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刑事诉讼法庭前会议

刑事诉讼法庭前会议

发布时间: 2021-12-05 11:47:57

❶ 刑式诉讼程序中,审判人员可以召开庭前会议的条件不包括

您好,法律只规定了包括哪些情况,不属于这些情况的都不会召开庭前会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183条规定:
“案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审判人员可以召开庭前会议:(一)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二)证据材料较多、案情重大复杂的;(三)社会影响重大的;(四)需要召开庭前会议的其他情形”。
《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184条规定:
召开庭前会议,审判人员可以询问控辩双方对证据材料有无异议,对有异议的证据,应当在庭审时重点调查。

证据材料较多,案情疑难复杂的案件。
如:涉及多个罪名、多起事实或者多名被告人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经济犯罪案件等,庭审的事实、证据调查工作量较大,有必要召开庭前会议整理事实、证据争点。通过庭前会议有效区分存在争议和无争议的事实、证据,能够确保庭审更具针对性,大幅度提高庭审效率。

社会影响重大,舆论广泛关注的案件。
一些案件事实并不复杂,当事人争议也不大,但案件本身由于当事人身份、案件后果等因素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此类案件通常需要制定周密的庭审预案,因此有必要召开庭前会议就相关问题听取相关当事人等的意见,确保庭审顺利进行,在确保程序公正的同时充分发挥庭审的法制宣传教育功能。

对事实证据存在较大争议的案件。
此类案件召开庭前会议,一方面可以听取控辩双方对事实证据的意见,整理案件争议焦点,另一方面控辩双方经过庭前会议初次交锋,互相明了对方观点,也能在庭前会议后为庭审辩论做好充分准备,实现控辩双方平等、有效对抗,有利于提高庭审质量。

可能导致庭审中断的案件。
《庭前会议规程》列举了对案件管辖提出异议,申请有关人员回避等可能导致庭审中断的情形。如果控辩双方对上述事项存在较大争议并提出异议,人民法院可召开庭前会议,在庭前妥善解决争议,避免庭审被迫中断。

❷ 法院召集庭前会议时可以包括哪些内容

根据自2015年2月4日起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版>的解释》第二百二十五权条规定:

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庭前会议可以包括下列内容:

(一)明确原告的诉讼请求和被告的答辩意见;

(二)审查处理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的申请和提出的反诉,以及第三人提出的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

(三)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决定调查收集证据,委托鉴定,要求当事人提供证据,进行勘验,进行证据保全;

(四)组织交换证据;

(五)归纳争议焦点;

(六)进行调解。

(2)刑事诉讼法庭前会议扩展阅读:

庭前会议对我国刑事诉讼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庭前会议能有效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新《刑事诉讼法》明确提出“尊重和保障人权”,庭前会议程序的设置,更是对这一规定的充分体现。

第二,庭前会议有利于实现程序公正。程序公正优先于实体公正是当前中国刑事法治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努力方向。

第三,庭前会议能有效提高诉讼效率。

第四,庭前会议能有效提升公诉质效。

参考资料来源:北京法院网— 法院召集庭前会议时可以包括哪些内容?

❸ 刑事辩护中,庭前会议应该怎么开

  • 庭前会议应该怎么开?辩护律师应该怎么做?律师在庭前会议上跟在正式庭审中的表现,应该有哪些不同?

  • 昨天,我在镇江市中级人民法院参加庭前会议。这是一起正厅级干部被控受贿案,也是江苏省检察院反贪局侦办的最后一起职务犯罪案件。也许是格外重视的缘故,这个庭前会议召开的非常规范。

  • 自2012年刑诉法增设庭前会议程序至今,已经六年过去了。但各地法院对这项程序的理解仍存在很大差异,甚至不少法院不能驾驭庭前会议和正式庭审的区别,导致庭前会议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不少律师缺乏必要的策略和技巧,急不可耐的在庭前会议上把自己的辩护观点悉数倒出。

