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刑事诉讼法程荣斌

刑事诉讼法程荣斌

发布时间: 2021-11-19 20:49:43

1. 刑事诉讼法第五版程荣斌课后司考真题答案

刑诉我看是左宁的书,不错。现在指南针他们的音频也有了,配着音频看效果更好

2. 开题报告的格式是怎样的

2011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表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讲师
论文题目 论监视居住的适用和完善
一、选题意义: 监视居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诉法〉设定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监视居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诉法〉设定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即,为了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避侦查、起诉、审判,责令其在指定的区域或住处,设专人或不设专人监视其活动,以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是国家赋予公检法三机关限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种特殊权力。监视制度的设立,在于保护刑事诉讼制度的顺利进行,而随着监视居住制度的普遍适用,如何完善监视居住制度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二、论文提纲:
一、监视居住的概述
(一)、监视居住的概念
(二)、立法现状
二、监视居住的适用现状
(一)、立法上存在的问题
(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三、中外监视居住适用之比较
(一)、德国在类似监视居住上的适用
(二)、意大利在类似监视居住上的适用
(三)、我国与两国在适用上的的比较
四、改革完善监视居住这一刑事强制措施的几点建议
(一)、改革完善的法理基础
(二)、改革完善的具体建议
五、结论
三、参考资料(书目、文章和其他素材)及其来源(文献出版社、发表期刊及网站等):
①程荣斌主编:《中国刑事诉讼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第229 页。
②甄贞主编:《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综述》,法律出版社2002 年第1 版,第127 页。
③甄贞主编:《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综述》,法律出版社2002 年第1 版,第127 - 128 页。
④ 王铮:“关于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的几个问题”,载《公安大学学报》1998 年第4 期,第20 页。
⑤甄贞主编:《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综述》,法律出版社2002 年第1 版,第128 页。
⑥杨旺年:“关于监视居住几个问题的探讨”,载《法律科学》2001 年第6 期,第120 页。
⑦陈光中主编:《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第1 版,第201 页。
⑧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年12 月修订版,第179 页。
⑨徐俊:“浅谈监视居住的适用价值及其完善”,载《政法学刊》2000 年第6 期,第56 页。
⑩林楠:“监视居住若干问题思考”,载《人民检察》1998 年第9 期,第39 页。

学生签字:

年 月 日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20 届本科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申请表

学 生 姓 名 专 业 班 级
毕业论文题目
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申请人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教师推荐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答辩组推荐意见:

答辩组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系答辩委员会推荐意见:

系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名:

公章 年 月 日
教务处审核意见:

教务处处长签字:
公章 年 月 日
说明:本表只限申请优秀毕业论文的学生填写。

3. 李奋飞的代表性成果

1.《超期羁押的“制度性”治理》,载《刑事法探究》第1卷。
2.《建立社会救助制度补偿被害人》,载《人民法院报》2006年12月22日。
3.《程序正义有局限么》,载《检察日报》2007年5月28日。
4.《从“复印件主义”走向“起诉状一本主义”》,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5.《论侦查权的司法控制》,载《政法论坛》2000年第6期。(第二作者)
6.《刑事二审“全面审查原则”的理性思考》,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第二作者)
7.《刑事诉讼中的法官庭外调查权》,《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8.《刑事再审启动权质疑》,载《人大法律评论》2003年第2卷。(第二作者)
9.《辩护律师阅卷权的受制及其矫正》,载《司法公正与律师辩护》,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陈卫东教授主编)
11.《人们因何聘请律师》,载《检察日报》2010年1月21日。
12.《刑事二审“发回重审”制度之重构》,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1期。(第二作者)
13.《刑事诉讼中的控审不分问题》,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2 期。(第二作者)
14.《为什么人们对“杀人狂魔”充满同情?》,载《法学家茶座》第14卷。
15.《论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诉讼的正当性》,《刑事法判解研究》2003年第3辑。(第二作者)
16.《在正义的路上》,载《法制日报》2007年4月1日。
17.《刑事再审程序的理性思考》,载《法学》2000年第10期。(第二作者)
18.《“将讯问被告人作为法庭调查的开始”有所不妥》,《法制日报》 2006年10月26日。
19.《“邱兴华案”,咋没人关注被害人利益》,《检察日报》,载2006年12月25日。
20.《刑事庭前审查程序改革研究》,载《诉讼法学研究》2002年第2卷。(第二作者)
21.《邱兴华之死给我们留下哪些想象空间》,载《中国检察官》2007年第3期。
22.《以独立的民事诉讼追缴境处赃款》,载《检察日报》2006年11月6日。
23.《让错案的纠正不再依赖于偶然》,载《检察日报》2007年3月19 日。
24.《“禁止双重危险”原则在英国的发展及其启示 》,载《中国检察官》2007年第1期。
25.《侦查讯问程序改革研究》,载《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第二作者)
26.《对立案与侦查关系的再认识》,载《法学家》2006年第3期。
27.《正义从哪里来》,载《中国检察官》2007年第6期。。
28.《抗拒为什么不应从严》,载《检察日报》2006年5月22日。
29.《我国公诉审查程序的结构性缺陷》,载《法学杂志》2006年4月30日。
30.《为什么要强调被告人的权利》,载《中国审判》2006年第8期。
31.《刑事和解制度的“中国式”构建》,载《中国检察官》2006年第5期。
32.《通过程序实现死刑的公正适用》,载《死刑复核程序专题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
33.《对“客观真实观”的几点批判》,载《政法论丛》2006年第3期。
34.《让维护正义的人首先获得正义》,载《律师与法制》2006年第8期。
35.《告知当事人申请回避的时间应当提前》,载《检察日报》2006年2月20日。
36.《我国“公诉转自诉制度”的结构性缺陷及其矫正》,载《中国检察官》2006年第1期。
37.《法官不应因行使判断权而遭受惩罚》,载《法制日报》2006年6月29日。
38.《“案件告破立即表彰”的做法欠妥》,载《检察日报》2006年4月3日。
39.《我国司法解释体制的反思与重构》,载《诉讼法学研究》2006年第11卷。
40.《司法解释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被“虚置”的成因分析》,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转载于《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 2006年第5期。
41.《从“报复性司法”走向“恢复性司法”》,载《法制日报》2006年5月18日。
42.《从“莫兆军案”看“客观真实观”的缺陷》,载《刑事法判解研究 》2005年第1辑。
43.《量刑建议制度之初步研究》,载《检察实践》2005年第6期。
44.《在“法律安全”和“社会安全”之间》,载《中国检察官》2006年第11期。
45.《提起公诉的证明标准之初步研究》,载《证据法学论坛》第12卷。
46.《通过程序制裁遏制刑事程序违法》《载《法学家》2009年第1期。
47.《不折腾的中国需要更多非暴力沟通》,载《法学家茶座》第27期。
48.《通向法治中国之路》,载《法制日报》2009年4月23日。
49.《法律人的风度》,载《中国检察官》2009年第2期。
50.《拿什么来终结“诽谤政府案”》,载《检察风云》2009年第10期。
51.《刑事诉讼立法应拒绝“崇高”》,载《中国检察官》2010年第1期。
52.《裁判者靠什么来人知事实》,载《法学家茶座》第29辑。
53.《潜规则与土政策》,载《检察日报》2010年4月8日。 1.《失灵——中国刑事程序的当代命运》,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独著)
2.《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独著)
3.《刑事诉讼法法律法规精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独著)
4.《刑事诉讼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陈卫东主编。(完成约20万字)
5.《刑事审前程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陈卫东主编。(完成约10万字)
6.《刑事诉讼法教学参考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陈卫东主编。(完成约6万字)
7.《被告人认罪案件的简化审理》,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陈卫东主编。(完成约4万字)。
8.《模范刑事诉讼法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版,陈卫东主编。(完成约12万字)
9.《刑事诉讼法教程》,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年版,程荣斌主编。(完成约15万字)
10.《国家司法考试名家专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2007年版。(独著)

4. 大二升大三法学学生考取研究生

1 根据国家教育部2012年法学的评估结果来看,在“0301法学”中中国人民大学位列第一,中国政法大学位列第二,北大位列第三,从学科排名的结果来看,人大的综合实力要高于政法大学;

2 虽然现在来看人大和政法大学都有”法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不同的是人大的“民商法学“原本就是二级国家重点学科(按照07年数据,人大原有宪法与行政法学、民商法学、刑法学3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中国政法大学原本只有法律史学、诉讼法学两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

3 综上所述,人大的强势在实体法领域,理论研究气氛浓厚;而中国政法大学则侧重于程序法与司法制度领域;

