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18春刑事诉讼法
① 刑事诉讼法论程序正义
【摘要】程序正义是人们追求的对象,什么样的程序是正义的?必须考虑设立程序的目的,设立程序的最终目的是程序当事人权利的保护,可以说程序是当事人权利的大宪章。当事人权利来源于何处?最终来源于设立程序的人的人性需求。因此符合人性的程序是正义的程序,反之,就是不正义的,程序正义的标准就是程序的人性标准。
【关键词】程序 正义 人性
一、问题的提出
“程序正义”一词通常有二方面的意义,其一,指按法定程序办事过程所体现的正义。例如,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8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如果按本条做了,至少在审判侦查、起诉和审判的组成人员方面就是正义的,否则就是不正义的,因为“任何人都不应当成为自己案件的法官”。其二,指符合某种标准的程序所体现的正义。如上例,如果诉讼法没有规定司法人员是本案的当事人时应当自行回避,就不是正义的程序,因为它忽视了人的趋利性。符合什么标准的程序是正义的?即程序正义的标准是什么?
程序正义的标准依其内容可分为技术标准和价值标准,前者如立法的简明扼要、逻辑的缜密、期限设计的恰当等,后者如保护当事人的隐私、尊重当事人的人格、允许当事人申辩等。技术标准以立法经验和客观存在为依据,价值标准以程序立法的目的为依据。本文着重讨论程序正义的价值标准。
从逻辑推论,对程序正义的价值标准的研究,应该与程序立法的历史同步,虽然我们现在还无法断定程序正义价值标准研究起于何时。但是,自觉的系统的研究仅仅开始于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在我国则是上世纪末。1977年美国杜克大学教授米奇尔曼在《程序性正当法律程序的形式与协作目标》中,阐述了程序正义的价值标准:尊严价值、参与价值、威慑价值和实现价值。 1981年耶鲁大学教授马修发表《行政性正当法律程序:对尊严理论的探讨》,提出了程序正义的尊严价值理论。 陈瑞华评论说:“马修尊严理论的核心,其实就是强调在法律程序的设计和运作中使那些利益受到影响的人获得基本的公正对待,从而具有人的尊严。就是必须通过法律程序本身得到实现的目标,也是一项法律程序公正与否的尺度。” 与马修同时代的康乃尔大学的萨默斯教授、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贝勒斯教授提出或深化了类似的观点。陈瑞华认为,程序正义有六个要素:参与、中立、对等、司法理性、及时性和终结性。 以上中外学者对程序正义的研究有历史性贡献主要有:第一,确立了程序的独立价值地位,提出了程序正义的命题,程序不再是实体法的附庸。第二,在肯定程序正义品性基础上,意识到衡量程序正义的标准问题。第三,初步提出了衡量程序正义标准:尊严、平等、参与、隐私、可预测、透明、中立、理性、及时和终结等等,提出了设计程序法律的基本原则和价值目标,深化了程序正义的理论基础,特别是把程序正义标准与程序关系主体即人的尊严联系起来,是其突出成就。但是,其不足仍然是明显的:第一,尊严、中立等价值标准不足以概括程序的正义内涵,例如,程序设计是否应该考虑程序主体的生存、亲情、自由和发展?第二,尊严、平等、参与、隐私等价值标准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那么统一于什么?应该有一个共同的东西把它们统一到程序正义的旗帜下。第三,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应该是对立统一的,不能为了强调程序正义而割裂程序和实体二者的联系。本文从人性的角度,试图系统论证程序正义的人性价值标准及其理论基础。
二、人性的基本内涵
人性是什么?众说纷纭。 笔者认为,基本人性是人的生存、尊严、亲情、名誉、自由、发展等需求倾向。
卢梭说:“人性的首要法则,是要维护自身的生存。” 生存是人类历史的前提。在人的幼年,生存是一种本能,过了幼年阶段,人的生存欲望就超越了本能,总是带着一项或多项“任务”生活着。人因珍爱自己的生命而珍爱他人的生命,自己要生存,就必须让别人能生存。人类一开始就是群体的生活方式,原始社会最严厉的处罚,就是把人赶出部落。今天的个人似乎越来越独立了,其实不然,人们的相互联系和依靠越来越重要了。
尊严就是把人当作人看待,是人的普遍的需要。尊严是人特有的生活方式,没有尊严,特别是没有内心的尊严,就不成为人。人的尊严,基于人的自然属性,与一个人的权力、金钱、寿命、相貌等无关。尊严像空气一样,不引人注意,却非常重要。
亲情是人对其关系密切的人的眷恋和关爱,有父母子女亲情、夫妻亲情、朋友亲情、种族亲情等等。父母子女亲情以血缘为基础,是亲情的核心,不可替代。夫妻亲情俗称爱情,以性为基础,但不止于性,包含着互相尊重、互相依恋、彼此关怀的道德情感。
名誉是社会对一个人的评价。周恩来曾称名誉是人的第二生命,亚当·斯密称人最大的不幸是名誉上不应有的损失。人们曾询问托尔斯泰创作的动力,他出人意料地答道:对于荣誉的渴望。所以,德国伦理学家弗里德里希·包尔生说:“最高的名望和荣誉是大多数曾给历史带来转折点的人们的最强有力的动机——在亚历山大、凯撒、弗里德里希、拿破仑那里就是这样。而且,假如在人的记忆中没有对荣誉、名望和不朽的憧憬,伟大的精神和艺术成就也就不可能获得。”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个好名誉,因为名誉与自己的利益和价值有一致性。小孩从懂事开始,就希望被他人的称赞,这种希望一直伴随着其生命旅程。
