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改判案例行政法

改判案例行政法

发布时间: 2021-03-13 20:35:41

行政法案例及案例分析 1500字

诉讼时效中断的认定——山东日照中院判决韩帮峰与圣公公司借款合同纠纷案 发布时间:2009-09-25 08:30:48裁判要旨 债权人在诉讼时效期间内向债务人住所地送达债权催收通知,债务人处无人签收能否引起诉讼时效的中断,应当从诉讼时效的立法目的来理解。 ■案情 山东省日照市圣公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圣公公司”)分4次向农行日照市东港区支行借款50万元,第一笔20万元期限自1997年1月8日至同年12月8日,第二笔10万元自1997年2月27至同年12月27日,第三笔10万元自1997年5月30日至1998年11月30日,第四笔10万元自1997年9月28日至1999年3月28日。 第一、第二笔借款到期后,双方协商展期至1998年11月8日。东港支行于1998年12月10日对上述两笔借款进行了催收;1998年11月30日,对第三笔借款进行了催收;1999年11月20日,对第四笔借款进行了催收。2001年4月21日、2003年4月15日、2004年4月28日,东港支行三次向圣公公司送达了公证借款催收通知书。2002年12月,圣公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2005年12月,农行岚山支行(由东港支行岚山办事处变更)与第三人韩帮峰签订债权转让协议,将50万元债权转让给韩帮峰。2006年2月,岚山支行向圣公公司送达了债权转让通知。 因圣公公司未还款,债权人韩帮峰起诉至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人民法院,要求圣公公司偿还借款50万元。圣公公司辩称,被诉主体已不存在,且原告的请求已超过诉讼时效,应驳回诉讼请求。 ■裁判 日照市岚山区人民法院一审认为,东港支行与圣公公司签订的四份借款合同均合法有效,圣公公司应按借款合同约定履行还款义务。岚山支行将债权转让给韩帮峰并履行了通知义务,该转让行为有效。在债权转让前,原债权人均在两年内进行了催收,未超过诉讼时效。圣公公司系被吊销营业执照,仍具备法人资格,应承担民事责任。遂判决:圣公公司偿还韩帮峰借款50万元。 圣公公司不服,提出上诉,请求驳回韩帮峰的诉讼请求。 日照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认为,前三笔借款到期后,债权人的催收行为均已超过两年诉讼时效。第四笔借款于1999年3月28日到期,债权人于1999年11月20日、2001年4月21日进行了催收,引起诉讼时效中断。圣公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未办理注销工商登记手续,此后该公司的经营处于非正常状态,债权人于2003年4月15日、2004年4月28日向圣公公司送达催收通知书,说明其有主张权利的意思表示,因该公司无人签收致使意思表示未到达圣公公司的责任不应由债权人承担,应当认定债权人该两次催收行为能够引起诉讼时效的中断。2006年2月,岚山支行及韩帮峰将债权转让通知送至圣公公司法定代表人,引起诉讼时效中断,自此时至韩帮峰起诉,该笔债权未超过诉讼时效。遂判决:撤销(2007)岚民二初字第306号民事判决;圣公公司偿还韩帮峰第四笔借款10万元;驳回韩帮峰其他诉讼请求。 ■评析 债权人在诉讼时效期间内向债务人住所地送达债权催收通知,债务人处无人签收能否引起诉讼时效的中断,应当从诉讼时效的立法目的来理解。诉讼时效制度设计的首要目的是为了督促权利人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进而加速社会经济流转,促进经济社会生活的便捷、高效;另一目的是保护义务人,考虑历时很长的请求权所产生的举证困难的问题,因此赋予义务人以时效抗辩,允许其在法定期间之后可以拒绝履行。 应当看到,后一立法目的的实现是建立在权利人怠于行使自己权利的基础上,从而以时效制度来促进权利义务关系的稳定。本案中,韩帮峰在诉讼时效期间内到圣公公司住所地进行债权催收,足以表明其并未怠于行使自己的权利。圣公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经营处于非正常状态,对债权人2003年4月15日和2004年4月28日送达的催收通知书,因无人签收该致使意思表示未到达该公司这一事实,韩帮峰既无过失,也非故意,其主张权利的意思表示未到达圣公公司的责任不应由债权人承担。故二审法院认定,债权人该两次催收行为能够引起诉讼时效的中断,第四笔借款应予偿还。 本案案号为:(2007)岚民二初字第306号;(2008)日商终字第77号 案例编写人:山东省日照市中级人民法院 张宝华 李 红

❷ 关于行政法一个案例的解答

我觉得应该由工商局赔,因为张某去找王某与王某发生争执是因王某的执法行为,地点也是在工商局.那么王某的行为就是职务行为.

