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中央行政法律制度
① 秦朝中央行政制度是什么
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是奉常、廷尉、太仆、郎中令、卫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请注意这里九卿的名称是秦制九卿之名。至汉代以后,三公和九卿的称呼有时有所变化。
② 秦朝的法律制度有哪些
1)《秦律》。公元前361年,秦孝公下令求贤,商鞅离开魏国,携带李悝的《法经》入秦。在他的主持下,秦国于公元前359年,公元前350年两次变法改革。在法律制度方面的改革成就为改法为律。
秦朝立法源于秦国立法,秦国法律形式有律、令、制、式、法律答问、廷行事等,立法以修订秦律为主,改法为律以相秦,增相坐之法,造三族之诛,车裂镬烹之刑。自商鞅主持秦国变法后,开了秦修订刑律的先河。秦朝建立后,承袭前代,刑律内容无大更改。变化的是,秦朝不断增修单行律条,以适应国家统一后,不断变化的政治与经济生活的需要。比如《田律》、《工律》等二十九种单行律条。
(2)在秦朝,令(以秦国家或君王名义发布的各种命令)、制、诏(改皇帝命令为命为制,令为诏)都是重要的法律形式,它是皇帝针对特定的事件,特定的犯罪临时发布的命令,具有很高的法律效力。如《焚书令》、《田令》等。
(3)在秦朝,式也是一种法律形式。式是办事规则,公文程式。如云梦秦简当中曾有《封诊式》,具体规定了堪验、调查、审讯的法律文书程式。
(4)在秦朝,为了统一适用法律,还专门制定了官方的法律解释,以利于官吏依法判案。在云梦秦简中,《法律答问》就是秦制定法律解释的明证,它对秦国定罪量刑以及法律适用当中的重要问题,都作了具体解释,同刑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成为秦国法律形式的一种,秦统一后仍在沿用,并且影响到后世的法律解释。如“甲很小不足六尺,自己有一匹马,一天,马踢伤别人又吃了别人田里的庄稼,问是否追究法律责任。答:身高不足六尺,不当赔偿损失。”
韩信自小父母双亡,生活几无着落,在人世间倍受凌辱,后世流传着的韩信忍跨下之辱,便是历史明证。即使在这样非常艰难的历史逆境之中,韩信却身怀大志,他牺牲自己整个青春,学得有惊天纬地之才。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韩信佩剑从军,投身在项梁军中。项梁战死后,韩信继续跟随项羽,但未受重用,只是充当一名执戟卫士
③ 秦朝的中央制度和地方制度
1、(中央)①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 ②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诸卿,分工负责司法、财政等政务。③丞相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2、(地方)①秦朝的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郡下辖若干县,县下还设有乡、里等组织。乡设三老管教化,啬夫管听讼、收赋税。②郡县的长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郡县的属吏则由郡守、县令自行选用。③秦汉时的基层属吏职权颇重,地方百姓尚有知啬夫而不知郡县的。
④ 中国古代秦朝的中央及地方的行政体系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丞相王绾请封诸皇子为燕、齐、楚王,得到群臣的赞同。 廷尉李斯力排众议,主张废除分封诸侯的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度。 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 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 皇室任免郡县的主要官吏,这些郡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中央集权的制度从此确立。
郡,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其组织机构与中央政府略同,设郡守、郡尉、郡监(监御史)。郡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掌全郡政务,直接受中央政府节制;郡尉,辅佐郡守,掌管全郡军事;郡监,掌监察工作。
郡以下设县或道。县是秦朝统治机构中关键的一级组织,是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机构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个单位。内地设县,边地少数民族地区设道。满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满万户的设县长。令、长为一县之首,掌全县政务,受郡守节制。县令下设尉、丞。尉,掌全县军事和治安;丞,为县令或县长的助手,掌全县司法。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
县以下设乡、里和亭。乡和里是行政机构,亭为治安组织。乡设三老、啬夫和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税收,游徼掌治安。乡以下为里,是秦国最基层的行政单位。里设里正或里典,后代称里正、里魁,以“豪帅”即强有力者为之。其职能除与乡政权职能大体相同外,还有组织生产的任务。此外,还有司治安、禁盗贼的专门机构,叫做亭,亭有长。秦规定,两亭之间相隔十里,设亭长。亭遍布于城乡各要地。
⑤ 秦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基本内容
1、创立皇帝
秦王政兼采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尊号,宣布自己为这个国家的第一个皇帝,后世子孙代代相承,递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乃至万世皇帝。废除谥号。规定皇帝自称曰“朕”,并制定了一套尊君抑臣的朝仪和文书制度。
特点:第—,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国家的一切权力即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等大权总揽于皇帝一人之手。第二,皇位继承制。
2、三公九卿制
建立:秦统一六国后,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在确立皇权至高无上的基础上,在中央设立了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建立起了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太尉(负责管理军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召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九卿:卫尉(掌管皇宫保卫)、郎中令(掌管警卫事务)、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廷尉(掌管司法诉讼)、典客(掌管外交事宜)、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宗正(掌管皇室内部事务)、少府(掌管山河湖海税收和制造业)、治粟内史(掌管财政税收)。
3、法律制度
秦始皇采用战国时期法家韩非的建议,以法治国,秦帝国制定的法律十分细密、严苛,是秦始皇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秦法对于秦王朝雷厉风行的推行各种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同时也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
4、郡县制
形成和演变:郡县制是在分封制瓦解的基础上,为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于春秋后期开始出现的;战国时期,各大国已经广泛实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秦朝以后各朝代在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上一直沿用郡县制,只是形式上有所变化而已。
内容:秦朝的地方行政机构共分郡、县、乡、里四级。郡是中央政府以下的一级统治机构,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每郡下设若干县,县置县令(长)、县丞和县尉,他们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乡有乡吏,里有里典。皇帝的命令通过三公九卿、经由郡、县,再通过乡、里,可以直达全国百姓。
特点:郡县制是在分封制瓦解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地主阶级的统治;与分封制不同的是,郡县长官完全由皇帝任免,他们负责管理人民、征收赋税、征发兵役、徭役等。
(5)秦朝中央行政法律制度扩展阅读:
历史意义:
1、政治方面: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确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在中央,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设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和监察事务,设太尉管理军事,以下设九卿,在地方,郡、县的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命;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2、经济方面:确立土地私有制度,统一秦国的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