  • 其实,庭前会议既非必须召开,亦非为了替代庭审。庭前会议主要是为了在一些复杂案件中,解决管辖、回避、排非、调取证据、重新鉴定、鉴定人或证人出庭等程序性事项,归纳总结控辩双方在证据、事实和法律适用等方面的争议,并就庭审方式进行沟通和安排。

  • 也即,庭前会议是为庭审服务的,是为了庭审更加高效、紧凑、更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在庭前会议上进行详细的举证质证或者法庭辩论都是不妥的,这些工作都应当留待庭审。

  • 对于辩护律师而言,所有可能导致庭审中断的事项,最好都要在庭前会议上提出来。但对于证据的质证意见和辩护观点,则要清楚表明自己的态度,观点点到即可,不必详加阐述。否则可能会失掉战机,让自己在庭审中陷入被动。

❹ 庭前会议不是说,可以召集当事人的吗 那刑诉106条规定的当事人里包括被告人,为什么不可以参加庭前

可以看下最高检的一篇文章

网页链接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82条第2款规定,包括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一般理解,其中的当事人应当包括被告人,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183条第2款规定,召开庭前会议,根据案件情况,可以通知被告人参加。与此相关,理论界和实务界人士也有持与司法解释相同的观点,认为庭前会议,不以被告人参加为必要。笔者认为,被告人参加庭前会议是其诉讼权利,应予保障。

❺ 庭前会议要解决什么问题

庭前会议的事项包括:整理证据,整理控辩双方意见和争议点,非法证据排除,确定出庭的证人、侦查人员、鉴定人员名单,以及开示新证据、回避、管辖权异议、确定出庭证人名单、申请调取证据、申请重新鉴定、精神病鉴定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

实践中,应严格把握庭前会议召开的必要性,防止庭前会议的扩大化。召开庭前会议同样耗费相关人员的时间和精力,过于随便地召开反而不利于诉讼效率。

比如管辖权异议,可由辩护人在庭前向合议庭提出,由法院作出决定,而无须因此召集会议。辩护人取得的新证据,可分别向检察院、法院开示,也不一定需要召集庭前会议。

庭前会议是否由主审法官主持

由主审法官主持有助于实现庭前会议的效率功能,且庭前会议主要解决程序性问题,不会产生庭前预断问题。首先,司法资源紧张是当前的一个大问题,安排其他审判人员来主持客观条件不允许。

其次,庭前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与实体审判无关的程序性问题,主审法官即使会产生预断,也是有限的。并且排除预断原则的目的在于防止法官未经庭审而预先形成自己的偏见,而庭前会议中法官能够听到来自控辩双方的不同意见,这并不容易产生偏见,还可能抑制法官偏见的形成。

以上内容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庭前会议程序该解决哪些问题

❻ 刑事案件庭前会议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法律分析】
对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庭前会议主要解决如下问题:对案件管辖是否有异议;是否申请有关人员回避;是否申请调取在侦查、审查起诉期间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收集但未随案移送的证明被告人无罪或者罪轻的证据材料;是否提供新的证据;是否对出庭证人、鉴定人、有专门知识的人的名单有异议;是否申请排除非法证据;是否申请不公开审理;与审判相关的其他问题。法官可以询问控辩双方对证据材料有无异议,对有异议的证据,在庭审时重点调查;无异议的,庭审时举证、质证可以简化。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可以在庭前会议中调解。 庭前会议情况需要制作笔录。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八十二条 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审判后,应当确定合议庭的组成人员,将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至迟在开庭十日以前送达被告人及其辩护人。

