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重复处理行为案例
⑴ 行政法案例分析求助
我认为属于行政诉讼范围。《行政诉讼法解释》第1条第1款:“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不服,依法提起诉讼的,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本案中,城建局是行政机关,城建局企业处撤销厂长职务的行为应该属于行政行为,而且也不存在行政诉讼排除受理的范围,所以本案应该可以进入行政诉讼。至于谁有原告资格,《行政诉讼法解释》第12条,“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该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所以从理论上讲,该厂的每个职工和职工代表大会都是有诉权的。
⑵ 行政法案例分析,懂的进来!!!
(1)市政府的通告属于具体行政行为。本案中市政府发布的通告,明确确定只给甲发放定专点标志牌,而该市原仅属有甲、乙、丙、丁四家定点屠宰场,这就意味着剥夺了乙、丙、丁三家屠宰场的屠宰资格。可见,该通告是针对定点屠宰这一特定的事和甲、乙、丙、丁这一特定的人作出的,侵害了乙、丙、丁三家屠宰场的公平竞争权,属于典型的具体行政行为。(2)颁发定点屠宰标志牌是行政许可行为,具体而言是属于资格许可行为,即赋予行政相对人从事某种活动的资格的许可。既然颁发定点屠宰标志牌的行为是资格许可行为,未获得该牌的企业就不得从事生猪屠宰的经营活动,市工商局、市卫生局就有权据此吊销其执照与许可证。但本案中,由于市政府的行为违法,所以,工商局、卫生局就不得据此吊销乙、丙、丁的执照与许可证。
⑶ 行政行为中的重复处理行为是不是行政行为,行政法范畴的问题
不属于,不纳入诸如行政复议的范围
⑷ 行政法案例
【案情】
原告:广西国营三门江林场。
法定代表人:陈瑞齐,场长。
原告:柳州市郊区柳东乡牛车坪村公所。
法定代表人:荥运贵,村长。
被告:柳州市人民政府。
法定代表人:刘知炳,市长。
三门江林场与牛车坪村争议的山林地位于柳州郊区柳东乡潭冲桥一带的山岭的西半坡,面积约550亩左右,该片山地自土改以来未经任何政府部门确定权属。1953年牛车坪村民在当时的乡长钟朝森和村民组长李已林(原名蒋志芳)的带领下,在该片山岭地点种了松树籽,次年补种了树苗,1955年村民在争议地种有少量的轮歇地。1955年三门江林场(水冲分场)职工在当时的副场长郑喜才、技术员廖振廷带领下,也在该片山岭地种植了马尾松树苗。植树后,双方都对该片山岭地树苗进行护理。1960年柳州市郊区东方红公社(即柳东乡)组织人员对柳东大队营造山林进行了综合普查登记,将该片山岭林木登记在东方红公社柳东大队名下(牛车坪属柳东大队管辖)。1963年牛车坪生产队将该片山岭林木固定给其所属的4、6、7小队进行管理。1954年,广西省农林厅林业局作出了“关于柳州林场场界的指示”,三门江林场分别于1954年、1963年对三门江林场水冲分场作了规划,又分别于1973年,1984年由区林业勘测设计院帮助绘制了林相图。七十年代后期,随着林木的成熟,双方对潭冲桥一带山林权属发生争议。1977年4月双方代表在自治区和柳州地区处理土地山林水利纠纷办公室(以下称柳地处纠办)的主持下,在争议山林地内砍伐九株松树进行年轮鉴定,其中七株树木的年轮符合林场1955年所植树木的年限,据此作了鉴定结论,双方签定了确定争议山林归属协议,柳地处纠办在此协议上作了鉴证,协议附件要求代表签字和单位盖章。牛车坪代表签字后即单方反悔,没有盖章,协议附件没有履行,纠纷仍然存在,双方多次请求政府尽快解决这一纠纷。柳州市人民政府多次召集双方代表及有关单位进行调查、调解,均达不成协议,遂于1991年3月16日作出柳政发(1991)32号“处理决定”,决定将谭冲桥地区北面两个山岭划拨给柳东乡牛车坪村委会、面积264亩,作为集体所有之山林;潭冲桥地区南面的山岭划给自治区国营三门江林场,面积259亩,山地林权属国家所有。
三门江林场和牛车坪村均不服柳州市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分别向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三门江林场诉称:1954年根据广西农林厅林业局的指示,将潭冲桥一带荒山列入造林规划,1955年水冲分场副场长郑喜才、技术员廖振廷带人在该山种植马尾松,并派护林员管理至今。1963年在其主管部门的帮助下,分别制作了规划图、林相图备案。七十年代,木已成林,被牛车坪村民盗伐引起纠纷。1977年4月在广西自治区和柳州地区两级处纠办的主持下,与牛车坪大队于同年4月6日、4月21日签订了两个协议,协议内容已明确:潭冲桥一带山林为国家所有,由我场进行管理。被告柳政发(1991)32号处理决定将属我场(代表国家)所有的264亩山林确定给牛车坪所有是无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的,请求法院公断。牛车坪村公所诉称:解放前后我村村民都在此争议山岭开荒种植,1953年春乡长钟朝森带领村民点种了松籽,次年补种了树苗。1960年春柳东公社组织人员对牛车坪大队种植管理的山林(含现争议的山林)进行普查登记,上报给有关部门。1963年春,根据中央“六十条”政策,生产大队将有关山林(含现争议山林)“四固定”划分给所属小队所有。1977年后,林场无端提出权属争议,当时所签订的协议违背事实应属无效。被告柳政发(1991)32号处理决定没有事实根据,请法院依法撤销,以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柳州市政府辩称:三门江林场与牛车坪村公所争议之土地的权属自土改以来从未确认过。自五十年代起两原告先后在该山岭地植树、管理。发生争议后,双方未能提供确实的权属依据。从维护安定团结,有利于生产、有利于生活的原则出发,为了防止纠纷延续和恶化,我们根据《森林法》的有关规定作出的处理决定是正确的,请人民法院予以维持。
