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刑事诉讼法不告不理

刑事诉讼法不告不理

发布时间: 2022-02-10 08:34:14

❶ 不告不理原则出自哪一法条

学界一般认为,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原则是处理法条竞合的最基本原则

不同法律间的法条竞合时,应严格适用特别法优先原则,同一法律的法条竟合时,可分为从属竞合和交叉竟合,前者适用特别法条优先原则,后者适用全面法优先原则,当特别法条、全面法条不能做到罚当其罪时,适用重法优先原则,法律如有特殊规定的,依规定。全面评价原则明显不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时,应允许适用重法优于轻法原则。

❷ 请问刑事案件"不起诉"和"不追究责任"有什么区别

1、法律责任不同。不起诉一般是由检察院决定的,但保留其责任。不追究责任就是此次事件不在跟你有任何关系。

2、应付责任不同。检察院不起诉不代表此次事件到此结束,可能会继续移交给公安机关处理。不追究责任就是此次事件结束。

按照中国刑事诉讼法,不追究刑事责任的包括: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其他法律,法令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凡符合上述情况之一者,已收案的不予立案:已立案的应予撤销;侦查终结的不予起诉。

(2)刑事诉讼法不告不理扩展阅读:

民事案件一般遵循不告不理的原则,即当事人不主动向国家司法机关请求,国家司法机关一般不介入干预当事人之间的纠纷。而刑事案件一般都有国家刑事司法机关主动介入,受害人或者群众报案、举报后,公安、检察机关即会介入侦查。