❸ 行政法的案例分析6

裁决本身就意味着不是处罚。行政处罚是法院或者上级有关部门,对违反行政法规的个人或者部门所做出的带有惩罚性的处理决定,比如说罚款、降级、记过、开除等。
至于建委对政府建筑作出的限期处理,因为你没有说明是什么样的处理决定,所以无法作答。不公平照字面理解,应该不会是行政处罚。

❹ 求助行政法案例题

1、根据《行政诉讼法》第41条第1项规定:“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因此,本案当中卢某和甲公司都可以成为原告;
2、一审法院的判决是正确的,在没有提供证据的情况下判决工商局败诉是合理的;
3、行政诉讼法不剥夺当事人的上诉权,至于是否会采纳工商局所提供的新证据,要经过审查,看其是否合法,是否有效;
4、如果新证据合理合法,并且工商局使用适当,法院改判的可能性非常大。

❺ 行政法相关案例

1.张某作为该行政处罚的相对人,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行政复议法》第二条内规定:公民、法人或容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行政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行政机关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作出行政复议决定,适用本法。只要与具体行政行为具有利害关系就可以作为行政复议申请人。
2.《行政复议法》第九条规定行政复议申请期限为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3.行政复议被申请人为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机关,在本案中为办事处,如果该办事处不具有独立主体资格,应以其所属机关为被申请人。
4.本安中行政复议机关为该办事处或其自所属机关的上级机关或同级主管部门,如同级政府。
5.《行政复议法》第十七条规定:行政复议机关收到行政复议申请后,应当在5日内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受理并作出决定。本案中复议机关在申请人提交申请后未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审查决定,违反法律规定。而且复议申请未超过规定期限,其认定超过规定期限是错误的,用口头方式通知申请人也是不当的。
6.属于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因为其对于处罚的结果予以改变了数额,而且还征收了超生费。

❻ 行政法案例分析

1、本案的被告是市国税局,理由如下: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权责一体专,按税务机关查处属案件管辖规定,本案由市税务局管辖,即市税务局有“权”对本案中的偷税行为进行处理,同时市税务局也必须客观、公正的依法进行处理,这是其“责”的体现。本案的原告与市税务局查处的这一偷税行为有利害关系,故市税务局为被告。
2、本案应作如下判决:判决被告支付原告奖金:2.4万元,赔偿实际工资损失及路费,对于精神损害20万元及赔礼道歉不予支持。
理由:国家税务局《税务违法案件举报奖励办法》规定,原告应得的奖励为2.4万元;原告的赔偿责任由国家承担,赔偿义务机关是市税务局,我国国家赔偿法规定只赔偿直接损失,无精神赔偿的规定,故赔偿实际工资损失及路费,不赔偿精神损失;本案中被告不履行支付奖励的义务,并不造成对原告名誉的损害,所以对原告要求的赔礼道歉不予支持。
以上分析同时也请各位高手批评指正。

❼ 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司法适用案例

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公布的田永案
在田永案的判决中有这样一段话,按退学处理,涉及到被处理者的受教育权,从充分保障当事人权益的角度出发,作出处理决定的单位应当将该处理决定直接向被处理者本人宣布,送达,允许被处理者本人提出申辩意见.没有照此原则办理,忽视当事人的申辩权利,这样的行政管理行为不具有合法性.根据学者对田永案的考证,没有证据显示法官们在判决时具有运用正当程序原则的明晰意图,是一种朴素的程序正义的观念形成了法官判案时的信念.而探究法官之所以敢于提出程序要求的背后还会发现,由于他们所处的处境比较有利,受外界压力不是很大,因而比较超然,再加上这条理由不是本案判决的决定性理由使得它所承担的风险并不大,从而在判决书中保留下来.完全可以说,本案判决对正当程序原则的运用是一个附带写下的理由,并没有引起关注.然而,《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对这起案例的刊登却改变了它的命运,公报在公布判决书内容时作了两处修改,一是原告,被告的称呼分别被改成被处理者,作出处理决定的单位,反映了最高法院试图将个案适用的原则发展成为一项普遍适用的要求;二是公报在重申作出退学处理决定应当遵守的程序原则时,明确了违反该原则的法律后果——这样的行政管理行为不具有合法性,即单单凭这一程序上的理由就足以撤销被告的退学处理决定.这就使得正当程序原则的运用变得更清晰,对正当程序原则的强调更凸出了。
最高法院的判例应合了学界对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呼吁,弥补了中国行政立法上的缺陷,它所昭示的关注行政法基本原则的精神以及大胆运用法律原则的勇气,将远远超越个案的意义,值得肯定和效仿。

❽ 一个行政法案例分析,求高手

你好。第一个问题我不会,不过第二个问题我倒是可以帮你解答一下。
李某回可以获得赔偿,因答为李某一开始向建设局申请建房许可的时候,建设局是准许了他的申请。后面水利局检查的时候又说是违规建筑。李某作为公民,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决定是信赖的。相信你也应该知道,行政法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信赖保护原则。是指行政机关的规定或决定一旦作出,就不能轻易更改。如确因法律变动,情势变更,公共利益等原因而必须改变的,除了要有充分的法律依据并遵循法定程序之外,还应当给予权益受损的人一定补偿。
在这里水利局作出这个决定显然并没有如上所述的客观原因,而且李某也没有过错。所以水利局如果要要拆除李某的房屋,行政机关必须为他的反悔行为“买单”,李某可申请国家补偿。
才疏学浅,本人的理解。望有帮助。

热点内容
劳动法是哪年开始实施 发布:2025-09-21 10:46:29 浏览:155
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推免 发布:2025-09-21 10:45:55 浏览:27
行政法制不健全人治现象严重 发布:2025-09-21 10:18:44 浏览:735
行政法司法考试真题免费下载 发布:2025-09-21 10:18:37 浏览:256
形容女法官的句子 发布:2025-09-21 10:11:21 浏览:39
新劳动法失业率 发布:2025-09-21 10:10:01 浏览:934
民法与刑事诉讼法的区别 发布:2025-09-21 10:10:01 浏览:922
部门印章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9-21 10:10:00 浏览:580
渔业法律法规有哪些 发布:2025-09-21 10:09:57 浏览:814
国税局法规股工作总结 发布:2025-09-21 10:09:51 浏览: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