4 从学科角度来看,西南政法大学拥有” 经济法“国家二级重点学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拥有”民商法“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因为人大、政法已经拥有的”法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本身已经涵盖二级学科,优势明显,所以本人就不在这里赘述;

5 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考研复试分数线(法学)的录取分数线为:350分,其中政治和外语均为60分,专业课为90分; 中国政法大学2013年考研复试分数线(民商法学、经济法学)的录取分数线分别为345、350,两专业的政治和外语均是60分;

6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法理学》,人大法学院21世纪系列教材,孙国华、朱景文主编,人大出版社1999,11。
《西方法律思想史》,人大法学院21世纪系列教材,谷春德主编,人大出版社,2000,1。
《中国法制史》,人大法学院21世纪系列教材,曾宪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
《中国法制史》,人大法学院21世纪系列教材,曾宪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
《中国法律制度史研究通览》,曾宪义、郑定著,天津教育出版1987。
《中国法制史》,曾宪义、郑定、赵晓耕著,(自高自考指导用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宪法》,人大法学院21世纪系列教材,许崇德主编、胡锦光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人大法学院21世纪系列教材,张正钊主编、李元起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刑法学》,人大法学院21世纪系列教材,高铭暄、马克昌主编,赵秉志执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
《刑法》,人大法学院21世纪系列教材,王作富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民法学》,人大法学院21世纪系列教材,王利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版。
《新编合同法》,人大法学院21世纪系列教材,龙翼飞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知识产权法》,人大法学院21世纪系列教材,刘春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商法总论》,人大法学院21世纪系列教材,赵中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物权法论》,王利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人格权法》,“九五”规划高等学校法学教材,王利明等主编,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侵权行为法》,王利明、杨立新主编,“九五”规划高等学校法学教材,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刑事诉讼法学》,人大法学院21世纪系列教材,程荣斌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民事诉讼法》,人大法学院21世纪系列教材,江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物证技术学》,人大法学院21世纪系列教材,孙言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
《物理学》,以全国大学本科教材为主要参考书(非物理专业教材,包括:力学、电学、声学、光学)
《化学》,以全国大学本科教材为主要参考书(非化学专业教材,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学)
《经济法》,人大法学院21世纪系列教材,潘静成、刘文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环境法》,人大法学院21世纪系列教材,周珂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环境法》,金瑞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环境保护教程》,韩德培主编,法律出版社,1998年。
《国际经济法》,人大法学院21世纪系列教材,郭寿康、赵秀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国际私法》,人大法学院21世纪系列教材,章尚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国际法》,人大法学院21世纪系列教材,程晓霞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法学综合一(法理学40分、宪法学40分、国际法学40分、行政法学30分)
《法理学导论》(初试必读)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版 舒国滢主编
《宪法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第四版 焦洪昌主编
《国际法》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2008年 周忠海主编
《国际私法》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2011年 第三版 赵相林主编
《国际经济法》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8年9月版 莫世健主编
《行政法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版 张树义主编
《行政诉讼法学》第二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马怀德主编
法学综合二[民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含刑诉、民诉)各占50分]
《民法学》第二版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最新版 江平主编
《民事诉讼法学》(第二版)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第一版 宋朝武主编
《刑事诉讼法学》(第三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陈光中主编
《刑法学》 (第四版)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版 曲新久主编

8 历年考题的话可以从这个网站上找考研网kaoyan.com上找;

希望能帮到你,加油!预祝金榜题名!

5. 分析比较英美的司法制度体制

最后,检察官制度的不同也是两大法系检察机关的显著区别之一。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检察官选任途径的不同。英美法系的检察官一般来自律师,而大陆法系的检察官则是国家作为“法律人”(或称法律家、法曹,包括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之一专门培养的,法学院的毕业生经过1至2次司法考试和一定期限的司法实习,便可自由选择是作检察官还是作法官、律师。

其二,检察官保障制度和社会地位不同。大陆法系检察官享有近似于法官的身份、经济和特权保障,因为大陆法系检察官和法官地位一样,俗称检察官为“站着的法官”,而审判官为“坐着的法官”;而英美法系检察官则是作为普通行政人员来管理的。法国和德国检察官实行单独的工资等级和标准,检察官和法官工资水平一致,其工资起点与较高级公务员工资起点相当。法国规定检察官的退休年龄为65岁,而普通公务员的退休年龄为60岁。与此相适应,大陆法系检察官的社会地位高于英美法系。

