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行政法制监督
㈠ 试述行政监督的作用是什么
1、行政监督能增强国家公务员的公仆意识。国家公务员不论职位高低、权力大小,都是人民的公仆。实行行政监督,将行政机关的行政活动置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可以增强国家公务员的公仆意识,促进其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2、行政监督对行政的政治方向和对行政政策的贯彻执行起保证作用,保护国家、社会、集团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推进行政法制化造就优秀政务家和公务人员。
3、行政监督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由于种种原因,会存在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不负责任、相互推诿等官僚主义现象;同时,行政机关中还存在着不少利用手中的行政职权牟取私利、行贿受贿、贪赃枉法等腐败现象。
(1)述行政法制监督扩展阅读:
行政监督原则:
1、经常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
现代公共行政管理活动,不仅每时每刻在进行,而且每时每刻在变化。因此,行政监督应当贯穿于公共行政管理活动的始终,即在政府决策、组织、协调、执行等各个环节都实行有效的监督。只有坚持经常性的监督,才能揭露行政机关所有管理环节上的缺陷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
要坚持行政监督主体、客体和范围的广泛性。各种监督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使一切行政机关的所有行政管理行为、行政措施、行政法规的实施都受到监督。
2、民主性与公开性相结合的原则
现代公共行政管理活动与社会公众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直接。所以,只有社会公众才最全面、最真切的了解公共行政管理是否合理和正确。 坚持民主性原则,就是要尽可能多地、广泛地吸收人民群众参与对公共管理的监督。
为了给人民群众监督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和机会,必须不断地提高公共行政管理活动的开放程度,加强公开性,做到重大事情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让人民讨论,人民有权对行政机关实行公开监督。
㈡ 什么是行政监督,什么又是行政法制监督
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对象是什么?
民事行政检察监督的对象一般包括一切适用民事行政诉讼程序的民事行政案件。目前,我国主要有刑事、民事和行政三大诉讼。民事行政检察监督主要有三类案件:
1、因民法、知识产权法、婚姻法、继承法调整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所发生的案件。
2、由组织法、劳动法调整的组织关系、劳动关系所发生的并且由这些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由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审理的案件。
3、依照《行政诉讼法》规定,由人民法院审理的行政案件。
首先应当指出,行政法制监督并不是行政监督的一个部分,行政法制监督与行政监督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行为,前者以行政主体及其行政行为为监督对象,其行为本身并不具有行政行为的特点;后者则属于行政行为。行政监督的对象在行政法制监督中上升为监督主体,相反,行政监督主体则在行政法制监督过程中角色变换为行政法制监督的对象。行政法制监督具有以下特征:
(1)行政法制监督,是以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对象的监督;
(2)行政法制监督的主体具有多样性;
(3)行政法制监督的范围具有广泛性;
(4)行政法制监督的监督方式具有多样性及非行政性。
二、行政法制监督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一)执政党的监督
党对行政的监督是广泛而全面的。监督的内容包括对行政活动合法性、合理性的监督以及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遵纪守法的监督。监督的方式也比较全面,既可采用召开座谈会、民意测验等不带强制性的监督方式,也可采用责令有关部门和人员汇报工作、说明情况、提交文件等具有明显强制性的监督方式。
应当指出的是,执政党的组织在行政法制监督中不应直接代替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
(二)权力机关的监督
权力机关的监督,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
(三)司法机关的监督
司法机关对行政的监督包括人民检察院对行政的监督,以及人民法院对行政的监督。
(四)公民与社会组织的监督
公民个人的监督是指公民有权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的活动提出批评和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和揭发。
社会组织的监督中,有两种监督形式特别引人注目:一是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等通过人民政协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其监督方式主要有政协委员到基层视察工作,列席各级人大或其常委会的会议,向政府提出批评、建议等;二是新闻单位对行政建造的舆论监督,其监督方式主要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工作,揭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活动,维护人民发行人的合法权益。促使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改正错误。
