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缺席审判制度
㈠ 关于缺席审判程序是控审分离的例外
㈡ 缺席审判的我国现行立法及其缺失
(一)现行立法
被告方死亡时,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5条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情况下,对其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除了可证明无罪需要宣告无罪外,应当根据案件不同阶段撤销案件或不起诉,或终止审理。《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41条第1款规定:侦查过程中,犯罪嫌疑人长期潜逃,采取有效追捕措施仍不能缉拿归案的,或者犯罪嫌疑人患有精神病及其他严重疾病不能接受讯问,丧失诉讼行为能力的,经检察长决定,中止侦查。中止侦查的理由和条件消失后,经检察长决定,应当恢复侦查。该规则的第273条第1款规定:在审查起诉过程中犯罪嫌疑人潜逃或者患精神病及其他严重疾病不能接受讯问,丧失诉讼行为能力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中止审查。最高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81条第1款规定:在审判过程中,自诉人或者被告人患精神病或者其他严重疾病,以及案件起诉到人民法院后被告人脱逃,致使案件在较长时间内无法继续审理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审理。
由此可见,被告方脱逃或其他情况无法参与诉讼程序的,依照我国现行法律,一旦被告人无法到庭,应当中止侦查或中止审理,一切诉讼关系(包括附带民事诉讼)都处在等待解决的状态中。
(二)我国现行规定的缺陷
我国现行立法中,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刑事缺席审判的制度,但是条文中的某些矛盾以及实践中的某些做法,都体现了缺席审判的必要和立法的空白之间的冲突。
第一,对于不同的情况规定不同,有违公正:审判阶段被告人死亡的,法律规定确认无罪时要宣告无罪,而被告人逃跑和丧失诉讼行为能力的情形,不论有罪无罪均要中止审理。这种规定,明显损害了无罪被告人逃脱或丧失诉讼行为能力时的利益。
第二,不利于保护被害人的权益,被害人的附带民事诉讼,会因为被告人的缺席而无法进行。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七章专章规定附带民事诉讼,民事诉讼的提起,必须“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只有为了防止刑事案件过分迟延,才可以在刑事案件审判后由同一审判组织继续审理附带民事诉讼”[1]。虽然我国民事诉讼有缺席审判制度,但是刑事诉讼法并没有规定可以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提前到刑事案件之前,这样,在没有规定缺席审判的刑事诉讼中,被害人的附带民事利益的保障,必须依靠被告方的到庭。
第三,实践中可能的缺席问题规定模糊,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一条规定:“在法庭审判过程中,如果诉讼参与人或者旁听人员违反法庭秩序,审判长应当警告制止。对不听制止的,可以强行带出法庭。”其中,“诉讼参与人”就包括了被告人和自诉案件中的自诉人。这种情况下,法律并没有规定是停止审理还是缺席审判,如果缺席审判,我国刑事诉讼法确定的对抗庭审如何展开?自诉人的控诉职能如何进行?被告人的辩护功能如何保障?由此程序得出的裁判能否进行救济?法律没有作出解答。
㈢ 刑事诉讼当中可不可以缺席判决
可以,《刑事诉讼法》2018年修正案加入了对于四类被告人缺席的审判程序。
可以缺席审理情形如下:
贪污贿赂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境外的案件,经过侦查,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人民法院对于案件进行审查,认为符合缺席审理适用条件的,应当决定开庭审理。
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的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案件和恐怖活动犯罪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境外的案件,经过侦查,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人民法院对于案件进行审查,认为符合缺席审理适用条件的,应当及时审判。
被告人患有严重疾病缺席审理的案件,被告人无法出庭,中止审理超过6个月仍无法出庭的,经过被告人、近亲属或者法定代理人申请或者同意恢复审理的,人民法院可以缺席审理案件。
被告人死亡情形下的缺席审判案件中,被告人死亡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终止审理,但有证据证明被告人无罪的,人民法院经审判确认被告人无罪,应当依法作出判决。
㈣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可以适用缺席审判吗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如果原告不庭可以按撤诉处理,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告不到庭可以缺席判决,刑事案件的附带民事诉讼既适用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也适用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民事诉讼法》规定:第一百四十三条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诉处理;被告反诉的,可以缺席判决。第一百四十四条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
㈤ 刑事案件缺席判决的适用情况有哪些
您好,
对于刑事案件,必须被告人到庭参加审判,是不能缺席判决的。(民事诉讼可以)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未到案的情况下,司法中的一般做法是中止法律程序。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诉讼义务。
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广泛的诉讼权利。这些诉讼权利按其性质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防御性权利和救济性权利两种。一方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许多防御性权利。所谓防御性权利,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对抗追诉方的指控、抵消其控诉效果所享有的诉讼权利。主要有:
(1)有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
(2)辩护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自行或在辩护人协助下获得辩护。在公诉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自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有权委托辩护人;在侦查期间,只能委托律师作为辩护人。被告人有权随时委托辩护人。侦查机关在第一次讯问犯罪嫌疑人或者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的时候,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人民检察院自收到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材料之日起3日以内,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自受理案件之日起3日以内,应当告知被告人有权委托辩护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押期间要求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及时转达其要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押的,也可以由其监护人、近亲属代为委托辩护人。辩护人接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后,应当及时告知办理案件的机关。在自诉案件中,有权随时委托辩护人;辩护律师在侦查期间可以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帮助;代理申诉、控告;申请变更强制措施;向侦查机关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和案件有关情况,提出意见。有权在法定条件下获得法律援助机构指派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有权拒绝辩护人继续为其辩护,也有权另行委托辩护人辩护。
