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新闻传播的行政法规范

新闻传播的行政法规范

发布时间: 2022-01-02 18:25:46

A. 新闻传播学的学术规范

新闻学的研究(传播学研究受到已有学术规范熏陶,问题不大),由于受到新闻业界的影响,采用新闻报道的语言和宣传干部的口气写文章的不在少数,概念随意而出,套话较多。90年代中后期以来,先是个别学术刊物倡导引文规范化,后来逐渐转变成较为普遍的要求;新闻传播学的研究生实行的规范化教育,保障了新生代习惯于学术规范。于是,经过数年的矫正,至少在引证方面现已基本做到了形式上的规范。当然,在充分占有资料、分析的科学性的规范方面,现能够做得较好的不多,进一步养成学术思维习惯,仍需时日。可喜的是,学术规范化的第一已经走出。

B. 我国有关新闻传播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传媒政策与法规》
《传媒政策与法规》介绍了相关法律专规范的过程中,对于属在实务操作中可能用到的法律文书、文件等实务操作资料进行了梳理并收录于附录中。同时注重案例教学,每一章都由案例导入,并且在每章的思考与练习中都必有一道案例题,从而一方面帮助读者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另一方面提高其实践技能。

C. 中国在新闻媒体的监管方面的法律有哪些

1、《民法通则》司法解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两个法规中,前者是对民事权益保护的一般性规定,后者在第三十六条专门针对网络侵权行为作了界定,因此都需要作详细的了解和掌握。

2、《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本条例是网络版权保护诉讼主要引用的依据,其中需要重点掌握第五条和第六条,主要是对免于版权责任的几种情况的界定。

3、《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第十六条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发现其网站传输的信息明显属于本办法第十五条所列内容之一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保存有关记录,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报告。

4、《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本规定是规范BBS论坛服务的,重点把握第九条,即违禁信息范围界定,内容与《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十五条完全一致。

(3)新闻传播的行政法规范扩展阅读:

中国在新闻媒体的监管方面设置了许可制度。

在现代社会,由政府代表人民或社会,依据特定的法律,对从事公共事业,尤其是对国计民生具有重要影响并且在资源上具有一定稀缺性的新闻业实行许可制度。

即由政府通过特定的程序来分配相关的经营机会、社会资源,约束相关的从业者,设法使之满足公众的需要、便利和公共利益,是许多国家采用的较为通行的做法。

从法律角度来讲,许可有民法意义上的许可和行政法意义上的许可。民法意义上的许可限于公民个人对自己私权利的处分,显然不属于这里所讲的许可。

这里所讲的许可,应当是公权力机构,比如在本《规定》当中,就是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主管机关,即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实施的许可行为。被许可或需要在从事新闻服务活动过程中履行许可手续的,也是前面提到的几类机构。

D. 我国目前的新闻立法

一)我国新闻立法现状
我国新闻方面的立法相当薄弱。1980年全国五届人大会议期间有代表提出“新闻立法”的议案,1984年由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牵头新闻立法工作开始启动,直到现在,新闻方面的专门立法仍迟迟没有出台。目前,我国新闻方面的法律体系仅由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新闻出版总署颁布的一系列部门规章以及地方立法组成,政府出台了一些新闻管理条例和规范性的文件,如《突发事件应对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新出台的《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等,也对新闻传播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规范。
关于新闻侵权的民事、刑事制裁措施也较为分散,更多方面只能靠规范性文件进行规制。这就造成了我国新闻立法方面存在着效力层次低、缺乏统一制度安排且作用机制单一的问题。因此,探讨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澄清影响新闻立法的模糊认识,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完成新闻立法,毫不懈怠地推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步伐实为当务之急。
二)我国新闻法制的不足
虽然我国立法机关和行政部门针对新闻活动颁布了大量法律和法规,但我国的新闻法制仍有大量需要完善之处。我国至今尚未有一部完整的《新闻法》,这是我国现行新闻法制的主要不足之处,新闻活动还有相当部分没有法律予以规范。
1、法律位阶不高,约束力不强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宪法、基本法律、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制度和行业规范是一个由高到低的系列。其中部门规章的层次较低,法规以上才是司法机构判案的主要依据,规章及规章以下只能作为司法参考而不能当作主要的、适用的法律依据。效力和级别不高、体系不完善是目前新闻法制的现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2000年7月1日)第七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也就是说,由人大和人大常委会制定和通过的法律才算的上是法阶较高的国家基本法律。反观现行的针对新闻传播活动的诸多法规,多为国务院各部委制订的行政规章, 而非由全国人大、人大常委会制订,而“国务院部门立法是从属性和受制性尤为突出的立法”。[ 周旺生,《立法学》,法律出版社,1998 年版,P323
] 因此,总体看来,我国关于新闻传播活动的法规和制度从法阶上讲不高,从法律效力上说偏低,而且许多地方还没有同我国行政法体系接轨,在对新闻活动具体事务和纠纷的调整中,更多地充当的是司法参考的辅助性作用,导致这些规章制度的约束功能难以得到应有的发挥。
2、部门立法相冲突
如前所述,我国与新闻传播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数目众多,且“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八十二条,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年版]。从法理上讲,宪法、基本法律、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制度和行业规范这个由高到低的系列必须在立法精神上一脉相承,并统一于国家最高法律的宪法;但从实践中看,各种法规之间的相互衔接和各主管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保证不了同等的违规情况承担同等的责任,从而在法治的执行过程中造成了执法标准的偏差。
3、执法成本高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提高新闻法治效率,尽快完成新闻立法,将降低在新闻管理时交叉混合式管理的决策成本,减少新闻管理部门的执法成本,有力地消遏新闻侵权行为的数量以及国家和当事人在新闻纠纷问题上的消耗。
4、现行新闻法制是弥补型法制
于对新闻立法没有整体规划,在许多基本性质问题上未作明确而深入的界定,无法从全局的高度指导新闻法规的具体制定,而在实际操作中又容易出现争端,这就造成了我国新闻立法只能是在新闻活动的实践中,哪一方面出现问题,就相应进行弥补式的法规建设,不利于对新闻业的有效管理。没有宏观完善的新闻政策或新闻法而代之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构成了我国新闻传播规范中的软肋。
5、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不平衡
我国现行的新闻法中,对新闻传播活动为主体的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比较完备,而授权性规范则比较薄弱。一是有些权利还没有进入法律范畴。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活动中的权利,如采访权、报道权,法无明文。不是说我国新闻工作者没有这些权利,而是说这些权利还没有成为法定权利。新闻工作者在其正当权利遭到侵犯时,难于得到相应的法律救济。二是有些已被法律承认的权利也很不完善。如舆论监督虽已写入法律从而成为新闻活动的一项法定权利,但是舆论监督对象应当对此承担何种义务以及当舆论监督权利遭到侵犯时应当如何请求法律救济等还是空白。一项完整的法律规范如果没有对违反法律后果的规定,那么法律规范就不具备贯彻实施的条件。一部完善的法律,一套优良的法律制度应是权利和义务完整、平衡的体系。只有这样,它才能为公民所接受,才能行之有效。