其三,检察官队伍稳定程序不同。大陆法系检察官是专职培养的,且保障制度较好,社会地位较高,因而检察队伍比较稳定;而英美法系的检察官队伍则不然。英国虽自1986年起建立了统一的检察机构,但是对于检察官决定起诉的案件,他们只能在治安法院出庭支持公诉,在刑事法院、高等法院等则必须聘请大律师出庭支持公诉,因而出庭公诉人员固定性差。(注:《关于英国刑事诉讼的考察报告》,1988年中国刑事诉讼制度考察团,第15页。)美国检察官队伍流动性也非常大,其原因有两点:一是美国检察官薪水和社会地位比法官和私人律师都低,检察工作没有吸引力,检察人员往往只把检察工作作为以后从事其它工作积累经验和资本的“跳板”而不是将其作为永久性职业;二是美国检察官任期只有四年,与政党共进退;每新总统上台都会重新任命本党人员作为检察官来替换原来的检察人员,对整个检察系统实行“大换血”,从而极大地影响着检察官队伍的稳定性。

二、两大法系国家检察机关差异成因之分析

每一事物的形成都是有其历史和现实基础的,两大法系国家检察机关差异的形成,也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据和现实基础。究其成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检察制度产生发展方面的原因。检察制度最早产生于何国,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起源于法国;二是认为起源于英国;三是认为当代检察制度有两种不同的起源(中国除外):英美法系国家的检察制度起源于英国,大陆法系国家的检察制度起源于法国。笔者认为第三种观点更为准确。检察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相当复杂的。概括而言,在英美法系国家,早期主要是美国受英国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其它国家的影响),后期则主要是英国受美国的影响,特别是英国1985年的《犯罪起诉法》受美国影响很大。大陆法系国家检察制度,也存在类似交互影响的情况。此外,两大法系这间也有相互借鉴。

法国的检察制度萌芽于十二世纪。当时法国领主权力很大,国王的权力受到极大限制,为加强中央集权,国王采取的措施之一是设立代理人。国王代理人在代理国王处理私人事务的同时,还负有在地方领主的土地上监督国王法律实施的职责。这种国王代理人,即为以后的检察官。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法国,检察官自产生之日起就承担有类似于现代的法律监督职能。13世纪中叶至15世纪初期,法国法律明确规定国王代理人承担以下监督事项:代理国王监督赎金的缴纳是否合理;监督没收财产及其它判决的执行。15世纪以后,检察官除负责刑事案件的侦查和起诉,还行使以下监督职权:监督诉讼的提起及进程;监督地方官员是否竭尽职守;确保国库之收入;检查制度量衡;决定面包售价;监视图书馆和法科大学。(注:程荣斌《检察制度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8—20页。)与法国不同,英国的检察官自其产生之日起,就只是作为国王的法定代理人,向国王提供法律咨询和参与诉讼,而不承担法律监督职责。英国自1066年被威廉公爵征服时起,政治上就已实现统一,随后的法制统一任务,主要是依靠英王设置的王室法院的法官们进行巡回审判,通过判例法来实现的。这样,就无需国王代理人承担监督法律统一实施的任务,在王室法院设立之后,直到13世纪才设立的检察官就仅仅是国王的法律顾问,而不承担法律监督之责,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其次是源于法律渊源的不同。在法律渊源表现为成文法的大陆法系国家里,在法律上和诉讼理论上,判例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不具有造法功能的法官只能依据事实严格适用成文法,因而检察官肩负起保证制定法在全国统一实施的责任就成为必然,赋予检察官以法律监督权是成文法国家法制统一的需要。而在法律渊源以判例法为主的英美法系国家,法律体系是通过法官来创造和发展的,具有造法功能的法官在英美法系一直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在司法至上观念的支配下,法官在司法上的至上权威是不能容忍有更上位的监督者的。检察监督观念与这种法官的崇高社会地位相抵触,是不可能有生存的根基的。

