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妇女保障细则
『壹』 《劳动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了对女职工的特殊劳动保护,如何理解男女平等和特殊保护之间的关系
《劳动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了对女职工的特殊劳动保护,还有《内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容定》更为明确具体。
如何理解?女职工有其性别与社会活动中的处境特别因素,女性与男性比明显处于弱势,施以相应的保护则是更明确的维护男女平等。而且从社会家庭关系上,人人有母亲,或妻子、姐妹、女儿,对女职工的保护本身就是对亲人的保护,延伸到对本人的保护。
『贰』 我国保障妇女的法律法规
专门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规定》、《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关于严惩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的犯罪分子的决定》、《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含有保护妇女权益条款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反家庭暴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法》、《企业法》、《义务教育法》、《监狱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1、《妇女权益保障法》对于妇女的人身权利作了如下规定:
第三十三条、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人身权利。
第三十四条、妇女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非法手段剥夺或者限制妇女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妇女的身体。
2、《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第三十四条 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中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女方提出离婚的,或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不在此限。
第四十六条 离婚时,女方因实施绝育手术或者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的,处理子女抚养问题,应在有利子女权益的条件下,照顾女方的合理要求。
3、《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第二十六条妇女怀孕、生育和哺乳期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特殊劳动保护并可以获得帮助和补偿。
第五十八条国家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实行特殊劳动保护。
未成年工是指年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劳动者。
第五十九条 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
5、《反家庭暴力法》
第三十三条 加害人实施家庭暴力,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叁』 关于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特别规定、妇女权益保障法的问题
给你几点建议:
1、不要违反公司制定的规定制度,因为单位可以从此做文章,即使孕期女专工,如果达到公司可属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的,单位仍然可以辞退你的。
2、产假是在产前15天可以开始休,单位无权阻止,你可以到医院开具相关预产期的证明或者孕检证明,这样可以证明你是在什么可以休假了,注意提交给单位的方式,要留有依据证明你确实告知单位。
3、其实任何事情都是双方协商一致为宜,毕竟真正闹出来,你还是要花时间和精力的,如果协调不成,可以报劳动监督大队强制单位执行劳动法。
4、我注意到你们单位不让上报总公司,你如果都打算仲裁了,为何不向总公司的人事反应,让他们出面处理呢,也许单位也怕总公司认为他们做的不合适所以才不让你上报的呢。
『肆』 劳动法中的妇女生育条例
产假时间:根据《劳动法》及国务院发布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任何用人单位的女职工均享有产假,假期为90天,其中产前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女职工怀孕流产的,所在单位应当根据医务部门的证明,给予一定时间的产假。女职工怀孕不满4个月流产时,给予15天至30天的产假;怀孕满4个月以上流产者,给予42天产假。 产假工资:关于产假期间的工资待遇,如果企业没有参加生育保险社会统筹,女职工产假期间的工资应该由企业支付。《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规定,不得在女职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其基本工资。如果企业参加了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建立的生育保险,并且按时足额缴纳生育保险费的,根据《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4]504号)规定,女职工产假期间,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给生育津贴,其标准是本企业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奖励产假:除了国家统一规定的产假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颁布的计划生育条例中一般都规定了奖励产假,各地奖励产假的期限有所不同。 产检工资:另外,根据国务院《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的规定,怀孕的女职工,在劳动时间内进行产前检查,应当算作劳动时间。原劳动部《问题解答》(劳安字[1989]1号)进一步明确规定,为了保护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应按卫生部门的要求作产前检查。女职工产前检查应按出勤对待,不能按病假、事假、旷工处理。对在生产第一线的女职工,要相应地减少生产定额,以保证产前检查时间。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9号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已经1988年6月28日国务院第十一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1988年9月1日起施行。 总理 李鹏 1988年 7月21日 第一条 为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减少和解决女职工在劳动和工作(以下统称劳动)中因生理特点造成的特殊困难,保护其健康,以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的女职工。 第三条 凡适合妇女从事劳动的单位,不得拒绝招收女职工。 第四条 不得在女职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其基本工资,或者解除劳动合同。 