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法诉讼代表人
❶ 关于行政诉讼参加人有何规定
行政诉讼参加人是指依法参加行政诉讼活动,享有诉讼权利、承担诉讼义务的当事人和与当事人诉讼地位相似的诉讼代理人,包括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第三人和诉讼代理人。
网友咨询:
关于行政诉讼参加人有何规定?
律师解答:
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提起诉讼。有权提起诉讼的公民死亡,其近亲属可以提起诉讼。有权提起诉讼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承受其权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提起诉讼。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复议机关在法定期限内未作出复议决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起诉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起诉复议机关不作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同被诉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但没有提起诉讼,或者同案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可以作为第三人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诉讼。
没有诉讼行为能力的公民,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法定代理人互相推诿代理责任的,由人民法院指定其中一人代为诉讼。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
律师补充:
“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和其他具有扶养、赡养关系的亲属。公民因被限制人身自由而不能提起诉讼的,其近亲属可以依其口头或者书面委托以该公民的名义提起诉讼。近亲属起诉时无法与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公民取得联系,近亲属可以先行起诉,并在诉讼中补充提交委托证明。
当事人委托诉讼代理人,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由委托人签名或者盖章的授权委托书。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事项和具体权限。公民在特殊情况下无法书面委托的,也可以由他人代书,并由自己捺印等方式确认,人民法院应当核实并记录在卷;被诉行政机关或者其他有义务协助的机关拒绝人民法院向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公民核实的,视为委托成立。当事人解除或者变更委托的,应当书面报告人民法院。
【法律依据】
《行政诉讼法》
第二十五条【原告资格】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提起诉讼。
有权提起诉讼的公民死亡,其近亲属可以提起诉讼。
有权提起诉讼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承受其权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提起诉讼。
人民检察院在履行职责中发现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领域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致使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应当向行政机关提出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行职责。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职责的,人民检察院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❷ 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内容
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受案范围:
公民、法人对行政行为不满,可依据《行政诉讼法》提起诉讼,但排除刑事授权、调解仲裁等非诉讼途径。
受案范围包括国家行为和特定决定,例如奖惩任免、终裁行为等。
诉讼管辖:
诉讼管辖由各级法院负责,专门法院不受理行政案件。
复议决定影响原行政行为的,法院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
诉讼参与人:
诉讼参与人包括近亲属和利益相关方,例如被限制人身自由者的代理人、合伙企业等组织。
诉讼代表制度明确,可针对土地使用权处分行为等提起诉讼。
诉讼权利:
诉讼权利明确,包括委托代理、证据举证责任、起诉期限等。
法院对起诉进行审查,决定是否受理,并在7日内作出决定。
诉讼过程规定:
在诉讼过程中,法院强调回避申请的处理、证据保全、缺席处理、诉讼请求审查等规定。
判决撤销违法行政行为时,法院有权采取相应措施。
上诉、二审和审判监督程序:
对上诉、二审和审判监督程序有明确的时间限制。
再审案件需在判决生效后2年内申请。
执行程序:
第九十条至九十七条详细规定了裁决执行、申请执行、财产保全、强制执行、罚款处罚等具体操作。
执行程序也有相应的规则和申请期限。
实施时间:
自2000年03月10日起,本解释取代原有规定,具体执行按新解释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