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违法阻却事由行政法

违法阻却事由行政法

发布时间: 2021-12-12 21:18:28

1. 论我国的违法阻却事由的类别

在我国,法定的违法阻却事由包括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由包括:(1)法令行为;(2)正当业务行为;(3)被害人的承诺;(4)基于推定的承诺的行为;(5)自救行为;(6)自损行为;(7)义务冲突。违法阻却事由是指排除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的违法性的事由。即,这些行为是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也侵害了法益。但侵害这些法益是为了救济更高价值的法益,因此是正当的。

2. 什么是“超法规的阻却违法事由”

超法规的阻却违法事由是指行为表面上造成了或可能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符合犯罪构成的某些要件,但是由于特别的事由存在而实质上不符合犯罪构成要件,应当排除犯罪成立的事由。

3. 超法规的阻却违法事由

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由于对合法化事由来源的领域不加限制,所以,若想对能够考虑到的全部合法化事由无一余漏地加以列举,这无论在法律上还是在理论上均是不可能的。而且,对国家立法者而言,即使想将所有的合法化事由都通过立法加以规定也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也就产生了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

一、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的必要性
(一)刑法谦抑的需要
刑法的谦抑,是指刑法的使用应该根据一定的规则和限度来控制其处罚范围与处罚程度,当不用刑法就可以实现对违法行为的抑制、就可以实现对合法权益的保护时,就不要将其规定为犯罪;当用较轻的刑罚就可以实现对违法行为的控制、就可以实现对合法权益的保护时,就不要用较重的刑罚。{2}刑法的谦抑性是由刑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刑罚的严厉性决定的,由于刑法的制裁措施最为严厉,其他法律的实施都需要刑法的保障作用,刑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处于保障法的地位,只有当其他法律不足以抑制违法行为时,才能使用刑罚。这就决定了必须适当控制刑法的适用范围。又由于刑法的适用在具有积极作用的同时,又具有消极作用,所以必须适当控制刑法的使用程度。
刑法的谦抑是现代刑法的基本理念之一,贯彻谦抑性的刑法思想,对于保护人权,促进社会自由具有重要的意义。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由,其理论的目的在于“出罪”,将一些虽具有违法的形式,但不具有违法的实质的行为,从犯罪的范围中排除。由此可见,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与刑法的谦抑性在理论基础、最终目的上有着一定的契合性。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在刑事司法中的大量使用,可以有效地实现刑法的谦抑,而刑法谦抑的实现,也有赖于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对法定违法阻却事由所存在的滞后性的补充。
(二)法律规定不敷需要
这是多数赞成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的学者的共同见解。从理性的角度讲,“法律颁布之日,就是法律落后之日”,再高明的立法者既“不可能在法典中将瞬息万变的现实社会中所有具有实质违法性的行为‘一网打尽’”,{3}当然也不可能将所有的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全部规定下来。社会经济生活的变迁所导致的社会伦理、法律价值观的变化,会导致刑法中的新的违法阻却事由不断扩大,而原有的违法阻却事由则不敷需要。我国社会变得越来越进步,对人权、自由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排除犯罪性行为出现,而这些本应排除犯罪性的行为,或许仍然在实定法中被规定为犯罪行为而会受到严厉的刑罚制裁,所以必须承认由超法规的违法阻却事由来进行弥补。法律规定不敷需要的例子各国刑法毫无疑问都会存在。以我国为例,长期以来,在刑事诉讼中,各级司法机关没有严格遵守刑事诉讼法中有关羁押期限的规定,导致超期羁押现象严重,为改变这种侵犯人权的现象,新的司法解释将性质严重的超期羁押行为作为“非法拘禁”处理,那么,现行刑法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显然就不敷需要,因为既然超期羁押已经被规定为非法拘禁而成为对公民权利的不法侵害,那么,被超期羁押的受害人,就应该享有对以暴力行为进行的超期羁押行为进行正当防卫的权利,但目前我国任何一部法律都没有对此作出规定,法律保护的缺失,必然影响到对受害人权利的保护。类似的法律缺失现象,在我国刑法中必然不是少数,而有关排除行为犯罪性的法律规定的缺失也会有很多处,因此,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的出现和使用就颇有必要。
(三)社会新生事物无穷
过去农业社会里,生活内容单纯,所以现行刑法规定若拿来应付当时的社会需求将没有问题。然而时代进步、环境改变、客观条件也不同,生活内容与形态的飞速改变,使得社会生活益发复杂、价值观念也趋于多元。于是许多行为在法规范上的评价即有待斟酌。许多包含着侵犯人的生命、身体、财产等法益的行为,比如拳击、摔跤……等激烈并具危险性的运动行为,外观上通常符合各该犯罪的构成要件而具有形式违法性,同时也未必符合法规上阻却违法事由。若严格说,该等行为实际上应该作为违法行为;可是一般人却认为此类行为不违背社会安全和公共秩序而视为正当。如果认为其属于可以允许的危险的范围以内,即不应对其作违法的认定,从而使行为具有正当性。或者又如各种新式科技、生产技术、交通工具、生活设备的利用或发展行为,为医疗目的而进行的人体器官移植行为,基于人道主义的

4. 违法阻却事由的概念是什么

违法阻却性事由是大陆法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排除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的违法性的事由。符合要件的行为虽然原则上具有违法性,但也存在例外现象,即在具有特别理由、根据的情况下,也可能否认符合构成要件行为的违法性,这便是违法阻却性事由,又称排除犯罪的事由。