再次是诉讼模式的差异。综观现代各国诉讼制度,虽然检察官在法庭审判阶段都承担公诉职能,但因诉讼模式的不同,其履行支持公诉职能的方式自然存在着差异,检察官作为公诉人在法庭上的诉讼地位也不尽相同。英美国家实行当事人主义,检察官是作为一方当事人参加诉讼的,公诉人与被告人在法庭上诉讼地位对等。而大陆法系实行职权主义,不仅法官在法庭上不是消极地进行仲裁,而且公诉人在法庭上也是依法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诉讼职能的检察机关的代表,检察官在法庭上既是公诉人,又是法律监督者。例如德国刑事诉讼法规定,检察官“在法庭审理阶段,充任国家公诉人,同时监督审判程序是否合法”(注:王以真《外国刑事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36页。)。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检察官在刑事诉讼中诉讼地位的这种不同,决定了在英美法系国家,检察官作为一方当事人,在法庭上只负责提出其所指控的事实和证明该事实的证据,以达到对被告定罪的目的,而不承担提出有利于辩方的事实和证据的责任。而在大陆法系国家,公诉人不但要提供不利于被告人的有罪和罪重的证据,同时还必须考虑对被告人无罪罪轻的有利的证据,以使法庭作出公正的判决。例如,德国检察机关“对判决的合法性负有监督职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案件审查起诉阶段,检察官不仅是指控被告的公诉人,而且是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保护者,检察官负有全面收集证据,包括收集证明被告人有罪和无罪两方面的证据的义务。法律要求检察官遵守客观中立原则而不是对抗被告人。因而有人认为在检察机关与被告人关系上,检察机关是中立机构。另一方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检察官对证据及其认定的合法性,对判决的合法、公正性负有监督义务。”(注:中国检察考察团《德国的检察制度》,《人民检察》1994年第11期,第55页。)

6. 法学专业有几门课程

法学专业主要课程简介 1B10565 预修课程:无 内容简介: 《宪法学》是法学专业的基础教学课程之一,主要研究宪法的产生与发 展、宪法的基本规范及其在实际中的运用,同时研究外国的宪法与宪政制度。主要 内容包括宪法概述、我国的基本制度、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我国国家机构 的组织体系。 推荐教材: 《宪法》 ,许崇德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 《宪法》 ,周叶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宪法学原理》 (上、下册) ,徐秀义、韩大元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出版社 《比较宪法》 ,王世杰、钱端升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宪法学》 ,蒋碧昆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宪法学基本理论》 (上、下册) ,张庆福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国宪法》 ,许崇德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B10095,1B10113 预修课程:无 内容简介: 《法理学》是法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法理学从哲学的角度 研究法与法这一社会现象在社会领域中的作用,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法的 基本理论,为以后的部分法学的学习及进一步的法学理论研习打下基础。法理学主 要包括五个部分的内容:法的本体理论、法的价值理论、法的运行理论、法的机构 理论及法与其他社会范畴的关系理论。 推荐教材: 《法理学》 (第二版) ,张文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 《法理学》 ,张文显主编,法律出版社 《法理学》 ,公丕祥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1B11315,1B11325 民法学 1,2 1B11335,1B11345 民法学 3,4 General Statement of Civil Law 预修课程:法理学、宪法学 内容简介:民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基础法律部门。 《民法学》是法学专 1 宪法学 Constitution Jurisprudence 学分:3.0 法理学(上) (下) Jurisprudence 学分:2.0,1.0 学分:3.0,3.0 学分:3.0,2.0 业的主要核心课程之一,分为民法总论、物权法、债权法、人身权法、继承法以及 侵权的民事责任等内容。其中本计划中的《民法学 1》主要讲民法总论,以民法的 一般理论及一般法律规定为主线,具体讲述民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民法的历史发 展、民法的渊源、民法的适用范围、民事法律关系基本理论、民事主体民事法律行 为和代理、时效与期间、民法解释学等内容; 《民法学 2》主要讲物权法,内容包括 物权的一般理论、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等; 《民法学 3》主要讲债权法,内 容包括债权总论、合同法的主要内容,以及不当得利之债和无因管理之债等; 《民 法学 4》主要讲人身权法、继承法和侵权行为法等内容。 推荐教材: 《民法学》 ,魏振赢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 《民法总论》 ,史尚宽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民法总论》 ,梁彗星著,法律出版社 《民法》 ,王利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民法学》 ,江平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B10585、1B10575 刑法总论、刑法分论 Science 预修课程:法理学、宪法学 内容简介: 《刑法学》是法学核心课程,它包括刑法总论和刑法分论两个部分。刑 法总论是刑法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部分,其主要内容为刑法适用的基本原则、 刑法的效力范围、犯罪的构成要件、犯罪的形态、刑罚的体系和种类、刑罚裁量制 度、刑罚执行和消灭。学习和把握刑法总论是学好刑法分论的前提;刑法分论是刑 法学的主要实体部分,它主要依照现行刑法规定介绍和研究各种类型犯罪,即危害 国家安全罪、 危害公共安全罪、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 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 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及其中主要各罪的概念、特征、认定和处罚。通过刑法总 论和刑法分论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把握如何认定犯罪,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 及其量刑的知识,以适应走入社会参与工作的需要。 推荐教材: 《刑法》 ,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 《刑法学》 ,苏惠渔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刑法学》 (上、下册) ,张明楷著,法律出版社 《刑法新教程》 ,赵秉志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新编中国刑法学》 ,高铭暄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Of Criminal Law 学分:4.0,3.0 2 1B10615 刑事诉讼法 Criminal Proceral Law 学分:3.0 预修课程: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 内容简介: 《刑事诉讼法》是法学主干课程之一。其研究对象包括刑事诉讼法律规 范、刑事诉讼实践和刑事诉讼基本理论。主要内容包括刑事诉讼法的概念、历史发 展、任务、基本理论、基本原则、专门机关、当事人与其他诉讼参与人、管辖制度、 证据制度、强制措施制度、回避制度、辩护与代理制度、期间制度和送达制度等, 以及刑事诉讼立案、侦查、起诉、审判、执行、审判监督、未成年人案件等诉讼程 序。 推荐教材: 《刑事诉讼法》 ,陈光中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 《刑事诉讼法》 ,程荣斌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刑事诉讼法》 ,王国枢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刑事诉讼法学》 (上、下册) ,徐静村主编,法律出版社 《刑事诉讼法分解适用集成》 ,刘家琛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 《刑事诉讼法比较》 ,柯葛壮著,福建人民出版社 1B10455 民事诉讼法 Civil Procere Law 预修课程: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 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阐述了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论问题和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各 种程序。具体包括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律关系、诉权与诉、民事诉 讼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主管和管辖、诉讼参加人、民事诉讼证据、诉讼保障 制度、诉讼费用、诉讼程序、非讼程序、执行程序以及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等。 推荐教材: 《民事诉讼法》 ,江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 《民事诉讼法学》 ,江伟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民事诉讼原理》 ,杨荣馨主编,法律出版社 《诉讼原理》 ,樊崇义主编,法律出版社 《民事证据制度研究》 ,张卫平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7. 复核死缓案件的程序 司考考试题