(3)拒绝回答权。犯罪嫌疑人有权拒绝回答侦查人员提出的与本案无关的问题。
(4)被告人有权在开庭前10日内收到起诉书副本
(5)参加法庭调查权。被告人有权参加法庭调查,就检察机关指控的犯罪事实发表陈述,向证人、鉴定人发问,辨认、鉴别物证,听取在法庭上宣读、播放的未到庭证人的证言笔录、鉴定人的鉴定意见、勘验检查笔录和其他证据文书,并就上述书面证据发表意见;有权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物证,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勘验。
(6)参加法庭辩论权。被告人有权参加法庭辩论,对事实的认定和法律的适用发表意见,并且可以与控诉方展开辩论。
(7)最后陈述权。被告人有权向法庭作最后陈述。
(8)反诉权。自诉案件的被告人有权对自诉人提出反诉。
另一方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还享有很多的救济性权利。
所谓救济性权利,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国家专门机关所作的对其不利的行为、决定或裁判,要求另一专门机关予以审查并作出改变或撤销的诉讼权利。主要包括:
(1)申请复议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申请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书记员、鉴定人、翻译人员回避,对驳回申请回避的决定不服的,有权申请复议。
(2)控告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审判人员、检察人员和侦查人员侵犯其诉讼权利和人身侮辱的行为,有权提出控告。
(3)申请变更、解除强制措施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羁押的,有权申请变更强制措施;对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采取的强制措施法定期限届满的,有权要求解除。
(4)申诉权。对于人民检察院依照刑事诉讼法第173条第2款的规定作出的不起诉决定,有权向人民检察院申诉;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有权向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申诉符合法定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重新审判。(5)上诉权。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有权用书状或者口头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从而引起第二审程序的开始。
除了以上诉讼权利以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还享有一系列程序保障权。这些程序保障权对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主体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些程序保障权主要有:
(1)在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的情况下,不得被确定有罪
(2)获得人民法院的公开、独立、公正的审判
(3)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不受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以刑讯逼供、威胁、引诱、欺骗及其他非法方法进行的讯问,不得强迫自证其罪,以及排除非法证据
(4)不受侦查人员实施的非法逮捕、拘留、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强制措施
(5)不受侦查人员的非法搜查、扣押等侦查行为
(6)第二审人民法院在审理只有被告人一方提出一上诉的案件时,不得加重被告人的刑罚,等等。
同时,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须承担以下诉讼义务:
(1)在符合法定条件的情况下承受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
(2)接受侦查人员的讯问、搜查、扣押等侦查行为。
(3)对于侦查人员的讯问,应当如实回答。
(4)依法按时出席法庭并接受法庭审判。
(5)遵守法庭纪律,听从审判人员的指挥。
(6)对于生效的判决和裁定,有义务履行或协助执行。
㈥ 刑事诉讼法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是否可以缺席判决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缺席判决内容体现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九十八条规定:“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经人民法院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应当按自行撤诉处理”。这与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缺席判决内容是不一致的。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29条规定:“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未经法庭许可中途迟庭的,可以按撤诉处理;被告反诉的,可以缺席判决。”第130条规定:“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第131条规定:“人民法院裁定不准撤诉的,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决。“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该《解释》存在问题:《解释》未规定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刑事被告人除外)缺席及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反诉时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缺席时,是否适用缺席判决?难道说,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不存在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刑事被告人除外)缺席及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反诉的情况?或者说该情况不适用缺席判决?回答是否定的。
附带民事诉讼本质上就是民事诉讼,是指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因其犯罪行为所引起的物质损失赔偿而进行的诉讼。其立法的宗旨是贯彻诉讼经济原则,避免人民法院,当事人、证人等重复劳动,在惩处犯罪的同时,及时地挽回被害人因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有效地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减小犯罪行为所带来的社会危害,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解释》第一百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附带民事诉讼案件,除适用刑法、刑事诉讼法外,还应当适用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被告有提出反诉的权利。反诉是指在已经开始的诉讼中,被告以本诉中的原告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出的与本诉的诉讼标的有牵连的,旨在保护被告的民事权利和合法利益的独立诉讼请求,反诉是被告针对本诉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了抵销、吞并本诉原告的诉讼请求。反诉是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的一种特殊方式,是法律对被告的特殊保护。实行反诉制度,可以简化诉讼程序,提高办案质量和效串,避免人民法院在本诉与反诉的裁判上相互矛盾,更好地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因此在附带民事诉讼中,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应当享有反诉的权利,即使是作为刑事被告人的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在附带民事诉讼中,是独立的民事主体,应当享有法律赋予的民事权利,不能因为其犯罪而剥夺或取消其反诉权利,所以,应当允许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对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提出反诉的权利。
