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意味着劳动法的产生
㈠ 现代意义上的劳动法是如何产生的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
㈡ 劳动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劳动法作为独立的法律体系,产生于19世纪,与产业革命的蓬勃发展及工内人运动的日益壮大容密切相关。
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西方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逐步兴起,
工人阶级强烈要求废除原有的“工人法规”,颁布缩短工作日的法律;要求增加工资、禁止使用童工、对女工及未成年工给予特殊保护以及实现社会保险等。
资产阶级政府迫于上述情况,制定了限制工作时间的法规,从而促使了劳动法的产生。
㈢ 劳动法的产生与产业雇佣劳动有何联系
(1)产业社会是劳动法产生的社会基础,产业雇佣劳动产生的社会关系落实了劳动法调整的对象。
英国工业革命后,大批农民因为圈地运动失去土地,被迫到城市中专门为资本家劳动,从而产生了新的劳动关系类型,即产业雇佣劳动关系。产业雇佣劳动关系不同于封建社会中地主与农民之间形成的传统农业雇佣关系,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劳动者开始群聚并合作,即劳动开始社会化;劳动工具开始机器化产业化;劳动者使用的生产工具、生产资料不属于自己,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开始相对分离。因此,它需要新的对应的法律进行调整,即后来逐步产生的劳动法。
(2)调整产业雇佣关系的法律是现代意义劳动法产生的萌芽。
社会化大生产背景下,工人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人的生理极限,劳动条件和工作场所极端恶劣,对劳动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随着产业工人的斗争从自发到自觉,英国政府被迫认识到缓和劳资关系的重要性,开始制定一些调整劳资关系的法律,主要是一些童工、女工生理保护、缩短工作时间、改善劳动条件等强制性规定,在此期间颁布了《学徒健康与道德法》,很多学者认为,它与以往的劳工法规有了质的变化,第一次从保护工人的利益出发而制定,意味着劳动法的产生,对劳动法的诞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3)产业雇佣劳动的法律调整是劳动法的宗旨,是诠释劳动法产生的关键。
劳动法的立法宗旨就是在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化解社会化大生产方式下产生的劳资矛盾,只有充分认识了产业雇佣劳动关系存在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理解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
㈣ 什么是劳动法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
劳动法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的法律。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法律是上层建筑中的制度的部分,是由原理的部分决定的。总的来说,经济基础通过决定国家的本质来决定法律的本质。
毛泽东认为,“所谓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关系主要是所有制”。他们对“经济基础”的解释和使用,都不直接包括生产力。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具体表现在:①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我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及所有制形式决定劳动法的制定。
㈤ 简述劳动法产生的原因
劳动法产生的背景:在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尤其是劳资关系的日益紧张。导致劳动法的产生。
劳动法产生的原因:1 资产阶级的妥协;2 保护劳动者和维护社会发展的需要;3 自由市场的需要,维护自由竞争。
劳动法的主要功能:1 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实现分配正义;2 提高劳动生产率;3 维系市场的有效运行;4 促进全球公平贸易和合作。总而言之,劳动法是指,1 劳动者保护法,人权法;2 劳资平等博弈,积极合作、公平共享、分配正义的劳资交易法;3 促进公平贸易的国际经济法。
劳动法的发展阶段,总有三个阶段:19世纪初到19世纪后期,出现,初步发展;19世纪后期到1980年代,大发展、体系化;1980年代至今经济全球化,新发展、大调整。
法律方法:共性的方法,主体;权利能力和权利类型;义务能力;权利救济体系;法律责任的实现等。特殊方法:劳动基准;集体合同;个别合同。
劳动基准:法定劳动标准。劳动法中关于劳动权利强行性规范。分为劳动关系运行基准和劳动条件基准。
集体合同:工会与用人单位或其团体为规范劳动关系而订立的以全部或部分职工的共同利益为中心内容的书面协议。
个别合同:劳动者与用工单位确定从属劳动的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㈥ 劳动法 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农民工这一抄特殊群体发生拖欠工资发生率高,是因为雇用他们都是个人行为。在建筑行业存在的层层转包,产生了个人雇用农民工的现象。而个人没有资质也没有营业执照,其雇用个的行为属于劳务,不劳动法调整。劳动法调整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而建筑工地的小包们雇用农民工时都是口头约定,没有书面的证据。等到工程结束时,农民工从小包手里拿不到钱时,才想到劳动部门投诉,没有书面的东西,只能说出经过,使自己的维权陷入困境。虽然农民工通过劳动部门维权没有任何费用,但是维权时效是自己的,什么证据都没有,最后还是很难拿到工资的。建议外出务工人员,注意保存书面证据,如工作证或者是当时发生拖欠当时让雇用人出具欠条,可以证明事实劳动关系或者拖欠工资的数额,在证据充足的情况下,劳动部门可以责令从源头支付工资,就是挂靠的建筑公司直接支付到务工人员手中。
㈦ 劳动法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为了维护劳动者(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对工人有利,对资本家侵害工人权益有惩戒作用。
㈧ 现代意义上的劳动法是如何产生的
1994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颁布。十年对于一部法律来说并非很长,评说其功过难免证据不够充分。然而,1994年至2004年对于中国的改革而言,却是由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化的关键时期。劳动法在这个转变时期扮演了一个独特的角色,这个角色既充当了改革急先锋,也是社会矛盾显性化的始作俑者。 今天我们纪念劳动法颁布十周年,既有后来人妄评历史之意,更寓今人建设现代劳动法的雄心。二、 十大功劳 1、 建立了以劳动法为龙头的劳动法体系。 1994年7月劳动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这一事件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法律价值。在此之前,社会上一度流传"动物都有保护法,而劳动者却没有保障法",讽刺中国立法机构对于劳动立法的忽视,其实不然。劳动法可能是中国所有法律中立法难度最大、涉及各方利益最多、受到社会关注最广泛的一部。尽管法学家们批评劳动法的通过机构应当为全国人大,而非其常委会。但是,个中良苦用心,只有参与起草的人员才能体会。但是,劳动法毕竟是一部凝结中国人智慧的法律,就象孩子,一旦出生,其制造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隐身于法律之后以至消失,而法律开始在其自身的框架内开始长大。 劳动法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体系,给今天和以后的立法争取了足够的空间。劳动法将劳动关系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关系均纳入到其体系中,包括,劳动关系建立前的就业关系、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的关系、社会保险关系以及为劳动法的实施所必须的劳动仲裁制度、诉讼制度、监察制度、工会制度。
㈨ 现代意义的劳动法产生的历史
英国在来18世纪后半期,工自作日竟延长到每昼夜14小时、16小时甚至18小时。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初期,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由自发性的运动发展到了有组织和自觉的运动,工人群众强烈要求颁布缩短工作时间的法律。1802年英国政府终于通过了一项纺织工厂童工工作时间的法律《学徒健康与道德法》。这一法律规定,禁止纺织工厂使用9岁以下学徒,并且规定18岁以下的学徒其劳动时间每日不得超过12小时和禁止学徒在晚9时至次日凌晨5时之间从事夜间工作。该法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工厂立法”开端,是一部最早的工作时间的立法,从此揭开了劳动立法史的新的一页。 基于上述内容,可以说,现代意义的劳动法起源于19世纪初期的工厂立法,是从以英国为首的西欧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因工厂立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劳动法对劳动者保护的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