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第36条
Ⅰ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
第六十五条 人民来法院、人民检源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第六十六条 公安机关要求逮捕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应当写出提请批准逮捕书,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必要的时候,人民检察院可以派人参加公安机关对于重大案件的讨论。
Ⅱ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六条第一项
第一百三十六条:进行搜查,必须向被搜查人出示搜查证。在执行逮捕、拘留的时候,遇有紧急情况,不另用搜查证也可以进行搜查。
Ⅲ 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八十条
处罚:刑法307条:犯本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司法工作人员犯本罪的内,从重处罚。
《中华人民容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34条第3款规定,凡是伪造证据的,无论属于何方,必须受法律追究;第36条规定,法庭查明证人有意作伪证或者隐匿罪证时,应当依法处理;第68条和第115条均规定,询问证人,应当告知他应当如实地提供证据、证言和有意作伪证或者隐匿罪证要负法律责任;第41条规定,公安机关对于罪该逮捕的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如果有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可能的,可以先行拘留。
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
Ⅳ 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是什么 刑法第三十六条第一款是什
《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袭》第七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六条第一款:
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
Ⅳ 《刑诉法解释》第36条是怎么写的
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为其指定辩护;(1)盲聋哑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2)开庭审理时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3)可能被判处死刑的人。
Ⅵ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六条进行搜查必须向被搜查人出示
标准答案:出示搜查证。
法律规定: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八条
进行搜查,必须向专被搜查人出示搜查证。
在执行逮捕属、拘留的时候,遇有紧急情况,不另用搜查证也可以进行搜查。
如何理解:一般情况下,必须出示搜查证才能搜查,紧急情况下,可以不出示搜查证进行搜查,搜查完毕后再补办搜查证。实务当中,搜查后再办搜查证的并不少见。
希望采纳,如有疑问,可以补充,或者私信,我会为你详细解答。
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第二百六十七条规定
抄《刑事诉讼法》第三十四条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本人及其近亲属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盲、聋、哑人,或者是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死刑,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七条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Ⅷ 为什么说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第36条并无不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二次审议稿)》第36条(以下简称“草案第36条”)对刑法第三百零九条“扰乱法庭秩序罪”作了修改,在律师界乃至法律界引发较大的争议。
原条文:
第三百零九条 聚众哄闹、冲击法庭,或者殴打司法工作人员,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草案第36条:
有下列扰乱法庭秩序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一)聚众哄闹、冲击法庭的;
(二)殴打司法工作人员或者诉讼参与人的;
(三)侮辱、诽谤、威胁司法工作人员或者诉讼参与人,不听法庭制止,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
(四)有其他扰乱法庭秩序行为,情节严重的。
草案第36条第1款及第2款,各界并无争议。惟增加的第3、4款在法律界引发较大的争议,特别是诸多律师存在顾虑,甚至认为该条系针对律师而设,纷纷建议暂缓修改或删除此两款。
笔者认为草案第36条第3、4款内容并无不妥,可资赞同,但确有必要做好解释、说明、宣导工作,以消弭律师界乃至法律界人士的顾虑。
具体理由如下:
一、草案第36条第3款内容,合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与三大诉讼法律的规定相呼应、衔接,并无不妥,可资赞同
(一)法庭权威不容藐视、不容蔑视,《决定》明确提出:完善惩戒妨碍司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拒不执行生效裁判和决定、藐视法庭权威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规定。
