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民事诉讼法的定义

民事诉讼法的定义

发布时间: 2022-01-09 19:54:47

⑴ 法律的定义是什么

1、法是被提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的意志的体现;

2、法是由专国家制定或认属可的;

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

4、法的社会性。

拓展资料:

1、法律就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宪法、法律(就狭义而言)、法令、行政法规(新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条例、规章、判例、习惯法等各种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2、法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决定于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法的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

3、法律可划分为基本法律(如,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行政法商法、国际法等)和普通法律(如,商标法、文物保护法等)。

⑵ 民事诉讼法,证据的定义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新的证据"是指:
(一)一审专程序中的属新的证据包括: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后新发现的证据;当事人确因客观原因无法在举证期限内提供,经人民法院准许,在延长的期限内仍无法提供的证据;
(二)二审程序中的新的证据包括:一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申请人民法院调查取证未获准许,二审法院经审查认为应当准许并依当事人申请调取的证据。

⑶ 民法与民事诉讼法的区别

民法和民事诉讼法的区别如下:
1、定义区别
民法是实体法,民事诉讼法是程序法,这是二者最主要的区别。
民法属于实体法,所谓的实体法就是在民事中、生活中作为一个民事主体享有哪些权利,承担哪些义务。实体法主要规定的是具体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内容或者法律保护的具体情形。
民事诉讼法是程序法,所谓的程序法就是在民事纠纷案件中为了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或者行使,义务或者责任得以履行应该经过哪些程序。
2、适用的范围
民法是规定公民在日常生活中有那些义务和权利。
民事诉讼法则是规定公民通过怎样的手段、方法、程序去保障权利的实现、义务的履行。
3、适用对象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
民事诉讼法是调整诉讼活动的。
4、具体案例解读
比如关于合同的问题,《民法》规定什么样的合同是有效的,而《民事诉讼法》就是根据民法的相关规定通过法庭审理等手段,以判决等形式明确某一具体合同是否合法。
(3)民事诉讼法的定义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是中国对民事活动中一些共同性问题所作的法律规定,是民法体系中的一般法。1986年4月12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修订通过,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共9章,156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是以宪法为根据,结合我国民事审判工作的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1991年4月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已于2014年12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36次会议通过,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
目前版本为根据2017年6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决定》第三次修正。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⑷ 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1. 民事诉复讼法基本原则制

A. 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

B. 对外国实行同等原则和对等原则。

C. 法院调解自愿和合法原则。

D. 辩论原则。贯穿整个诉讼,实体和程序均可

E. 处分原则。当事人启动,实体和程序均可

F. 检查监督原则。仅对“审批活动进行监督”

G. 支持起诉原则。主体只能是“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 ”;个人不能成为支持起诉的主体

2. 民事诉讼基本制度

A. 合议制度。 3 人以上组成,选民和重大的特别程序用之

B. 回避制度。

C. 公开审批制度。国密、隐私、商密外,宣判一律公开

D. 两审终审。例外最高院、特别程序、督促、公示催告、破产

⑸ 什么是法律纠纷,法律纠纷的定义是什么

法律纠纷主要就是有关法律规定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其中又以民事纠纷为主。纠纷是当事人就具体的事由产生了误会或者一方刻意隐瞒事实,导致双方协商无果的情形。民事纠纷是作为平等民事主体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等就人身和财产关系等属于民法调整范围的法律关系发生的各种纠纷。如债权债务、合同担保、损害赔偿、婚姻继承收养等纠纷。合同纠纷,是指因合同的生效、解释、履行、变更、终止等行为而引起的合同当事人的所有争议。

⑹ 民事诉讼法问题

民事诉讼法律来关系,是指民事诉讼法律自、法规所调整的人民法院、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存在的以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为内容的具体社会关系。审判法律关系是一方必须为法院,这个你没有异议吧这个题目的本意在于考察审判法律关系,你不要想得太多了。

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关于勒索威胁的定义

敲诈勒索,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要公私财物的行为。
客观表现在依仗势力或抓住把柄,对当事人进行恐吓,用威胁手段或者要挟手段索取财物。