㈢ 简述行政救济与行政法制监督的区别是什么
(一)行政救济的含义: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直接侵害其合法权益,请求有权的国家机关依法对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行为实施纠正,并追究其行政责任,以保护行政管理相对方的合法权益。行政救济是行政相对人与行政主体互动的一个过程,更侧重于行政主体提供救济的过程,其途径主要是行政复议,当前中国行政复议存在着复议机构缺乏独立性,复议程序不严谨等缺陷,针对这些不足,应该赋予复议机构独立地位,实行行政复议程序司法化。
(二)行政法制监督的含义
行政法制监督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上级行政机关、专门行政监督机关及国家机关体系以外的公民、组织依法对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是否依法行使行政职权和是否遵纪守法所进行的监督。
行政法制监督的构成
行政法制监督由主体、对象和内容三部分构成。
行政法制监督的主体是指依法对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是否依法行使行政职权和是否遵纪守法进行监督的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上级行政机关、专门行政监督机关以及国家机关体系以外的公民、组织。
行政法制监督的对象是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
行政法制监督的内容是监督行政主体是否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以及国家公务员和被授权组织中的工作人员是否遵纪守法。
㈣ 行政法制监督主体的监督包括哪些内容
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 行政法制监督的主体行政法制监督的主体是指依法对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是否依法行使行政职权和是否遵纪守法进行监督的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上级行政机关、专门行政监督机关以及国家机关体系以外的公民、组织。 其次,弄清行政法制监督的内容。行政法制监督包括对各级政府制定各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监督,对各级政府及公务员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监督,对国家公务员是否守法、廉洁奉公进行监督。 第三,就可以分析行政法制监督的方式了。(一)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主体的监督是全面的,具有最高权威性的。其监督方式主要有: 1.法律监督; 2.工作监督; 3.人事监督。 (二)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
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包括审判机关的监督和检察机关的监督。 审判机关的监督主要是通过行政诉讼的方式进行。 检察机关的监督主要是通过查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案件的方式进行。 (三)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
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是指行政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和上级行政机关的监督。属于内部监督,有较大的监督范围。 行政监察机关主要是对国家公务员遵纪守法情况进行监督。 国家审计机关主要是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财政收支行为进行监督。 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负有领导和监督职责,主要是通过检查工作、受理复议申请等方式进行监督。 (四)国家机关体系以外的公民、组织的监督
公民、组织的监督主要是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或申诉、申请等方式进行。
㈤ 行政法制监督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行政法来制监督的概念】源也叫监督行政,是指依法享有监督权的国家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依法行政和正确行使行政职权所进行的监督。
【行政法制监督的主要特征】①行政法制监督主体的广泛性;②行政法制监督对象的特定性;③行政法制监督内容的全面性。
【行政法制监督的分类】是指依照不同标准对行政法制监督所作的划分。如依照监督机关的不同,可以将行政法制监督分为权力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与行政机关自身的监督;如依照监督机关与被监督机关的关系的不同,可以将行政法制监督分为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等。
㈥ 行政法制监督主体的监督包括哪些内容
(1)行政监察机关:行复政监制察机关主要是对国家公务员遵纪守法情况进行监督。
(2)、国家审计机关:国家审计机关主要是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财政收支行为进行监督。
(3)、上级行政机关: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活动负有领导和监督职责。
㈦ 行政法制监督与行政监督的区别与联系
狭义的行政监督是指行政机关内部上下级之间,以及专设的行政监察、审计专机关对行政机关属及其公务人员的监督。广义的行政监督泛指执政党、国家权利机关、司法机关和人民群众等多种社会力量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监督。