(二)现行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2年修正)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2年修正)均就侮辱、诽谤、威胁司法工作人员或者诉讼参与人,严重扰乱法庭秩序,构成犯罪须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2014年修正)虽未如此明确规定,但亦可作同样理解,因此,草案第36条增设第3款,诚有必要,无可指摘,不增设,反而使得诉讼法律的规定无法有效实施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10条【对妨害法庭秩序的强制措施】第3款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对哄闹、冲击法庭,侮辱、诽谤、威胁、殴打审判人员,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较轻的,予以罚款、拘留。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94条【违反法庭秩序的处理】第2款明确规定:对聚众哄闹、冲击法庭或者侮辱、诽谤、威胁、殴打司法工作人员或者诉讼参与人,严重扰乱法庭秩序,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59条明确规定: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训诫、责令具结悔过或者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十五日以下的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六)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阻碍人民法院工作人员执行职务,或者以哄闹、冲击法庭等方法扰乱人民法院工作秩序的;
……
(三)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第10条第3款即已明确规定:对哄闹、冲击法庭,侮辱、诽谤、威胁、殴打审判人员等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较轻的,予以罚款、拘留。
二、草案第36条第4款是“避免挂一漏万的规定”,无须做过分的联想和解读
草案第36条第4款“有其他扰乱法庭秩序行为,情节严重的”,该等条款,属于兜底条款,是“避免挂一漏万的规定”。
应当看到,在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兜底条款为数不菲,因此,从立法技术层面而言,个人以为草案第36条第4款亦无可非议,无须做过分的联想和解读。
三、从草案第36条第3、4款字面文义来看,显然难以得出针对律师此一特定群体而设的结论
四、律师要做守法楷模,遵守法庭规则,维护法庭秩序;即便履行辩护代理职责,也不得实施 “侮辱、诽谤、威胁”行为,严重扰乱法庭秩序
一方面,律师在法庭上,在法治框架内,用法言法语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即便言行较真、执着(“死磕”),也无可指摘,因为律师执业的首要职责就是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法庭在任何时候都应当得到尊重,且首先要获得法律人的尊重”。律师负有“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使命,这一使命与法庭审判活动的目标和宗旨是一致的,因此,维护法律尊严、尊重法律权威是律师职业应有之义,律师应当是法律的拥护者和践行者,须严格依法履行辩护代理职责,遵守诉讼法律以及最高人民法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等相关规定,遵守诉讼规则,遵守法庭规则和法庭纪律,维护法庭秩序。实施 “侮辱、诽谤、威胁”行为,扰乱法庭秩序,干扰诉讼活动的正常进行,不仅损害国家法律的尊严和权威,而且与律师的职业使命相背离,有损律师的职业形象。
需要强调的是,现行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2012年修正)(以下简称“《律师法》”)第49条即明确规定律师“扰乱法庭、仲裁庭秩序,干扰诉讼、仲裁活动的正常进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律师法》第37条第1、2款明确规定:律师在执业活动中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律师在法庭上发表的代理、辩护意见不受法律追究。但是,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恶意诽谤他人、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言论除外。其中,“律师在法庭上发表的代理、辩护意见不受法律追究”,即是参酌国际惯例所规定的律师“庭审中言论责任豁免权”,惟这并不意味着律师在法庭上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庭审中言论责任豁免权”有一定的限制,有些言论,如危害国家安全、恶意诽谤他人、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言论,即不享有豁免权。
五、律师队伍已经成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力量。法院、检察院等应尊重和支持律师依法履行职责, 切实保障律师各项执业权利,落实律师在庭审中发问、质证、辩论等诉讼权利,建立健全对侵犯律师执业权利的救济机制
审判实务中,辩审冲突不断加剧,法官把律师赶出法庭时有耳闻,律师依法履行职责遭遇阻碍的情形不时发生,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诸多律师因此对草案第36条第3、4款内容存在疑虑,纷纷提出修改完善意见,此无可厚非,应予理解。
(一)有必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的修法“说明”中,对草案第36条作出必要的解释、说明,以消弭律师界乃至法律界人士的顾虑。
(二)及时厘定“扰乱法庭秩序罪”的判断标准,对“侮辱”、“诽谤”、“威胁”(特别是“威胁”)等用语之涵义尽可能作出明确的诠释,从行为主体、行为时间、行为人主观、行为后果等方面严格厘定“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判断标准,以厘清罪与非罪的界限,且不论对律师抑或其他人,严格适用,慎重适用,以防止该罪名被滥用,以免律师的顾虑一语成谶。
(三)倘若草案第36条最终获得通过,有必要依照《律师法》第36条之规定,切实保障律师的辩论权和辩护权,依照《律师法》第37条之规定,切实保障律师人身权和庭审中言论责任豁免权,从而保障律师充分履行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的职责,在法庭上得以大胆陈述代理或辩护意见而不必担心会因此受到侵权、诽谤、伪证、包庇等民事或刑事责任追究,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法院庭审的功能,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他诉讼委托人的合法权益,达到维护司法公正的目的。