⑻ 民事诉讼法对利害关系人如何界定的

统合《民事诉讼法》相关条文,大体上可将民事诉讼中的“利害关系人”分为以下三类:其一,通常诉讼程序中的利害关系人。通常诉讼程序乃处理一般民事案件的步骤、次序或方法。该程序中的当事人与讼争案件的实体法律关系(利害关系)密切相关,如《民事诉讼法》第108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或者,当事人对诉争案件当事人双方争议的诉讼标的没有独立的请求权,但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可见,通常诉讼程序中的利害关系人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密切。其二,非讼程序中的利害关系人。非讼程序即指审理非讼案件所适用的程序,其目的在于形成、确认一定的私法秩序。因非讼案件大多不具有争讼性,故《民事诉讼法》没有以“直接利害关系”来限定非讼程序中的利害关系人。如《民事诉讼法》第93条规定:“利害关系人因情况紧急,不立即申请财产保全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可以在起诉前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财产保全措施。”《民事诉讼法》第166条规定:“公民下落不明满2年,利害关系人申请宣告其失踪的,向下落不明人住所地基层人民法院提出。”其三,执行程序中的利害关系人。执行程序的目的固然在于依法强制实现生效判决所载明的权利义务,但是,执行程序中也不能忽视对债权人及其他权利人的及时救济,以恢复、维护一定的司法秩序。对利害关系人作如上分类的理由是,通常诉讼程序、非讼程序、执行程序因其处理的对象不同,故在功能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具体而言,一般民事案件具有明显的争讼性、对抗性和私益性,因此,以处分原则和辩论原则为核心的通常诉讼程序所具有的实现当事人实体权益的功能较为明显;相比之下,非讼程序因其审理的对象不具有明显的争讼性和私益性,其确认、形成一定私法秩序的功能相对突显;执行程序似乎介于二者之间,其既要关注执行当事人的实体权利义务,又要关注案外第三人的利益,以恢复、维护一定的司法秩序。据此,对不同程序中的利害关系人分别进行考察,显然有助于剖析“利害关系人”在民事诉讼立法上的特点。供参考。

⑼ 什么是民事诉讼法所说的新证据

“新证据”的界定十分重要,因为只有新的证据可以不受举证时限的限制,可以在举证时限届满后,开庭中随时提出。民事诉讼法在两个条文中提到了“新证据”,即第125条和第179条。第125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可以在法庭上提出新的证据,第179条第1款第(1)项中规定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因此,必须对新证据加以明确,否则举证时限制度就失去了意义。
新发现的证据应当包括这样几种情形:
其一,举证时限届满后,才知道该证据的所在;
其二,虽然知道作为证据载体的材料的所在,并持有该证据材料,但并没有意识到其作为证明相关诉讼请求、主张的证据价值所在。“发现”本身就是当事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也许这样的理解有些宽泛,但举证时限制度基本目的主要在于防止因当事人的故意迟延。而不是使公正成为效率的牺牲品,因此不宜过于严格地理解所谓新发现的证据。应当注意,民事诉讼法第179条规定的“新证据”不包括这里所指的第二种情形。因为再审案件已经是经过审理的案件,就不存在开庭审理后,当事人仍然没有意识到某证据载体作为证据的价值。而且再审属于一种特殊程序,如果宽泛地来理解所谓新证据就极易导致判决的不稳定性。
二审程序中的新的证据包括:一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申请人民法院调查取证未获准许,二审法院经审查认为应当准许并依当事人申请调取的证据。这里的“新发现的证据”应当与上述同解。
民事诉讼法第179条规定的所谓“新证据”,是指原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这里“新发现的证据”,应当不包括上述第二种情形。

⑽ 请问民事诉讼法中的"诉讼担当"是什么意思希望解释一下,要这个词的定义!

所谓诉讼担当,是指法律明确规定第三人(非系争实体法律关系主体)为他人而以自己名义作为诉讼当事人提起诉讼和进行诉讼的制度。诉讼担当是对传统当事人适格理论的突破,传统的当事人适格理论认为,诉权主体必须拥有实体法权源,实体权益主体和诉权权益主体是统一的,两者不能分离,而诉讼担当则将两者分开,在法律规定的情形下,即使不是实体权利主体也可以基于诉的利益对他人的实体权利行使诉权,诉讼担当人的这种权利被称为法定的纠纷管理权。法定诉讼担当人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对他人的实体权利义务或者财产拥有管理权或处分权,如代位债权人、遗产管理人;二是对他人的实体权利义务或者财产不拥有管理权或处分权,如德、日、法、英等国公益诉讼中的检察官、美国反托拉斯诉讼中的司法部反托拉斯局委员会和股东派生诉讼中的股东等。{11}这类当事人以维护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而被赋予诉权资格。面对关联交易,股东的角色就是诉讼担当人,股东因此对关联交易享有诉权。诉讼担当理论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诉讼担当人的救济权的权源,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其实诉讼担当理论与第三种观点在股东救济权的权源的认识上并不矛盾,作为股东救济权权源的股东权也是体现一种局部的公共利益,只不过这种利益限于公司内部,而诉讼担当中的公共利益则指和向全社会罢了。

热点内容
律师可以探监 发布:2025-09-08 19:16:49 浏览:329
超道德价值 发布:2025-09-08 19:03:22 浏览:764
合同法第一百八十条 发布:2025-09-08 18:54:13 浏览:30
李澜律师 发布:2025-09-08 18:53:15 浏览:273
上海市静安区法律援助中心电话 发布:2025-09-08 18:45:45 浏览:968
云梦人民法院 发布:2025-09-08 18:32:53 浏览:276
合同影印件具备法律效力么 发布:2025-09-08 18:30:51 浏览:551
特朗普重新计票法院否决 发布:2025-09-08 18:18:19 浏览:347
小镇太法官 发布:2025-09-08 18:16:55 浏览:281
民法典与人民的关系 发布:2025-09-08 17:43:21 浏览: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