然后由检察院代表国家对被告人提起公诉,由法院作为法律的裁判者进行公正的审判从而达到制裁犯罪人和保护人民的刑法目的。

参考资料:网络-不追求刑事责任

❸ 为什么侵占罪不告不理

一、为什么侵占罪不告不理?
因为侵占罪是自诉类型的案件,只有当事人提出救济请求,人民法院才会启动救济程序。
二、侵占罪告诉形式在操作上存在弊端。
(1)亲属间的侵占案件,自诉人没有告诉。
对委托物的非法占有案件,存在被害人没有向人民法院提起自诉的现象。这类案件,被害人和被告人往往存在一定的信任关系,或是亲属、朋友,或是委托确定的人。该情况下,虽能确定具体的被告人,但是多数被害人碍于面子或者出于家庭伦理、人情等原因,不愿意提起刑事诉讼。当然被害人可以提起民事诉讼,行使返还请求权,请求侵占人返还不当得利。
对于亲属间发生的侵占,我国台湾地区刑法第324条规定“直系血亲、配偶或同财共居亲属之间犯侵占罪的,得免其刑;其他五亲等内血亲或三亲等内嫡亲之间犯侵占罪的,须告诉乃论” 。我国司法实践中也承认这一独特性。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四项规定:“偷拿自己家的财物或者近亲属的财物,一般可不按犯罪处理;对确有追究刑事责任必要的,处罚时也应与社会上作案的有所区别。” 既然盗窃罪亲属间作案可不追究刑事责任,那么根据举重以明轻的原则,亲属间的侵占罪不按照犯罪处理,被害人放弃自诉的权利也是可以理解的。
(2)被害人难以确定被告人。
根据法律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自诉案件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有适格的自诉人。(二)有明确的被告人、具体的诉讼请求。(三)属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自诉案件范围。(四)被害人有证据证明。(五)属于受诉人民法院管辖的。也就是说,自诉人想要提起自诉,就必须自行收集、满足上述五种条件。
就上述条件(二)来看,对于委托物的占有,被害人与被告人之间存在一定的委托关系,至少是可以明确确定被告人。但是遗忘物、埋藏物是自诉人非基于自愿而对财物脱离的占有,双方不认识,自诉人无法确定被告人,这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侦查手段。但由于自诉人自身能力受限,不享有侦查机关的特殊侦查手段和方式,向当地有关公安部门请求帮助的时,又因不属于其管辖范围而遭拒。同时法院对此类案件也不具有侦查犯罪行为的特殊手段,以致被害人因找不到被告人而无法提起自诉。
(3)被害人调查取证难。
1998年出台的《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4条明确排除了公安机关对自诉案件的管辖。而侵占罪成立的证据包括四方面:
一是被告人的自身信息证据。在埋藏物、遗忘物的情况下,公安机关不介入,被害人单凭自身的力量,很难查到被告人,当被告人都难以确定时,对方的身份、姓名、住址更不知该从何确定,当然也就难以进入诉讼程序。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86条、第188条的规定,即使被害人向法院告诉,法院也会以没有明确的被告人为由裁定驳回起诉。
二是财物被对方占用的证据。侵占罪案件的性质决定了被害人不能像侦查机关一样适用搜查、扣押、查封、询问等强制措施和侦查手段来获取相关证据,再加上自诉人缺乏侦破案件的专业技术条件,无法提供确实证据。而公安机关又没有管辖权,如果采取上述手段来侦查的话又缺乏法律依据来支撑,可能还会构成滥用职权罪。
三是自诉人与被告人所占用财物之间的所有或合法占有的物权关系之证据。这是侵占行为人产生交还义务的基础,而这种证据,有时很容易拿到,比如正好有人证可以证明或者被害人对财物的细节特征记忆清楚又或者是属于登记过的票证。但是对于钱财这样的种类物有时又很难证明和取得。
四是被告人拒不交还的证据。 侵占罪的定罪要求: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客观上有将委托物、遗忘物、埋藏物占为己有,拒不退还的行为。所以受害人还需要提供被告人已知权利人依法请求返还权利时无正当理由拒不交还的证据。这就需要被害人证明自己曾向被告人主张过权利。实践中,这一证据并不好取得。比如一个法律意识不太强的被害人通过电话主张权利,但是又没有录音保存,被告人为了逃避责任而矢口否认,那么被害人也就百口莫辩。
以上四个方面的证据如有一项不具备或者证明力不足的话,将会导致法院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驳回起诉,这样显然不利于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所以取证难是侵占罪自诉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4)证明财物数额达到立案标准难。
依照《刑法》第270条之规定,构成此罪的标准为“数额较大”,但是目前尚无统一对该罪“数额较大”的金额认定的司法解释。实践中,有的中、高级法院自己确立标准,有的比照其他定罪数额,导致司法的不统一。比如有的比照盗窃罪“数额较大”的标准,以500-2000元为起点,有的比照职务侵占罪的数额较大标准,以5000元-20000元为起点。同时还存在一种情况,如被告人侵占的是一台笔记本电脑,价格5000元左右,但是电脑里的数据可能涉及到商业秘密,其价值上万元,这就造成了被害人的损失远大于侵占的数额,此时,又该如何认定本案的侵占数额呢?是按电脑的价格定数额较大,还是按照其具备的价值定其他严重情节?目前,没有相关条文对此进行规定。所以说,自诉人要证明被侵占的财物是否达到了定罪起点无疑又是一个证明难点。
根据刑法的规定,侵占罪不告不理。在现实生活中,侵占行为的实施者是被侵占者的亲属,此时,为了不把邻里关系弄得很僵硬,权益受到侵害的主体不会向人民法院起诉,者无意不利于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故而我国立法需要增加必须告诉的规定。

❹ 刑事诉讼不告不理的条件

您好,刑事诉讼中不告不理的案件即由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向人民法院直接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轻微刑事案件,也就是刑事自诉案件。关于自诉案件(不告不理)的条件和范围,依据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包括下列案件:(一)告诉才处理的案件;(二)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三)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
另依据刑诉法的司法解释,其中,(一)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具体具体包括:⒈侮辱、诽谤案; ⒉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 ⒊虐待案; ⒋侵占案。(二)人民检察院没有提起公诉,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包括:⒈故意伤害案;⒉非法侵入住宅案;⒊侵犯通信自由案;⒋重婚案;⒌遗弃案;⒍生产、销售伪劣商品案;⒎侵犯知识产权案;(三)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且有证据证明曾经提出控告,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

