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集体财产的刑事诉讼法
A. 有意破坏他人财产要拘留吗
故意破坏他人财产,情节较轻的,会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治安管理法》第二十三条 有下列侵犯公私财物行为之一,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可以单处或者并处二百元以下罚款:
(一)偷窃、骗取、抢夺少量公私财物的;
(二)哄抢国家、集体、个人财物的;
(三)敲诈勒索公私财物的;
(四)故意损坏公私财物的。
〈〈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刑法〉中的数额较大是5000元以上,此数额以下均适用〈治安管理法〉。
B. 刑事诉讼法第77条
第七十七条 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
事诉讼过专程中,有权提起附属带民事诉讼。
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
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人民法院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查封或者扣押被告人的财产。
C. 刑法全文 破坏财产罪应判几年
故意毁坏财物罪,是指故意毁灭或者损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D. 关于破坏公共财产的政策
根据《刑法》275条规定: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E. 火烧村集体财产判刑如何
火烧集体财产破坏公共财物属于违法行为,根据刑法判决。
F.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七条第三款
刑诉法第十三条全文:“人民法院审判案件,依照本法实行人民陪审员陪审的制度。”没有第三款的。你是找刑法、民事诉讼法吗?
G. 集体闹事损坏个人财产,属于什么性质(急!!!)
一、赔偿损失是“义务”,刑事案件是可以附带民事赔偿的。仅是损坏个人房屋就有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的嫌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数额较大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不过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情节较轻的,是一般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应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23条规定,“处15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可以单处或者并处二百元以下罚款。”同时按该条例第8条也有规定,“责令行为人赔偿损失”。
但本人认为本案似乎“可以”符合刑事案件的标准了!原因如下:
1.“8200元”是“可以”符合“数额较大”、“数额巨大”的情节的。但司法实践中标准有不确定性。
自1997年修正后的《刑法》实施以来,无论是《刑法》条文还是两高的司法解释,对故意毁坏财物罪立案标准均未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最主要的是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的“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各地的标准不一,增加了操作的困难。实践中,一般是采用盗窃罪的处理标准。
<最高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998.3.17)>第三条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如下:
(一)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五百元至二千元以上的,为“数额较大”。
(二)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五千元至二万元以上的,为“数额巨大”。
(三)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的,为“数额特别巨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分别确定本地区执行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
2.“聚众”是典型的严重情节。
《刑法》第九十七条 本法所称首要分子,是指在犯罪集团或者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
我国法律只有“聚众犯罪”和“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这两类犯罪才有“首恶”一说。
而且应该注意“聚众犯罪”还有触犯更多的罪名的可能,例如:
《刑法》第二百六十八条 聚众哄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对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刑法》第二百九十条 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对首要分子,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二、“抓捕”一词不是法律术语,难以评判确切是何种法律行为,本人估计可能是“刑事拘留”。
拘留的程序
公安机关办案人员认为需要拘留犯罪嫌疑人时,应填写《呈请拘留报告书》,注明有关情况和理由,经部门领导审核,由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签发《拘留证》。检察机关拘留犯罪嫌疑人时,应当由办案人员提出意见,部门负责人审核,由检察长决定,再送交公安机关执行;对于情况紧急来不及办理拘留手续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先行将犯罪嫌疑人带至公安机关,同时立即办理拘留手续。由于我国法律规定,拘留由公安机关执行。因此,对于人民检察院决定拘留犯罪嫌疑人的,应当由公安机关执行,必要时人民检察院可以协助公安机关执行。
公安机关执行拘留时,应持有县级以上公安机关签发的《拘留证》,向被拘留人出示,并宣布对其实行拘留。然后责令被拘留人在拘留证上签字、盖章或按捺指印。被拘留人拒绝签字、盖章或按捺指印的,执行人员应在拘留证上注明。
一般根据证据学的事实推定的适用惯例:“政府和社团的官员在执行公务时可以推定其行为是按常规方式进行的。” 所以在司法实践中,如无明显证据证明其执行公务行为非法,则会被认定其行为合法。
H. 非法侵占集体财产是什么罪
侵占集体财产罪,即职务侵占罪(刑法第271条),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
我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国有财物的,以贪污论。”
第二百七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已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从法条上可见,职务侵占罪在数额上,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而参照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解释,在数额较大上规定了"5000-20000元"的选择幅度,在数额巨大上,把10万元作为数额巨大的起点,而且各地区不同,具体的数额还会有差异。发达区数额较大的就是10万左右, 一般为2-3年有期徒刑.
I. 故意破坏他人财产经济达到多少构成犯罪
故意毁坏他人财产的经济数额达到五千元以上就可以进行立案追诉。
1、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第三十三条 [故意毁坏财物案(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造成公私财物损失五千元以上的;
(二)毁坏公私财物三次以上的;
(三)纠集三人以上公然毁坏公私财物的;
(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2、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 【故意毁坏财物罪】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9)破坏集体财产的刑事诉讼法扩展阅读:
相关地区法律的规定:
一、根据关于印发《关于本市办理部分刑事犯罪案件标准的意见》的通知【上海市人民检察院】【2008-06-24】沪检法[2008]143号
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故意毁坏财物罪
故意毁坏财物价值在5000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
故意毁坏财物价值在5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
二、根据《关于本市办理部分刑事犯罪案件标准的意见》(试行)【2000-10-25】【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上海市公安局上海市司法局】
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故意毁坏财物罪。
故意毁坏公私财物致直接经济损失5000元以上不满5万元,属于“数额较大”的起点标准。
故意毁坏公私财物致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以上,属于“数额巨大”的起点标准。
三、故意毁坏财物罪犯罪构成要件:
1、侵犯的客体,公私财物的所有权。犯罪对象可以是各种形式的公私财物,包括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动产、不动产等等。
但是,如果行为人所故意毁坏的是本法另有规定的某些特定财物,危害其他客体要件的,应按本法有关规定处理。
例如,破坏交通工具、交通设备、易燃易爆设备、广播电视、电信设施等危害公共安全的,按本法分则第2章有关罪名论处。
2、犯罪客观方面,表现毁灭或者损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1)毁灭,是指用焚烧、摔砸等方法使物品全部丧失其价值或使用价值。
(2)损坏,是指使物品部分丧失其价值或使用价值。毁坏公私财物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但是,如果行为人使用放火。
决水、投毒、爆炸等危险方法破坏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应当以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有关犯罪论处。
3、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4、犯罪主观方面为故意,犯罪目的不是非法获取财物而是将财物毁坏。这是侵犯财产罪中毁财型犯罪与其他贪利型犯罪的根本区别。
犯罪动机各种各样,一般是出于个人报复或妒嫉等心理。除本法特别规定的失火、过失决水、过失爆炸以及过失破坏交通工具。
交通设备、易燃易爆设备、广播电视、电信设施等犯罪需按有关条文追究刑事责任外,过失毁坏公私财物的,不构成犯罪,属于民事赔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