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法俗称官告民对吗
『壹』 行政机关可不可以作为行政诉讼的原告
行政机关事实应该可以作为行诉讼的原告。
『贰』 “民告官”适用的是行政诉讼法,那么“官告民”应适用什么法律求教!
主要看官复告民事件的起因,不制同的起因适用不同的法律类别。
最典型的官告民,是《刑事诉讼法》、公诉案件。
参见《刑事诉讼法》第三条:
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由人民检察院负责。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除法律特别规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这些权力。
其中还有一些单行条款中,比如环境保护法,也有类似的涉及。
(2)行政诉讼法俗称官告民对吗扩展阅读:
一般而言,民和官诉讼适用法律如下:
官告民,除了《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之外的所有法律。
民告官:《行政诉讼法》。
民告民:《民事诉讼法》。
三大诉讼法各自特有的原则如下:
(1)行政诉讼法: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进行审查原则,举证责任。
(2)民事诉讼法:辩论原则、处分原则。
(3)刑事诉讼法:公检法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未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得确认任何人有罪原则;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原则等。
网络--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
网络--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
网络--行政诉讼基本原则
『叁』 行政诉讼俗称民告官,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什么出庭应诉
1、行政诉讼俗称民抄告官,被诉行袭政机关负责人应在开庭审理案件时出庭应诉。
2、“民告官”近年来一直是热词,但“民告官”案件庭审中却“难见官“,鲜有被告单位负责人出庭应诉。在过去的几年中,随着新的《行政诉讼法》的实施,对于被告的行政机关负责人是否应当出庭,在老版的《行政诉讼法》中并无规定,而新的《行政诉讼法》是鼓励性和倡导性为主,并不作硬性要求。
3、去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行政诉讼法》进行了修订,在第三条新增如下规定:“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对于行政机关负责人,最高法的司法解释是行政机关的正职和分管业务的副职。
4、要求负责人出庭应诉,首先体现对法律的尊重,对法院的尊重;体现对当事人的尊重,即对以前所谓的“告官不见官”现象的纠偏;对于行政首长来说,通过行政诉讼,让其真正了解本单位依法行政的状况,发现不足,及时纠正,同时提高其法律意识;还有利于直接化解纠纷。因为有些事情需要当庭表态,做决策。
『肆』 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的区别
法律分析:刑事案件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被控涉嫌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国家为了追究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而进行立案侦察、审判并给予刑事制裁(如有期徒刑、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等)的案件;行政案件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违法或不当,侵犯其合法权益时,依照《行政诉讼法》规定的程序提出起诉,由人民法院立案处理的行政争议案件。比如因拆迁,城管执法等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行政行为而引起的案件。二者的区别:1、从诉讼主体来看,刑事诉讼是“官告民”、行政诉讼是“民告官”。但也有例外,刑法体系中的自诉案件,原告也是公民或法人;行政诉讼的抽象行政行为,则不具有可诉性,无法提起行政诉讼。2、从诉讼时效来看,刑事案件的诉讼时效是具体的该犯罪行为有可能涉及的罪名的量刑档次的最高期限,比如有可能判3-5年,诉讼时效就是3年,但最高人民检察院认为有必要追诉的,则无视时效,发布通缉令后,诉讼时效也是不计算的;行政诉讼的时效是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6个月内。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三条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适用本法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第十二条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下列诉讼:(一)对行政拘留、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罚款、警告等行政处罚不服的;(二)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不服的;(三)申请行政许可,行政机关拒绝或者在法定期限内不予答复,或者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行政许可的其他决定不服的;(四)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五)对征收、征用决定及其补偿决定不服的;(六)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七)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经营自主权或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经营权的;(八)认为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的;(九)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十)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支付抚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会保险待遇的;(十一)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约定履行或者违法变更、解除政府特许经营协议、土地房屋征收补偿协议等协议的;(十二)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除前款规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
『伍』 官告民用刑法,民告民用民法,民告官用什么官告官用什么
你好!
