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关于贯彻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关于贯彻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发布时间: 2021-12-13 03:57:05

Ⅰ 如果当事人既提起诉讼又申请复议,且法院和复议机关同时收到材料的,应如何确定有管辖的机关

由当事来人自己选择。注意:最高源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已经废止,被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所取代。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三十四条法律、法规未规定行政复议为提起行政诉讼必经程序,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既提起诉讼又申请行政复议的,由先受理的机关管辖;同时受理的,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选择。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已经申请行政复议,在法定复议期间内又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Ⅱ 急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一条解释 法行<2000>7号

发文来单位:最高人民法院
文 号:法自行[2000]7号
发布日期:2000-4-19
执行日期:2000-4-19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简称《若干解释》)第四十一条第一款理解和溯及力问题的请示报告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一、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简称《贯彻意见》)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起诉期限,在《若干解释》实施之日即2000年3月10日之前已经届满,其在起诉期限届满之后提起行政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二、根据《贯彻意见》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起诉期限,在《若干解释》实施之日即2000年3月10日之前尚未届满的,其起诉期限适用《若干解释》第四十一条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
二000年四月十九日

Ⅲ 审理行政案件应如何参照民事诉讼法麻烦告诉我

对运来之回起诉问题,该规定第71条中已有现自定,在驳回起诉裁定书中写“参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条第三项之规定,裁定如下”,这种写法对吗?i青解答。 安徽省潜山县人民法院张怡张怡同志: 行政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都是我国的基本法,法律效力相同,体系上相互独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试行)》作为司法解释是附属于行政诉讼法的。但由于我国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的许多规则几近相同,考虑立法之简便原则,司法解释准许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时参照民事诉讼法是适当的。正是基于上述关系,我们认为,你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是正确的。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应当适用行政诉讼法和司法解释。

Ⅳ 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简单的说:行政诉讼的诉讼目的是改变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而民事诉讼的诉讼目的一般是给付、确认、变更等。还有行政诉讼的主体地位是不平等的,民事诉讼的主体地位是平等的。同时,在一定的情况下行政诉讼的诉权是不可以放弃的。这与民事诉讼诉权自由行事是完全不同的。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审查和限制撤诉的目的是双重的,既要保护公民权利不受行政机关违法行为的损害,又要保护公共利益不受原告或者被告违法行为的损害。

《行政诉讼法》施行后(这意味着要求法院对撤诉进行审查的规定生效),全国一审行政案件撤诉率从未低于1/3,最高时达到57.3%!从一些行政法官的报告中,我们看到个别地区的撤诉率竟然一度高达81.7%! 与《行政诉讼法》施行前比较,行政案件的撤诉率非但没有降低,反而在长达8年的时间内稳步上升,居高不下(1998年后有所回落,但仍高于《行政诉讼法》施行前)。

#####################################

由于这个问题相当复杂,要详细的说明肯定要几万字的研究生论文,我先阐述相反的一个例子:

《行政诉讼法》第51条规定:“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宣告判决或者裁定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或者被告改变其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原告同意并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除了该条规定的原告明示申请撤诉的两种情形外,还有根据原告的行为推定其撤诉的,即《行政诉讼法》第48条规定的“经人民法院两次合法传唤,原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视为申请撤诉”。对此,人民法院照样可以根据情况裁定准许或者不准许撤诉。在上述三种情形下,“人民法院裁定不准许撤诉,如果原告仍拒不到庭的”,依照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的规定,可以缺席判决。

与一些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行政诉讼法》和相关的司法解释都没有规定原告撤诉的法定情形(例如,在被告作出实体性的答辩前,原告有权撤诉),相反,强调了撤诉一律需经法院裁定准许才能实现。 如果法院不准许撤诉,不管原告是否愿意,也不管被告是否同意撤诉,诉讼都将进行下去。那么,法院根据什么决定准许或者不准许撤诉?《行政诉讼法》对撤诉的限制出于什么目的?从一些参与过《行政诉讼法》起草的学者以及实务部门的专家口中,我们可以了解撤诉审查的标准和目的。

由最高法院行政庭法官编写的《行政诉讼诉讼贯彻意见析解》在阐述一条司法解释的理由时,否定了原告可以处分自己诉权的观点。除了撤诉申请的形式(书面)和时限(在庭审结束前)外,作者指出了准予撤诉的两条实质标准:

……第二,申请撤诉必须是原告真正自愿,对于别人强加违心同意的,人民法院不能裁定准予撤诉……第四,申请撤诉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及他人的合法权益。对于不符合上述四个条件中的任何一条的,人民法院都不应该裁定准许撤诉。

一位学者具体地描绘了撤诉可能损害国家利益或者原告利益的诸种情形,认为法院在行政诉讼中既要防止被告规避法律,也要防止原告规避法律:

……第二种情形的撤诉(指被告改变其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原告同意并申请撤诉的),被告规避法律的可能性较大;他们可能以牺牲国家社会利益换得原告的撤诉,也可能通过压制、威胁、欺骗原告,对具体行政行为作无关痛痒的改动,来迫使或者诱使原告撤诉。第三种情形的撤诉(指经人民法院两次合法传唤,原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视为申请撤诉的),原告规避法律的可能性较大;他们可能感觉到自己理亏,败诉结局已定,就故意不出庭,以逃避败诉责任。撤诉如属于这些情形,人民法院应裁定不予准许。

