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简述失业的认定条件
⑴ 劳动法第几条规定失业赔偿
第五条 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十二个月。工作时间不满一年的按一年的标准发给经济补偿金。
第六条 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而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按其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同时还应发给不低于六个月工资的医疗补助费。患重病和绝症的还应增加医疗补助费,患重病的增加部分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百分之五十,患绝症的增加部分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百分之百。
第七条 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按其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工作时间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十二个月。
第八条 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由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工作时间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第九条 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必须裁减人员的,用人单位按被裁减人员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支付经济补偿金。在本单位工作的时间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第十条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后,未按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除全额发给经济补偿金外,还须按该经济补偿金数额的百分之五十支付额外经济补偿金。
⑵ 享受失业保险的条件是什么
享受失业保险的条件,首先需要公民在原单位有购买失业保险满1年或以上,而且是非本人意愿解除劳动合同,有办理相关失业登记和求职要求的才可以申请享受失业保险。
劳动者中断就业之后,申请失业保险金的期限一般在60日之内,持原单位为其出具的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的证明和身份证明,到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金申领手续。
一、失业保险的定义
失业保险(1)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之一。
二、用人单位应该给公民参加失业保险
用人单位跟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按照劳动法规定就应该给职工购买社会保险;职工参加失业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按照国家规定共同缴纳失业保险费,满足失业保险要求而且非个人意愿解除劳动合同的公民,可以申请当地失业保险补贴。
⑶ 确认失业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失业的确认需要满足两个条件。首先,失业人员并非因为本人意愿而中断就业,也就是说主动离职并不能被认定为失业人员。其次,失业人员需要办理失业登记,确认自己仍有求职要求。
⑷ 劳动法对于失业金有什么规定吗
没什么规定,只规定要参加社保,包括失业保险
领取失业金的规定
1.参加失业保险满1年或者以上
2.个人非自愿失业,主动辞职不算
3.在60日内办理失业手续
⑸ 请简述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条件
保险小编帮您解答,更多疑问可在线答疑。
《失业保险条例》第三章失业保险待遇
第十四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失业人员,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
(一)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的;
(二)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
(三)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按照规定同时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
⑹ 劳动法“失业金”具备什么条件可以拿
《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人员,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
1.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已满1年的;
2.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
3.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按照规定同时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
参加失业保险的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失业后要领取失业保险金,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这是最主要的条件。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是指失业人员原来在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工作,并非新生劳动力,如不是刚毕业的学生。参加失业保险,必须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即按规定的缴费基数、费率和缴费时间缴纳失业保险费。
2.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一般来讲,中断就业的原因分为两种:非自愿中断就业,即失业人员不愿意中断就业,但因本人无法控制的原因而被迫中断就业;自愿中断就业,即失业人员因自愿离职而导致失业。国际通行做法是将自愿中断就业的人员排除在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范围之外。《失业保险条例》借鉴国际经验,将自愿离职而失业的人员排除在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范围之外。
3.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办理失业登记是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必经程序,目的是为了掌握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确认其资格,失业登记是失业人员进入申领失业保险待遇程序的重要标志。失业人员享受失业保险待遇,还须有求职要求。这是考虑到失业保险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实现这一目的,一方面需要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发展和完善就业服务事业,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也要求失业人员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就业机会和就业服务设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就业的能力。可以说,这是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一个前提,也是失业人员应尽的义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就业权是劳动者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否就业应由劳动者根据自己的意愿作出选择。失业人员作为劳动者的一部分,享有同样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讲,失业人员有选择就业或不就业的自由。要求申领失业保险金的失业人员积极寻找工作,可以使其在得到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获得必要的就业服务,争取尽快实现再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失业问题。在认定失业人员是否有求职要求时,应以其是否在职业介绍机构登记求职,并参加再就业活动为衡量的标准。
失业人员必须同时满足上述条件,才能申请领取失业保险金及其他待遇。对不符合条件的,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拒绝其申请,并告知其拒绝的理由。
⑺ 简述享受失业保险的资格条件
缴纳过社保,非本人原因离职,社保转为失业,办理失业求职,就可以了
⑻ 我国怎样规定失业
关于失业的界定
失业与就业相对应。所谓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国际劳工组织对失业给予的定义是: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一种社会现象,其实质是劳动者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社会财富的创造,是一种经济资源的浪费。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把失业看成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特例。根据社会主义国家无失业论的固定思维模式,我国于1958年宣布已经彻底消灭了失业人口。在农村实行适龄劳动力自然就业,在城镇以待业表示劳动者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而未能就业的现象。1982年人口普查时做出了如下规定:在劳动年龄之内,有劳动能力的人要求就业而没有任何职业的人为待业。主要包括城镇待业青年和社会闲散劳动力这两部分。待业的实质就是失业,不但与国际惯例不符,更包含了众多的消极因素,一方面助长了待业者的就业依赖性,另一方面给国家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993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会会决定,第一次把待业正名为失业。1994年来,我国劳动部会同国家统计局对失业作了重新定义,提出失业人员是指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内无业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
失业定义具体包括以下五个层次:1、规定了劳动年龄,其下限即为《劳动法》所规定的16周岁,其上限为按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2、劳动年龄内的人员是否具有“劳动能力”,在有争议的情况下,以劳动保障部门指定的医疗鉴定机构的鉴定为准;3、调查期是指每季末最后一日之前的两个完整周;4、“无业”是指没有从事任何社会经济活动,也没有获得工资收入或其他劳动报酬、经营收入;5、“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指的是有求职愿望,并且采取刊登求职广告,在职业介绍机构登记,到劳动市场求职、托亲友介绍、为自谋职业做准备等各种有实际行动的方式求职。
1998年国家劳动部和统计局重新界定了“失业定义”,是指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内无业并以某种方式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员。具体包括下面5种人:1、16岁以上各类学校毕业或肆业的学生中,初次寻找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者;2、企业宣告破产后,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3、被企业终止、解除劳动合同或辞退后,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4、辞去原单位工作后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5、符合失业人员定义的其他人员。
由此可见,下列人员不包括在失业人员中:正在就读的学生和转学人员;在调查期内种种经济类型单位中从事临时性工作并获得劳动报酬人员;已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而无业的人员;个体劳动者及帮工;家务劳动者;尚有劳动能力但需要特殊安置的残疾人;自愿失业人员及其他不符合失业定义的人员。
我国的失业统计与发达国家的失业统计存在着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统计的口径、失业数据的来源、失业年龄的规定、从业时间等方面。国外的失业人数是包括城镇和农村的全部失业人数,而我国的失业统计口径只限于城镇居民;国外失业数据的主要是来源是通过对住户的抽样调查获得的,而我国失业数据主要通过在劳动管理部门登记的失业人汇总而来的;国外对失业者只规定年龄下限(如16岁),并无年龄上限界定,退休后继续寻找 工作仍算失业者;我国对失业者的年龄下限有规定(16岁),而且也规定了年龄的上限(法定退休年龄)。
根据国外的惯例,一些国家通常对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的工作做出了规定,凡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劳动时间累加不足规定标准的人,被视为失业者,列入失业统计范围,如美国规定在调查国内工作15小时,法国规定每周工作20个小时,低于这些标准时间属于失业,高于这些标准时间属于就业。而我国的劳动统计中,则缺乏以劳动时间来界定失业的明确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