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思想史
⑴ 关于行政法的一些问题200分
有些题目你说的有些不全,所以无法完整回答,请谅解。
简答第二题 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 行政规章是由国务院各部委审计署和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
⑵ 西方法律思想史的本书目录
前言
第一编 西方古代法律思想
第一章 古希腊法律思想
第二章 柏拉图和亚专里士多德的法属律思想
第三章 古罗马的法律思想
第四章 中世纪的法律思想
第二编 近现代西方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从格老秀斯的自然法到霍布斯的《利维坦》
第三章 从洛克的《政府论》到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
第四章 卢梭的平等理论和社会契约论
第五章 古典自然法学的历史意义
第三编 19世纪的法学流派
第一章 19世纪法哲学概述
第二章 哲理法学
第三章 分析法学
第四章 历史法学
第五章 19世纪的其他法学
第四编 现代西方法律思想
第一章 新自然法学
第二章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
第三章 社会法学
第四章 综合性法学
第五章 经济分析法学
第六章 新自由主义法学与现代哲理法学
第七章 “左派”法学
主要参考文献
⑶ 司法考试考环境法学、电子商务法、立法法、西方法律思想史、中国法律思想史、外国行政法吗
电子商务法不会考,立法法是比较重要的,环境法大概也就是几分,其他的三项会涉及,但是统共也就考个三四分,可以放弃。
⑷ 西方法律思想史上 分权的理论来源
分权,既是一种政治学说,又是一种政治体制。
作为一种政治学说,分权思想由来已久,是许多政治思想家反复论述的重点话题之一。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亚里士多德就在他的《政治学》一书中提出:“一切政体都有三个要素作为构成的基础”,即“议事机能”、“行政机能”和“审判机能”[1]。此可谓分权学说的萌芽。罗马征服希腊后,波里比阿在被拘押罗马期间,对罗马的政治进行了深入研究,写出了40卷《罗马史》。他在第6卷中指出,罗马强盛的原因在于遵循了政治循环、混合政体和制约均衡三大原则。他所谓混合政体,涉及了奴隶主和自由民在一定程度上的阶级分权问题;而他所讲的制约均衡,也有分权制衡思想的含义。后来,罗马统治者正式将这些原则写进了罗马法。
近代,西方思想家马基雅弗利、洛克、孟德斯鸠和美国制宪者先后提出并逐步完善了分权理论。16世纪初,意大利早期资产阶级政治学家马基雅弗利在其《君主论》一书中,提出统一意大利的政治方案——混合政体,即平民代表(资产阶级)、贵族代表和选任的国家元首共同掌权的主张。这一主张虽然没有明确提到“分权”一词,但包含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跻身统治阶级行列的阶级分权思想。17世纪,英国理论家洛克在其《政府论》中,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外交(联盟)权。他主张,立法权应是首位重要的权力,应由国会行使,执行权和外交权是次要的从属权力,由君主行使。洛克把主要由资产阶级代表组成的国会的权力放在首位,首次明确提出了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阶级分权的问题,为当时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也为随后建立的君主立宪制奠定了相应的理论基础。
集分权学说之大成的是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他的《论法的精神》一书继承和发展了洛克的分权学说,系统阐明了分权和制衡思想:一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议会行使立法权,君主行使行政权,法院行使司法权。二是三权之间不仅分立,而且要互相制衡。三是在统治者内部,“要防止滥用权力,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2]。孟德斯鸠超过前人之处,在于对国家权力的划分更为明确与科学,他首次提出了司法权在国家权力系统中的独立地位,使分权理论趋于完备。同时,他不仅阐发了阶级分权,而且还强调了阶级内部的分权与制衡问题。
美国是把分权制衡理论彻底完善为双重分权说并运用于政治实践的典型。美国独立战争后,资产阶级完全掌握了国家政权。汉弥尔顿等人在所制定的1787年美国宪法中,根据孟德斯鸠等人的理论,将三权分立思想作了最充分的运用,使之具体化为美国的政府体制。另一位美国政治家杰弗逊则提出,美国领土广大人口众多,如何管理好这样的大国,应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实行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同时实行中央与州两个层次之间的分权。这种纵横分权的结合,即为双重分权体制。双重分权的出现,标志着分权理论的完善。
通观分权学说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分权主张最初的提出,都是为了反对专制、争取政治民主权利,即为了达到阶级分权的目的。从亚里士多德到洛克、孟德斯鸠,分权学说都是作为争取分享统治权的武器而提出的。所不同的是,古希腊、罗马时代是平民、自由民与奴隶主阶级分权,近代西方则是新兴资产阶级要与封建阶级分权。所以马克思指出:“在某一个国家里,某个时期王权、贵族和资产阶级争夺统治,因而,在那里统治是分享的,那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就会是关于分权的学说。”[3]显然,就近代西方来看,分权学说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有力思想武器。