自由也是基本的人性。人的自由是多元的、多层次的,从其存在形式看有思想自由和行动自由。帕特利克·亨利曾喊出:“不自由,勿宁死”,康德则认为自由是唯一原始的人性权利。卢梭说:“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去做人,就是放弃人类的权利。” 中国古代缺少自由的精神,严复在翻译约翰·密尔《论自由》的时候,怎么也找不到“liberty”的恰当的对应词,他非常焦虑,推开窗户,低吟柳宗元的诗:“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萍花不自由”。他由此才得到灵感。
发展需求是人的特性。人的需要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永不满足。在一种低层次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仅仅会有一段短时间的“高峰体验”,人还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人永远在追求之中,追求的最后目标是人永远不能达到的目标。希望能够按照自己所希望的方式生活,就成了人所特有的一种需要:自我发展的需要。
如果说人性的内容呈现无限多样性,以上探讨的生存、尊严、亲情、名誉、自由、发展等是基本人性,那么,人性还有更广泛的内容,如认识、学习、创新、自觉、自控等等都是人性的表现,只不过与前列相比,具有继发性特征,后列是基本人性的拓展和深化。基本人性普遍地绝对地存在,不以财产多少、地位高低、宗教信仰、职业特性、文化程度、地理气候、种族肤色为根据,只要是人就有人性。
三、程序正义人性标准的实证分析
以刑事诉讼法中的逮捕为例。为什么设立逮捕制度?按刑事诉讼法第60条第1款规定,设立逮捕制度的目的是防止社会危害性发生。社会危害性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跑,对侦查活动的干扰,继续犯罪或可能给被害人、证人带来的威胁。犯罪嫌疑人逃跑和妨碍取证,是为了规避法律制裁。犯罪嫌疑人为什么要规避法律制裁?就是避免自己的名誉和自由等权利受到贬损和限制。詹姆斯·威尔逊和理查德·赫恩斯在《犯罪与人性》中说,“犯罪的所得包括物质利益、性满足、复仇和同伙的承认等;犯罪后果包括良心的责备、被害者的报复、朋友和同事的非难和可能的惩罚”。 这里“犯罪的所得”即作案人所趋的主要之“利”,“犯罪后果”即作案人所避的主要之“害”。 因此逃避法律制裁几乎是人的本能,而逮捕制度正是基于人的本能也就是人性的倾向而设立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可能为了自己的生存、尊严、亲情、名誉和发展,会逃避法律制裁,逮捕制度的作用就在于抑制被强制人规避法律制裁的意识和行为。
为了防止人性的恶而设立逮捕制度的,这是针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但是同时也是针对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因为可能会出现权利之恶。并且工作人员最终也是普通人,也具有一般的人性特征,“有权力的人行使权力直到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停止”, 如果权力没有界限,就会导致权力腐败。为了防止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恣意枉为,保护被强制人的正当权利,刑事诉讼法就逮捕制度还设立了更多的程序要求,如果说第61条是针对被强制人的话,那么第59、60、66、67、68、69、70、71、72、73、74、75、76、77条都是针对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条款。
因此,可以说,逮捕制度对于犯罪嫌疑人、对司法人员来说,都是基于基本的人性,具体指人的生存需求、尊严需求、亲情需求、自由需求和发展需求。
四、程序正义人性标准的理论分析
(一)程序法的主体是人
提出这个问题似乎有点幼稚,因为从法理学来说,这是一个常识,但现实生活表明,这个常识常常被误解了。我们眼中往往只有国家、政党、社会、阶级、集体和抽象的人,而忘记了活生生的人。程序法律关系主体不仅包括国家、政府、政党、经济组织,也包括自然人,自然人是最普遍的主体。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我们必须认识到国家并不是唯一的程序法律关系主体,一切社会主体都是程序法律关系主体,但阶级不是法治的主体。
然而,为什么我们看不见人?一是传统法律文化的负面作用,二是现行法律的国家本位主义取向。三是法治至上、法律至上在当今社会出现了某些异化。法眼无人,法律的统治蜕化成法律的奴役,在法律活动中,仅仅看到法律规范本身,把它看成孤立的、静止的规则,而看不到其与法律目的、价值、法整体之间的联系,看不到法之为人而立的初衷,把人看作客体,将立法、执法、司法活动变成毫无人性的机械运动。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往往将人法分割,只虑事、不思人,使法律规范远离人性,更不能随时代之进步而在法律中给人更多的关怀和尊重。
(二)程序法律是人制订的