可见,法院对原告撤诉申请除了程序审查,还要进行实体审查,包括原告申请撤诉是否自愿,被诉行政行为或者变更后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审查和限制撤诉的目的是双重的,既要保护公民权利不受行政机关违法行为的损害,又要保护公共利益不受原告或者被告违法行为的损害。由此,法院除了裁判纠纷,还肩负着纠察违法行为、维护行政法律秩序的职责。只要当事人违法,一旦上了法院,都休想逃脱,不管它损害的是原告利益还是公共利益。

#####

也就是说,行政诉讼中诉权虽然属于原告,但是,原告在推动诉讼后,就承担了一定的推动义务,如果原告放弃这种推动义务,法院就通过限制和强制两个方向对原告的撤诉行为进行制衡。

限制:就是原告以同一事实和理由重新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对民事性质的诉讼费预交问题作为例外)

强制:就是《行政诉讼法》第51条规定:“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宣告判决或者裁定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或者被告改变其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原告同意并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

还有“人民法院裁定不准许撤诉,如果原告仍拒不到庭的”,依照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的规定,可以缺席判决。

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情况下行政诉讼的诉权是不可以放弃的。这与民事诉讼诉权自由行事是完全不同的。

Ⅳ 法院能否在行政诉讼中追加被告

可以。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的通知

第17条 人民法院在第一审程序中,征得原告的同意后,可以依职权追加或者变更被告。应当变更被告,而原告不同意变更的,裁定驳回起诉。

第18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派出机构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应以该行政机关为被告。但法律、法规对派出机构有授权的除外。

(5)关于贯彻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扩展阅读:

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根据《行政诉讼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主要有:

(1) 原告有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在诉讼中还有放弃、变更和增加诉讼请求的权利;

(2) 被告对原告的起诉,有应诉答辩的权利;

(3) 申请审判人员、书记员、鉴定人回避的权利;

(4)委托诉讼代理人进行诉讼的权利;

(5) 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

(6) 经人民法院许可,向证人、鉴定人和勘验人员发问的权利;

(7) 经人民法院许可,查阅、复制本案庭审材料及有关法律文件的权利,但涉及国家秘密或个人隐私的除外;

(8) 查阅、改正庭审笔录的权利。

Ⅵ 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解释若干问题的意见是不是一回事

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解释是已经确定的司法解释,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解释意见是在正式出台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解释前征求意见为前提来制定的,是先有解释意见然后才有了解释出台。

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这个文件还在执行吗

还在使用这个,几年内都不会变吧。

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法实行以前法律未规定由法院受理的案件应如何处理问题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内)第33条(1991年6月11日)容:
法律、法规没有规定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当事人对行政机关在行政诉讼法实施前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是,当事人在行政诉讼法实施后才知道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人民法院应依法予以受理。

不过这个司法解释已经被2000年新司法解释取代了,但是应当还是可以参照适用的。

到现在为止,除了涉及不动产的行政行为之外其他行政行为已经过了诉讼时效了。

Ⅸ 法院对行政机关依法申请强制执行的案件,执行中可否拘留被执行人

我院受理了一起在法定期限内,当事人既不申请复议,又不向法院起诉的计划生育罚款案件,经审查行政机关的 具体行政行为 合法,应予执行。但在执行中,经多方做工作,被执行人拒不执行。请问:在这种情况下,法院能否对被执行人采取拘留或搜查其本人住宅的强制措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但是,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哪些具体强制措施未作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贯彻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89条中规定:人民法院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可以裁定冻结、划拨被执行人的存款或者扣留、提取被执行人的劳动收人;也可以裁定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的财产。第114条又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除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外,对本规定没有规定的,可以参照民事诉讼的有关规定。据此,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依法申请强制执行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被执行人在人民法院规定的时间内拒绝执行的,可以采取查封等措施。人民法院在采取查封等措施时,可以参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七条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隐匿财产的,人民法院有权发出搜查令,对被执行人及其住所或者财产隐匿地进行搜查。但是,采取搜查措施,须由院长签发搜查令,同时还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履行期限已届满;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认为有隐匿财产的行为。搜查人员进行搜查时,必须按规定着装并出示搜查令和身份证件。被执行人采取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和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阻碍人民法院工作人员执行强制措施等妨碍执行行为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据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九条第四项、第五项的规定,根据情节轻重,予以训诫、 责令具结悔过 、拘留、罚款。罚款、拘留须经 人民法院院长 批准。当事人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 [编者注]因有关民事诉讼法律规范中对法院在采取强制执行中可否拘留被执行人并搜查其住宅的问题已作了明确的规定。所以,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只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除依照行政诉讼法和本解释外,可以参照民事诉讼的有关规定。故对民事诉讼法律规范已作了明确规定的问题,未再作规定。

热点内容
劳动法的产生 发布:2025-09-16 00:50:02 浏览:684
刑法实训目的 发布:2025-09-16 00:41:25 浏览:686
假离婚生二胎法律责任 发布:2025-09-16 00:29:15 浏览:628
仲裁裁决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的当事可以 发布:2025-09-16 00:28:18 浏览:681
民法典话 发布:2025-09-16 00:27:31 浏览:2
司法调解申请书 发布:2025-09-16 00:27:31 浏览:443
盗用公章法律责任 发布:2025-09-16 00:26:12 浏览:140
公司欠薪能追究公司实际经营者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9-16 00:20:31 浏览:882
社会学网络分析法 发布:2025-09-16 00:08:33 浏览:17
德川酷刑法 发布:2025-09-15 23:50:03 浏览: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