❺ 刑事诉讼法中 不告不理原则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1、适用不告不理原则的案件是自诉案件,依据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条规定,自诉案件包括下列案件:

(一)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二)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

(三)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

2、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具体具体包括:

(1)侮辱、诽谤案;

(2)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

(3)虐待案;

(4)侵占案。

3、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包括:

(1)刑法第234条第1款规定的故意伤害案。通常这类案件被称为轻伤案。

(2)刑法第245条规定的非法侵入住宅案。

(3)刑法第252条规定的侵犯通信自由案。

(4)刑法第258条规定的重婚案。

(5)刑法第261条规定的遗弃案。

(6)刑法分则第3章第1节规定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案,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7)刑法分则第3章第7节规定的侵犯知识产权案,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除外。

(8)属于刑法分则第4章、第5章规定的,对被告人可能判处3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案件。

(5)刑事诉讼法不告不理扩展阅读:

1、刑事诉讼中不告不理的案件即由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向人民法院直接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轻微刑事案件,也就是刑事自诉案件。

2、不告不理原则是法院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作为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表现为法院审理民事纠纷的范围(诉讼内容与标的)由当事人确定,法院无权变更、撤销当事人的诉讼请求。

❻ 自诉案件 和 不告不理案件 的区别是啥

从法理的角度来讲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往往我们认为自诉案件指的是刑事案件中的属于自诉案件的部分,而不告不理案件,是相对于民法不告不理原则而言的,我们一般认为民事案件都属于不告不理案件。

❼ 刑法中不告不理是什么

不告不理:对未经起诉的事情法院不予受理的诉讼原则。

根据相关法条,纯粹的不告不理包括下列罪名: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条 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自诉案件包括:

(一)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1、侮辱、诽谤案(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的,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2、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刑法第二百五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

3、虐待案(刑法第二百六十条第一款规定的);

4、侵占案(刑法第二百七十条规定的)。

(7)刑事诉讼法不告不理扩展阅读:

我国现行不告不理原则理论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告不理原则会刺激人们做出违法侵权的行为。比如,权利人不知道自己被侵权时,当然也不会起诉侵权人。这样的话,只要行为人为侵权行为时,尽量不让权利人知道就可以了。这就会刺激人的侥幸心里,为侵权行为时尽量不让权利人知道。

(二)由于对不告不理原则的界定学界存在争议,界定的争议会导致司法适用中产生的争议,由此影响司法的公正性,使司法在人们心中的统一性和权威性打折扣。

如理论一致认为在一审中法院审理案件时,受不告不理原则的约束,不经当事人的告诉法院不得受理案件,并且在审理中也要受当事人提出的诉讼请求范围的约束,不得审理诉讼请求范围以外的问题。然而实践中二审法院在审理案件时通常不受这一原则的制约。

(三)不告不理在于保障当事人对于其民事权利的处分权,应充分体现当事人的意志,该原则在适用中会与其他一些法律规定事项相冲突。

❽ 诉讼法中的不告不理怎么理解

(一)不告不理是法律规定的“告诉才处理”的俗话,意思是说当你的合法权益内受到侵害容时,你要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要求执法机关依法保护你的合法权益后,执法机关才对你的请求进行受理处理。
反之,虽然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但是你没有请求执法机关处理的,就视为你已经放弃了维护你的合法权益的权利,执法机关就不予处理,就叫“不告不理”。
(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条 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自诉案件包括:
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1、侮辱、诽谤案(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的,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2、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刑法第二百五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
3、虐待案(刑法第二百六十条第一款规定的);
4、侵占案(刑法第二百七十条规定的)。

