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行政法热点问题
A. 行政法的问题。
请参考以下文章:
今天在阅读叶坚学者所写的“关于行政行为的几个问题的界定”一文,认为其对“行政事实行为”的这一概念产生了误解。其引用方世荣教授所说的“所以没有必要采用行政行为(行政法律行为)与行政事实行为这样的二分法,现有的所谓事实行为完全可以为行政行为所涵盖。行政事实行为是一个内涵很不确切的词语,应予废弃。” 对于行政行为这一概念的认识,最早出现在法国行政法学,直到1895年,德国行政法学鼻祖奥托•迈耶教授在其论述德国行政法的鸿篇巨著中把行政行为权威性的定义为:行政行为是关于“个别的条件下决定某个权利主体的权威性宣告”。[1]此后,行政行为这一概念成为各国行政法学的一个核心范畴。我国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行政行为是指“享有行政权能的组织或个人运用行政权对行政相对人所作的法律行为。”并且分析出行政行为具有单方性、无偿性、强制性的法律特征。[2]从这一定义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其是将行政行为理解为是法律行为的一种。而就法律行为这一概念而言,是指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上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其所对应的范畴应是“非法律行为”,如纯粹的经济行为、政治行为、道德行为、宗教行为等。[3]这样看来,法律行为并非对应的是事实行为。而事实行为被认定为是法律行为中的一种非意思表示行为,是指非经行为者意思表示而是基于某种事实状态即具有法律效果的行为,如民法上的先占、遗失物的拾得、埋藏物的发现等。[4]从而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的得出法律行为则是行政行为和事实行为二者共同的上位概念。那么我们还需要弄清楚的是,什么是行政事实行为?行政事实行为与行政行为、事实行为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行政事实行为和事实行为是否是同一概念呢?根据学者们的考察和研究,行政事实行为这一概念最早是从德国著名行政法学家耶律纳克所提出的“单纯公权力行政”一词所演变而来的。所谓“单纯公权力行政”是指“类似市政有关的都市房屋、街道、公园、水库等的建筑,及其他技术方面的行为以及行政机关用文字发行的‘指导’文件,如公安为避免车祸所发行宣导交通安全之别针、小册子,以及社会服务性的工作指南、民众 调解与法律咨询的说明书等,都是属于这种类型的行为。”[5]对于行政事实行为这一概念的进一步分析和理解,中外行政法学界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要代表的观点有:德国法学家毛雷尔认为行政事实行为是指某种事实结果而不是法律后果的所有行政措施。[6]著名的印度公法学者赛夫教授在其著作中将行政事实行为表述为“是旨在产生事实上结果而不是法律结果的行为”,这一点与毛雷尔的认识是相同的。继而他又认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或行政机关的其他法律行为均属于行政事实行为。[7]针对其这种理解,显然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行政行为必然产生一定的法律后果,这是由行政行为的性质所决定的,而与行政事实行为不会产生法律后果而是事实结果相比较,与其所称的行政行为属于行政事实行为的认识产生了矛盾,因为法律后果与事实结果应是一对相对应的范畴,它们之间不存在隶属性。因而行政行为当然不属于行政事实行为。但是,无论学者们对行政事实行为与行政行为的关系如何认定,对行政事实行为法律属性和特征的认定是明确的,即行政事实行为是行政主体依据行政职权所实施的一种行为,具有行政性的特点,这一点是不容否认的。再者,就目前各国的立法例当中,都表明行政事实行为不会产生法律约束力,但实际上它对行政相对人的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仍可能产生实际上的损害。经过上述对行政事实行为特性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行政事实行为并不是简单的从事实行为这一法理概念中推演出来的,而其表现出自身产生的基础和独特的法律意义,其实二者是两个不具有同质性的概念。就行政事实行为而言,根据其性质和特征,有学者将其归纳为补充性行政事实行为、即时性行政事实行为、建议性行政事实行为和服务性行政事实行为。
B. 关于公安行政法学的一些问题
1,在甲某认可的情况下可以否则不可以
2,可以的情况下并履行法律程序是合法的内
3,应视为盗窃因车在交警容队的监护之下,如果丢失负有赔偿责任,造成交警队480元损失
4,如果被害人报案就要进行处理,没有并且6个月内公安机关没有发现不处理