3、文化方面:书同文,统一文字,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历史影响:加强了地主阶级的专制统治,加重了人民的苦难;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
历史地位:
秦朝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存在的时间虽然很短,但由此开始的政治、经济制度在以后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由秦代开创的各种制度以及辽阔的疆域、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对古代世界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所以,“秦人”同后来的“汉人”、“唐人”一样,成了世界各国对中国人民的代称,欧洲人至今仍称中国为China,日本人称中国为“支那”(日本侵华期间此称呼是种蔑称,为避嫌,现在一般日本人忌称此名),就是由“秦”演变来的。
作为秦朝创始者的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完成统一事业,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这就决定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突出地位。
⑥ 秦朝中央官制的内容及作用
朝的中央行政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三公为:
(1)丞相,承受皇帝之命,辅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
(2)太尉,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吏;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掌管图书秘籍,同时监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书;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三公之下设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行政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包括:
(1)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3)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4)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8)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9)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创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即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为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选择了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西汉王朝建立后,汉承秦制,有所变化,后来的封建王朝虽然进行了多次改革,不断加强和完善,但其基本原则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影响深远,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⑦ 简述秦朝到宋朝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秦朝到宋朝的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步步加强中央集权。
创立──秦朝:
①内容: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颁秦律、焚书坑儒等。
②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③意义: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巩固──西汉:
①内容:推行郡县封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膨胀。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特点:重新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完善──隋唐:
①内容:隋首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承并完备;创立和完善科举制。
②特点: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机构的权力。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又把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权力分给六部,防止专权。科举制使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其机构运转更加灵活。
加强──北宋:
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组建禁军并由皇帝直接控制。其特点是削弱地方权力和剥夺大将的兵权,财权、行政权和兵权收归中央,由皇帝直接控制。
中央集权:
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特点:
(1)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5)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
(6)以文化专制巩固政洽专制;
(7)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8)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并走向反动。
⑧ 秦朝在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上各有何举措
秦在中央设三公:丞相(为辅政最高长官),御史大夫(主管弹劾),太尉(最高军事长官)及九卿,
地方上为郡县制,长官由皇帝任命。汉沿其制,
1、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秦朝一方面创设了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广郡县制;另一方面,又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统一文字、度量衡及货币,销毁兵器,决通川防,广修驰道以及“焚书坑儒”等等。随着进一步北征匈奴、南服百越等措施的实行,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独裁国家形成。 另一方面,秦朝的统治极其残暴,无休止的兵役、徭役以及暴虐的刑罚,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特别是到秦二世当政时期,其统治更加黑暗。于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终于将秦朝推向灭亡之路。
2、历史影响
秦朝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以高压政治和残酷的刑法为主实行集权制度,从此将中华民族带入了两千多年血与泪的黑暗中。
⑨ 秦朝中央的行政制度是什么
秦朝中央的行政制度是三公九卿制,三公为虚衔,九卿为具体职能官员。
⑩ 秦朝在中央实行什么制度,在地方又实行什么制度
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则推行郡县制。
三公九卿制度,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协助皇帝管理行政、立法司法、军事事务,互不统属,互相制衡。三公之下设立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各项具体事务。
郡县制度。为了管理东临大海,西至陇西,北至长城,南达南海,幅员辽阔的大帝国,将全国分为四十余郡,每郡又设若干县,县下设乡。仿效三公制度,郡一级有郡守、郡丞、郡尉,县一级设县令、县丞、县尉,乡一级也有三老等基础官员。
最初将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后来增加至四十六个。
(10)秦朝中央行政法律制度扩展阅读
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
为了确立秦作为王朝的至高无上地位,嬴政先到泰山封禅,祭告天地,宣布秦为秦王朝,定咸阳(今陕西咸阳市秦都区)为首都。接着嬴政把“王”的称号改掉,他认为自己功业空前,远超五帝,“王”根本无法彰显自己的功德和权威,就取了“三皇”与“五帝”中的“皇”和“帝”,国君就称为“皇帝”。
他又自称“朕”,并把“朕”“制”“诏”作为皇帝的专用语,其他人不得使用。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