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行政法的稳定性连续性

行政法的稳定性连续性

发布时间: 2022-02-09 10:12:52

行政法稳定吗

这个问题不知道叫人怎么回答,如果你问的是行政法具有稳定性吗,我会回答,是的,一般法律都具有稳定性,朝令夕改怎么行呢,是吧?

Ⅱ 问个关于行政法方面的问题

根据相关法理,这种情况属于"紧急避险”牺牲小的法益保护大的法益属于合法行为,因此,不应当受到行政处罚.

#################

这并不需要学法学都应当知道两者法益的大小,就算没有法学基础也应当区分两者的大小.较为谨慎的闯红灯属于对一种抽象秩序法益的违反,而急于生产的孕妇如果没有及时救治就可能是对一个具体的生命权或健康权的忽视.

一个是抽象法益,一个是具体法益,一个是生命健康法益,一个是秩序法益.当然是紧急避险

############

学法学不能教条主义,不能说自由法益就一定比秩序法益大。

在表层上,法益是一种利益或价值;在深层上,法益则是一种秩序或状态。“利益”、“价值”、“秩序”、“状态”四个概念在法益的内涵中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

就利益和价值的关系而言,它们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主体的需要和客体的有用性两者的关系中:从客体自身的角度看,客体有用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是客体自身的价值;从主体的角度看,主体需要被客体的有用性所满足是主体的一种利益。

利益和价值都是主观见至于客观的概念。当主体是特定的个体时,主体的需要更多的是主观性的,利益和价值的判断标准也因人而异;当主体是不特定的多数人时,主体的普遍需要相对稳定且更多地具有客观属性。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们的普遍需要不是凭空产生的,总是基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之上产生并受制于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

因此法律上所考虑的利益或价值基本上属于客观范畴,其判断标准存在于人们共同的信念之中,且带着民族传统文化和特定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深深烙印。

在表层上说法益是一种利益或价值其实是一回事,但鉴于法律是以人为本位,所以将法益直接限定为法所保护的利益简练明了。

就秩序和状态的关系而言,回避两个概念在哲学或社会学上的丰富内涵,且将秩序限定为具有法律意义的人类社会的秩序而不包括自然界的秩序,那么仅从一般意义上讲,我们说社会秩序是一种有序的社会存在状态,这种解释是无可厚非的,由此推论秩序是一种有序的状态也应当成立。

秩序和状态的联系在于;秩序表现为一定的状态,状态体现一定的秩序。

两者的区别在于:一般而言,状态更多地作为中性词使用,不含有任何的价值判断,也不表明存在之外的任何特征,只是对存在的客观陈述;而秩序则不然。秩序的有序性总是根据一定的规则形成的,并且表明了一种存在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秩序所赖以形成的规则本身,总是带着人的意识,或多或少地包含了人的价值判断。因此秩序也是带有价值判断色彩的。法律的保护对一种不稳定的无序的状态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因而在深层上,与其说法益是法所保护的一种状态,毋宁说是法所保护的一种秩序。

深层的秩序外化为表层的利益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利益主客体之间客体有用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有序状态,一种是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协调,互不侵犯的有序状态。对后一种秩序的破坏势必导致对前一种秩序的侵害。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律上没有无秩序的利益,也没有无利益的秩序。

另外,秩序本身的有序性、稳定性和连续性使人们获得预测的可能性,带来安全感,在此意义上秩序本身也是一种生活利益。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秩序与利益又是互为表里的,两者交融在一起,构成了法益的内容。

一般而言,当法益的主体是可特定化的个体(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时,法益的实质通常落实在“利益”概念上;而当法益的主体是非特定化的集体概念时,如社会或国家,其法益多表现为一种秩序,因而用秩序来说明其法益的内容更为直观。

然而并非所有的利益和秩序都可以称为法益,也不是只有经过实在法确认保护的利益和秩序才能称为法益。同“法”的“自然法”和“实在法”两种状态相对应,法益也有“应然”和“实然”两种状态。前者是应当为实在法所确认和保护的利益和秩序,后者是实在法已经确认和保护的利益和秩序。前者具有立法上的指导意义,应当为法学理论和立法实践所重视,后者具有司法解释的功能,应当为法律实务工作者所关注。

#############

楼上、楼下的几位法律同仁把自由、秩序、正义、利益作为先后顺序的法益,是对法理的教条理解,在很多情况下,自由并不一定大于秩序,最简单的就是违反秩序的行为人被剥夺人身自由,如果,教条的说自由法益大于秩序,那么,任何一个公民违反秩序法益都不能剥夺他们的自由法益。

法益的大小不能这样进行教条的理解,法益的冲突当然涉及法益的大小和优先性,但是,在具体某个行为中,法益的大小是相互渗透和影响的,具体实在的法益高于抽象的法益。

把谨慎的闯红灯的破坏抽象秩序法益的行为优先于具体的孕妇利益是荒谬的!