立法的主体最终是人,不是神,不是国家,也不是统治阶级。谁在立法?神的启示这个最古老观点已经不值一驳。法律是不是国家制订的?从表面看,任何法律都是国家制订的,由特定的具体的国家机关承担立法的任务,如我国人大行使立法权。但是,应该看到,立法机关是由人组成的,如果没有人,立法机关还有什么?法律是不是由统治阶级制订的,肯定是的,但阶级是由人组成的。基于同样的思路,执法的主体最终是人,不是行政机关;司法和诉讼的最终主体是人,不是司法机关;守法的主体最终也是人。
人的本质决定了法的本质,人的命运也决定着法的命运。但长期以来,我国法学界盛行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法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有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就此概念而言,如果剔除那些限定词,则法的本质亦基本清楚,即,“法是……行为规范的总和”。法的本质反而模糊不清了。如果强调法的根本属性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不同的社会阶级和不同的社会制度中的法律,彼此何以有继承和借鉴的可能?其继承和借鉴的东西是什么?很难自圆其说。
(三)程序法的内容是人的权利和义务
“社会法律生活表明,权利和权力才是法律世界最重要、最常见、最基本的法现象,法学应当以权利和权力为最基本研究对象和分析起点,从而形成新的范畴结构和新的法现象解释体系。” 如果我们承认程序法律关系的主体是人,那么程序法律的内容就是人的权利和义务。以刑事诉讼为例,有三类“人”,一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一是受害人,一是司法机关,这三类主体最终都是自然人。刑事诉讼法的内容就是这三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总和。不管是司法机关,还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或者被害人,最终都是自然人,因此诉讼权利义务都归根到底是人的权利义务。司法人员代表司法机关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似乎与司法人员个人的权利与义务无关,实则不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检察官职业道德规范》、《人民检察院诉讼规则》、《人民检察院错案责任追究条例(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97、399、400、401、402条等具体规定了检察官的权利和义务。整个诉讼程序的法理结构就是以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权利的制约司法工作人员的权利,“程序正义的基本要求就体现在对裁判者权力的制约以及对被裁判者程序性权利的保障上。”
(四)人性需要是程序权利义务的内存依据
基本人性凝结成人的基本权利。生存需要产生生存权,人的生命不可剥夺,困境中的生命应该得到拯救。人有珍惜自己生命的权利,也有珍惜他人生命的义务。尊严需要形成人格权,人在任何情况下有把自己看作人的权利,更有把他人看作人的义务。亲情需要产生亲权。亲情是精神的归宿,亲缘是亲情的载体。亲缘关系具有自然性、普遍性、稳定性、功能性、利益性和精神性,特别是其中的血缘关系,是一种与生俱来、不能选择、不能替代、不能否认、饱含温情、维系家庭、稳定社会、繁衍人口、普遍存在的社会关系,每个人都拥有,每个人都需要。每个人都有保护亲缘的义务,每个人都有享受亲缘的权利。名誉需要产生名誉权,人有捍卫名誉的权利,也有尊重他人名誉的义务。自由需要产生自由权,人有自己的自由,不能妨碍他人的自由。发展需要产生发展权,自己要发展,他人也要发展;穷人要发展,富人也要发展;“好人”要发展,罪犯也要发展。
依照人性构建的程序权利义务,应该能够成为程序关系主体的自觉意志和行为,为什么还需要法律去规定,特别是还需要刑法的强制保障?有二类原因。第一,人能够按照人性的方式生存和发展,但资本、市场等物质力量的异化及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的激化,扭曲了人性,在某些时期、某些地方,法治的人性色彩淡化了甚至被抹杀了。在某些时候,大众之恶也可能伤害人性。第二,人性有其恶的一面。荀子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柏拉图说:“人类必须有法律并且遵守法律,否则他们的生活将会像最野蛮的野兽那样坏。”“不能过分相信统治者的智慧和良心,即使是一名年轻英明的统治者,权力也能把他变成暴君。”柏拉图用吉格斯指环透彻地说明了这一点。 孟德斯鸠、 麦迪逊、 杰弗逊 都论证过权力拥有者“潜恶”的存在,因此对权力所有者与权力的谨慎与防范成为一种现实的必要。人性自身的缺陷的存在决定了这种“谨慎”与“防范”不能靠人本身,而必须靠客观化了的人性即合乎人性的制度与法律。
既然人性恶有其固有的属性,那么又为什么能克服?也有二大力量,其一,人性善的本质力量。人们追求健康的体魄、社会的尊重、真挚的亲情、行为的自由和发展的机会,都是一种与社会进步一致的力量,是一种“善”的力量。其二,社会力量。在社会力量面前,个人有力量总是微弱的,人不得不正视社会力量,服从社会支配。