所谓监督行政,是指各类监督主体对行政主体及其公务员是否依法行政所实施的监督。两者主要区别在:
(1)监督的主体不同。行政监督的主体只能是行政主体,而监督行政的主体主要是行政主体以外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
(2 )监督的对象和客体不同。行政监督的对象是行政相对方,其客体是行政相对方的守法行为和执行行政决定、命令的情况等。而监督行政的对象是行政主体,其客体是行政主体及其公务员所实施的行为。
3 )两者的性质不同。行政监督是行政主体依照法定职能所实施的一种具有法律效力并影响行政相对方权利、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而监督行政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社会性,有的具有法律意义,有的不具有严格的法律意义。
㈧ 试述行政执法监督的重要意义
一、现阶段要加强执法监督、严格执法责任、改善行政执法,必须在坚持如下原则。
1、科学原则。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政改革和法制建设,必须特别注意坚持科学原则,这包括体制的选择、机构的设置、权力的分配、职能的划分、人员的配备、规范的确立、条件的创设、环境的改造、动力机制和制动机制的设计等,都必须按照现代科学管理和客观实际的要求办事,而不应局限于狭隘经验或为了追求政治轰动效果而违背科学在行政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上搞创新
2、程序原则。现代行政强调程序行政,程序保障是最有效的保障机制之一,
无论行政执法还是执法监督都必须注重程序规范的制订和遵守。因此,我国现阶段应当加快立法步伐,不断完善行政程序规范,并适时制定出专门的统一行政程序法典。
3、效能原则。现代行政管理要求高效率、高质量,否则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迅速发展、日益丰富的现实。因此,在改革和调整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机制时,应在公正的基础上着眼于提高其效率和保证其质量。
4、责任原则。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工作要实行责任制,严格落实责任追究。从制度上明确规定各项权力的行使和责任的承担,,责任必须具体落实到有关部门和人员的头上。如果执法者有违法、不当或失职行为造成损害后果,必须承担相应责任,如果监督者有违法处理、处理明显失当或拖延不处理等违法失职行为时,也必须承担相应责任。
二、完善监督机制、改善行政执法的建议
要加强执法监督、改善行政执法,尽快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行政法制建设要求的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的新机制,必须从观念、制度、队伍、政策、方法等方面进行规范。
1、从观念层面、制度层面、方法技术层面进行创新,努力在全社会树立现代行政法制观念。我国长期存在“重立法、轻执法、忽视监督”的现象,这极不利于实现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国家。我们应当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积极改善法制环境的过程中,努力深化普法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和实践,包括相对人对行政法律制度实施过程的主体性参与,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崇尚法治、依法办事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努力学法、守法、用法和护法的风尚,即形成新的法观念和法行为模式。
2、认真清理和明确某些行政执法机关的性质、职能、权限和责任。一些职能权责不明、相互扯皮不断的行政管理领域,应通过增加、取消、转移、合并等职能调整手段,尽快明确专职管理者及其权责,凡是不具有相应执法条件和权力的组织应一律退出该公共管理领域。
3、认真执行行政执法依据和程序公示制度。由于行政法律规范的面广量大,普通公民难以熟悉,这在具体的行政管理活动中往往形成许多弊端。因此必要按照民主化、规范化的原则,认真实行执法依据和程序公开制度,行政执法人员在作出行政行为前,必须将执法依据、理由和程序明确地告知相对人,行政执法机关也应以各种形式公开执法依据和程序规定,并为相对人免费提供有关的查询和咨询服务。
4、制定和完善关于行政执法程序方面的法律、法规,更有效地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行政程序规范不完备和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目前行政法制的一个重大缺陷。
5、进一步完善公民申诉制度。现行行政管理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失误和不尽人意之处也在所难免,而任何一种行政救济方式都有其局限性。因此,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管理民主化,更好地体现人民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要在坚持和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信访、公开电话、行政执法与监督机关负责人接待日等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拓展救济渠道和形式,努力实现各项公民申诉制度的系统化、规范化、简便化和高效化,以更好地弥补行政执法的失误和不足,切实保证行政执法行为合法、合理、合情。
6、大力提高公务员法律素质。采取多种措施促使行政执法人员不断更新法律知识和增强法制观念,使自身的执法水平和执法能力大大提高。
7、加大对行政执法人员犯罪的刑事制裁力度,这是一种强有力的责任机制。特别是对于行政执法机关中以权谋私、吃拿卡要、贪赃枉法者,不但应予以严肃的党纪政纪处分,且已触犯刑律者必须受到严厉的刑事制裁,以维护法纪的尊严和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