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中关于立案的规定
㈠ 民事诉讼法立案是第几条
《民事诉讼法来》第一百一十自九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㈡ 新民诉解释多少条是关于立案登记制的规定
严格来说,立案抄登记制是我国《民事诉袭讼法》确立立案规则,即符合法定立案条件的,法院都应当立案受理。但鉴于一些案件政策性比较强或者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预,立案登记制未能依法实施。现阶段的立案登记制是对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立案规则的重申,并不是新创立的立案规则。反映在新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中,规定在第二百零八条中。
最高法院关于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
第二百零八条 人民法院接到当事人提交的民事起诉状时,对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且不属于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情形的,应当登记立案;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材料,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
需要补充必要相关材料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告知当事人。在补齐相关材料后,应当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立案后发现不符合起诉条件或者属于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情形的,裁定驳回起诉。
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法院受理立案共有那几条要求院对诉状受理有哪些要求
1、原告是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2、有明确的被告;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4、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上面是民诉法第108条的规定,起诉的实质要件
㈣ 新颁布的民事诉讼法关于立案登记和立案审查的区别
2015年4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人民法专院推行立案登记属制改革的意见》,明确规定改革人民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对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保障当事人诉权。《意见》自5月1日起施行。
一、《意见》指出:对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案件,人民法院必须依法受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阻挠法院受理案件。
1、人民法院对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民事起诉、行政起诉、刑事自诉、强制执行和国家赔偿申请,一律接收诉状,当场登记立案。当场不能判定的,应当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决定是否立案。在法律规定期限内无法判定的,先行立案。不符合形式要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释明,以书面形式一次性全面告知应当补正的材料和期限。不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应当依法作出裁决。当事人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或者申请复议
㈤ 民事诉讼的立案时间有什么规定
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二十三条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符合本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起诉,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㈥ 民事诉讼的立案条件有哪些
民事诉讼的立案条件:
1、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回织。
2、有明确的答被告。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4、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5、起诉状格式数量符合规定。(每增加一名被告,增加一份)
原告要解决的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多管他人闲事,知道要告谁,要求要具体(比如不光说要赔偿还得提出来想要多少),要明确某年某月某日发生过什么事,为什么要告别人,这件事得归法院管,还有就是到有管辖权的法院告,不要找错对方告。
(6)民事诉讼法中关于立案的规定扩展阅读:
属于人民法院的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指提起的是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财产关系或者人身关系的诉讼。
属于受诉人民法院管辖,是指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对该案有审判权。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向对纠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人民法院在收到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后,应当审查原告的起诉是否符合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起诉条件,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
认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对不受理的裁定不服的,可 以提起上诉。
㈦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08条关于立案条件的规定是否明确规定了必须要在诉状上写明详细地址
要写的,《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一条起诉状应当记明下列事项:(一)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二)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等信息;(三)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四)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以上意见,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