所以违法阻却性事由是从反面否认行为构成犯罪。例如故意杀人与正当防卫时致人死亡,从结果上都造成了他人的死亡,但因正当防卫有益于社会,故没有社会危害性,阻却了刑事违法性。

(4)违法阻却事由行政法扩展阅读:

违法阻却事由:

(1)正当防卫;

(2)紧急避险;

(3)自助行为;

(4)无因管理;

(5)权利行使;

(6)被害人允诺;

(7)正当业务。

(8)善意取得。

善意取得的情形,是物权人(绝对权人)的特定的物丧失占有或登记的一种不利结果。善意取得人不构成无过失侵权。无权处分是对他人绝对权的侵害,善意取得的受让人却具备违法阻却事由。

5. 免责事由与违法阻却行为的区别

免责事由是这件事本身不违法 没有法律责任
违法阻却事由是这件事本身违法 因为某种原因不负法律责任

6. 刑法中的违法阻却事由有哪些

类型如下:

违法阻却事由有如下几种:法令行为、正当业务行为、被害人承诺、推定的承诺、自救行为。违法阻却性事由的定义,符合要件的行为虽然原则上具有违法性,但也存在例外现象,即在具有特别理由、根据的情况下,也可能否认符合构成要件行为的违法性,这便是违法阻却性事由。

简介:

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以国家的名义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给予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7. 违法阻却性事由的举证责任在谁

你好!根据法律举证规则,谁主张谁举证,因此,这种情况下,应该是实施违法行为者负有举证义务。此复!

8. 什么是责任阻却和违法阻却

责任阻却:虽然有违法行为,且侵害了法益,但因为有免责事由的存在而不承担刑事责任,比如主体资格,未成年,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

违法阻却:由是大陆法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排除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的违法性的事由,一般来说大陆法系国家一个行为要构成犯罪需要从正反两方面评价,从正面看犯罪成立的条件是构成要件的符合性、行为的违法性和有责性,只要客观上与构成要件相符合的行为,都被认为具有构成要件符合性。

违法阻却由与犯罪行为一样,都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但刑法却放任这种行为,这就涉及违法阻却性事由的本质问题,国外刑法理论上对违法阻却性事由的本质有很多争论,大致有三种主张:法益衡量说、目的说和社会的相当说。

违法阻却事由是指事实或者行为违反法律规定,但是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必负法律责任,通常在发罪构成上来说,紧急避险,正当防卫,被害人承诺,事实认识错误,自救行为,法令行为等属于客观违法阻却事由;而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法律认识错误等属于主观违法阻却事由。

拓展资料:

符合要件的行为虽然原则上具有违法性,但也存在例外现象,即在具有特别理由、根据的情况下,也可能否认符合构成要件行为的违法性,这便是违法阻却性是由,又称排除犯罪的事由,所以违法阻却性事由是从反面否认行为构成犯罪。

例如故意杀人与正当防卫时制人死亡,从结果上都造成了他人的死亡,但因正当防卫有益于社会,故没有社会危害性,阻却了刑事违法性。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目前的刑法中并没有明文使用“违法阻却性事由”一词,虽然也规定了与之类似的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等情况,但是却没有规定正当行为与职务行为免责,使得诸如警察依职务击毙歹徒等合法行为没有刑法上的依据,这是我国刑法需要完善的地方。

9. 什么是违法性阻却事由

你好,应当是犯罪客体,前苏联和中国的犯罪构成是按照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一次来判断的。刑法本身就是否定了一部分人的权利以保护大多数人的权利。犯罪客体就是被犯罪侵害的、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违法性阻却事由在实质上否定了社会危害性,也就是否定了不法侵害人的权利或其他一些人的较小权利,从而也就阻却了犯罪客体。所以我认为违法性阻却事由首先阻却了犯罪客体。

10. 法律责任的免责,违法阻却事由,免责事由

分约定和法定两种。
约定的免责是由就是双方在合同条款中有明确记载可以使某方免责的条款内;
法定是容由就是指法律规定可以免责的理由,比如说:不可抗力。不可抗力是指买卖合同签订后,不是由于合同当事人的过失或疏忽,而是由于发生了合同当事人无法预见、无法预防、无法避免和无法控制的事件,以致不能履行或不能如期履行合同,发生意外事件的一方可以免除履行合同的责任或者推迟履行合同,在我国《民法通则》上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不可抗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1.自然灾害,如台风、洪水、地震等。
2.政府行为,如征收、征用
3.社会异常事件,如罢工、骚乱。

热点内容
合同法调整的法律关系 发布:2025-09-16 02:49:16 浏览:182
美国刑法疑罪 发布:2025-09-16 02:45:35 浏览:264
合肥哪里有法律援助中心 发布:2025-09-16 02:37:29 浏览:733
居委会法律援助工作简报 发布:2025-09-16 02:32:04 浏览:748
行政法的电影 发布:2025-09-16 02:31:56 浏览:970
依法治县宣传教育月活动总结 发布:2025-09-16 02:29:30 浏览:907
法治面前 发布:2025-09-16 02:25:46 浏览:99
劳动法怀孕女性 发布:2025-09-16 02:22:02 浏览:119
刑法第一百六十一 发布:2025-09-16 02:15:29 浏览:901
2015二建建设工程法规 发布:2025-09-16 02:15:28 浏览: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