另一方面,有必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第37条第2款条文中“恶意诽谤他人、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言论”作出较为明确的诠释,以厘清律师“恶意诽谤他人、严重扰乱法庭秩序”之言论的边界,协助厘清“扰乱法庭秩序罪”之罪与非罪的界限,竭力避免律师无端因法庭上之言论而入罪的情形发生。
(作者:邱兴亮 ,福建联合信实律师事务所)
Ⅸ 刑诉法修改对比有哪些
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五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刑事诉讼法》作如下修改:
1、修改第2条,内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任务为确保准确,及时的调查,了解犯罪事实,正确执行法律,惩治罪犯,保护无辜者免受刑事起诉,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打击犯罪行为,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重和保护人权,保护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民主权和其他权利,以确保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删除第二段。
2、将第20条修正为:“中级人民法院对下列一审刑事案件具有管辖权:“
(1)危害国家安全或恐怖主义活动的案件;”
(2)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死刑案件。
3、将第31条修正为:“本章中关于回避的规定适用于文员,翻译和鉴定人。”辩护人和检察官可以根据本章的规定要求逃避并申请重新审议。”
4、修正第33条的内容如下:“自调查机构首次审问以来,犯罪嫌疑人已受到讯问,或已采取强制措施。委托辩护人的权利;在调查过程中,只能委托律师作为辩护人。被告有权随时委托其抗辩人。 “侦查机关在第一次讯问犯罪嫌疑人或者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时,应当通知犯罪嫌疑人。委托辩护人的权利。人民检察院应当自收到案件材料移送之日起三日内。检察机关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并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之日起三日内告知被告人有权委托辩护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押期间请求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及时转达。“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押期间,其监护人或者封闭人。亲戚也可以充当代理辩护人。 “辩护人在接受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委托后,应立即通知办案机关。
5、修改第三十四条为:“如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由于经济困难或其他原因未能委托辩护人的, ,他或他的近亲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对于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人,法律援助机构应指定一名律师提供辩护。”如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是盲人,聋人或愚蠢的人或尚未完全丧失识别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未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定辩护人。律师。保卫他们。 “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可被判处无期徒刑或死刑。如果没有委托辩护人,则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定律师提供辩护。”
6、将第35条修正为:“辩护人的责任是根据事实和法律,就犯罪嫌疑人和被告的无罪,轻罪或减轻罪名或免除刑事责任,提交材料和意见。
7、在第36条中增加一条:“辩护律师可以在调查过程中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援助;代理投诉和指控;申请强制措施的变更;并向侦查机关学习有关嫌疑人的犯罪和案件的情况。 ,发表评论。“
8、将第36条更改为第2条,将第37条和第38条修改为:“第37条辩护律师可以与犯罪嫌疑人和在押的被告见面并进行沟通。其他辩护人也可以与犯罪嫌疑人和在押的被告人见面并进行沟通。 “如果辩护律师持有律师执业证书,律师事务所的证书和授权书或法律援助正式信件,以便与在押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见面,拘留中心应及时安排会议,最迟不得超过48小时。”在条款中增加了条款,修正本身是常见的,对于特定的修正和补充,请寻求对《刑事诉讼法》的修正。
法律依据:新《刑事诉讼法》
Ⅹ 刑事诉讼法二百三十六条第一款第三项具体是什么,我看见这条法律就3项,那第一款,我有点看不懂
《刑事诉来讼法》第二百三十六条源 (第一款)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不服第一审判决的上诉、抗诉案件,经过审理后,应当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原判决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的,应当裁定驳回上诉或者抗诉,维持原判;
(二)原判决认定事实没有错误,但适用法律有错误,或者量刑不当的,应当改判;
(三)原判决事实不清楚或者证据不足的,可以在查清事实后改判;也可以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
(第二款)原审人民法院对于依照前款第三项规定发回重新审判的案件作出判决后,被告人提出上诉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作出判决或者裁定,不得再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
括号内给你标注下,就能看懂了。“款”可以作为内容上的一层,但具体不会标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