⑸ 行政法案例及案例分析 1500字
诉讼时效中断的认定——山东日照中院判决韩帮峰与圣公公司借款合同纠纷案 发布时间:2009-09-25 08:30:48裁判要旨 债权人在诉讼时效期间内向债务人住所地送达债权催收通知,债务人处无人签收能否引起诉讼时效的中断,应当从诉讼时效的立法目的来理解。 ■案情 山东省日照市圣公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圣公公司”)分4次向农行日照市东港区支行借款50万元,第一笔20万元期限自1997年1月8日至同年12月8日,第二笔10万元自1997年2月27至同年12月27日,第三笔10万元自1997年5月30日至1998年11月30日,第四笔10万元自1997年9月28日至1999年3月28日。 第一、第二笔借款到期后,双方协商展期至1998年11月8日。东港支行于1998年12月10日对上述两笔借款进行了催收;1998年11月30日,对第三笔借款进行了催收;1999年11月20日,对第四笔借款进行了催收。2001年4月21日、2003年4月15日、2004年4月28日,东港支行三次向圣公公司送达了公证借款催收通知书。2002年12月,圣公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2005年12月,农行岚山支行(由东港支行岚山办事处变更)与第三人韩帮峰签订债权转让协议,将50万元债权转让给韩帮峰。2006年2月,岚山支行向圣公公司送达了债权转让通知。 因圣公公司未还款,债权人韩帮峰起诉至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人民法院,要求圣公公司偿还借款50万元。圣公公司辩称,被诉主体已不存在,且原告的请求已超过诉讼时效,应驳回诉讼请求。 ■裁判 日照市岚山区人民法院一审认为,东港支行与圣公公司签订的四份借款合同均合法有效,圣公公司应按借款合同约定履行还款义务。岚山支行将债权转让给韩帮峰并履行了通知义务,该转让行为有效。在债权转让前,原债权人均在两年内进行了催收,未超过诉讼时效。圣公公司系被吊销营业执照,仍具备法人资格,应承担民事责任。遂判决:圣公公司偿还韩帮峰借款50万元。 圣公公司不服,提出上诉,请求驳回韩帮峰的诉讼请求。 日照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认为,前三笔借款到期后,债权人的催收行为均已超过两年诉讼时效。第四笔借款于1999年3月28日到期,债权人于1999年11月20日、2001年4月21日进行了催收,引起诉讼时效中断。圣公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未办理注销工商登记手续,此后该公司的经营处于非正常状态,债权人于2003年4月15日、2004年4月28日向圣公公司送达催收通知书,说明其有主张权利的意思表示,因该公司无人签收致使意思表示未到达圣公公司的责任不应由债权人承担,应当认定债权人该两次催收行为能够引起诉讼时效的中断。2006年2月,岚山支行及韩帮峰将债权转让通知送至圣公公司法定代表人,引起诉讼时效中断,自此时至韩帮峰起诉,该笔债权未超过诉讼时效。遂判决:撤销(2007)岚民二初字第306号民事判决;圣公公司偿还韩帮峰第四笔借款10万元;驳回韩帮峰其他诉讼请求。 ■评析 债权人在诉讼时效期间内向债务人住所地送达债权催收通知,债务人处无人签收能否引起诉讼时效的中断,应当从诉讼时效的立法目的来理解。诉讼时效制度设计的首要目的是为了督促权利人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进而加速社会经济流转,促进经济社会生活的便捷、高效;另一目的是保护义务人,考虑历时很长的请求权所产生的举证困难的问题,因此赋予义务人以时效抗辩,允许其在法定期间之后可以拒绝履行。 应当看到,后一立法目的的实现是建立在权利人怠于行使自己权利的基础上,从而以时效制度来促进权利义务关系的稳定。本案中,韩帮峰在诉讼时效期间内到圣公公司住所地进行债权催收,足以表明其并未怠于行使自己的权利。圣公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经营处于非正常状态,对债权人2003年4月15日和2004年4月28日送达的催收通知书,因无人签收该致使意思表示未到达该公司这一事实,韩帮峰既无过失,也非故意,其主张权利的意思表示未到达圣公公司的责任不应由债权人承担。故二审法院认定,债权人该两次催收行为能够引起诉讼时效的中断,第四笔借款应予偿还。 本案案号为:(2007)岚民二初字第306号;(2008)日商终字第77号 案例编写人:山东省日照市中级人民法院 张宝华 李 红
⑹ 行政法案例分析