❾ 刑事诉讼法——名词辨析题

1刑事诉讼http://ke..com/view/424857.html?wtp=tt
刑事诉讼法http://ke..com/view/32303.html

刑事诉讼是指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侦查机关在当事人以及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被追诉者刑事责任问题的诉讼活动
诉讼法就是关于如何打官司方面的法律规定
2审查起诉http://ke..com/view/591244.htm
提起公诉http://ke..com/view/244674.htm
审查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和自行侦查终结的案件进行审查,依法决定是否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不起诉或者撤销案件的诉讼活动。
提起公诉,作为起诉的一种类型,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进行全面审查,对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嫌疑人提交人民法院进行审判的一项诉讼活动。
3弹劾式诉讼http://ke..com/view/377432.htm
纠问式诉讼http://ke..com/view/377431.htm

弹劾式诉讼又称“控诉式诉讼”。主要实行于奴隶制民主共和国和封建制初期一些国家的一种诉讼形式。

纠问式诉讼其对称为“控诉式诉讼”,又称“审问式诉讼”。发端于罗马帝国时期,盛行于中世纪后期欧洲大陆国家的君主专制时期和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社会。

❿ 《刑事诉讼法》第15条第6款的“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有哪些

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这与刑法的规定相呼应,目的是为了严格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不认为是犯罪的即不构成犯罪,当然不能追究刑事责任。

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刑法》规定,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经过5年;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经过10年;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15年;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20年。如果20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在追诉期限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3.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特赦是一种恩赦制度,是国家针对特殊的罪犯赦免其刑罚的制度,特赦令具有特别法的效力。经特赦令免除了刑罚的人,不再因同一犯罪事实而再次受到追究。

4.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我国刑法规定,侮辱罪、诽谤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虐待罪、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罪,告诉才处理,不告不理。被害人有权利决定对这几类犯罪行为是否追诉,国家不主动追诉。如果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没有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能主动进行审判,公安机关也不能主动进行侦查取证;如果自诉人在人民法院判决宣告前撤回告诉的,应当允许。即对此类犯罪,公安司法机关不得主动追究。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刑事诉讼追诉的对象,是刑事诉讼中最为重要的一类诉讼参与人。由于我国实行“罪责自负、罪不株连”的刑法原则,一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诉讼即告终止。

6.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免予追究刑事责任即一个人的行为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已构成了犯罪,但由于具有某些情节或者特殊情况,其他法律规定免除刑事责任的,也不予追究。

因此,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原则,在诉讼过程中是一个处处决定案件进程的标准和尺度。在立案审查时,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如果认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有以上六种情形之一的,就应作出不立案的决定;在侦查阶段发现的,侦查机关就应撤销案件;在审查起诉阶段发现的,检察机关就应作出不起诉决定;在审判阶段,人民法院如果认定属第一种情形的,应当作出无罪判决;属于其他五种情形的,应裁定终止审理,宣告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在司法实践中,实行具有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原则,可以保证国家追诉权统一、正确地实施,防止对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人错误地进行追究,从而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可以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

热点内容
电子商务法的法律责任有什么 发布:2025-08-22 01:54:08 浏览:253
上海居家养老服务条例 发布:2025-08-22 01:53:58 浏览:187
cctv12社会与法频道二维码 发布:2025-08-22 01:53:08 浏览:546
四治法治 发布:2025-08-22 01:48:56 浏览:70
准则条例选人用人 发布:2025-08-22 01:48:02 浏览:905
黑明星要付什么法律责任 发布:2025-08-22 01:35:54 浏览:5
司法局是干什么的地方 发布:2025-08-22 01:24:24 浏览:930
刑事诉讼法第82条内容 发布:2025-08-22 01:10:27 浏览:29
法律上负道德责任 发布:2025-08-22 01:10:26 浏览:513
法院罚金不交 发布:2025-08-22 01:01:12 浏览: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