人按人性行为,法治以人性恶为逻辑起点,以人性善为实施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讲,法的产生,是人性导致人类行为有善有恶的必然结果,有善有恶是法存在的人性基础。人的恶性与人的恶行,才使法有了抑制的对象,才使法的产生成为了必要。人的善性与人的善行,使法的产生成为了必要和可能,甚至法的存在本身就是人性中善的表现。程序法的作用就是扬善抑恶。如果真正做到了扬善抑恶,程序正义也就实现了。
(五)人性是衡量程序正义的根本价值标准
传统的立法价值原则,通说认为主要有四项,《立法法》总则中明确规定为宪法原则、法治原则、民主原则和科学原则。 严格地说,前两项原则仅仅是技术原则,后两项既是技术原则,更是价值原则。
但是,笔者认为,民主原则和科学原则不能准确地概括立法的价值。苏格拉底是民主的牺牲品, 苏格拉底的悲剧会重演吗?可能,希特勒和“文革”就是证明;将来还会重演吗?可能,因为民主本身有其不可克服缺陷。其一,真理在刚“出土”的时候,只有少数关注它的人它的人才能看到,真理开始只在少数人手里,但认可真理的权力掌握在人民大众手里,此时,真理可能被否定。其二,民主的实质是多数原则,不是全民原则,可能出现多数人之恶。其三,民主毕竟是手段和工具,它不是与人与生俱来的,不能说明人的价值。因此民主作为立法的原则值得反思。
科学原则是不是立法的基本原则?科学立法,内在包含了人性立法的因素,是在对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肯定的立法。但是,科学是历史阶段的科学,因为我们掌握的是相对真理,被标签为科学的东西不一定是科学技术或者不完全科学。退一步说,尽管是按科学规律立法,但是科学与人性的异化也是客观存在的。马克思说:“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这就是说尽管科学无所不能,可以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但不一定会给人类带来幸福与美。爱因斯坦曾告诫那些未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对人类有益,那么你们只了解应用科学本身还是不够的。关心人本身必须始终成为一切技术努力的主要目标,要关心如何组织人的劳动和商品分配,从而以这样的方式保证我们科学思维的结果可以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诅咒的祸害。当你们沉思你们的图表和方程式时,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鉴于以上分析,真正能体现立法的价值目标的是人性原则。因为人性是确定的、具体的、全面的和概括的。“理性宣布:一切违背人的自然感情的法律都是无益的,最终也是有害的。”“一切违背人的自然感情的法律的命运,就同一座直接横断河流的堤坝一样,或者被立即冲垮和淹没,或者被自己造成的漩涡所侵蚀,并逐渐地溃灭。” “法律程序的设计者、指挥者时刻不能忘记面对的是有自由意志的自治主体。” 威廉·布伦南法官曾说过:“我一直认为法院的一个最重要的作用是捍卫每个人秉于人的自我价值而怀有的正当期望。”
符合人性的程序是正义的程序,违背人性的程序是非正义的程序。应该肯定,我国的程序设计基本是正义的,但是也有缺陷,如刑事诉讼法第48条。妻子知道丈夫确实犯了罪,那她作证还是不作证?作证时说真话还是说假话?法律的价值之一是维护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如团结、安全、秩序、亲情、友爱等。多元价值主体之间肯定会有冲突,那么就必然产生价值平衡的法律需求,不能为了社会安全牺牲亲情,也不能为了亲情牺牲社会安全,因为两者都是社会存在的条件,特别是社会主体发展的必需条件。在一个夫妻无爱、父子反目、兄弟成仇的环境里,人性将被扭曲,活力将被扼杀。法律应该实现,但强迫亲属作证的法律一般不能实现,不能法律实现的法律不如不制订。法律是解决矛盾的而不是制造矛盾的,第48条就是制造矛盾。朱苏力教授曾说:“国家法律有国家强制力的支持,似乎容易得到有效的贯彻。其实,真正得到有效贯彻执行的法律,是那些与通行习惯和惯例相一致或相近的规定。” 这里的通行习惯和惯例,我想应该是关注人性的。“法律不强人所难”,是一条古老的立法格言,法律肯定的应该是社会肯定的,法律否定的,应该是社会否定的,也就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罗尔斯说:“法治所要求和禁止的行为应该是人们合理地被期望能够去做或能够避免的行为,……它不能提出一种不可能做到的义务。” 为什么?因为法律是社会关系的反映和固定,法律与社会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法学家的作用在于研究和确定社会到底是什么,用什么法律式表达。因此,马克思说:“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那是法学家们的幻想。相反地,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 法学家并不制造法律,而是发现法律。法学家发现的法律应该是一般人都希望的并且能够做到的。亲属作证义务的履行,是一般人都不希望的,甚至是反对的,是强人所难。
② 对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八条的理解是什么