第五条 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 第六条 女职工在月经期间,所在单位不得安排其从事高空、低温、冷水和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 第七条 女职工在怀孕期间,所在单位不得安排其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不得在正常劳动日以外延长劳动时间;对不能胜任原劳动的,应当根据医务部门的证明,予以减轻劳动量或者安排其他劳动。 怀孕七个月以上(含七个月)的女职工,一般不得安排其从事夜班劳动。在劳动时间内应当安排一定的休息时间。 怀孕的女职工,在劳动时间内进行产前检查,应当算作劳动时间。 第八条 女职工产假为九十天,其中产前休假十五天。难产的,增加产假十五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十五天。 女职工怀孕流产的,其所在单位应当根据医务部门的证明,给予一定时间的产假。 第九条 有不满一周岁婴儿的女职工,其所在单位应当在每班劳动时间内给予其两次哺乳(含人工喂养)时间,每次三十分钟。多胞胎生育的,每多哺乳一个婴儿,每次哺乳时间增加三十分钟。女职工每班劳动时间内的两次哺乳时间,可以合并使用。哺乳时间和在本单位内哺乳往返途中的时间,算作劳动时间。 第十条 女职工在哺乳期内,所在单位不得安排其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和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劳动,不得延长其劳动时间,一般不得安排其从事夜班劳动。 第十一条 女职工比较多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以自办或者联办的形式,逐步建立职工卫生室、孕妇休息室、哺乳室、托儿所、幼儿园等设施,并妥善解决女职工在生理卫生、哺乳、照料婴儿方面的困难。 第十二条 女职工劳动保护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有权向所在单位的主管部门或者当地劳动部门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诉书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处理决定;女职工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理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三条 对违反本规定侵害女职工劳动保护权益的单位负责人及其直接责任人员,其所在单位的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并责令该单位给予被侵害女职工合理的经济补偿;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 各级劳动部门负责对本规定的执行进行检查。 各级卫生部门和工会、妇联组织有权对本规定的执行进行监督。 第十五条 女职工违反国家有关计划生育规定的,其劳动保护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计划生育规定办理,不适用本规定。 第十六条 女职工因生理特点禁忌从事劳动的范围由劳动部规定。 第十七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规定,制定具体办法。 第十八条 本规定由劳动部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规定自一九八八年九月一日起施行。一九五三年一月二日政务院修正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中有关女工人、女职员生育待遇的规定和一九五五年四月二十六月《国务院关于女工作人员生产假期的通知》同时废止。 采纳哦
『伍』 国家对妇女劳动权利有哪些保障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指出,未来十年,中国力求实现保障妇女平等享有劳动权利,消除就业性别歧视。中国将努力实现妇女占从业人员比例保持在40%以上,城镇单位女性从业人数逐步增长;男女非农就业率和男女收入差距缩小;技能劳动者中的女性比例提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女性比例达到35%;保障女职工劳动安全,降低女职工职业病发病率。
去年底,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发布。报告显示:妇女身心健康状况良好,但中西部农村妇女健康有待改善;女性受教育状况明显改善,平均受教育年限显著提高;女性在城乡经济活动中表现活跃,超过七成的女性在业,但男女劳动收入差距较大;城乡女性的社会保障状况显著改善,性别差距明显缩小;女性政治参与意识较强,但参与管理和决策的比例较低;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家庭暴力等现象不容忽视;八成以上的被调查者认同男女平等不会自然而然实现,需要积极推动性别平等。
由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1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旨在研究社会资源和机会在各国男性和女性人口之间的分配状况。报告显示,中国在男女平等方面排在全球第61位。中国分数较高的两项分别是“经济参与和机会”以及“政治赋权”,表明中国女性在从事职业和参政方面的进步。“健康与生存”项目,中国排名第133名,排名靠后的主要原因是由“重男轻女”引起的男女出生性别比失衡。
上述三组主要数据都表明,在中国,全面保障妇女生活和身心健康任重道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市场化供需配置,可以激励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但男女两性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差距,并引致收入差距扩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国家和社会发展平衡的角度来说,把保障妇女权利上升到国家战略层次,让社会分配更公平,让广大妇女能够分享社会发展成果,将更好地推动我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实现。
由此看来,劳动和社会保障是非常重要的调节工具。随着妇女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问题更多的是老年妇女问题。许多妇女到老年阶段会由于就业不稳定、就业层次低或就业不充分,无法享受与就业关联的职工养老保险待遇,未就业城镇妇女医疗保障与需求的差距甚至大于农村妇女。诸多方面的问题值得社会关注。
从妇女就业状况与社会地位问题考察,我们发现:
第一,近年来,我国城乡就业总人口、城镇就业总人口中的女性从业人数都有所增加,并呈上升趋势,但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中女性人数却在下降。其中反映的一个基本事实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妇女社会参与程度的提高,中国妇女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妇女日益成为劳动大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妇女参与经济的层次与男性相比仍然偏低,农业女性从业人口、城镇女性非正规就业人口持续增加,而就业稳定性和社会保障程度最好的城镇单位,就业的女性数量和相对比例均略有降低,形成总就业人口中女性比例大于城镇就业女性比例,城镇就业人口中女性比例大于城镇单位就业女性比例的态势。