官告民是刑法,其实你说的是犯罪嫌疑人犯罪之后,被侦查机关立案侦查、被监察机关审查起诉并提起公诉、被法院审判的刑事诉讼过程。
检察院是公诉机关,所以可以算是官告民,不过不准确。
民告民用民法是没错的
民告官用的是行政诉讼法
因为官是行政机关
官告官看是啥事情了。
有可能刑法,有可能民法。
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陆』 什么时候民告官,谁告国土资源部
民告官是行政诉讼或行政官司的俗称。行政诉讼是“官”民矛盾的化解机制。
对行政机关作出下列处罚不服的,可以提起行政诉讼,法院应受理:
一,对行政拘留、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等行政处罚不服的
二,对限制人身自由、或对财产的查封、扣押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
三,申请行政许可被拒绝的
四,对行政机关做出的关于土地、矿藏、水流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
五,对征收、征用决定及其补偿决定不服的
六,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不予答复的
七,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经营自主权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经营权的 八,认为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限制竞争的
九,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的、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
十,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支付抚恤金、最低生活保障等待遇的
十一,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约定履行或者违法变更、解除政府特许经营协议、土地房屋征收补偿等协议的
十二,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
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自5月1日施行后,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也将给国土资源管理带来五方面重大影响。
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强化了法院的监督功能。总则第一条中的“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改为“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更加突出法院的监督作用。
从受案范围看,法院受理的行政诉讼范围扩大。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增加了“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对征收、征用决定及其补偿决定不服的”都可提起诉讼的条款。
从诉讼对象看,复议机关可作为共同被告。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规定,经行政复议维持原行政行为而引发诉讼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对国土资源行政复议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法律责任看,将直接追究有关责任人员责任。对行政机关不执行裁决的,法院以前一般只追究行政机关的责任。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规定,对于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法院裁判的要予以公告、处罚行政机关责任人,对于拒不履行、影响恶劣的要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拘留,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
从应诉工作看,确立了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自5月1日起,国土资源部建立并实施负责人或者司局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
『柒』 什么是行政诉讼
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请求司法保护,人民法院通过对被诉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从而解决特定范围内行政争议的活动。在我国,行政诉讼与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并称为三大诉讼,是国家诉讼制度的基本形式之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一章的相关规定,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使国家行政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所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利,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做出裁判,从而解决行政争议的制度。
(7)行政诉讼法俗称官告民对吗扩展阅读:
行政诉讼特征:
(1)行政诉讼所要审理的是行政案件。
这是行政诉讼在受理、裁判的案件上与其他诉讼的区别。刑事诉讼解决的是被追诉者刑事责任的问题;民事诉讼解决的是民商事权益纠纷的问题,而行政诉讼解决是行政争议,即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发生的争议。
(2)行政诉讼是人民法院通过审判方式进行的一种司法活动。
这是行政诉讼与其他解决行政争议的方式和途径的区别。在中国,行政争议的解决途径不止行政诉讼一种,还有行政复议机关的行政复议等等。而行政诉讼是由人民法院运用诉讼程序解决行政争议的活动。
(3)行政诉讼是通过对被诉行政行为合法性进行审查以解决行政争议的活动。
其中进行审查的行政行为为具体行政行为,审查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不受违法行政行为的侵害。这就决定了行政诉讼与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在审理形式和裁判形式上有所不同。如行政诉讼案件不得以调解方式结案;证明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举证责任由被告承担;行政诉讼的裁判以撤销、维持判决为主要形式等。
『捌』 官告民属于什么诉讼
法律分析:我国目前行政诉讼制度是建立在‘民告官’的基础上,如果允许‘官告民’势必需要修改我国行政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的公开信息显示,相对于民事案件的增长量,行政案件的增长量一直不算大,在法院受理案件总量中的占比也相对小。如果真的将此类房屋补偿协议纠纷纳入行政诉讼,行政案件将会大量增加,现有的行政庭数量可能都是不够的。
法律依据:《行政诉讼法》第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前款所称行政行为,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