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行政诉讼法关于被告举证的规定

行政诉讼法关于被告举证的规定

发布时间: 2021-11-21 19:28:52

Ⅰ 行政诉讼法中的行政诉讼条件和举证责任种类

第一个问题:
《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一条 提起行政诉讼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 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级组织;
二 有明确的被告;
三 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
四 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个问题
《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据此规定,在行政诉讼案件中,举证责任应由被告承担。

Ⅱ 关于行政诉讼中被告的举证期限问题

15日内,根据2017年7月1日起施行的现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的是15日内。而2002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的若干问题的规定》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制定的,时效性决定了决策在特定时间内是否有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七条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并提出答辩状。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

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

(2)行政诉讼法关于被告举证的规定扩展阅读:

1、人民法院确定举证期限,第一审普通程序案件不得少于十五日,当事人提供新的证据的第二审案件不得少于十日。

2、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

3、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当事人提起反诉应当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

4、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重新指定举证期限。

5、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材料确有困难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申请延期举证,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适当延长举证期限。当事人在延长的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材料仍有困难的,可以再次提出延期申请,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

Ⅲ 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是怎么规定的,行政诉讼

您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这是行政诉讼法对被告举证责任范围的规定。
但在行政诉讼中,被告并不是对所有的待证事实都承担举证责任,原告对某些事项也将承担一定的举证责任。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四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起诉时,应当提供其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的证据材 料。”“在起诉被告不作为的案件中,原告应当提供其在行政程序中曾经提出申请的证据材料。”第五条规定“在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应当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造 成损害的事实提供证据。”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Ⅳ 行政诉讼被告如何承担举证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四条规定:被告对作出的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视为没有相应证据。但是,被诉行政行为涉及第三人合法权益,第三人提供证据的除外。

行政机关行政时依据的是现有的规定,按照规定执法,如果不能提供证据便会被认定为违法执行。

Ⅳ 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规则是如何规定的

行政诉讼中,由被告的行政机关承担举证责任,即行政机关要证明自己作出的行版政行为是合法的权。下列情况下,原告需要提出证据证明:

  1. 起诉被告不作为的,应当提供向被告提出申请的证据;

  2. 行政赔偿、补偿的案件,要提供损害是因行政行为造成的证据。

《行政诉讼法》

第三十四条被告对作出的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视为没有相应证据。但是,被诉行政行为涉及第三人合法权益,第三人提供证据的除外。

第三十八条在起诉被告不履行法定职责的案件中,原告应当提供其向被告提出申请的证据。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被告应当依职权主动履行法定职责的;
(二)原告因正当理由不能提供证据的。
在行政赔偿、补偿的案件中,原告应当对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害提供证据。因被告的原因导致原告无法举证的,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

Ⅵ 行政诉讼法为什么确立被告负举证责任原则

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担的基础是公平原则和当事人提供证据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公平原则要求举证责任在原告、被告之间的分担应当符合各自的能力要求,符合权利义务要求,并给予弱者一定的保护。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的举证责任的分担规则是“被告对其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举证责任”,原告负一定的举证责任。
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是由被诉的行政机关承担的,被告应举出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所依据的事实和规范性文件,以证明其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行政诉讼举证责任是行政程序证明责任的延续和再现。⑽无论原告还是被告,都想通过诉讼来维护其在行政程序的主张。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行政机关处于主导地位,实行职权调查主义。这意味着行政机关应积极主动的调查一切与行政决定有关的事项,行政机关在合法的调查范围内可以采取不同的调查方法。这样就造成了:行政机关收集证据的多样性,查证举证能力强;行政机关证据调查的专业化,有很强的证据取舍和解析能力;行政机关掌握着多数的行政证据。这种状况的存在是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内在要求,同时构成了行政程序和诉讼中行政机关负主要举证责任的原因和基础,成就了行政机关在行政程序和诉讼程序中负主要举证责任的可能性。
其次,从行政诉讼的属性分析。诉讼的目的影响着举证责任的分担。因为举证责任是诉讼中的一项制度,其设计必然要遵循目的、体现目的、实现目的。行政诉讼的目的,一是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控制行政权,防止行政权的滥用;二是保障行政权。行政诉讼的本质是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和制衡,审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通过控权达到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的目的。这体现在举证责任上,主要是要求行政机关为其主张合法性承担举证责任。

Ⅶ 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有哪些规定

一、引言
行政诉讼是以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为核心的诉讼,与刑事诉讼、民事诉讼有明显的区别,在行政诉讼中,主要是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问题,理所当然行政机关要向人民法院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举证责任。”那么,在行政诉讼中为何要被告承担举证责任,作为行政相对方的原告是否还要向人民法院提供证据。如果提供不出,将承担何种法律后果呢?
(一)举证责任的涵义
举证责任是指行政诉讼当事人必须承担的证明案件事实的责任①。举证责任的基本涵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由谁提供证据证明案件事实,即提供证据责任的承担;二是指当不能提供证据证明案件时法律后果由谁承担。不能仅仅把举证责任看成是一种义务或负担,而应首先将其看成一种制度,一种确定胜诉和败诉的制度。设定举证责任制度,旨在建立一种规则,根据这种规则,如果法律要求特定当事人对某一待证事实负有举证责任,该当事人就有责任提供证据证明该待证事实存在或不存在。如果该当事人提不出证据或者提出的证据不具有可采性,或该当事人提出的证据与对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相比,不具有优势,该当事人将处于败诉的地位。可见举证责任制度意味着举证责任承担者在诉讼过程中处于正方的地位,而不承担举证责任的一方则扮演着反方的角色。原则上,举证责任承担者提供的证据是本证,不承担举证责任的一方提供的证据则是反证,承担举证责任意味着承担更重的举证负担,同时,也承担更多的败诉风险。

Ⅷ 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被告对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

基本上可以这样理解。在法律上,应当称为举证倒置。因为,按照法律一般举证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但行政诉讼法以及其他一些比较特殊的法律,由于以保护弱势为主,所以一般情况是由强势一方(一般是被告),负举证责任。

除了行政纠纷适用举证倒置外,劳动纠纷、环境污染纠纷等都一般适用举证倒置。

Ⅸ 行政诉讼中被告的举证责任有哪些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二条和第四十三条的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日内,提供据以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全部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证据的,视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没有相应的证据。

被告因不可抗力或者客观上不能控制的其他正当事由,不能在前款规定的期限内提供证据的,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出延期提供证据的书面申请。人民法院准许延期提供的,被告应当在正当事由消除后十日内提供证据。逾期提供的,视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没有相应的证据。

热点内容
电子签名无法律效力 发布:2025-09-19 10:10:53 浏览:750
在劳动仲裁中伪造证据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发布:2025-09-19 09:52:41 浏览:214
2011年1月行政法学自考 发布:2025-09-19 09:52:38 浏览:276
自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 发布:2025-09-19 09:47:57 浏览:514
文件电子签名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9-19 09:35:01 浏览:622
上海市企业法律顾问协会 发布:2025-09-19 09:08:26 浏览:659
社会与法记者站 发布:2025-09-19 09:08:25 浏览:822
资本主义法治精神 发布:2025-09-19 09:06:16 浏览:895
法院告知书 发布:2025-09-19 08:57:17 浏览:735
司法问卷选 发布:2025-09-19 08:44:16 浏览: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