E. 与新闻摄影有关的法律规范主要涉及哪些方面

主要有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出版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版条例、印刷业管权理条例、建设局软件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音像制品复制管理办法、电子出版物管理规定、出版管理行政处罚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行政执法证管理办法、新闻出版行业标准化管理办法、关于改进广播电视类报纸出版管理的通知等。

F. 我国宪法所确认的行政法规范和原则有哪些

我国宪法作为行政法发源,其包含的行政法规范主要有:(一)关于行政管理活动基本原则的规范。如关于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原则、人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原则、保障人权和保障公民权利自由的原则、法制统一的原则、工作责任制原则、民族平等原则、行政首长负责制原则、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接受人民监督的原则的基本原则规范。(二)关于国家行政机关组织、基本工作制度和职权的规范;观音国务院各部委和审计机关的基本职权规范;关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组织、基本工作制度的基本职权的规范;关于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的组织、基本工作制度和基本职权的规范;关于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的组织、基本工作制度和基本职权的规范等。(三)关于国家行政区域划分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的规范。(四)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范。如关于公民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私有财产权,获得赔偿、补偿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权,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逮捕、拘留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社会保障权以及服兵役的义务,纳税的义务,遵守法律、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的义务的规范。(五)关于保护外国人合法权益和关于外国人义务的规范。(六)关于国有经济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外资或合资经济组织以及个体劳动者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的规范。如关于国有企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享有自主经营权的规范、关于集体经济组织在遵守有关法律的前提下享有独立进行经济活动自主权的规范、关于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有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合法权益,对非公有制经济予以鼓励、支持和引导,并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的规范等。(七)关于国家发展教育、科学、医疗卫生、体育、文学艺术、新闻广播、出版发行等事业方针政策的规范;关于发挥知识分子作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规范;关于加强国防、保卫国家安全和维护社会秩序的规范等。

G. 行政法律规范和行政法渊源联系与区别,求大神教教我给我个答案吧……泪目啊

行政法渊源主要是指法理学当中的法律的渊源理解。具体到行政法渊源就是法内律例如行政诉讼法,治容安管理处罚法,国务院条例如不动产登记条例,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地方规章。
行政法规范我的理解它不像是对法律的评价,更像是日常用语。范围比较宽广。

H. 宪法中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法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二十二条 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内的文学艺术事业容, 新闻广播电视事业, 出版发行事业, 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 第三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第三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 害. 第四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 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 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第四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 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 第五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第五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 和利益的行为.

记得采纳啊

热点内容
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发布:2025-09-12 11:14:57 浏览:931
2018年经济法基础车船税 发布:2025-09-12 11:14:44 浏览:962
论行政法非制定法法源 发布:2025-09-12 11:14:07 浏览:920
司法工具书 发布:2025-09-12 11:03:48 浏览:718
劳动法关于产假期间工资标准 发布:2025-09-12 10:59:55 浏览:631
法院出售抵押车 发布:2025-09-12 10:54:21 浏览:752
榆树司法所 发布:2025-09-12 10:53:33 浏览:646
仙游法律援助中心 发布:2025-09-12 10:53:28 浏览:592
2018劳动法自己辞职 发布:2025-09-12 10:42:58 浏览:133
全国道德模范揭晓 发布:2025-09-12 10:29:51 浏览: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