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外人员聘用合同适用劳动法
① 劳动法适用机关单位的聘用人员吗
如果是带国家行政编制的机关工作人员,依照公务员法执行。如果是与机关单位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劳动法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② 编外人员是临时工,适用劳动法。没有规定录用临时工必须招考的这句话对吗
1、这句话是不对的,因为2014年7月1日起施行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第三章“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中有明确条款阐明招聘的条件与程序。
2、目前法律意义上没有正式工和临时工,只有劳动合同的签订形式和内容,因此临时工也是正常建立劳动关系的个体,应该按照程序予以考核或考察上岗。
3、编制只是单位对组织架构的一个数据信息,编外或编内人员,只要建立劳动关系都适用于劳动法。
③ 事业单位的人员,是否适用《劳动合同法》
事业单位适用劳动复合同法制,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如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其录用工作人员是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不适用劳动合同法。一种是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这类事业单位与职工签订的是劳动合同,适用劳动合同的规定。还有一种事业单位如医院、学校、科研机构等,有的劳动者与单位签订的是劳动合同,签订劳动合同的,就要按照劳动合同的规定执行;有的劳动者与单位签订的是聘用合同,签订聘用合同的,就要按照劳动合同法第九十六条的规定,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另有规定的,就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没有特别规定的,也要按照本法执行。
④ 事业单位聘用合同适用于劳动法吗
合同拟订就是依据劳动法的,违反了劳动法就是无效合同,法律上不承认。所以单位聘用合同适用劳动法。
⑤ 请问不是事业单位在编人员,签订聘用合同有效不签的聘用合同受劳动合同法的保护不
试用期应当签订试用期合同
不是事业单位在编人员,签订聘用合同也是有效的,受法律保护
申请劳动仲裁,要求补偿
⑥ 聘用协议受劳动法保护么
劳动合同法第复二条规定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所以说:事业单位不适用劳动法,是合同法和民法所调整,劳动合同法是调解纠纷的参考和补充.
⑦ 劳动法对机关单位的编外人员又何保障
要先了解合同法的前提,什么是合同法,如果抛开合同,那就不是合同法了,所以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劳动报酬首先看劳动合同的约定,以约定为准,约定不明确,引发争议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重新协商。所以劳动合同法并不强制同工同酬,只是先看你的合同有没有明确报酬方面的约定,如果有,那么就不适合同工同酬。
在没有合同,或者合同约定不确切的情况下:那么
首先,这涉及了很多人,比如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的劳务派遣的用工形式,包括村官、合同制人员。本次修订的主要目的是规范劳务派遣。并且,无论是修订前的劳动合同法,还是修订后的劳动合同法,被派遣劳动者都享有同工同酬的权利。貌似95年就说要同工同酬了。而7月1日施行的是《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实施办法》,对《劳动合同法》中关于劳务派遣做了相应的修改和补充。而《劳动合同法》本身并没有修改。而非网上说的新合同法,你去查一查人社部公布的法律,压根就没有新合同法,只有《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实施办法》。
另一个方面看,就正式人员来说,不同的正式人员待遇也是不同,要做到临时、合同、正式都一致,这个太难。而修改也说要符合几种情况,比如岗位一致,那么什么叫岗位一致呢,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修改既没说也没有规定,所以可操作性太大,各地政府都会有自己的解释。
待遇工资提高是与你们当地的工资标准和单位的工资标准挂钩的,只要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法律都不会禁止。你是否认可这个工资那是你自身的问题,法律并不干涉。您所提到的对编外人员等的工资待遇不会因法律的修订而有所变化,是否提高还要看用人单位的薪资制度。因为你签订了合同,你看过合同没,如果合同里写明了服从报酬的安排,你再怎么同工同酬也没用啊,因为合同本身是你签的,是你认可的,认可了,就是放弃了同工同酬的权利了。
劳动法也提到要使得劳务派遣保持一定比例,不能超过正式人员的百分之几,也就是说合同制人员数量要比正式人员少的多,而这个比例由国务院定,也不知道这是福还是货。听说一些地方在裁员以规避合同法。
综合来说,这个修改应当是对那些不交保险剥削人民的企业来说冲击大,因为合同法指向的正式工指的就是合同工(在企业合同工就是正式工),而与之相对的是劳务派遣工,说要同工同酬指的是合同工和劳务派遣工。因为法律上合同工和劳务派遣工的区别在于,劳务派遣工不需要交保险,使得很多企业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以减少成本。
对于企业来说,也是有应付的办法,比如不断的转换派遣人员或者修改姓名等等,这个其实操作性太强。你看,从95年就开始说同工同酬了,为什么到现在依然做不到,就是因为情况太为复杂,各方面的漏洞太大,又有各式各样的上位法,所以基本上特别难。
有些地方的操作是,把同酬理解为基本工资相同,你在事业单位,应该知道编制人员有薪级工资、提租补贴、岗位工资,那么有些地方就可以理解为同酬是和岗位工资一致,因为薪级工资涉及职称评定,有职称才有薪级工资,那么编外人员是没有职称的,这部分就没钱了,再加上提租补贴,基本上岗位工资才3种工资总和的三分之一,三下五除二就变成了你现在的工资。所以可操作性太大,理解性可以是多种,因为同工同酬是规定同一岗位的待遇相同,那么就能理解为岗位工资一致,所以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同一个地区,不同单位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我才说基本上不会影响到事业单位、政府机关。
⑧ 政府部门的合同工适用于新劳动法里面的劳务派遣临时工吗
目前我国存在用工的制度:1,职工。这一类属于老一辈的称呼,目前已经没有新进职工了。所谓的职工,是指劳动法实施以前已经在国有企业取得正式用工资格的人员。2,合同工。目前主要的全日制用工方式,只要用人单位全日制用工,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必须与员工签订合同。3,公务员及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编制人员。属于国家/地方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用人,一般参照公务员法。4,灵活就业人员。即从事非全日制用工,每天在同一家用人单位或雇主那工作不超过4小时的工作,这种情况一般按天或者小时计算工资,用人单位或雇主可以不签合同,不交保险。关于待遇问题:目前,在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里,由于编制问题,编内人员由财政拨付,编外合同制人员由单位支付,所以待遇存在差别。但因为在编人员一般是参照公务员法,而编外人员参照劳动合同法,所以即便待遇天差地别,也属于法律规定的范畴。另外,原国企职工目前依然在职的,和新进的合同制员工,根据劳动合同法同工同酬原则,理论上待遇应当相当。但是有些地方依然有差异:1,工龄工资。这一块是法律允许的。有的单位工龄工资很高,一年工龄折算到每个月达到70-80,一个工作20年的老职工和一个新进员工,同岗待遇差上千块的最大差异在这边。2,岗位不同。也就是说,厂长和工人待遇肯定有差异。以上的差距属于合法差距,但目前,一些单位利用劳务代理方式,采取差别用工,属于打法律擦边球。如某大型移动通信运营商,用工采取差别待遇:同一个部门,部分岗位设为本企业用工,部分岗位一律设为劳务用工。由于用工主体发生了变化,所以即便企业给本企业雇工和劳务工待遇差别巨大,因为所属单位不同(一个是企业合同工,一个是劳务公司合同工),即便依照劳动合同法同工同酬投诉也无法胜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