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如何理解民事诉讼法中的住所

如何理解民事诉讼法中的住所

发布时间: 2021-03-15 00:24:53

『壹』 “住所地”和“经常居住地”如何界定

诉讼中经常用到“住所地”“经常居住地”等词语,两词看似相似,实则不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3条,公民的住所地是指公民的户籍所在地,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住所地是指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不能确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注册地或者登记地为住所地。公民和法人都有其“住所地”,而“经常居住地”只有公民才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4条规定:“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医的地方除外。”所以说,“住所地”一般来说是登记的地址,而“经常居住地”一般来说是实际居住的地址,具体界定依据法律规定。

『贰』 民事诉讼法第22条,经常居住地相关方面的具体解释

A已经离开B所在地,虽然曾经居住两年,只能算是曾经的经常居住地,是没有效力的.

法院回所确认的经常居住答地是自起诉之前一年内居住的地方.也就是说,起诉时并没有离开.

所以要去那个女子的住所地即户籍所在地起诉.

『叁』 司法解释是对自然人的经常居所地是如何规定的呢

司法解释第十五条对如何认定自然人的“经常居所地”做出了规定。“经常居所地”类似于有关国际条约中规定的“惯常居所地”。国际条约中将“惯常居所地”作为重要连结点,是为了弥合各国确定属人法的国籍原则和住所原则之间的分歧,是国际私法统一化运动的产物。如何确定“惯常居所地”往往被认为是一个事实问题,因此,国际条约并没有对认定“惯常居所地”的标准做出规定。其他国家的立法例中也很少有关于如何界定“经常居所地”的规定,德国法与瑞士法中对此仅有抽象规定,均强调其应当是“生活中心”。 我国民法通则司法解释第9条第一款规定:“公民离开住所地最后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为经常居住地。但住医院治病的除外。”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5条规定:“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医的地方除外。”我们认为,可以借鉴上述司法解释中关于自然人“经常居住地”的规定,并参考德国法与瑞士法强调的“生活中心”这一要素,明确何为自然人的“经常居所地”。同时,我们认为,将“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时间起算点规定为“涉外民事关系产生或者变更、终止时”较为合理。一般而言,经常居所地将会与住所地重合。在国外就医治疗、被劳务派遣在国外务工、因公务在国外工作、培训学习等都不应属于在国外经常居住,因此,司法解释针对这种情形规定了“但书”。

『肆』 求教!中国境内有住所的住所指什么

一、中国境内的住所指:住所是指为使法律关系集中于一处而确定的自然人或法人的地址,是公民生活和进行民事活动的主要基地或中心场所。

《民法通则》规定:公民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经常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经常居住地”应当理解为连续居住1年以上的居住地,并有长期居住目的的。如果公民由其户籍所在地迁出后,尚未迁入另一地,又无经常居住地的,仍应以原户籍所在地为住所。

二、住所分意定住所、法定住所和拟制住所。

自然人住所的种类:

我国民事立法只对自然人的住所做了概括性规定,而未作具体规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迁徙,仍有探讨自然人住所种类之必要。

1、意定住所

意定住所,又称任意住所,是指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而设立的住所。

意定住所与迁徙自由紧密相连。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住所和户籍分离的存在,在客观上要求法律肯定自然人的意定住所。

2、法定住所

法定住所,是指不依当事人的意思而设立,而由法律规定的住所。例如,《德国民法典》第11条第1款前段规定:“未成年人以其父母的住所为住所。”对此,我国民法未作专门规定。在我国,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性能力人也有自己的户籍,因而应以其户籍所在地的居所地为其住所;如果他同监护人共同生活,则监护人的住所是被监护人的经常居住地,视为被监护人的住所。

《民法通则》规定自然人以其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其性质属于法定住所。

3、拟制住所

拟制住所,是指法律规定在特殊情况下把居所视为住所。我国民法规范和司法实践肯定了拟制住所的存在:

(1)自然人的经常居住地与住所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

(2)自然人由其户籍所在地迁出后至迁入另一地点前,无经常居住地的,仍以其户籍所在地为住所;

(3)当事人的住所不明或者不明确定的,以其经常居住地为住所。

(4)如何理解民事诉讼法中的住所扩展阅读:

住所设立的原因:

衣、食、住、行是人们最起码的生活条件。为了获得这些条件,每个人都要在一定的地方参加各种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活动。为了得到一个安身立命的住所,有的人甚至要花费毕生的时间参加劳动才得到它。即使不为自己着想,也要为家人及后代着想的这种传统思想,使人们把住所放在很高的位置上,因此在法律上设定一个人的住所,具有了重要的意义。

这是你的,那是我的,在法律上都应有明确的区分,确保每个人的利益。这只是一种为更好地说明法律上的为什么要设定一个人的住所的方法。其实,法律为什么要设定一个人的住所,具有多种因素。法律上把人们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地点叫作住所。

作为住所,它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某人有长久居住在这个地方的意思,二是这个人有在这个地方居住的事实。在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人们活动范围非常有限,住所也就比较固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不断扩人,加上交通日益便利,使人们有可能经常改变自己的住所。但是,如果法律不对这种情况加以必要的限制,就有可能给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带来麻烦。