第二,在革命胜利、一个阶级完全取得统治权之后,分权学说的实际含义,便由阶级分权转变为阶级内部分权,即通过政治体制上的分工与制衡,来防止本阶级内部产生新的专制。分权学说在美国宪法中的体现及美国政治实践中的运用尤其说明了这一点。由此看来,革命成功后的分权实质上并不是阶级分权,因为“事实上这种分权只不过是为了简化和监督国家机构而实行的日常事务的分工罢了”[4]。那么,从加强权力部门的分工与协调、防止个人或某个权力机构的专制这方面来说,阶级内部分权理论(即分工与制衡原则)也颇具进步意义。
第三,不论古代还是近代,不论作为革命思想武器的阶级分权说还是作为阶级内部分权的分工与制衡原则,都发挥了争取更多人的权利、反对专制独裁的进步作用。所以,分权学说是各国历代政治经验的总结,是人类政治文化发展的成果。分权学说不应被视为某个国家某个阶级在某个特定时期所专有的东西。
⑸ 中国法律思想史
吉林大学即便是本科教育也不固定教材,但是任课老师会推荐或指定。
本科生学的是中国法律史,我毕业前还一直用的是张晋藩教授主编的那本21世纪红皮教材。
中国法律思想史是在研究生期间才会系统开始的课程,从来没有教材,史料、文献加教授研究课题,还有就是推荐书目。
你要是有兴趣的话你给我发消息或者是留qq。
⑹ 曾祥华的论文著作
论文
1.《行政立法的正当性初探》,《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中文核心,cssci,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宪法学、行政法学》2005年第6期全文转载。) 2.《论公众参与及其行政立法的正当性》,《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12期。(权威中文核心,cssci) 3.《法律优先与法律保留》,《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4期。(中文核心,cssci) 4.《论行政立法权来源的正当性》,《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4期。(中文核心,cssci) 5.《行政立法的社会正当性》,《理论与改革》2005年第1期。(中文核心,cssci) 6.《公众参与是行政立法正当性的基础》,《理论与改革》2004年第5期。(中文核心,cssci) 7.《论对行政立法的司法审查》,《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中文核心,cssci) 8.《人权:行政法的逻辑起点》,《政法论丛》2004年第4期。 9.《对迁徙自由的宪法学思考》,《政法论丛》2003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复印中心《法学文摘卡》2004年第1期摘登)。 10.《行政立法原则:生态化的新内涵》,《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11.《行政立法与人权保障——兼以劳动教养为例分析》,《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2.《拆迁不能仅由行政法规调整》,《人大研究》2004年第8期。 13.《职权立法权应当取消》,《人大研究》2005年第9期。 14.《论行政立法的概念和性质》,《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5.《行政立法的成本与效益分析》,《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北京市法制办主办的内部刊物《法制建设》全文转载)。 16. 《试论授权立法的法律冲突及其解决途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17. 《行政立法的经济正当性》,《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18. 《行政立法的生态化初探》,《立法研究》第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 《行政过程的社会正当性——利益平衡》,《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第5卷第1期。 20. 《人权两公约与我国宪法》,《常州工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21. 《论法律教育中的感性和理性》,《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22. 《立法对行政监督效果的发展历程和趋势》《理论与改革》2006年第3期(中文核心)。 23. 《行政立法与无为而治》,《政法论丛》2006年第3期。 24. 《近年来各国行政监察制度的发展及其借鉴意义》,《行政与法》,2006年第7期。 25. 《法学研究的范式与模式》,《河北法学》2006年第11期(中文核心,cssci)。 26. 《关于收容制度的再讨论——与钟南山院士等商榷》,《探索》2006年第5期(中文核心)。 27. 《试论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常州工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28.《<人权宣言>中的行政法思想》,《行政法学研究》2007年第3期(csssci)。 29.《论我国外贸听证制度的完善》,《行政与法》2007年第7期。 30.《和谐社会与立法》,《求实》2007年第8期(中文核心)。 31.《行政程序法典化的法治条件比较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中文核心,cssci)。 32.《关于太湖管理立法的思考》,《人民长江》2008年第13期(中文核心) 33.《<监督法>的创新与缺憾》,《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5期(中文核心,csssci) 34.《从“三国”看中国古代统治的合法性》,《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中文核心,cssci) 35.《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主体的模式转换与法治化》,《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36.