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133
1. 什么是人民检察院的自侦案件
人民检察院的自侦案件是指人民检察院自行侦査的刑事案件。
根据我国刑事法律的相关规定,人民检察院自侦案件的范围主要是:
1、贪污、贿赂犯罪。
2、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主要见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中规定了渎职罪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3、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犯罪案件;具体包括:非法拘禁案、非法搜查案、刑讯逼供案、暴力取证案、体罚、虐待被监管人案、报复陷害案、破坏选举案。
4、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重大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时候,经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决定,可以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
(1)刑事诉讼法133扩展阅读:
自侦案件立案是“人民检察院自行侦査的刑事案件立案”的简称。检察院对法律规定以及认为需要由自己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经审査后决定列为诉讼案件予以侦査的一种程序。检察机关依法进行侦査活动,对被告采取必要的强制性措施的前提。中国刑事诉讼法第13条规定了检察机关直接受理刑事案件的管辖范围。检察机关立案材料的来源主要有: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公民的控告、检举,犯罪人的自首,公安机关、人民法院的移送,上级机关交办的案件,人民检察院自己发现的犯罪事实。
参考资料:自侦案件网络
2. 醉驾抓进去多久判刑
醉驾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而且刑期一般相对较短,所以会快速快判。
一般情况下,醉驾从抓到判,要一个月左右。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七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酒后驾车只受行政处罚,只有每百毫升血液中酒精浓度达到80mg以上时仍驾驶机动车的,才按照刑法中的"危险驾驶罪"定罪量刑。涉及的是刑法133条而非刑事诉讼法,不过在诉讼程序中的确依据刑诉法
4. 醉驾血检133怎么行政拘留又的刑事处罚还得去法院
摘要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法律依据《刑事诉讼法》有明确规定,醉驾一律判处拘役;对于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可以取保候审。
5. 检察院自侦案件传唤几小时拘留
检察院自侦案件传唤几小时拘留?
中规定:已逮捕的被告人,在侦查中的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两个月。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应在羁押期限届满七天前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延长一个月。重大的犯罪集团案件和流窜作案的、交通十分不便的边远地区的重大复杂案件,在刑事诉讼法第
九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的侦查羁押期限内不能办结的,应在羁押期限届满十五天前提出申请报告,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可以延长二个月;在侦查期间,发现被告人另有与原来立案的性质不同的罪行,可以经检察长批准补充侦查,重新计算羁押期限。改变管辖的侦查、起诉案件,从改变后的办案机关收到案件之日起计算办案期限。对被告人作精神病鉴定的期间不计入办案期限。凡延长羁押期限,都必须按规定办.
(一)人民检察院的侦查权限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32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在自侦案件侦查过程中,如果发现案件符合《刑事诉讼法》第60条、第61条第4项、第5项规定的情形,需要逮捕、拘留犯罪嫌疑人的,人民检察院有权作出决定,由公安机关执行。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33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案件中被拘留的人,应当在拘留后的24小时以内进行讯问。在发现不应当拘留的时候,必须立即释放,发给释放证明。对需要逮捕而证据不足的,可以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
为了提高侦查工作的效率,防止以拘代侦等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形出现,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34条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于直接受理的案件中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10日以内作出决定。在特殊情况下,决定逮捕的时间可以延长1-4日。对不需要逮捕的,应当立即释放;对于需要继续侦查,并且符合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条件的,应当依法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
(二)侦查终结后的处理
《刑事诉讼法》第135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侦查终结的案件,应当作出提起公诉、不起诉或者撤销案件的决定。可见,人民检察院对侦查终结的案件分别有三种不同的处理方式:提起公诉、不起诉和撤销案件。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规则》第234条、第235条、第238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侦查终结的案件,对于符合提起公诉或不起诉条件的案件,由侦查部门制作《起诉意见书》或《不起诉意见书》,连同其他案卷材料一并移送审查起诉部门,由审查起诉部门进行审查,再根据审查起诉的程序,作出提起公诉或不起诉的决定;如果侦查终结,应当撤销案件的,侦查部门应当制作《撤销案件意见书》,报经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后撤销案件。人民检察院撤销案件的决定,应当分别送达犯罪嫌疑人所在单位和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死亡的,应当送达犯罪嫌疑人原所在单位。如果犯罪嫌疑人在押,应当制作决定释放通知书,通知公安机关依法释放。公安机关应当立即释放,并发给释放证明
对于检察院自侦案件如果要求犯罪嫌疑人或者是证人进行协助侦查的话是可以进行传唤的。但是传唤的时间是和公安机关的传唤时间是一样的。只能够传唤12小时。如果觉得证据足够不需要进行传唤的话,可以直接进行逮捕,并且开始审理起诉,不得变相拘留。
延伸阅读:
检察院抗诉的理由都有哪些
检察院反贪局办案期限是多久
检察院立案监督期限有多久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3条
第一百三十三条【来交通肇事罪】违自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危险驾驶罪】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二条】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七条危险驾驶怎么判
1、《中抄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袭法》不会规定危险驾驶罪的处罚,其第一百一十七条是关于传唤、拘传强制措施的规定。只有刑法分则才会规定对某种犯罪的定罪处罚问题。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七条是关于破坏交通设施罪的规定。
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对危险驾驶罪作了规定:
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刑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
刑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判处罚金,应当根据犯罪情节决定罚金数额。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财产刑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根据犯罪情节,如违法所得数额、造成损失的大小等,并综合考虑犯罪分子缴纳罚金的能力,依法判处罚金。刑法没有明确规定罚金数额标准的,罚金的最低数额不能少于一千元。
依照上述规定,对危险驾驶罪应判处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拘役,并根据犯罪情节等决定并处人民币一千元以上的罚金。
8. 交通肇事罪免于刑事处罚驾驶证会吊销吗
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一百零一条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刑事诉讼法》
第十二条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
第五十八条 自检验报告、鉴定意见确定之日起五日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通知当事人领取扣留的事故车辆。
第一,已涉嫌交通肇事罪的,依法应当吊销其机动车驾驶证。
第二,吊销的程序应由设区市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人民法院对当事人作出有罪的生效判决后做出。也就是说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人民法院对犯罪嫌疑人(被处罚人)作出有罪判决前,不能做出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的行政处罚决定。
交通事故主要责任,不一定会被吊销驾驶证。要视情况而定。例如交通事故致人死亡的主要责任,就会被吊销驾驶证,或者交通肇事逃逸的,也会被吊销驾驶证。
驾驶证吊销情形有:
一年内有以下两款规定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被处罚两次以上的;
将机动车交由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暂扣的人驾驶的;
驾驶拼装的机动车或者已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上道路行驶的;
.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
道路交通违法行为人应当在十五日内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受处理。无正当理由逾期未接受处理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8)刑事诉讼法133扩展阅读
立案标准
根据刑法第133条的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应当立案追究。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11月10日公告、11月21日起施行的《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第1款规定,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1)死亡1人或者重伤3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2)死亡3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3)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30万元以上的。
第2条第2款规定,交通肇事致1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1)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
(2)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的;
(3)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4)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5)严重超载驾驶的;
(6)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
符合上述情形之一的,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追究。应当注意,对于交通肇事案件是否决定立案,一是要分清事故责任,二是要看是否符合上述司法解释的具体标准。如果行为人只有违章行为,并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则不以犯罪论处,不予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