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法条全文分析
1、此案并不属于行政诉讼的可诉范围,某公司无权提起行政诉讼。
法律依据:我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解释》第一条第二项不属于受案范围”“(三)调解行为以及法律规定的仲裁行为。”
此处的仲裁是法定机构以中立身份按照法定程序对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纠纷作出有法律拘束力的裁决行为。“法律规定的仲裁行为”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所规定的仲裁,目前主要是劳动争议仲裁。
因此,案中的劳动保障局作出的《工伤认定结论通知书》的行政行为不属可诉范围。
2、《工伤认定办法》第十四条 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认为是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用人单位拒不举证的,劳动保
障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受伤害职工提供的证据依法作出工伤认定结论。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分析:(1)李某与公司虽然没签订劳动合同,但有实质上的劳动关系,因此应认定二者之间关系属于劳资关系。
(2)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因此本案争点应在,李某是否在上班途中。根据工伤认定办法,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为不认为是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因此,本案中,用人单位应向劳动保障局举证李某并不是在上班途中。估且不论在劳动保障局制作《工伤结论通知书》时,是否有通知用人单位举证。在后来用人单位向法院起诉,证明不是上班途中的两个理由,
(一)李某发生车祸的时间是早上6点30分,而其上班的时间应该是早上6点45分,其案发的地点到公司最少需要半个小时,按照公司的《考勤管理规定》即使没有车祸也是迟到的;(二)车上载着其妻子,因此无法判断李某是在上班的途中,很有可能是送其妻子到某处。
这两个理由只是用人单位的猜测,并不充分,并不能因为载着其妻子,和可能迟到,就推定李某并不在上班途中。
而且根据民法中的公平责任原则和衡平原则,判定应向有利于雇员的一方。
因此,李某应属于工伤。
2. 行政法案例分析
问题1:一般程序(数额大)问题2:1,一般程序,是两人执法,处罚决定书,还有笔录等用来证明事实。行政诉讼是举证责任倒置,由被告行政机关证明自己行政行为的合法性。2单就本案来看,适用简易程序是错误的,无法反驳。3,3000元不能当场收缴这是违法的,也不能反驳。王某承认赌博的询问笔录如果系合法取得应选,这可以证明被告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问题3你拒绝说明身份和住所而收缴罚款这不会导致收缴罚款。罚款是对你聚众赌博这个行为做出的行政处罚,且3000元依据治安处罚法是不能被当场收缴的。
3. 行政法案例分析求助
我认为属于行政诉讼范围。《行政诉讼法解释》第1条第1款:“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不服,依法提起诉讼的,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本案中,城建局是行政机关,城建局企业处撤销厂长职务的行为应该属于行政行为,而且也不存在行政诉讼排除受理的范围,所以本案应该可以进入行政诉讼。至于谁有原告资格,《行政诉讼法解释》第12条,“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该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所以从理论上讲,该厂的每个职工和职工代表大会都是有诉权的。
4. 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案例分析
【参考答案】
答:该市治理交通秩序新举措不合法且不合理。理由如下:
一、从合法性看,该市的新举措不合法 ,违反了依法行政原则。
依法行政原则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法律优越,即禁止行政机关违反现行有效的法律;二是法律保留,即行政机关活动应当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为前提和基础。
(1)从法律优越角度看,该市治理交通秩序新举措导致了多处公民的私权利遭到侵犯,比如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也就是说,该市治理交通秩序新举措违反了现行民事法律。法典是保障人民权利的圣经,正是由于该市没有严格依法行政,才导致了公民权利遭到了侵犯。
(2)从法律保留角度看,交通管理部门行政职权必须有法律的依据,不能采取法律没有规定的手段。根据我国现行法,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并且只能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国务院制定的有关交通管理条例进行交通管理,而不能另辟蹊径。没有法律依据的所谓新举错,是违背依法行政原则的。
二、从合理性看,该市的新举措不合理,违背了行政合理原则
(1)行政合理原则要求行政决定应当具有一个有正常理智的普通人所能达到的合理和适当,并且能够符合科学公理和社会公德。该市治理交通秩序新举措造成了社会各方面的矛盾,谈不上科学合理,且这项举错导致了部分公民社会公德的沦丧!
(2)行政合理原则要求行政裁量决定符合并体现法律对裁量权限的授权目的,不得以形式合法背离立法的实质要求。该市治理交通秩序新举措似乎实现了管好交通的目的,但实际上违背了法律对于管好交通的最终目的——保持正常的社会秩序,维持社会稳定。
(3)行政合理原则要求行政裁量决定建立于对相关因素的正当考虑之上,不得考虑不相关的因素。行政行为作出时涉及到多种因素,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决定时,应当全面考虑行为所涉及到或者影响到的因素。该市治理交通秩序新举措很明显没有考虑到这一措施可能带来社会副面影响。
(4)行政合理原则要求行政裁量决定应当符合行政法的正当程序和最一般法律正义要求。机动车辆违章行驶、停放的证据材料应当由交通管理部门根据法律、法规规定程序收集,并使用;制止违反交通管理的行为而采取的措施必须与其违法行为相关,而不能影响到与该违法行为无直接关联的名誉权(因为违章照片、录像资料在当地电视台播出)。
三、没有依法行政,就没有依法治国。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行政机关都要把依法行政作为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基本途径。只有把依法行政纳入到日常具体工作中去,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不是一个原则性的口号,不能仅仅停留在宪法中,必须落实具体到依法行政实践当中去。只有如此,才能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宏伟目标。(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5. 关于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一条案例分析,请高手赐教!