法律设定人们的住所,并不意味着一个人的住所永远不能改变。人们可以改变自己的住所,但一个人只能有一个住所,当然法律有特别规定时,一个人也可以有一个以上的住所。

『伍』 如何理解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二十六条

新民事诉讼法解释:第二十六条【因保险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管辖】
专第二十六条因保险合属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保险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解释】本条是关于因保险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管辖的规定。
本条规定,因保险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保险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保险合同,是指投保人支付保险费给保险人,保险人对于投保人因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所致的损害或者责任,承担赔偿责任或者支付一定金额的合同。因保险合同发生的纠纷,是指投保人或者保险受益人与保险人之间发生的争议。保险标的物,是投保人与保险人订立的保险合同所指向的对象,如财产、人身健康或生命等。因保险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被告住所地、保险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如果保险标的物是运输工具或者运输中的货物,则可由运输工具登记注册地、运输目的地、保险事故发生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陆』 公司的住所有什么法律意义

公司的住所主要有以下法律意义:
(1)确定诉讼管辖地。我国《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对公司法人提起的民事诉讼
,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2)确定公司登记管辖。公司登记除依法应当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登记注册公司以外,其他公司由所在市、县、区工商局核准登记。
(3)确定债务履行地。我国民法和合同法都有相关规定,对履行地不明确的债务,给付货币的,在接受一方所在地履行,其他标的在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履行。所在地即为公司的住所。
(4)确定诉讼文书收受的处所。诉讼文书无论以何种方式送达,对公司而言,均以公司住所地为诉讼文书的收受处所。
(5)确定涉外诉讼的准据法。在涉外民事诉讼中,当按属人法原则适用当事人本国法律时,一般按公司住所来确定适用何国法律。

『柒』 关于民法中住所,经常居住地,户籍的问题

但是换了个地址复,并且住满制一年以上,这个要变更户籍么
不需要
还有那个算是经常居住地么

书上说经常居住地是自然人离开住所地最后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意思是如果存在经常居住地的话,必须是户籍所在地外的城市?
是的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条规定: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条规定:公民的住所地是指公民的户籍所在地

『捌』 如何理解《公司法》中的“住所”

五楼的大哥正解,我觉得。连续居住满1年以上吧。比如某个老外在友谊宾馆有个固定房间的常年包房,就认为他在北京有住所了。 查看原帖>>

『玖』 居所和住所的区别

一、定义不同

住所地是指自然人的户籍所在地、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

居住地是公民连续居住一定合理期限的地方。

二、地址不同

公民住所地即有效的公民身份证上的地址或者有效的户口簿上的地址。这个地址一般情况下是不变的。

居住地则可变以动。

三、法律规定不同

《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2015年)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夫妻双方离开住所地超过一年,一方起诉离婚的案件,由被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没有经常居住地的,由原告起诉时被告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四、确认方式不同

自然人的户籍所在地一般是以其户口簿或者居民身份证上登记的地址为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一般是以营业执照上登记的地址为准。

《民诉法解释》第三条规定,公民的住所地是指公民的户籍所在地。第四条规定,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医的地方除外。

(9)如何理解民事诉讼法中的住所扩展阅读

居住地的认定

对居住地的认定应以从宽为原则。居住地的认定涉及到赔偿标准(农村标准或城镇标准)的问题,故对原、被告双方均利益攸关。

1、受害人的户口在农村,但发生交通事故时已在城镇居住一年以上、且有固定收入的;

2、虽然是农村户口,但所在集体的土地均被国家征收的;

3、受害人受人身损害时为农业户口,一审起诉前因正常的原因和正当的途径转为非农业户口的;

4、户口已经统一的地方,主要根据住所地判断,并适当考虑经常居住地和主要生活来源、主要消费地等。从宽掌握。

参考资料

网络——居住地

网络——住所地

『拾』 新民诉解释中的被告居住地是什么意思

按实际情况,被告人的户籍地为其居住地。经常居住地与户籍地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为其居住地。经常居住地为被告人被追诉前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住院就医的除外。被告单位登记的住所地为其居住地。主要营业地或者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与登记的住所地不一致的,主要营业地或者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其居住地。

相关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
第三条被告人的户籍地为其居住地。经常居住地与户籍地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为其居住地。经常居住地为被告人被追诉前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住院就医的除外。
被告单位登记的住所地为其居住地。主要营业地或者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与登记的住所地不一致的,主要营业地或者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其居住地。

热点内容
为什么说行政法是控权法 发布:2025-09-21 04:28:54 浏览:213
民法典编条 发布:2025-09-21 04:24:14 浏览:969
三亚法院华 发布:2025-09-21 04:24:05 浏览:823
如何理解婚姻法解释三第十二条 发布:2025-09-21 04:24:03 浏览:620
司法局是警察吗 发布:2025-09-21 04:19:08 浏览:333
规范公共法律服务 发布:2025-09-21 04:14:13 浏览:146
白条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9-21 03:58:14 浏览:371
新婚姻法通奸罪 发布:2025-09-21 03:55:37 浏览:10
守望道德作 发布:2025-09-21 03:51:53 浏览:234
经济法限制行为能力人 发布:2025-09-21 03:43:34 浏览: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