❼ 刑事诉讼流程 庭前会议什么时候

开庭前,没有具体的时间限制。常见的情形是开庭前一周内。

❽ 新的刑诉法庭司法会议有哪些

新刑诉法关于庭前会议的规定:
审判人员可以召开庭前会议:
(1)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
(2)证据材料较多、案情重大复杂的;
(3)社会影响重大的;
(4)需要召开庭前会议的其他情形。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七条
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审判后,应当确定合议庭的组成人员,将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至迟在开庭十日以前送达被告人及其辩护人。
在开庭以前,审判人员可以召集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
人民法院确定开庭日期后,应当将开庭的时间、地点通知人民检察院,传唤当事人,通知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传票和通知书至迟在开庭三日以前送达。公开审判的案件,应当在开庭三日以前先期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
上述活动情形应当写入笔录,由审判人员和书记员签名。

❾ 刑事案件庭前会议中提出管辖权异议法庭是否要书面答复

你好,一、关于庭前会议的有关问题

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在开庭以前,审判人员可以召集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这就是理论界、实务界称之为“庭前会议”的立法条文规定。这一规定是2012年修改刑事诉讼法时新增加的规定,标志着中国特色的庭前会议程序就此设定。我们对这一规定的理解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庭前会议的适用范围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刑诉法解释》)第183条第1款规定:“案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审判人员可以召开庭前会议:(一)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申请排除非法证据的;(二)证据材料较多、案情重大复杂的;(三)社会影响重大的;(四)需要召开庭前会议的其他情形”。这一适用范围,前两项是比较常见和经常发生的现象,也是极易导致庭审中断的问题,第3项主要指涉外案件,名人案件或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案件等,第4项是兜底性规定。这些案件召开庭前会议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对于审判人员心中有数,保障庭审质量很重要。

庭前会议需要处理的事项

《刑诉法解释》第134条规定了8个方面,包括管辖权异议,申请回避,申请调取侦查、起诉期间对被告人有利的证据,是否提供新证据、是否对出庭证人、鉴定人、有专门知识的人名单有异议,排除非法证据,要求不公开审理及其他相关问题。作为司法解释尽可能估计一些容易忽视的问题,所以要求法官并不能只满足于刑诉法第一百九十二条第二款限定的3种情况,这对于掌握庭审主动权十分重要。

(四)庭前会议处理事项的效力。

二、关于预备庭会议的有关问题

预备庭会议也叫做准备庭会议,是指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合议庭组成之后,在完成了各种开庭准备工作的基础上,于庭审之前召开的会议,本质上属于庭审预案研究和处置会议。这种会议并非法定程序要求的,而是基于案情重大、复杂、群众十分关注的案件,为保障庭审质量召开的内部专门会议。上世纪80年代,笔者转业到法院工作时,时常召开这种会议,并且可以邀请院长、庭长参加会议进行指导,使用的是正式文头纸“刑事审判预备庭会议笔录”。此种会议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主要有:

1、起诉书副本、出庭通知及传票的送达、公告完成、指定辩护人等事务性工作的完成情况汇总,并查找遗漏问题;

2、审查案卷材料的情况交流,统一认识,明确问题,弄清难点、疑点和重点;

3、分析研究庭前会议涉及的相关问题,确定庭审方式,制定处置预案,审议主审人拟定的庭审提纲;

4、预设庭审、旁听可能出现的突发问题,统一处置方案;

5、合议庭组成人员的具体分工等。

希望能帮助到你望采纳

热点内容
经济法产生的条件与必要性 发布:2025-09-17 06:58:25 浏览:356
法治和人治的界限 发布:2025-09-17 06:53:59 浏览:948
民事诉讼法关于执行财产的规定 发布:2025-09-17 06:51:50 浏览:756
大律师的隐婚娇妻 发布:2025-09-17 06:44:51 浏览:339
恩施新闻政府法律顾问 发布:2025-09-17 06:24:54 浏览:151
河南省委法律顾问 发布:2025-09-17 06:16:39 浏览:58
道德品质等级H是 发布:2025-09-17 06:16:06 浏览:5
理财顾问有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9-17 06:14:23 浏览:927
刑事诉讼法解释对比 发布:2025-09-17 06:01:50 浏览:642
民事诉讼法的最终颁布日期 发布:2025-09-17 05:55:15 浏览: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