人民法院应受理赵某不服海关处罚的起诉,而不应受理赵某以其所在的机关为被告不服行政专处分的属起诉。因为俺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行政诉讼受理不服具体行政行为包括行政处罚的纠纷,但不受理包括行政处分在内的内部行政行为引起的纠纷。
6. 求行政法法条全文!word文档或者txt格式都行,我要打印!谢谢~~
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字数太多,这里放不下,给你链接可以回免费下载。答
http://wenku..com/link?url=jAk83GWmgo_pIRSC1C___KJ6LZx5O3a
7. 用行政法的原则分析案件!大家帮忙哈!
本案涉及何种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合理行政原则
该原则内容的内涵是什么 ?
合理行政原则,即行政机关做出的行政行为内容要客观、适度、符合理性。合理行政原则作为一项普遍适用的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其具体要求是:(1)行政行为的动因应符合行政目的;(2)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之上;(3)行政行为的内容应客观、
适度、合乎情理。这三点具体要求反映着合理行政原则的内涵。
8. 如何用行政许可的法理和实定法两方面来分析车牌拍卖制度是否合法(行政法的题目,小弟不才,请教各位高手)
轿车车牌能否拍卖?拍卖是否违法?这是对车牌拍卖制度最大的质疑。其答案是拍卖违法。如果说车牌限量违法但其存在一定合理性的话,车牌拍卖却是既违法,也不合乎情理。首先,车牌拍卖违反法律的规定。从《交通安全法》和《行政许可法》的规定看,车牌登记除工本费外,不允许其它收费。以竞标的方式收费,直接与法律的规定不符。其次,车牌拍卖违反了比例原则。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则强调行政手段要和其实现的行政目的成比例。公法领域的拍卖是为了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显然与减少交通拥堵的目的不相一致。对汽车总量控制,可以采取顺序的方式或随机抽取的方式发放牌照,并不必然需要拍卖。相反,拍卖带来的昂贵的车牌价格使得许多购车人异地登记,反而不利于汽车限量目标的实现。正如南方周末的报道所说,车牌拍卖药不对症。再次,车牌拍卖侵害了市民的平等权。驾车通行权是公民自由权的组成部分,公民不论贫富,都平等享有,即使因为公共利益的需要必须加以限制,也要以平等的方式,不应附加金钱标准。上牌竞标意味着谁有钱谁中标,结果驾车通行成了富人的特权,市民的平等权受到侵害。第四,车牌拍卖影响汽车市场的公平竞争。拍卖的结果是中低档轿车被赶出了上海的市场。因为中低档车的消费附加费与车价比远高于高档车,限制了市民对中低档车的消费。在一定程度上,车牌拍卖是对汽车市场设置的地方壁垒。
还有:
1拍卖合法吗?政府得钱有根据吗?
从理论上说,每个人都有开车的权利;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有责任为每一名想开车的人实现开车的愿望创造条件。不过,如果我们正视一些城市面临的交通、环境等压力,那么,我们应该承认,对这些城市而言,不得已而为之的限制又是必要的——谁都买车,谁都开车,结果只能是谁也走不动。
然而,限制的必要性,并不意味着拍卖牌照的合法性。从理论上说,政府是由纳税人供养的社会管理者,发放汽车牌照是其行使社会管理职能的具体方式之一,这不仅是它的权力,也是它的义务。这决定了政府发放牌照的行为,应该是无偿的,政府没有也不应该有利益在其中。
来看看法律是怎么规定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条规定:“申请机动车登记,应当提交以下证明、凭证:(一)机动车所有人的身份证明;(二)机动车来历证明;(三)机动车整车出厂合格证明或者进口机动车进口凭证;(四)车辆购置税的完税证明或者免税凭证;(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在机动车登记时提交的其他证明、凭证。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完成机动车登记审查工作,对符合前款规定条件的,应当发放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和行驶证;对不符合前款规定条件的,应当向申请人说明不予登记的理由。”
不避口罗嗦之嫌,全文引用法条,是想让读者看到,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只要车主提交了法律规定的证明和凭证,颁发车牌就不仅是有关部门的权力,也是它的义务。竞拍成功并缴纳不菲的车牌费后才能上牌,并非出自法律规定,而是上海市在法律规定之外给车主设定的义务。
有人提出,“(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在机动车登记时提交的其他证明、凭证”是一个兜底条款,上海市可以据此将竞拍成功作为上牌照的前提。这种理解是错误的。笔者没有搜索到拍卖政策出自哪一个规范性文件,不知道其具体制定者是谁。如果规范制定者是当地人大,那它就是地方性法规;如果规范制定者是政府甚或政府某个部门,它充其量是政府规章。也就是说,规定车主必须竞拍成功才能上车牌的规范性文件,不可能是“法律、行政法规”。
可见,“想上牌去竞拍”是地方在法律之外给车主附加的义务。因为和法律冲突,附加义务是无效的。
既然拍卖车牌,为车主设定法律之外的附加义务是违法的,那么,有关部门让车主出钱,并将钱装入自己口袋,也就没有了合法根据。在法律上,这笔钱只能是不当得利。
希望对你有帮助~~
9. 行政法案列分析1
1.属于具体行政行为。该市政府的通告只是针对四家屠宰场的,而不是针对所管辖区域的所有个人 组织。而且政府的通告直接确定“只给甲发放定点标志牌”。可以认定是具体的行政行为。
2.以市政府为被告。具体行政行为是市政府所作出。
3.乙、丙、丁是否有权提起行政诉讼。根据法律规定属于行政诉讼的范围,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法律规定自主经营权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4.颁发定点屠宰标志牌属于行政许可行为。 工商局、卫生局可以据此吊销乙、丙的执照许可证。因为行政行为在未经法定程序变更 撤销 废止任何个人 组织不得否认其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