将是一种事实行为,而非具有法律意义的承诺行为。这样,只要相对人完成了广告指定的行为即享有报酬请求权,而不必准确地证明在什么情况下有效承诺的存在以及承诺的时间等问题,从而也可以极大地减轻相对人在求偿时的举证
负担。如采用契约说,在广告人不给付报酬时,举证责任由行为人承担,此时不为举证责任倒置,从而加大了行为人的负担,当然不能提高行为人的积极性,最终会导致将拾得物隐藏,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四)如果采用合同说,将会产生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即在相对人完成指定行为以后能否适用同时履行抗辩权问题。按合同说,相对人完成广告指定行为即已作出承诺,双方成立合同关系,这样一方不按合同的规定支付报酬已构成违约,而另一方有权拒绝交付完成指定行为的成果。笔者认为,采纳契约说适用同是履行抗辩权是不妥当的。如某人拾得他人钱物,依据法律规定有义务返还失主,否则就会造成不当得利,即使推失主未依广告内容支付报酬,拾得人也不得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
四. 将悬赏广告视为“单方民事法律行为”的意义。
(一) 维护交易安全。
在采用“契约说”的理论下,究竟在何种情形下,才能认为有承诺,学说上意见也不统一。有认为在着手一定行为前有意思表示,即为有承诺;有学者认为着手一定地为即意味着有承诺;另有认为在一定行为完成后,另有意思表示者为有承诺;还有学者认为须将完成一定行为之结果交与广告人,始为有承诺。意见分歧,尚无定论。若采用单方民事法律行为说,则广告人所负担的债务于一不定期行为完成时,即为发生。其关系简约明确,而且又合于社会通念,对于交易安全,实有助益。这样,使社会效率更加简约化,使社会交易成本降低,从而更加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从事有利于已而且更加有利于广告人的行为,社会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秩序。
(二) 遵守公平原则。
在悬赏广告发出之后,广告人作出了一定的报酬明示。此时,行为人若对此实施了一定的行为,定会付出某些实质上或形式上的努力。而一旦最后满足了广告人的权利,广告人不履行自己的交付报酬义务,定会对行为人造成或大或小的实质上的损害。这样,违背了公平原则。
(三) 有利于维护广告人的利益。
这主要是针对广告人和行为人的抗辩权而言。采用了单方民事法律行为说,意味着只要行为人实施了行为,满足了广告人的需求,广告人就要对广深广告中所示的报酬予以给付。这样,会最大限度地保护广告人的利益。
采用“契约说”,广告人行为人同时履行抗辩权,在现实生活中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你不给我报酬,我不会给你财物,在这种情形下,广告人的权利形同虚设。
(四) 使司法更加明确,健全。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由于悬赏广告的立法深广选择法律效力的情形。缺失和理论认识的错误问题经常存在某些法院随意否定悬赏广告法律效力的情形。采用单方民事法律行为说,简约明确,可以使司法更加明确,健全。
五. 结语
本文主要论述了悬赏广告的性质,笔者认为悬赏广告应为单方民事法律行为。悬赏广告有效是本着民法中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的,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维护交易安全和当事人利益,而且也有利于吸收国外的立法经验,并维持民法体系的和谐。在市场经济经济条件下,有利于保护交易,保护行为人和广告人的利益,更加有利于使司法更加明确和健全,对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法治的发展都有现实的,实然的和积极的意义。
(1)王家福 主编 《民法债权》中国法律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第 321页。
(2)王泽鉴 主编 《债法原论》第一册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第259页。