5,从时间上看交通违法2007年3月4日,殴打他人2006年8月12日,偷车2007年4月4日,甲某省于1989年4月4日由此可见前两项由于甲未满18周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可以决定处罚但不执行,由于甲主动交待打人实施属于自首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盗窃起点应为800元明显不足但是可以治安拘留
6,年龄,自首,乙的胁迫
7,被抓获所犯行为,自己交待的行为,教唆甲的行为,并且包括甲偷车的行为也要承担
8,交通队只能处罚交通违法行为,其他由有管辖权的部门管辖
C. 近2年来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热点问题
.........发错地方了`
D. 关于行政法的问题,行政法规到底有没有拘留权
行政法抄规没有拘留袭权,《行政处罚法》第10条规定,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行政拘留是行政法规之外的法律赋予的。
行政拘留是一种重要的也是常见的行政处罚的种类。行政拘留是指法定的行政机关(专指公安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人,在短期内限制人身自由的一种行政处罚。行政拘留是最严厉的一种行政处罚,通常适用于严重违反治安管理但不构成犯罪,而警告、罚款处罚不足以惩戒的情况。因此法律对它的设定及实施条件和程序均有严格的规定。行政拘留裁决权属于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期限一般为10日以内,较重的不超过15日;行政拘留决定宣告后,在申请复议和行政诉讼期间,被处罚的人及其亲属找到保证人或者按规定交纳保证金的,可申请行政主体暂缓执行行政拘留。行政拘留不同于刑事拘留和司法拘留。
E. 行政法、商法、民诉法都有哪些热点(争议)的问题
说实话,争议的东西太多了。
刑法那个是炒作抄的,其实刑法更多深奥问题反而没用回处理答。
行政法核心——官民冲突,怎么解决。合理合法的解决。行政法的原则。新国家赔偿法(还是不赔偿)……
商法——如何处理董事、股东、职工……权利斗争,公司怎么赢利才行……
民诉法——减少诉讼,和谐社会啊!!!ADR建立,执行难啊
F. 关于行政法相关案例的问题
正确的,因为派出所是法律上说的:“国家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那么这样的组织是具有独立承担行政责任的组织,所以可以直接列为被告。
G. 关于行政法的现实问题
行政法是来处理公民与行政源机关关系的,如果你要告的是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包括不作为),认为行政机关的处理行为违法,那么就提起行政诉讼,如果你要告的是另一方公民侵害人身权请求赔偿,那么就提起行政诉讼,两种法律关系分别进行救济。
也不存在所谓的愿意找谁不找谁的问题,公安机关有责任对此类事件进行处理,公民可以要求公安机关依法处理,而法院则有权对赔偿问题进行审理,公民可以提起民事诉讼请求赔偿,如果对公安机关的处理行为不满,也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H. 急求行政法问题!!
行政法有一个最基本原则:行政行为依法原则;行政处罚也有一个基版本原则:公开、公权平、公正(“三公”)原则。
从本案来看,公安机关依职权对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实施行政处罚符合上述原则,关键在于接下来对违法当事人的有关信息进行曝光行为是否合法。首先要说的是,对违法行为进行通报,不是法律禁止行为,并且有些通报还有法律的明确授权。作为行政机关来讲,哪些信息应当公开、哪些信息应当依申请公开、那些信息不能公开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加以区分,如果行政机关根据实际需要来公开一些信息的话,最起码要符合以下原则:不得侵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即:不得泄露国家秘密、不得泄露当事人受法律保护的商业秘密、保护未成年人等。
如果当事人认为行政机关公开处罚结果的行为超出限度,给自身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话,依据有关法律原理,当事人可以提起行政诉讼,但是否受理,最终由法院确定。
希望对你有用。
I. 公安行政法案例分析题,分析一下这个案例和回答题目
这不是行政法,这是刑事侦查的题目。
J. 行政法问题!
第一题B
ACD均为法律关系特征。B国家行政机关说法错误应该为行政主体。行政主体包专括国家机关和法律,属法规授权的组织。并且并不是所有的国家机关都有行政主体的资格。比如,一些内设机关,并不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政权。
第二题A
A为民法调节范围,合同。没有行使职权。
第三题D
复议中就根本没有调解一说。
第四题C
行政仲裁不是运用行政权力的过程区别于行政裁决。对仲裁不服提起民事诉讼。
第五题D
第六题B
不是所有,赔偿可以调解。但是的确有不调解原则。
第七题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