第二,非农就业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女性在青年阶段并不滞后。问题在于,受传统性别分工和中国特有的候鸟式迁移模式的影响,女农民工在结婚生子之后,很多人不得不留在家乡或返乡照顾老人和孩子。也就是说,由于家庭因素,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男性比女性更能稳定就业,职业发展也更好。另一个现象是,在劳动力市场中,虽然在知识技术密集度较高的行业,女性的数量和比例不断上升,但是更多的女性从事低端工作。女性从业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都比较明显。政府和社会各界要重视劳动力转移中的性别差距问题,切实保护妇女的就业权利。
第三,在城市化进程中,收入差距拉大不可避免,但并非不可控。转型期的中国,收入差距在各个群体都有所表现,在这一过程中,性别差异表现也比较突出。由于女性非正规就业、低端就业的比例大于男性,男女收入差距拉大是一个必然问题。解决这一问题,要靠提高妇女就业层次,改善妇女就业结构,提高妇女正规性就业(城镇单位就业)的比例。
近年来,手工编织业、家庭服务业等成为我国大力发展的、适合妇女就业的行业。这一举措并不会使女性职业层次降低。在个性化需求和个性化消费日益兴起的当今社会,手工编织业面对的绝不是低端市场,其就业层次并不低。当然,相关部门在推动传统手工编织业走向市场的过程中,需要解决有三个问题,即提高工艺水准,提高市场开拓和市场营销的水平,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知名品牌。
从妇女社会保障现状考察,根据2011年,省社科规划重大课题“社会性别视野下的公共政策研究”,对我省社会保障政策及其执行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我省社会保障覆盖面逐年扩大,在维护女性社会保障权益方面呈现出积极态势,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企女职工的养老金权益得到维护,原国有企业(含县、区以上集体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女工,实行“界定对象、两条通道、自主选择、平衡过渡”办法,允许选择50周岁或55周岁作为退休年龄,这一规定较好地保护了国企女职工的权益。二是医疗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农村计生户妇女的生殖健康关怀被纳入保障体系,广大城乡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水平有所提高。三是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并重,登记失业的女性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并可通过劳务派遣、社区就业、妇女小额贷款扶持项目等实现再就业。四是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平稳发展,受益妇女人数逐年递增。五是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多种救助政策改善了贫困妇女的生存和发展境遇,特别是在妇联等社会组织的推动下,政策设计和实践推进的性别意识有所增强,“同工同酬”等权利的性别公平意识逐步被社会所接受。但是,具体到政策设计、制定、执行、监督评估等多个环节,相对于男性,在劳动就业权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方面,性别歧视问题依然存在,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未来对妇女劳动保护的主要目标应该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个层次。预期性指标,是预计和期望达到的目标,主要通过引导公众社会性别意识、社会力量行为来实现。约束性指标是必须实现的目标,主要通过依法加强管理和提供社会服务来实现。譬如,在妇女职业安全方面,“保障女职工劳动安全,降低女职工职业病发病率”,应该成为约束性目标,职业病发病率的高低直接反映广大职业妇女劳动安全状况,主管部门要有相关统计,便于操作、执行、检查,确保妇女劳动安全。
联合国妇女大会的《行动纲领》对提高妇女地位的机制有明确界定:“第一,它所包含的设置是政府内的,是设在政府或政党的中央一级的协调单位;第二,其工作的核心内容是社会性别在决策中的主流化;第三,提高妇女地位机制的最有效方式是把它设在最高层,而且还要密切联系妇女组织和妇女群众。”这为我们强化社会性别公平意识提供了很好的工作思路。
『陆』 关于劳动法对妇女的保护。。。。
只要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就适用。
『柒』 妇女劳动法
1、针对妇女保护的劳动法规是:《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19号)
2、《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的网络链接为:http://ke..com/link?url=9lZjPKWwmhKUUiQvsfv2U-59FgUmV6XWxCJylKW_uPJz2EB6jms__uZnWJOYvrhmyjceGCQYjx_kj0_5pYKE3zUeIVg55-vGPN6OJKlkGEDYjWGwo-1k4yDeAmm
『捌』 劳动法对妇女生育后工作安排的保护
产假时间:根据《劳动法》及国务院发布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任何用人单位的女职工均享有产假,假期为90天,其中产前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女职工怀孕流产的,所在单位应当根据医务部门的证明,给予一定时间的产假。女职工怀孕不满4个月流产时,给予15天至30天的产假;怀孕满4个月以上流产者,给予42天产假。 产假工资:关于产假期间的工资待遇,如果企业没有参加生育保险社会统筹,女职工产假期间的工资应该由企业支付。《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规定,不得在女职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其基本工资。如果企业参加了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建立的生育保险,并且按时足额缴纳生育保险费的,根据《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劳部发[1994]504号)规定,女职工产假期间,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给生育津贴,其标准是本企业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奖励产假:除了国家统一规定的产假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颁布的计划生育条例中一般都规定了奖励产假,各地奖励产假的期限有所不同。 产检工资:另外,根据国务院《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的规定,怀孕的女职工,在劳动时间内进行产前检查,应当算作劳动时间。原劳动部《<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问题解答》(劳安字[1989]1号)进一步明确规定,为了保护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应按卫生部门的要求作产前检查。女职工产前检查应按出勤对待,不能按病假、事假、旷工处理。对在生产第一线的女职工,要相应地减少生产定额,以保证产前检查时间。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9号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已经1988年6月28日国务院第十一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1988年9月1日起施行。 