问题1:一般程序(数额大)问题2:1,一般程序,是两人执法,处罚决定书,还有笔录等用来证明事实。行政诉讼是举证责任倒置,由被告行政机关证明自己行政行为的合法性。2单就本案来看,适用简易程序是错误的,无法反驳。3,3000元不能当场收缴这是违法的,也不能反驳。王某承认赌博的询问笔录如果系合法取得应选,这可以证明被告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问题3你拒绝说明身份和住所而收缴罚款这不会导致收缴罚款。罚款是对你聚众赌博这个行为做出的行政处罚,且3000元依据治安处罚法是不能被当场收缴的。
⑺ 什么是重复处理行为
重复处理行为,一般认为是指是指行政机关所作出的没有改变原有行政法律关系、没有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发生新的影响的行为。 这种行为通常发生在以下情形:当事人对历史遗留问题的行政行为、对已过争讼期间的行政行为或行政机关具有终局裁决权的行为不服,向行政机关提出申诉,行政机关经过审查,维持原有的行为,驳回当事人的申诉。 之所以对这类行为不能提起诉讼,主要是基于三点考虑: 一是重复处理行为没有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产生新的影响,没有形成新的行政法律关系;二是如果对这类重复处理行为可以提起诉讼,就是在事实上取消复议或者提起诉讼的期间,这也就意味着任何一个当事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通过申诉的方式重新将任何一个行政行为提交行政机关或法院进行重新审查,有悖于行政诉讼设定的目的;三是如果将这类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不仅不利于行政法律关系的稳定, 而且不利于行政管理相对人对行政行为的信任。 重复处理行为举例: 某区房屋租赁管理办公室向甲公司颁发了房屋租赁许可证,乙公司以此证办理程序不合法为由要求该办公室撤销许可证被拒绝。后乙公司又致函该办公室要求撤销许可证,办公室作出"许可证有效,不予撤销"的书面答复。乙公司向法院起诉要求撤销书面答复;某区房屋租赁管理办公室作出"许可证有效,不予撤销"的书面答复,就是驳回当事人申诉的重复处理,所以不属于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⑻ 行政法两个案例分析
1.依法行政原则分为两个子原则:(1)法律优越原则,即行政行为不能违反法律规定。(2)法律保留原则,即行政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
依法行政原则中的“法”的含义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变迁,从最初的“法律”逐渐演变到了现在的“法”。现代意义上的依法行政,不仅仅要求行政机关的行为符合形式上法律的规定,而且要求行政机关的行为符合事实上的法的要求。这种法包括:公平正义等等基本价值原则、宪法原则、法理等等。
从本案中可以看出,一方面工商局并没有根据法律规定履行职责;另一方面,工商局的某些行为虽然并没有明显违反形式上的法律规定,但是却违反了事实上的“法”。
2.高权行政的特点是行为的强制性,其存在的目的在于确保行政目标的有效实现。但是,伴随着政治民主化的不断深入,服务行政深入人心,高权行政越来越需要进行改革,于是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方国家行政法都逐渐削弱行政行为的强制性。在高权行政领域,只要能有效够达成行政目标,非权力方式也是可以采用的,这是对政治民主化的一种顺应,也是服务行政的基本要求。
行政权的不可处分性指的是行政机关不能随意放弃、不履行行政权力。而本案中公安机关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委托,行政权力并没有被放弃,也并不存在不作为,只是行政机关将此权力委托给他人行使而已,自己则负责监督。
承包人未能完成相应任务,只能根据合同进行责任追究,除非发现其有其他属于行政机关管辖范围内的违法行为,方能追究其其他责任。行政机关与承包人之间存在的是行政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尽管与民事契约有所区别,但其核心仍然是根据双方的约定行使一定行为并承担相应的后果。如果任凭行政机关以某些借口承担合同约定之外的责任,将打破行政契约的平衡性,使得行政合同成为单方行政行为。
行政机关在将行政权委托给他人行使之后并不是自己就没有任何责任了,而是必须严格监督受托人的权力行为,一旦发现有作为或者不作为的违法情形,委托机关有义务予以处理。如果行政机关没有尽到监督管理的责任则需要承担失职、渎职的责任。
⑼ 日常生活中能体现行政法原则的案例有哪些
行政法原则有6种之多呢……
生活中最常见的应该是合理性合法性,比如开罚单、执照吊销、行政拘留等等。
案例多的好比医院的病患,但大多类似
⑽ 关于行政法相关案例的问题
正确的,因为派出所是法律上说的:“国家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那么这样的组织是具有独立承担行政责任的组织,所以可以直接列为被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