(三)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刑事被告人除外)缺席及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反诉时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缺席时适用缺席判决。第一判决的事实已经清楚,第二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第三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防止诉讼拖延。这与附带民事诉讼的立法宗旨是相一致的
㈦ 新的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发布,对于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可适用什么程序
1外逃贪官在境外的,可以缺席审判
根据《监察法》和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新刑诉法解释》完善审判程序与监察调查的衔接机制,细化完善违法所得没收程序和缺席审判程序的规定,为新时代反腐败斗争和国际追逃追赃工作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根据《监察法》的规定,《新刑诉法解释》明确,监察机关依法收集的证据材料,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对于监察机关收集的证据的审查判断,适用刑事审判关于证据的要求和标准。
《新刑诉法解释》增加对监察调查相关事项进行审查的要求,规定对提起公诉的案件,应当审查起诉书是否写明被告人是否受过或者正在接受处分、被采取留置措施的情况,以及监察调查的各种法律手续和诉讼文书是否齐全;明确监察讯问录音录像的审查规则,规定在法庭决定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进行调查时,可以有针对性地播放监察调查讯问的录音录像;明确监察调查人员出庭的有关问题,规定法庭决定对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进行调查的,可以由公诉人通过宣读讯问笔录、提请法庭通知有关调查人员出庭说明情况等方式,证明证据收集的合法性。
根据《监察法》的规定,结合司法实践经验,《新刑诉法解释》规定对于贪污贿赂、失职渎职、恐怖活动、黑社会性质组织、电信诈骗等重大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在通缉一年后不能到案,依照刑法规定应当追缴其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的,可以适用违法所得没收程序;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依照刑法规定应当追缴其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的,也可以适用违法所得没收程序。
为适应新时代国际追逃追赃工作的需要,根据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新刑诉法解释》设专章对缺席审判程序作了细化,规定对于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以及需要及时进行审判,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的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境外的,可以适用缺席审判程序依法作出判决,并对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产作出处理,决不让腐败分子和其他犯罪分子逍遥法外、逃避惩罚。
2死刑、死缓二审案件一律开庭审理
最高法副院长李少平介绍,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两审终审制、完善死刑案件审判程序、保证死刑案件质量,《新刑诉法解释》规定,被告人被判处死刑的上诉案件,包括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案件,第二审人民法院一律应当开庭审理;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被告人没有上诉,同案的其他被告人上诉的案件,第二审人民法院也应当开庭审理。
最高法刑一庭庭长沈亮答记者问时解释,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被告人被判处死刑的上诉案件,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案件也属于死刑案件。
沈亮说,最高法已于2020年12月17日发出通知,就相关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各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要深刻认识做好死缓二审案件一律开庭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确保相关工作要求不折不扣、有条不紊落实到位。
沈亮说,各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要切实解决死缓二审案件开庭所涉人、财、物保障及相关问题。要加强与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的协调,保证公诉人和律师出庭,确保死缓二审案件开庭工作顺利进行。
㈧ 刑事诉讼当中可不可以缺席判决
1、刑事诉讼中不能缺席判决。法律规定法院应当当面宣判。
2、出现法定情况的可以中止或者终止。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 在审判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致使案件在较长时间内无法继续审理的,可以中止审理:
(一)被告人患有严重疾病,无法出庭的;
(二)被告人脱逃的;
(三)自诉人患有严重疾病,无法出庭,未委托诉讼代理人出庭的;
(四)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
中止审理的原因消失后,应当恢复审理。中止审理的期间不计入审理期限。
㈨ 刑事案件是否能缺席判决
法庭审理刑事案件,被告人不到案的情况下,一般是不能缺席判决的。但是符合法律相关规定情况的案件,比如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以及需要及时进行审判,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的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案件,根据现行法律是可以缺席判决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九十一条
对于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以及需要及时进行审判,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的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境外,监察机关、公安机关移送起诉,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人民法院进行审查后,对于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符合缺席审判程序适用条件的,应当决定开庭审判。
前款案件,由犯罪地、被告人离境前居住地或者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中级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