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院系统先例
⑴ 行政法学案例分析
(1)杨某认为自来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源侵犯,他可通过申请行政复议(二个月内市交通局、市工商局、县行政复议委员会均可行政复议),或三个月内到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
2)杨某的合法权益是受到侵犯。县交通局以杨某的行为违反了交通管理法规的规定为由已对其处以罚款1000元,而县工商局又对杨某作出了罚款1000元,属重复处罚,违反了“一事不再罚”的原则。县工商局对杨某吊销其营业执照的处罚决定,是合法的,不在“一事不再罚”的范围。
⑵ 什么是行政判例与行政惯例有什么不同
行政判例是指以往发生的行政案件 法院的判决结果
行政惯例是指在行政部门在行政时对无法律规定的事项的习惯处理方式
⑶ 行政诉讼证据案例分析,请指教
随着证据是诉讼灵魂的认识的提高,一部证据法的制定已是众望所归。从司法判例的角度,发现和提出实际问题,并在对各国的学说、立法和司法实践进行比较研究和学理讨论的基础上,对疑难问题予以解析或提出独到见解。
证据是证明和认定案件事实的手段和方法。证据法是司法制度的组成部分。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法院系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审判方式改革。这一意义深远的改革,就是以加强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作为切入点而逐渐展开的。由于证据是诉讼制度的核心,触及这一核心的改革立即就产生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最终引发了审判制度乃至整个司法制度的全面改革。
司法的任务在于通过法院的审判以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只有准确地查明案件事实,才能正确地适用法律并做出公正的判决。为此,各国都十分重视证据制度的完善。英美法系国家大多有专门的证据法,如美国的《联邦证据规则》、英国的《民事证据法》等。大陆法系国家通常在诉讼法中规定证据制度。与外国相比,我国的诉讼法对证据的规定过于简单,且大多为原则性的规定,可操作性不强,导致法官审查判断证据时无法可依,并因此造成法律适用的不统一,影响了司法的公正和权威。实践表明,证据制度的改革任重而道远,其完善不但有待于一整套完备的证据规则的建立,而且有待于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全社会诉讼观念的转变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的配合与协调。
⑷ 行政诉讼法案例分析~~急~
一、① 行政复议法第二十一条 行政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停止执行:
(一)被申请人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二)行政复议机关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三)申请人申请停止执行,行政复议机关认为其要求合理,决定停止执行的;
(四)法律规定停止执行的。
②行政复议法第三十一条规定,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但是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期限少于六十日的除外。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经行政复议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并告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但是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三十日
二、行政诉讼法 第十一条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下列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
(一)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的;
(二)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
(三)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
(四)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
(五)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
(六)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
(七)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
(八)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除前款规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
应以第(二)款为审查标准。
三、法院应以行政附带民事诉讼一并受理。
四、根据《国家赔偿法》由国家赔偿。彭、吴应承担行政责任。
⑸ 行政法案例题
1南通市没有常熟县,常熟市属于苏州
2此处法人应是单位,而不是个人,对于偷漏税的主体是法人。
3滞纳金过高,一般是每日万分之五。
补充:1根据相关规定,增值税的义务方是法人而不是自然人。因此对于偷税漏税的处罚对象是法人,而不是负责采购的杨某。
2国家规定行政处罚的滞纳金比率一般不超过每日万分之五,而不是该处罚书的3%。
明白了吗?
⑹ 行政法案例分析
本案66户农民是否有权对乡政府弃粮种花的“倡议’’行为提起诉讼,首要的关键是政府的“倡议”行为属于“行政指导”,还是“具体行政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1999年11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088次会议通过,法释[2000]8号)第1条规定,“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不属于行政诉讼范围。
所谓行政指导,系指国家行政机关在其所管辖事务的范围内,对于特定的行政相对人运用非强制性手段,获得相对人的同意或协助,指导行政相对人采取或不采取某种行为,以实现一定行政目的的行为。行政指导的最大特征是:它是一种规劝性、引导性行为,不具有强制性。所以,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释中把它表述为“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这一表述,只是表明:行政指导是不具有强制力的;而不意味着:行政指导有两类,一类是不具有强制力的,另一类是具有强制力的。如果某种“行政指导”具有“强制力”,那只能说:这是一种名为“行政指导”,实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为。
行政指导行为一般通过“建议”、“倡议”、“指导”等形式表达出来,但最重要的是看它的实质内容。如果实质内容上该行为具有强制力,那不管其冠之什么名称,都按具体行政行为,而不是行政指导认定。
在本案中,乡政府的《倡议书》,从形式上看,不具有强制力,显然属于“行政指导”的范畴。但从实际操作来看,乡政府强制在一个村试点,显然不具有“指导性”,而具有“强制性”,所以,这是一种名为“行政指导”实为强制性的“具体行政行为”,人民法院对66户农民的起诉理应受理。
⑺ 行政判例和行政先例的区别。
行政判例和行政先例的区别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概念不同
行政判例是人民回法院审理行政诉讼答的既往案例;行政先例是行政主体在同类行政事务上的既往做法。
二、效力
行政判例具有司法强制性,而行政先例是对某类行政事务的处理方式的反复适用而自然形成的得到社会成员普遍认可的、具有约束力的共同认识。
三、依据不同
行政判例的依据是各个国家的成文法,以我国为例,依据的是《行政法》、《行政诉讼法》;而行政先例依据的各个部门颁发的各种规章。
⑻ 行政诉讼 民事诉讼 刑事诉讼的案例各三个
A开车撞倒B,交警C认定A负全部责任,A不服,起诉交警,为行政诉讼。 B起诉A要求赔偿,为民事诉讼。 法院处理行政诉讼的同时,发现C在处理事故是有收受贿的行为,涉嫌犯罪,移交检察院立案,为刑事诉讼
⑼ 行政诉讼法案例分析
回答:
(1)法院撤销公安局做出的行政处罚的行为正确。因为在胡某与王某、徐某内的打架斗殴事件容中,是胡某首先用笔记本砸王某的,而且根据卫生院的诊断,胡某与王某都有多出软组织损伤,但是公安局却做出了仅处罚王某和徐某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处罚缺少必要证据,说明公安局没有查清案件基本情况和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就做出了具体行政行为。法院可以依职权予以撤销。
(2)根据《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具备以下条件的案件,人民法院可以做出撤销判决:
1、主要证据不足。
2、适用法律、法规错误。
3、违反法定程序
4、超越职权
5、滥用职权
(3)变更判决正确。因为事实情况中王某、徐某与地税所工作人员胡某的争执过程中造成了他人轻微伤,行政拘留7日的行政处罚过重,没有体现行政行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法院经审理认定行政处罚行为显失公平,可以运用国家审判权直接改变行政处罚行为。
(4)不可以直接追加对胡某的处罚。因为法院作为审判机关应该是被动的、中立的,不能超越职权而主动对没有起诉的当事人作出处罚判决。
以上内容完全手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