给你说个思路吧:
一、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复核该案时,只能做出核准、不核准两个决定
具体到这个案子,肯定不能核准,那就不核准吧,可是不能加重被告人的刑罚
你说怎么办?
只好先.裁定维持一审判决了
到了这事没完呢,不可能就让他就这么逍遥于死刑立即执行之外

二、这个时侯怎么猜怎么办?
法院是有办法的,那就是审判监督程序,这个就是另外一个知识点了,你可以好好看看法院怎么启动审判监督程序

8. 我想在2008年考武汉大学法学专业的研究生,请问应买些什么书籍做准备

上面都答些什么了。

9. 我国有哪些比较有名的刑诉法学家

法学家,一般是按照法律部门分类的,分为:理论法学、法律史学、宪法学与行政法专学属、刑法学、民商法院、诉讼法学、军事法学。刑诉法学属于诉讼法学的一个分支。
按照《当代中国法学名家》所载,诉讼法学较为专业的学者有:
“卞建林 常 怡 陈光中 陈桂明 陈瑞华 陈卫东 程荣斌 崔 敏 樊崇义 顾培东 江 伟景汉朝 李 浩 刘家兴 龙宗智 沈达明 沈德咏 宋英辉 谭 兵 谭世贵 汤维建 田平安 汪建成 王国枢 王敏远 王亚新 徐静村 严 端 杨荣馨 张卫平 周国均 左卫民 孙长永 李昌道...”等人。

