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劳动法辞职档案

劳动法辞职档案

发布时间: 2022-02-15 23:13:07

⑴ 如何处理离职人员的档案

�1�3 ? 离职,究其原因大致分为以下两种:职工离开企业:职工向企业递交了辞职报告,因各 种原因而不办理人事关系,包括违约金太高、拖欠企业有关费用、个人原因不想马上办理关 系等等;有的干脆就不来公司上班了,也不打招呼,也不办理有关手续;职工与企业终止劳 动合同;因出国等其他原因使档案成为死档。 企业辞退职工:生产经营出现困难而减员、裁员;职工违反公司规定被企业解除劳动合 同;企业与职工终止劳动合同;企业未及时办理有关档案转移手续使档案成为死档。 解决的办法:根据《劳动法》及有关规定制定有效的离职管理规定,具体内容及离职程 序要明确。如:如何申请离职;如何审批;如何将档案内所记载的联系方式、地址(包含亲 属的地址)记录在案、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档案必须转出及对出国人员如何办理有关手续等应 明确规定出来;要规定在多长时间内因个人原因未办理完离职手续的,应将有关档案等材料 转入何地何部门;任何人在申请离职时均应以辞职为理由来写辞职报告,并填写公司的正式 离职表。 对不辞而别或限期内未办理有关手续的人员,企业应本着先做处理决定,然后再转档案 的原则。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解除劳动合同即公司发布解除劳动合同决定,并将人事档案 转往街道办事处,同时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劳动仲裁部门提出申诉,追缴有关违约金等费用损 失。对终止合同的职工,如不来公司办理有关手续,可直接将人事档案转往街道办事处。 要坚持先转档案再诉讼的原则。对于送达问题应按国家有关规定的送达程序执行。即先 送达,如无下落,再发布公告限期来公司办理有关手续,逾期不办者后果自负。 对于企业因经济性裁员、职工医疗期满等因素辞退职工的,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的待遇 享受有关的补偿金。 上传日期:2004-05-11 作者: 来源:中青在线 序要明确。如:如何申请离职;如何审批;如何将档案内所记载的联系方式、地址(包含亲 属的地址)记录在案、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档案必须转出及对出国人员如何办理有关手续等应 明确规定出来;要规定在多长时间内因个人原因未办理完离职手续的,应将有关档案等材料 转入何地何部门;任何人在申请离职时均应以辞职为理由来写辞职报告,并填写公司的正式 离职表。 对不辞而别或限期内未办理有关手续的人员,企业应本着先做处理决定,然后再转档案 的原则。

⑵ 在新劳动法之前辞职,未交违约金,单位扣留档案怎么办

新劳动法:第九十八条 本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以前的合同还是按照以前的执行,如果你当时约定了违约金,你还是要缴纳的。缴纳完公司才可能把档案及劳动合同解除报告书给你。
个人经历过:建议应该去跟公司好好谈谈,把违约金降低一点把,交完拿走自己的档案。最好别跟单位闹僵,对你很不利!

⑶ 劳动法规定的,离职后的 离职证明多久可以拿

劳动合同法第五十条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回终止劳动合同答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3)劳动法辞职档案扩展阅读】
离职证明
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的书面证明,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后必须出具的一份书面材料。
用途
1、证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经解除劳动关系;
2、证明按照正常手续办理离职;
3、证明是自由人,可以申请失业金或应聘新的职位;
4、可以凭此转你的人事关系、社保、公积金等等。
注意事项
1、开离职证明要注意必须的格式。
2、开离职证明必须要盖“鲜章”也就是离职证明复印是无效的。
3、盖的章必须是单位的公章或者人事章。

⑷ 劳动法辞职规定有哪些

1、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这就明确赋予了职回工辞职的权利,答而且这种权利是绝对的,劳动者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无须任何实质条件,只需要履行提前通知的义务即可。

2、职工主动提出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后,部分职工在以书面通知用人单位30日后主动离职,不理会用人单位的赔偿要求,用人单位则可能不给职工办理人事关系和档案的调转手续。职工离职后人事关系和档案长期滞留在原用人单位,会造成职工在新的工作单位不能办理正常的录用手续,拿不到包括档案在内的个人材料,也不能缴纳劳动保险。

⑸ 档案不在公司可以直接辞职走人吗

档案不在公司,劳动者是不可以直接辞职走人的,劳动者辞职,是需要提前一个月以书面的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就可以解除劳动关系。

一、个人提出离职分三种情况:

1、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合同法》38条的情况,劳动者书面提出解除劳动关系后可以立即走人不需要用人单位的批准,并可以要求支付剩余的工资及经济补偿金(每工作1年支付1个月工资)及办理离职手续等;

2、没有提前30天提出离职,用人单位也不存在《劳动合同法》38条的情况,劳动者直接提交辞职信就走人,这个时候就是违法了,给用人单位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招聘劳动者产生的费用,用人单位可以要求劳动者承担。

3、依据《劳动合同法》37条,劳动者提前30天提出的书面离职,不需要用人单位批准就可以离职。其中,试用期提前3天书面提出;用人单位有义务结清工资办理离职手续。

二、劳动者可以通过快递或挂号信邮寄给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通知(也就是通俗说的辞职信、辞职报告),这样便于保留证据。用人单位不支付劳动者工资或不为劳动者办理离职手续,劳动者可以通过申请劳动仲裁解决。

三、相关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 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第三十八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

第四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一)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
(三)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四)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五)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六)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终止劳动合同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七条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第五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劳动者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用人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在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

⑹ 新劳动法对离职后档案的问题

1、你的行为不在应缴纳赔偿违约金的范围内,你不用缴纳5万元,你也可以那会你的档案,

⑺ 劳动法对于离职手续是怎样规定的

《劳动法》在第二十六条及 《劳动合同法》第五十条中都明文规定了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需出具书面通知。只要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就必须出具书面证明, 离职手续之档案办理:《劳动合同法》第五十条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必须及时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及社保关系转移手续,这是不带附加条件的法定义务,用人单位今后不能再随意扣留劳动者档案及社会保险关系,第五十条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劳动者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用人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在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 用人单位对已经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同的文本,至少保存二年备查。 第八十四条第三款规定了用人单位扣留档案将承担的法律责任,不仅要受到劳动部门的罚款处罚,造成劳动者损害的,将承担赔偿责任。

热点内容
民事诉讼法中的一般授权规定 发布:2025-08-20 16:36:53 浏览:487
最高人民法院肖阳 发布:2025-08-20 16:31:39 浏览:82
作文法院 发布:2025-08-20 16:29:20 浏览:657
上交法律硕士就业 发布:2025-08-20 16:06:02 浏览:13
碰瓷刑法 发布:2025-08-20 16:06:02 浏览:586
支部条例的意义 发布:2025-08-20 16:05:09 浏览:320
如何阐述经济法是一个法律部门 发布:2025-08-20 16:00:49 浏览:959
刑法案例和分析 发布:2025-08-20 15:36:27 浏览:420
刘继峰不是法大经济法所长 发布:2025-08-20 15:27:49 浏览:285
社会法经济法行政法 发布:2025-08-20 15:27:04 浏览: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