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对旷工离职的处理
⑴ 《新劳动法》规定旷工应该如何处理
国家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以用人单位内部的规章制度确定的。劳动合同法和人民法院在裁决时,也会考虑实际情况和审判习惯来确定的。但是用人单位在规定制度只有符合法律规定制定的,才具备法律效力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九条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四条之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
⑵ 员工旷工几天属于自动离职劳动法中哪条有明确规定
对于旷工,我国法律中是没有相关规定的。
根据《劳动法》第条、《劳动合同法》第39条、第40条规定用人单位可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第三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如果公司规定的员工手册中,有员工旷工几天算自动离职的规定,单位就可以严重违反单位规章制度为由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给你解除劳动合同通知,如果只是口头说,没有正式通知解除劳动合同,你们之间的劳动合同就是有效的。
⑶ 关于员工旷工,劳动法是如何规定处理的
《劳动法》赋予用人单位有制定和执行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权力。
旷工是内一种违反劳动纪容律的行为。旷工严重的,甚至会被用人单位除名。用人单位依据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的规定对其予以处分和罚款,是一种正常的企业管理。
至于对旷工的处罚与安全积分和年终奖金挂钩,也是法规允许企业应有的自主权。因为各个公司的经营特点不同,可以制定侧重点不同的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比如有的公司实行弹性工作时间,对劳动纪律会松一些。有的公司24小时运行,不允许岗位缺人,就得严肃劳动纪律。
鉴此,公司对你旷工的处罚(罚款100元,与安全积分和年终奖金挂钩)是必要的,只是罚款100元可能会有问题。
国务院《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对职工罚款的金额由企业决定,一般不要超过本人月标准工资的百分之二十。”
对你罚款100元肯定超过20%,具体超过多少,要以你的月标准工资来计算。
⑷ 关于旷工和离职,劳动法是怎么规定的
您好。旷工可以不发工资,可以按相关管理制度处理,但不能罚款,包括100元/天和500元的罚款都是违法的。可向劳动部门投诉,电话12333。祝顺利。
[ 律师咨询预约电话:15322998014 ,QQ:260159 ]
[ 因无法检视您的证据材料,仅依据文字陈述提供咨询,如有需请当面垂询律师。]
⑸ 请问劳动法规定累积三天旷工当自动离职处理吗,
旷工属于违反劳动纪律。一个月累积旷工3天,单位对你做出自动离职处理,从法律上来讲,并无不当。虽然劳动合同法对企业管理有所限制,但企业自身仍享有管理员工的自治权利。这种情况下,只要厂里与你结清工资,办理离职即可。
⑹ 员工长期旷工离职怎么处理
一、实务中对旷工理解和运用的“乱象”
在员工离职阶段,最受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青睐的就是员工能主动提出辞职或者以员工旷工为由解除其劳动合同两种处理方案。因为这两种方案对用人单位来说成本最小,效率最高。然而,在实务中,用人单位在理解和处理以员工旷工为由解除劳动合同的时候,极为随意和率性,可谓“乱象丛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规章制度中没有关于旷工的具体界定、请假制度、考勤制度等相关条款的设置,或者相应条款设置缺乏明确性、系统性和关联性而无法有效适用;
第二,随意认定旷工,只要不来上班就算旷工,根本不考虑原因;
第三,利用考勤、请假等制度,人为制造旷工事实,只为解除员工的劳动合同。事实上,第三点用人单位用得最多,但面临的法律风险也最大。
二、旷工的界定
相关立法对何为旷工并不明确,根据《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职工不请假而缺勤”就是旷工。显然,这一解释仅是从请假程序上进行界定,并不涉及是否需要旷工的实体理由。然而,实践中我们通常也将旷工等同于无故旷工,即没有正当理由不来上班,貌似我们在理解和处理旷工的时候需要关注旷工的实体理由。认定旷工到底是只需要实体理由还是只需要程序条件,亦或是实体、程序都需要?目前尚无定论。
根据笔者的观察,实践中,对旷工的理解经历了“形式主义”(或“程序主义”)到“实质主义”(或“实体主义”)的变化过程。所谓形式主义,就是认定旷工的时候只要员工没有请假或用人单位不知情的情况下不来上班,就视为旷工。而所谓实质主义,就是在认定旷工过程中还要看是否有正当理由,换言之,即使没有请假或请假手续不全的,但若有正当理由也不能视为旷工。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劳动立法对规章制度的重视和完善,冲裁员、法官越来越倾向于实质主义的认定标准。据此,用人单位在日常管理中当然倾向于我们对旷工的传统理解,即只要不请假而缺勤就视为旷工,但必须注意实务部门的倾向性认知。
三、旷工的正确应对
由上分析可知,实践中很多用人单位对旷工的理解和处理存在很大的法律风险,具体如何应对?这就需要用人单位对规章制度的精细化处理。具体而言,建议关注以下几点:
1、在规章制度中明确界定旷工。前已分析,理论和实务界对旷工没有统一的界定,只是在认定旷工的过程中倾向于不同的观点,此时就更需要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具体界定。比如,可界定为:“员工不来上班,又不按照规章制度的规定请假或说明的,属于旷工”。
2、规章制度中有明确的请假制度体系。合理、完善的请假程序,不仅能方便员工请假,也方便用人单位的管理。当员工置请假制度于不顾,则按旷工处理就顺理成章。问题的关键是很多员工临时遇到急事未能及时请假,或者无法按照规章制度中规定的程序或流程请假的如何处理?可以设置两种方案加以应对:第一,事后补假和说明制度的完善。员工出于正当理由无法及时请假或无法请假的,应该在制度中赋予其弥补机会;第二,当事员工拒绝弥补或以其他不正当理由弥补或说明的,可以在规章中设置成转化条款,即视为严重违规,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3、旷工及其处理的具体标准应该明确可操作。如旷工多长时间对应什么样的处理方案?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解除劳动合同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旷工标准?迟到、早退与旷工的关系怎么界定?按时上下班,但不在岗是否算旷工以及如何以此计算旷工时间?等问题都需要明确。
4、避免在规章制度中规定“员工旷工,视为自动离职”。
⑺ 新劳动法对员工旷工怎么处理
劳动法没有规定旷工具体处理办法,只是规定了“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专”的,用人单位可属以解除劳动合同。旷工是验证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达到一定天数(按司法实践一般需要连续旷工3天以上,具体由所在单位依法制定规章制度明确),可以构成“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情形。
《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