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法条下载
❶ 民诉法第200条全文(民诉法第200条理解与适用)
《民事诉讼法》第200条全文如下:
第二百零条 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 这意味着,如果在判决生效后,当事人发现了新的、之前未提交的证据,且这些证据足以证明原判决或裁定存在错误,那么当事人可以申请再审。
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
- 如果原判决或裁定所认定的事实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即证据不足或证据链不完整,那么这样的判决或裁定可能存在问题,当事人可以申请再审。
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
- 如果主要证据被证明是伪造的,那么基于这些证据作出的判决或裁定自然无效,当事人有权申请再审。
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未经质证的;
- 证据应当经过双方当事人的质证,以确保其真实性和合法性。如果主要证据未经质证即被采纳,那么这样的判决或裁定可能存在问题。
对审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证据,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调查收集的;
- 当事人因客观原因无法自行收集证据时,可以书面申请法院调查收集。如果法院未履行这一职责,导致案件事实认定不清,当事人可以申请再审。
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 如果原判决或裁定在适用法律上存在明显错误,如法律适用不当或法律条款引用错误,那么当事人有权申请再审。
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回避的;
- 审判组织的组成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且依法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必须回避。如果这两方面存在问题,那么判决或裁定的合法性将受到质疑。
无诉讼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或者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的;
- 无诉讼行为能力人必须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如果未遵守这一规定,或者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因非自身原因未参加诉讼,那么判决或裁定的有效性将受到挑战。
违反法律规定,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利的;
- 当事人有权进行辩论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法院违反了法律规定,剥夺了当事人的辩论权利,那么这样的判决或裁定可能存在问题。
未经传票传唤,缺席判决的;
- 法院应当在开庭前传票传唤当事人。如果未经传票传唤即作出缺席判决,那么这样的判决将违反法定程序。
原判决、裁定遗漏或者超出诉讼请求的;
- 法院应当围绕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进行审理和判决。如果原判决或裁定遗漏了当事人的诉讼请求或超出了诉讼请求的范围,那么这样的判决或裁定将存在问题。
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
- 如果据以作出原判决或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变更,那么原判决或裁定的基础将不复存在,当事人有权申请再审。
理解与适用:
- 当事人在申请再审时,应当仔细对照上述情形,确保自己的申请符合法律规定。
- 法院在审查再审申请时,也应当严格依照上述规定进行审查,确保再审程序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 再审程序是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但也应当避免滥用再审程序,以免影响司法效率和公信力。
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九十条原文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九十条原文为: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应当提供证据加以证明,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在作出判决前,当事人未能提供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的后果。
该法条主要明确了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具体解释如下:
举证责任: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或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这意味着,无论是主张权利的一方还是进行抗辩的一方,都需要有相应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说法。
法律另有规定的情况:虽然一般情况下当事人需要承担举证责任,但如果法律有特别规定,那么这些规定将优先适用。这体现了法律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证据不足的后果:在法院作出判决前,如果当事人未能提供证据或者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事实主张,那么将由负有举证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的后果。这通常意味着,如果一方无法证明自己的主张,那么其主张可能不会被法院接受,从而可能导致败诉的结果。
综上所述,该法条强调了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及证据不足可能带来的不利后果,有助于维护司法公正和诉讼秩序。
❸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主要规定了执行过程中的中止和终结情形。
一、执行中止的情形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当出现下列情形之一时,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执行:
1.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执行的;
2.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的;
3.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公民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继承权利或者承担义务的;
4.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
5.人民法院认为应当中止执行的其他情形。
在这些情况下,执行程序会暂时停止,等待相关问题的解决或相关条件的满足。
二、执行终结的情形
同样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当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裁定终结执行:
1.申请人撤销申请的;
2.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撤销的;
3.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死亡,无遗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担人的;
4.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案件的权利人死亡的;
5.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因生活困难无力偿还借款,无收入来源,又丧失劳动能力的;
6.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终结执行的其他情形。
在这些情况下,执行程序将彻底结束,不再继续执行。
需要注意的是,中止执行和终结执行是不同的概念。中止执行是暂时停止执行程序,待条件满足后可以继续执行;而终结执行则是彻底结束执行程序,不再继续。
综上所述: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主要规定了执行过程中的中止和终结情形。当出现特定情况时,人民法院会根据该条款的规定,裁定中止或终结执行程序。了解这些规定对于当事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执行过程中的各种情况。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执行:
(一)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执行的;
(二)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的;
(三)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公民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继承权利或者承担义务的;
(四)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
(五)人民法院认为应当中止执行的其他情形。
中止的情形消失后,恢复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接续上文第二百四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裁定终结执行:
(一)申请人撤销申请的;
(二)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撤销的;
(三)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死亡,无遗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担人的;
(四)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案件的权利人死亡的;
(五)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因生活困难无力偿还借款,无收入来源,又丧失劳动能力的;
(六)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终结执行的其他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