本案的情况,的士司机并没有危险驾驶危害具体的公共安全,如果的士司机为了救治孕妇危险驾驶撞死其他不特定人,那么,这种危害具体的公共安全的行为当然要进行惩罚。

反之,的士司机破坏的仅仅是抽象的秩序法益,拯救的是具体的孕妇的生命健康利益,当然属于紧急避险的合法行为。

Ⅲ 如何理解行政法规范的易变性

人多力量大->计划生育->二孩政策

Ⅳ 行政法特征下列属于行政法特征的是( ) A、行政法有统一的行政法典 B、行政法在内容上稳定性大 C、行政法

B 应该是稳定性大

Ⅳ 简述行政法的特点

行政法的特点:

行政法尚没有统一完整的实体行政法典,这是因为行政法涉及的社会领域十分广泛,内容纷繁丰富,行政关系复杂多变,因而难以制定一部全面而又完整的统一法典。

行政法散见于层次不同、名目繁多、种类不一、数量可观的各类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之中。

凡是涉及行政权力的规范性文件,均存在行政法规范。重要的综合性行政法律在我国和国外主要有:行政组织法、国家公务员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行政许可法、行政程序法、行政公开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

行政法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内容十分丰富:由于现代行政权力的急剧膨胀,其活动领域已不限于外交如国防、治安、税收等领域,而是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这就决定了各个领域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均需要行政法调整,现代行政法适用的领域更加广泛,内容也更加丰富。

行政法具有很强的变动性,与其他部门法由于社会生活和行政关系复杂多变,因而作为行政关系调节器的行政法律规范也具有较强的变动性,需要经常进行废、改、立。

(5)行政法的稳定性连续性扩展阅读:

现代国家,行政法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为它调整的主要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指向的乃是行政权力的规范与约束,在国家的变迁中承担着促使传统“行政国”向现代“法治国”转型的功能。就中国而言,依法治国的核心环节,在于如何实现对强大的政府权力的依法治理。

对庞大的行政组织系统进行有效的规制。不同于其他邦联制国家,我国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格局,需要一部统一的法律为行政组织提供行为指引,这便是制定“行政基本法”的国情背景。

传统观点认为,行政法很难生成一部统一的法典,因为生活中的行政关系太过广泛多样且稳定性低,很难以一部法典进行格式化规范。这样的理由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更有说服力,政府主导的改革不仅让社会始终处在不断转型之中。

也让政府的行政权力和治理方式处在变换之中,从而让制定统一行政法典的努力更显徒劳。这样的认知突出反映在改革开放之初的立法转向上,学者们一开始也试图勾勒出类似《民法通则》一样的行政法典框架,但随后的改革与治理实践使得这一探索困难重重。

Ⅵ 依法行政6个基本原则

法律知识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内容
来源:找法网
2020-11-03 19:25:33
阅读数:1856
导读
行政法并不是单指一部法律,而是各类法律、行政法规等规范性文件的一个合称,但是行政法拥有六个基本原则贯穿整个行政执法过程。因此接下来将由找法网小编为您介绍关于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内容及其相关方面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相应的问题。
一、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内容
行政法基本原则是指导和规范行政法的立法、执法以及指导规范行政行为的实施和行政争议的处理的基础性法则,是贯穿于行政法具体规范之中,同时又高于行政法具体规范体现行政法基本价值观念的准则。

(一)依法行政原则
依法行政原则,或称合法性原则,是各国行政法的共同理念或基本原则,其基本含义在于行政机关和其他行政公务组织必须依法行使行政权或者从事行政管理活动。

其要求为:职权法定(国家行政机关以及其他组织的行政职权,必须由法律予以规定或授予);法律优先(又称为消极的依法行政,行政活动均不得与民意代表机关制定的法律相抵触,即法律优先于行政);法律保留(又称积极的依法行政,具体是指行政机关的行为必须有明确的法律授权,法律无明文授权即无行政);

(二)行政合理性原则
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主体不仅应当在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范围内实施行政行为,而且要求行政行为要客观、适度,符合公平、正义等法律理性。

其要求为:比例原则(适当性--对行政行为的目的所作的要求,即行政行为的作出要适合于目的的实现,或者说不得与目的相悖离、必要性---为达成目的面对多种可能选择的手段,须尽可能采取对人民利益影响最轻微的手段、衡量性--又称狭义比例原则或平衡原则,指手段应按目的加以衡量);平等对待(行政主体应平等对待行政相对人;国家应平等对待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正当原则(系指行政主体在作出行政行为时,应当符合一般的道德标准与生活价值观。或者说,应当符合人们公认的“情理”标准。)

(三)程序正当原则

程序正当是指行政机关在作出影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益的决定,尤其是不利决定时,必须遵循正当、公开的程序。具体要求为:行政公开(行政过程公开透明也是预防行政主体恣意、滥权和腐败的有效手段);程序公正(在救济程序领域,程序公正的基本要求有两个:任何人不得做自己案件的法官;任何人在受到不利对待时应当给予其陈述和辩护的机会);公众参与(信息公开透明、充分保障公众的参与机会、给予当事人陈述与申辩的机会)

(四)诚信原则
诚实信用,基本内涵主要包括诚实守信和信赖保护两个方面。具体为:

1、诚实守信:

行政主体不得为了自身的利益、欺骗行政相对人,违反法律、法规、政策的初衷和目的。

政府在制定法律、政策、决定和作出承诺前,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复杂的情形,听取多方意见,在慎重考虑的基础上作出决定。

行政主体必须依法行政,不得任意反悔。

法治要求法律规范具有稳定性与连续性、可靠性与可预测性。

行政活动应具有真实性与确定性。行政主体作出行政活动,应出于真实的目的和意图,意思表示真实、准确,真实性不只适用于行政法律行为,也应包括行政事实行为,如咨询、信息提供等。虚假、错误的行政行为造成公民合法权益损害的,行政主体负有赔偿义务。

2、信赖保护

信赖保护原则指人民基于对国家公权力行使结果的合理信赖而有所规划或举措,由此而产生的信赖利益应受保护。

信赖前提:须有信赖基础、信赖表现以及信赖值得保护

具体要求:行政行为一经作出,非有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撤销、废止或改变,以保护行政相对人的既得利益和合理期待。

(五)高效便民原则
高效便民,是指行政机关应依法高效率、高效益地行使职权,最大程度地方便人民群众,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和实现行政管理的目标。

具体要求:

1、高效原则,即以最低成本在最短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成果。

2、便民原则:是指民众能够方便获得行政主体提供的公共服务。

(六)监督与救济原则
1、所谓监督原则,即监督行政的原则,是指有权国家机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或其他组织的行政活动有权进行监督与问责。基于“权责一致”和“有权力必有监督”的要求,监督原则主要包括监督与责任两个方面的内容。

监督主要表现为:

(1)自觉接受“他律”监督。

(2)加强行政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

责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行政机关有责任依法行使职权。

(2)对违法、不当行为及其他造成公民或组织权益损害的行为应当承担责任。

(3)问责。

2、救济原则

处于行政相对人地位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救济权利,主要包括申请行政复议权、提起行政诉讼权、要求赔偿权或补偿权以及救济过程中的相应权利等。这些救济权的行使及实现,在我国主要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与补偿等制度来保障。

Ⅶ 行政法有什么特点

行政法的特点:

行政法尚没有统一完整的实体行政法典,这是因为行政法涉及的社会领域十分广泛,内容纷繁丰富,行政关系复杂多变,因而难以制定一部全面而又完整的统一法典。

行政法散见于层次不同、名目繁多、种类不一、数量可观的各类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之中。

凡是涉及行政权力的规范性文件,均存在行政法规范。重要的综合性行政法律在我国和国外主要有:行政组织法、国家公务员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行政许可法、行政程序法、行政公开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

行政法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内容十分丰富:由于现代行政权力的急剧膨胀,其活动领域已不限于外交如国防、治安、税收等领域,而是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这就决定了各个领域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均需要行政法调整,现代行政法适用的领域更加广泛,内容也更加丰富。

行政法具有很强的变动性,与其他部门法由于社会生活和行政关系复杂多变,因而作为行政关系调节器的行政法律规范也具有较强的变动性,需要经常进行废、改、立。

(7)行政法的稳定性连续性扩展阅读:

现代国家,行政法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为它调整的主要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指向的乃是行政权力的规范与约束,在国家的变迁中承担着促使传统“行政国”向现代“法治国”转型的功能。就中国而言,依法治国的核心环节,在于如何实现对强大的政府权力的依法治理。

对庞大的行政组织系统进行有效的规制。不同于其他邦联制国家,我国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格局,需要一部统一的法律为行政组织提供行为指引,这便是制定“行政基本法”的国情背景。

传统观点认为,行政法很难生成一部统一的法典,因为生活中的行政关系太过广泛多样且稳定性低,很难以一部法典进行格式化规范。这样的理由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更有说服力,政府主导的改革不仅让社会始终处在不断转型之中。

也让政府的行政权力和治理方式处在变换之中,从而让制定统一行政法典的努力更显徒劳。这样的认知突出反映在改革开放之初的立法转向上,学者们一开始也试图勾勒出类似《民法通则》一样的行政法典框架,但随后的改革与治理实践使得这一探索困难重重。

Ⅷ 行政法具有稳定性吗

肯定有的,法律本身就具有稳定性
无论是什么法律

但是有些时候随之条件的变化
具体的情况也会有变化的

总体来说,变化不大
应该说是不影响其稳定性的

热点内容
王丽丽律师 发布:2025-08-22 05:52:50 浏览:58
收据不写日期具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8-22 05:28:08 浏览:350
香港国安法判案法官 发布:2025-08-22 05:25:55 浏览:154
免责声明有没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8-22 05:24:30 浏览:521
平坝法院地址 发布:2025-08-22 05:23:47 浏览:640
劳动法未到合同期 发布:2025-08-22 05:23:42 浏览:826
离婚能否申请法律援助 发布:2025-08-22 05:23:05 浏览:629
排队插队现象的法社会学分析 发布:2025-08-22 05:13:55 浏览:890
鹤岗市工农区人民法院 发布:2025-08-22 05:03:44 浏览:397
王宗旗律师 发布:2025-08-22 04:44:37 浏览: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