10. 武汉大学法学导师情况

我来回答,10月2日 19:39 北京大学与人民大学是招收法律硕士的重要院校,不但招生人数在全国位于前两位,而且其学术实力与师资力量也在中国大陆名列前茅.因此,为了方便大家了解这两所名校,我将在今后分几次介绍两校,并进行对比。大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报考
一. 博士生导师
1. 法理学:
北大:巩献田 罗玉中 周旺生 朱苏力
人大:孙国华 吕世伦 朱景文 朱力宇
2. 法制史:
北大:贺卫方 武树臣 张建国 李贵连
人大:曾宪义 郑定 叶秋华 赵晓耕
3. 宪法与行政法:
北大:罗豪才 袁曙宏 姜明安 应松年
人大:许崇德 韩大元 胡锦光 杨建顺
4. 刑法:
北大:陈兴良 郭自力 刘守芬 王世洲 张玉镶 周振想 储槐植
人大:高铭暄 王作富 赵秉志 卢建平 韩玉胜 黄京平 谢望原 何家弘
5. 民商:
北大:刘凯湘 钱明星 尹田
人大:赵中孚 杨大文 王利明 杨立新 龙翼飞 叶林
6. 知识产权:
北大:郑胜利
人大:刘春田 郭禾
7. 诉讼法:
北大:陈瑞华 汪建成 潘剑峰
人大:江伟 程荣斌 陈卫东 王新清 甄贞
8. 经济法:
北大:刘剑文 刘瑞复 张守文
人大:刘文华 史际春 徐孟洲 吴宏伟
9. 国际法
北大:白贵梅 龚刃韧 饶戈平 邵景春 吴志攀
人大:董安生 赵秀文 郭寿康
10. 环境资源法
北大:金瑞林
人大:周珂

评述:从博士生导师的分布情况上,可以看出人大在民法与刑法上占据优势,赵秉志与王利明是代表性人物。而北大在法理与宪法行政法 国际法上有一定的优势 (仅代表个人意见)

二. 报考与录取
1. 北大:此次北大共有2400人报名,共招收305人,前180名在本部学习,后125名在深圳分校学习
(1) 北大复试人数为321人,淘汰者为复试笔试加口试成绩总和不及格,英语口语考试为参考成绩,不记入最后录取分数
(2) 复试分数线:330 55 55 90 。复试分数所占比重为= 初试成绩*14%+复试成绩*30%
(3) 学费为43000元,不管住宿,没有研究生补助金
(4) 学制三年,必须全脱产学习
(5) 深圳分院:学费 66000,三年补助金为36000,前十名为36000+6000 不包住宿
(6) 教学方式:为双导师制,校内一名加校外一名
(7) 奖学金为1万元/学年
2. 人大:
(1) 此次人大共有3400人报名,共招收360人,全部在北京学习,前二十五名为公费
(2) 人大的复试人数为407人,
(3) 复试分数线:325 55 55 90 —— 西部委培生可以降五分录取(原来的分数线为330 55 55 90 ,但复试人数只有308人,不符合国家教育部规定的120%的复试人数的要求,后进行降分扩招,人大最初将分数定为330是因为人大法学院师资力量在全国是最雄厚的,但是在历年的分数线上都是五所院校中最低的,这样很难吸引优秀考生报考,故今年与北大看齐,但最终并没有坚持,但在官方资料中分数线仍称为330,我想这大概是一个面子问题)
(4) 学费:39000,本来定为46000 元,但由于在招生简章上并没有注明学费,在录取时突然告知考生为46000,遭到人大法硕考生的一致反对,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学费改为39000元,第一学年先交26000,否则不发通知书
(5) 学制:全脱产为两年,业余班为3年
(6) 不包住宿,每月定期发研究生补助
(7) 师资力量雄厚,博士生导师也参与教学
(8) 法律硕士教研室:朱力宇,赵晓耕,范愉

评论:人大的报名人数虽然比北大多一千人,但330以上的人数少于北大考生,因此报考人大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录取后均在北京上学也是一个优势,缺点是这个学校的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行政人员态度蛮横,录取不公开,不透明,知道成绩而不知道排名。政策制定朝令夕改,学校体制与工作人员带有浓重的行政机关色彩。北大的录取虽然公开透明,但是考上后的待遇实在太低,考北大需要更多的勇气与毅力,而人大对于考生来说是理智的选择,尽管你心中有一些不甘。

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法律硕士招生简章

为培养应用型高层次法律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司法部于1996年开始设置和试办法律硕士专业学位,中国人民大学为首批招生单位。2004年计划招生人数200人。法律硕士专业学位(专业代码:030180)是具有特定法律职业背景的专业学位,主要为立法、司法、行政执法、法律服务与监督以及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等实际部门培养德才兼备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的高层次的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