新《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其中规定了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有作证豁免权。但是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这种作证豁免权的理解存在分歧: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还是有作证的义务,但是可以不出庭接受交叉询问;另一种意见认为,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既有权选择不出庭作证,又有权拒绝接受办案人员向自己了解案情。下面将从目的解释论的角度出发,就如何理解与适用这一法律条文进行粗浅的分析。
“亲亲相隐”的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肇始于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根据现有的史料,最早关于“亲亲相隐”的思想记载于《论语·子路》记载:“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可见,孔子对发自人内心深处的自然情感十分看重,父子有亲是内心的真实情感,“其父攘羊,而子证之”违背了人的“亲亲相爱”、“亲亲相隐”的天性。这种“亲亲相隐”思想对我国的法律制度一直有着很大的影响。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废除这一制度,新中国法律规定“任何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司法实践,很多有识之士发现,“亲亲相隐”属于本土文化,得到法律的支持会有利于家庭和谐。最终在《刑事诉讼法》修改的时候采纳了“亲亲相隐”思想,其具体体现就是新《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八条的规定,人民法院不得强制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出庭作证。
③ 求问:南开大学法学系 不胜感激~~~~~
我虽然不是南开的,但是我是法学院的。
法学专业的主干课一般是13门,一般大一学法理,中国法制史,民法,宪法,大二开始学刑法,商法,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大三是,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有些学校会把知识产权加入,就是14门主干课,一般是大二学。
民法可能会学两个学期甚至更多,商法也是。
上面是我们学校的分类,别的学校可能会有稍微变动,不过不会太大,总之法理是最开始,从第二学期开始民刑,大三是三国经济法行政法这些比较难理解,而且需要其他法律做基础的。
重点的话。。。要一一给你说出来是挺不容易的。但13门主干课中,比较重要的是法理,宪法,民法民诉刑法刑诉,因为比较接近生活。北大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还会有商法经济法法制史行政法。三国一般是不考的。
但是看你应该是爱学习的孩子,这些主干课每一门都是单独列成绩,都对奖学金一类有影响的。
至于你们学校哪一块比较好嘛,学校主页应该会有。但是对于目前你的状态是帮助不大的。因为法学本科生是什么都要学的,等到了研究生才会具体分类。
多学门语言肯定是有帮助拉。但如果跟法律挂钩的话,会推荐法语或者德语。因为中国对大陆法系(你大一就会学什么是大陆法系了)国家的法律借鉴得比较多,尤其是法国和德国。如果想让多学的这门语言对专业有帮助的话,当然是选这两个。日语,个人认为没有什么帮助,但是为了兴趣,或者以后出国或者交流方便的话,也是可以学的,但是在这种层面上说,所有的第二外都是有帮助的。
看来你很爱学习呀,还没开学就已经开始研究这些了。
其实不用这么迷茫,进了学校一个学期之后就什么都明白了,不用担心。
④ 刑事法专业全国排名
2009年全国高校刑法学专业排名
1. 中国人民大学 - 刑法学专业
2. 北京师范大学 - 刑法学专业
3.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 刑法学专业
4. 中国政法大学 - 刑法学专业
5. 北京大学 - 刑法学专业
6. 华东政法学院 - 刑法学专业
7.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刑法学专业
8. 西南政法大学 - 刑法学专业
9. 复旦大学 - 刑法学专业
10. 武汉大学 - 刑法学专业
11. 吉林大学 - 刑法学专业
12. 北京师范大学 - 刑法学专业
13. 西北政法大学 - 刑法学专业
14. 上海大学 - 刑法学专业
15.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 刑法学专业
16. 南京大学 - 刑法学专业
17. 同济大学 - 刑法学专业
18. 厦门大学 - 刑法学专业
19. 苏州大学 - 刑法学专业
20. 四川大学 - 刑法学专业
21. 郑州大学 - 刑法学专业
22. 上海交通大学 - 刑法学专业
23. 安徽大学 - 刑法学专业
24. 兰州大学 - 刑法学专业
25. 华南理工大学 - 刑法学专业