总理 李鹏 1988年 7月21日 第一条 为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减少和解决女职工在劳动和工作(以下统称劳动)中因生理特点造成的特殊困难,保护其健康,以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的女职工。 第三条 凡适合妇女从事劳动的单位,不得拒绝招收女职工。 第四条 不得在女职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其基本工资,或者解除劳动合同。 第五条 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 第六条 女职工在月经期间,所在单位不得安排其从事高空、低温、冷水和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 第七条 女职工在怀孕期间,所在单位不得安排其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不得在正常劳动日以外延长劳动时间;对不能胜任原劳动的,应当根据医务部门的证明,予以减轻劳动量或者安排其他劳动。 怀孕七个月以上(含七个月)的女职工,一般不得安排其从事夜班劳动。在劳动时间内应当安排一定的休息时间。 怀孕的女职工,在劳动时间内进行产前检查,应当算作劳动时间。 第八条 女职工产假为九十天,其中产前休假十五天。难产的,增加产假十五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十五天。 女职工怀孕流产的,其所在单位应当根据医务部门的证明,给予一定时间的产假。 第九条 有不满一周岁婴儿的女职工,其所在单位应当在每班劳动时间内给予其两次哺乳(含人工喂养)时间,每次三十分钟。多胞胎生育的,每多哺乳一个婴儿,每次哺乳时间增加三十分钟。女职工每班劳动时间内的两次哺乳时间,可以合并使用。哺乳时间和在本单位内哺乳往返途中的时间,算作劳动时间。 第十条 女职工在哺乳期内,所在单位不得安排其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和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劳动,不得延长其劳动时间,一般不得安排其从事夜班劳动。 第十一条 女职工比较多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以自办或者联办的形式,逐步建立职工卫生室、孕妇休息室、哺乳室、托儿所、幼儿园等设施,并妥善解决女职工在生理卫生、哺乳、照料婴儿方面的困难。 第十二条 女职工劳动保护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有权向所在单位的主管部门或者当地劳动部门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诉书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处理决定;女职工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理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三条 对违反本规定侵害女职工劳动保护权益的单位负责人及其直接责任人员,其所在单位的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并责令该单位给予被侵害女职工合理的经济补偿;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 各级劳动部门负责对本规定的执行进行检查。 各级卫生部门和工会、妇联组织有权对本规定的执行进行监督。 第十五条 女职工违反国家有关计划生育规定的,其劳动保护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计划生育规定办理,不适用本规定。 第十六条 女职工因生理特点禁忌从事劳动的范围由劳动部规定。 第十七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规定,制定具体办法。 第十八条 本规定由劳动部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规定自一九八八年九月一日起施行。一九五三年一月二日政务院修正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中有关女工人、女职员生育待遇的规定和一九五五年四月二十六月《国务院关于女工作人员生产假期的通知》同时废止。
『玖』 劳动法是怎么保护妇女权益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对女职工权益的保护规定在以下法条中。
第五十八条国家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实行特殊劳动保护。
第五十九条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
第六十条不得安排女职工在经期从事高处、低温、冷水作业和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
第六十一条不得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活动。对怀孕七个月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第六十二条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九十天的产假。
第六十三条不得安排女职工在哺乳未满一周岁的婴儿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其他劳动,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9)劳动法妇女保障细则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配套法规《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对女职工权益保护的规定
第一条为了减少和解决女职工在劳动中因生理特点造成的特殊困难,保护女职工健康,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经济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等用人单位及其女职工,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用人单位应当加强女职工劳动保护,采取措施改善女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对女职工进行劳动安全卫生知识培训。
第四条用人单位应当遵守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将本单位属于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的岗位书面告知女职工。
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由本规定附录列示。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进行调整。
第五条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而降低其工资、予以辞退、与其解除劳动或者聘用合同。
『拾』 新劳动法妇女权益保护法问题
1、国家最新规定的复女制职工权益保护的法律为《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19号)
2、该规定的网络链接为:http://www.gov.cn/zwgk/2012-05/07/content_21315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