一、我校实行网上招生,招生信息均在网上发布

网上招生包括网上报名、网上支付报名费和网上调剂录取等。我校硕士生招生信息均在网上发布,考生须随时登录研究生院网站查询有关通知。考生自行从研究生院网站下载《准考证》、《初试成绩单》、《复试通知》和《协议书》等,我校不再给考生寄发书面通知。

二、报考条件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身心健康,遵纪守法,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或具有本科同等学力的非法律专业的毕业生。

同等学力者须具备以下条件:

1、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毕业学历后,经两年(从大专毕业到录取为硕士生当年的9月1日)或两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

2、报名前已通过国家四级外语水平考试并获得证书,复试时提交国家四级外语水平考试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3、复试时加试两门所报考专业大学本科主干课程(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

4、复试时提交相当于学士学位水平的论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或在报刊上发表的三篇文章。

5、年龄不超过40周岁(1964年8月31日以后出生)。报考自筹经费和委托培养的年龄不限。

三、报名时间及报名程序

1、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参加入学考试的考生

凡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参加入学考试的考生一律在网上报名、网上支付报名费。

网上报名网址:
http://pgs.ruc.e.cn
具体报名程序如下:

考生登录研究生院网报系统,注册用户;

2)通过网报系统的网上支付平台到工商银行网上银行交纳报名费;考生在网上支付报名费后,一律不退报名费。

网上付费成功后,考生在网上提交报名信息;

4)网上报名成功后,考生须携带有效身份证件(有效身份证、军官证)在教育部规定的报名时间)到我校进行电子照相。

2、在外地参加入学考试的考生

凡在外地参加入学考试的考生须在我校规定的网上报名时间内,登录研究生院网站提交报名信息,但不在我校网上支付报名费。

考生在网上提交报名信息后,须携带有效身份证件(有效身份证、军官证)在教育部规定的报名时间在当地省、市招生办指定的报名点办理交费、照相等报名手续。

外地考生须登录研究生院网站查询是否须在外地报名点再次提交报名信息,并登录研究生院网站查询在外地提交的报名信息是否完整、准确。

3、考生必须如实、准确提交报名信息,不得弄虚作假。一旦发现考生提交的报名信息不实,立即取消考生报考资格或录取资格,后果自负。

4、考生办理完报名手续后,报名表等报名材料不需返回我校。

四、考试科目

1、全国统考:(1)101政治 (2)201英语或203日语

2、全国联考:(3)398专业基础课(含刑法、民法)(4)498综合基础课(含法学基础理论、宪法、中国法制史)

具体考试科目以日后教育部公布的为准。

六、考试地点

北京考区:中国人民大学

外埠考区:在当地省、市招办指定的考点。
八、录取

根据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的原则确定录取名单(原则上录取第一志愿的合格考生)。按规定,被录取的考生必须同我校签定协议书(如属委托培养,还须同委托单位签定协议书),按规定交纳培养费后由学校发放录取通知书。自筹经费生可以迁入我校集体户口。

九、培养方式

脱产学习,不脱产学习两种方式。全日制学员限招170人,学校安排住宿,费用自理。

十、培养费

每名学生的培养费总计39000元,分两次交清。

十一、学位授予

学习期满,完成规定课程学习且考试通过,并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者,授予教育部统一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十二、关于毕业生就业

原单位委托培养的硕士毕业生必须回原单位工作,其他毕业生可按国家有关规定就业。

法学院咨询电话:010-62511265 法学院网址:
www.cnlawschool.com

研招办电话:010-62515340 中国人民大学查号台:010-62511301

入学考试成绩查询电话:16898166

欢迎考生报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
中国人民大学研招办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17174希望对你有帮助!

热点内容
工商法14条 发布:2025-09-19 16:56:23 浏览:664
律师职业经历 发布:2025-09-19 16:55:06 浏览:585
法院疫情期间什么时候开庭 发布:2025-09-19 16:55:05 浏览:55
社会法是的法律 发布:2025-09-19 16:46:20 浏览:298
合同法司考题目 发布:2025-09-19 16:41:47 浏览:384
司法女神英语 发布:2025-09-19 16:41:16 浏览:521
党内法规运行 发布:2025-09-19 16:31:06 浏览:462
人民法院提请任免 发布:2025-09-19 16:19:38 浏览:443
民事诉讼法日期之前包含该当天 发布:2025-09-19 15:58:46 浏览:427
口吃法官怎么配 发布:2025-09-19 15:51:09 浏览: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