26. 中南大学 - 刑法学专业
27. 江西财经大学 - 刑法学专业
28. 南开大学 - 刑法学专业
29. 南京师范大学 - 刑法学专业
30. 湖南师范大学 - 刑法学专业
31. 浙江大学 - 刑法学专业
32. 中山大学 - 刑法学专业
33. 辽宁大学 - 刑法学专业
34. 山东大学 - 刑法学专业
35. 黑龙江大学 - 刑法学专业
36. 深圳大学 - 刑法学专业
37. 东北师范大学 - 刑法学专业
38. 湘潭大学 - 刑法学专业
39. 云南大学 - 刑法学专业
40. 西南财经大学 - 刑法学专业
41. 烟台大学 - 刑法学专业
42. 河北大学 - 刑法学专业
43. 南昌大学 - 刑法学专业
44. 广西大学 - 刑法学专业
45. 河南大学 - 刑法学专业
46. 南京农业大学 - 刑法学专业
47. 甘肃政法学院 - 刑法学专业
48. 贵州大学 - 刑法学专业
49. 河南 - 刑法学专业
50. 华侨大学 - 刑法学专业
51. 河北师范大学 - 刑法学专业
52. 山西大学 - 刑法学专业
53. 广西民族大学 - 刑法学专业
54. 西南科技大学 - 刑法学专业
55. 苏州科技大学 - 刑法学专业
56. 南京艺术学院 - 刑法学专业
57. 河北经贸大学 - 刑法学专业
附:2010中国大学法学A等学校
1 A++ 中国人民大学
2 A++ 北京大学
3 A++ 武汉大学
4 A++ 中国政法大学
5 A+ 清华大学
6 A+ 吉林大学
7 A+ 西南政法大学
8 A+ 中山大学
9 A 复旦大学
10 A 华中师范大学
11 A 南京大学
12 A 华东政法大学
13 A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4 A 北京师范大学
15 A 厦门大学
16 A 浙江大学
17 A 山东大学
18 A 南开大学
19 A 南京师范大学
20 A 华东师范大学
21 A 苏州大学
⑤ 南开大学在职研究生都有哪些法学专业
南开大学在职研究生的法学专业如下:
民商法专业
主要研究方向:知识产权法、民法、商法。
诉讼法学专业
主要研究方向:诉讼原理与相关新型诉讼、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
经济法学专业
主要研究方向:证券期货法、公司治理法律制度、财税金融法律制度、房地产与建筑法、竞争发与反垄断法。
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64条
你怎么可能违反刑事诉讼法呢,谁告诉你的啊,没有。
你涉嫌组织淫秽表演
罚钱就没事,应该是治安处罚
判刑就麻烦了
不过如果你说的是事实的话,应该不够判刑的。
⑦ 南开大学法学硕士都考什么科目
2015年南开大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
法学院(电话:23507816)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人数 考试科目 备注
Y53M17
030101法学理论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35法学综合(含法理学、宪法、刑法、民法)④872法学理论
_ 01比较法研究
_ 02法治理论研究
_ 03法社会学
030102法律史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35法学综合(含法理学、宪法、刑法、民法)④873法制史(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
_ 01中国法制史
_ 02中国法律思想史
_ 03中西法律文化比较
_ 04法律文献学
030103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35法学综合(含法理学、宪法、刑法、民法)④874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_ 01公法理论(宪法、行政法理论)
_ 02行政诉讼的理论与实践
_ 03比较宪法与行政法
030104刑法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35法学综合(含法理学、宪法、刑法、民法)④875刑法(刑法总论、刑法分论)
_ 01中国刑法理论与实践
_ 02外国刑法理论
030105民商法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35法学综合(含法理学、宪法、刑法、民法)④876民商法(知识产权法、民法、商法)
_ 01知识产权法
_ 02民法
_ 03商法
030106诉讼法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735法学综合(含法理学、宪法、刑法、民法)④877诉讼法 诉讼法科目包括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
_ 01诉讼原理与新型诉讼
_ 02刑事诉讼
_ 03民事诉讼
_ 04行政诉讼
⑧ 南开大学法学研究生需要看什么书南开大学的经济法和民商法怎么样啊
不知你考具体哪个专业?法理学?民商?刑法?行政法?。。
法学理论 法理学 张文内显主编
民商法(知识容产权法、民法、商法) 知识产权法 民法 商法学 吴汉东主编 王利明主编 赵旭东主编