(3)陈卫佐 译注 《德国民法典》 法律出版社 2004年版 第227页
主要参考文献。
1.《合同法研究》第一卷 王利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二册 王泽鉴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3.《不当得利制度研究 》洪学军 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4年版
4.《民法总论》 史尚宽 台湾正大印书馆 1980年版。
5.《民法学》(修订本) 彭万林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年8月版。
❼ 史尚宽的作品著述
主要有:
1、 劳动法原论,初版于1934年,上海世界书局,约30余万言。
2、 民法总则释义,初版于1936年9月,汇文堂新记书局,约25余万言。
3、 民法原论总则,初版于1947年,大东书局,约20余万言。
4、 法学概论。
5、 法制
6、 立法程序及立法技术
7、 行政法要旨
8、 行政法论,初版于1956年,自行出版,约25余万言。
9、 信托法论,初版于1946年,商务印书馆,约9.5余万言。
10、 土地法原论,初版于1951年,中正书局,约36余万言。
11、 债法总论,初版于1954年,自行出版,约80余万言。
12、 物权法论,初版于1957年,自行出版,约50余万言。
13、 债法各论,初版于1960年,自行出版,约90余万言。
14、 亲属法论,初版于1964年,自行出版,约70余万言。
15、 继承法论,初版于1966年,自行出版,约50余万言。
16、 民法总论,初版于1970年,自行出版,约65余万言。
此外,史尚宽先生还著有民刑法论丛、宪法论丛、民法研究、著作权法论等专著,从而形成了其在法学界的显著地位。其中,史尚宽先生著述中影响最大,最有学术价值的当数他的民法全书,具体包括:民法总论、物权法论、债法总论、债法各论、亲属法论、继承法论。写作的顺序为:民法作者多始于总则,次及其他各编,著者反先债总、债各,而以次及于物权、亲属、继承,最后始重写总则,虽有异于常规,然其中亦不无一理,该以总则为各编之领纲,繁中取简,以明其表里精粗,知其原委常变,方可领会其运用之妙。实于演绎之方法中,兼寓有归纳之意。
❽ 正大综艺那个经典的女导游叫什么
李秀媛
台湾著名节目主持人、中国台湾网形象大使
姓名:李秀媛(Miss Janice Lee) 性别:女,职务:正大综艺著名外景主持人
籍贯:天津市
学历: 中国广州暨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加拿大温哥华商学院毕业
演艺经历
电视节目主持
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农历年特别节目,中秋晚会…
凤凰卫视 :锵锵三人行,嘉宾主持
台湾台视:世界真奇妙,畅销排行榜,跨年晚会…
台湾中视 :狗喵同学会,超级好狗命,绕着地球跑,青春快递,国庆晚会…
台湾华视 :后现代风情,发现历史,劳军晚会…
卫视中文台:今日,今夜看台湾,名人三温暖,发烧星/发财星等…
台湾公视:运动热线,儿童节目…
台湾博新TV :心灵世界,现象追踪点
台湾大地频道 :非常娱乐
华人卫视台:快乐家族,我们这一团
台湾三立台:台北午夜场,尖峰话题…
台湾八大:综艺新闻…
太阳卫视:我们这一团,快乐家族,走~泡汤去…
台湾国宝卫视:旅游玩家,天涯行脚 ,EASY GO…
广播节目主持
台湾中广流行网:绮丽世界,日正当中,周日新动线
台北之音:台北Check In
合作艺人
女艺人、主持人:谢佳勋、曲艾玲
男艺人、主持人:窦文涛、巴戈、赵少康、赵宁、许效舜、董至成、徐乃麟、廖伟凡、曾国城、赵树海、张菲、李茂山、周麟
戏剧演出
电视连续剧 那一年我们都很酷,星座女人
活动主持 2006 两岸旅展 国家科技奖以及各类型晚会、颁奖典礼、演唱会、歌友会等活动计数百场。
著作
绕着地球跑 — 李琇媛の冒险书
捣蛋”2”势力
唱片
让心随梦飞
得奖经历
1993年 / 金钟奖”最佳社教节目主持人”(连续入围十年)
1994年 / 台湾地区好人好事”八德奖”
1999年 / “教育部职业教育名人评选”
其余大小公益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