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代课教师
『壹』 劳动合同法对事业单位的代课教师适用吗,
存在劳动关系的话适用,“公办”老师不适用。
『贰』 劳动法规定代课教师是否享受寒暑假带薪休假
《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第七条 职工享受寒暑假天数多于其年休假天数的,不享受当年的年休假。确因工作需要,职工享受的寒暑假天数少于其年休假天数的,用人单位应当安排补足年休假天数。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第五条 依法应享受寒暑假的工作人员,因工作需要未休寒暑假的,所在单位应当安排其休年休假;因工作需要休寒暑假天数少于年休假天数的,所在单位应当安排补足其年休假天数。
根据上面两条规定,不论正式老师还是代课老师,在寒暑假和年休假的规定待遇是一样的。
『叁』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代课教师的教学行为能用此法吗
只要双方是劳动关系就适用
『肆』 劳动法辞退代课老师补偿能有多少
1、代课教师与单位已形成关系,补偿待遇和标准,适用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如果辞退回应当每答满一年给付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按一年计算补偿,不满六个月的按半个月计算。 2、如果符合下列条件,应当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继续聘用:(一)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二)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 3、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即不能辞退): (一)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二)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三)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四)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五)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伍』 现有劳动法对代课教师的处理方法,求回答
劳动法没有专门针对代课教师的规定 解决的办法应当按照你们当地出台的办法来处理 劳动法回不起作答用的 若是劳动法能够保护你们这些代课老师 那些教书很多年的代课老师被清退的时候就不止那么点钱了 还是去当地教育局咨询下吧
『陆』 请问代课教师适用劳动法吗
代课教师适用劳动法的。
应当适用劳动法的规定.
『柒』 劳动法有没有规定,没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代课教师转正后不计算工龄、教龄
《劳动法》没有涉及代课老师工龄计算的相关规定。
代课老师转正前后工龄是否计算和计算规定需对照《关于非公经济组织人员被招收录用后工龄计算有关问题的通知》的相关条款。其主要内容如下:
1、根据文件规定,经组织批准最后一次为代课教师的时间可以计算为连续工龄。
2、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被招收录用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时,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其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的时间可计算为连续工龄。
(1)被招收录用人员原所在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业经工商行政部门或民政部门注册登记,并与其签订了经县以上政府人事或劳动社会保障部门鉴证(备案)的聘用或劳动合同;
(2)1995年1月1日《劳动法》颁布施行后,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按时足额缴纳了社会保险费;
(3)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至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招收录用时无违法犯罪记录。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被招收录用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时,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其被招收录用前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的时间不得计算为连续工龄。
(1)在同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连续从业时间不满1年的期限。
(2)因劳动(聘用)合同未到期而自行脱离,且没有办理提前解除合同手续的。
(3)虽签订了劳动(聘用)合同,但实际未参加工作的期限。
(4)在签订的劳动(聘用)合同期内未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期限,以及虽缴纳了社会保险费但在合同期外的期限。
(5)机关事业单位工龄政策规定不能计算工龄的期限。
『捌』 劳动法新规定同工同酬,代课老师能享受吗
一般不行。
1、同工同酬一般是指用工企业与职工发生劳动争议时,相关部门为专了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而属采用的一种计算工资的方式。并不是法律直接规定企业同等岗位工资必须一样,企业有自主用工、自主经营、自主约定工资数额的权利。
2、我国在编教师与学校之间是人事关系,不是劳动合同关系,不适用于劳动法的调整。
『玖』 新劳动法适用于代课教师吗
适用~
第十条 已建立劳抄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第八十二条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第八十七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第四十七条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