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经济法与商法 经济法 证券法学 万国华主编 万国华主编
法学综合(含法理学、宪法、刑法、民法) 法理学 宪法学 刑法学 民法 张文显主编 焦洪昌主编 高铭暄、马克昌主编 王利明主编
其实这些书目,南开研究生院网站都有写着呢。。
南开是985历史名校综合类大学,牌子不错,尤其在天津以及华北地区。
不过,南开的法学不是南开的传统优势专业,也算不上全国最强的几所。
“五院四系”的法学更强一些。
⑨ 南开大学法学专业到底怎么样
南开大学滨海学院法学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法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将律师人才作为培养的重点,以适应今后法官、检察官从律师中选任的发展趋势。
南开大学法学专业 - 专业介绍:
一、学科特点:
法学(律师方向)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法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将律师人才作为培养的重点,以适应今后法官、检察官从律师中选任的发展趋势。本专业的主要特点是,第一,聘请理论水平高,有丰富的办案经验,教学认真的教师担任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第二,在重视法律知识学习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对外语能力的培养和相关经济知识的学习。第三,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大对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的比重,创造大量的模拟办案,处理实际问题的环境,努力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就能直接适应工作的需要。第四,在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将特殊的专业素质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忠于法律,德、智、体全面发展,有坚实的法律专业基础,能从事司法、律师、企事业单位法律顾问等法律实际工作的专门人才。要求本专业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精神实质;忠于法律;有全面系统的法律专业知识,熟悉我国的法律、法规和主要的国际公约、国际惯例;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法律实际问题;具有能适应法律实务要求的较强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及论证才能;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和基本的经济理论知识;身体健康,达到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合格标准。
二、主要课程:
本专业主要开设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行政法学、经济法学、民法总论、物权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国际经济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中外法律制度史等,特别是增设了在其他高校教学计划中少见的刑法、行政法、民法、国际经济法方面的案例评析课程。
四、就业去向:
现代社会是一个不能离开法律的社会,是一个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的社会。法学(律师方向)专业是一个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改革气息浓厚而充满活力的专业,在该专业学习的学生前途远大。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律师事务所、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政府各部门以及企业事业法律顾问处等单位从事法律实际工作。
主要课程:法理学、宪法、中国法制史、刑法学、刑事诉讼法、民法学、知识产权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经济法、公司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外国法制史、外国民商法、刑事侦查学、法医学、劳动法、房地产法、票据法、环境法学、保险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国际商事仲裁与诉讼、国际人道主义法、名案分析与研讨、中西法律文化比较、比较法等并辅有大量的实践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