《利益法律与权利》,《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9第1期 37.《必要、困难与前提:也谈公共利益的界定》,《江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38.《食品安全中的人权初探》,(合著,第一作者),《科学 经济 社会》2009年第1期(中文核心,cssci)。 39.《诚信政府于信息公开》,《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40.《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研究》,《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41.《中国行政程序法典化的现实条件分析》,《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1期。 42.《中国人才何时才能不流失?》,《廉政瞭望》2010年第7期。(第一作者) 43.《中美养犬管理立法的比较》,《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44.《党政干部问责制的调查与分析》,《行政法学研究》2010年第4期。 45.《公共利益的界定方法探讨》,《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中文核心) 46.《卢梭和哈耶克的自由观之异同》,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二作者),2011年第05 期。 47.《再论交通事故认定行为的可诉性》, 《交通企业管理》(第二作者)2011年第10期。 48.《浅析行政权对司法权的干预》,《山东行政学院学报》(第二作者)2011年第01 期。 50.《论我国行政征收补偿程序的不足及完善》,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二作者)2012第01期。
著作
1.《行政立法的正当性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独著)。 2.《立法过程中的利益平衡》,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主撰) 3.《宪法基本权利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参撰)。 4.《行政法制史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参编)。 5.《行政法思想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参编)。
⑺ 法学与哲学的关系(西方法律思想史)
理论法学也叫法理学、法哲学,不细区分的话基本是一回事;应用法学可就太庞大了回,刑法、民法、行答政法、诉讼法、商法、财税法、甚至军事法,基本上有一个职业门类,都能捏出一个相应的应用法学来。
两者的关系是:任何一个应用法学的问题的深入研究往往都会上升为一个理论问题,甚至是哲学问题;任何一种哲学都是为了给实践生活以指引,理论法学也都是为了给法律的实际应有提供指导。
法学和哲学同为文科,但哲学是纯理论的,法学是理论与实践性相结合的一门学科,个人认为其实践性是根本属性。
⑻ 黄辉的取得成绩
一、发表论文
1、《法律意识形态的释义》,载于《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2、《缺失与建构:法律意识形态主体性反思》,载于《比较法研究》2010年2期。
3、《法律意识形态外延探析》,载于《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4、《法律意识形态范畴化的理路及其实现》,载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5、《论灾民行政救助法律控制研究》,载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核心期刊。
6、《行政垄断法律对策研究》,载于《中国法学(海外版)》2008年第1期,
7、《行政许可法在反行政垄断中的地位研究》,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2007年第2期。
8、《台湾行政执行法的立法特点研究》,载于《宜春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9、《拓荒与拾薪:行政法于比较法学视域的展开》,载于《比较法研究》2008年第3期,核心期刊。
10、《公务员职位分类的探究》,载于《行政法史论丛(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1、《论刑律与行律的分离—从<唐六典>的制定看中国行政法独立》,载于《行政法史论丛(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二、专著:
1、《行政垄断之行政法规制》,(第二作者),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撰写第三、四、五、六、七章研究任务,总计十余万字。
2、《法律意识形态论》,独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三、参编参著:
1、《行政法认识史》,撰写第五章,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于2008年版。
2、《行政法思想史》,撰写第十章,《十九世纪行政法思想》计六万余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行政法制度史教程》,任副主编,撰写第三、七、十五章,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⑼ 中国法律思想史单选题
CAAA AADB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