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法调整的行政行为的
1. 新行政诉讼法到底是把以前的具体行政行为全部改成行政行为还是只是部分修改
2014年11月修订的新《行政诉讼法》,从法律文件内容上看,是将以前的全部具体行政行回为都改成了行政行为,答全文不再有具体行政行为的表述。
行政诉讼法,主要是为了规范和保障人民法院能够正确、及时的审理行政案件,是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国家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诉讼。行政诉讼法是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和行政诉讼参加人(原告、被告、代理人等)进行诉讼活动必须遵守的准则。它规定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程序方面的法律规范和行政诉讼参加人行使权利、承担义务的各种法律规范,是现代国家据以建立行政诉讼制度的法律依据。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从而根据宪法的规定制定的一部程序性法律。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2014年11月1日表决通过了修改行政诉讼法的决定,这是行政诉讼法自1989年制定后作出的首次修改。
2. 把行政诉讼法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修改为行政行为有什么意义谢谢。
目的是扩大了行政诉讼的可诉范围。对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区分对行政诉讼的实践有重大意义,它不仅关系到法院对行政机关的监督范围与幅度,也涉及到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如果不服从,该行为可以强制执行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决定》第六十条已将具体行政行为修改为行政行为。
(2)行政诉讼法调整的行政行为的扩展阅读:
成立要素,是行使行政权力所为的单方行为。即该行为无需对方同意,仅行政机关单方即可决定,且决定后即发生法律效力,对方负有服从的义务,如果不服从,该行为可以强制执行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如税务机关决定某企业应纳所得税税额,纳税人应当执行,如果不执行,税务机关有权从其银行账户中划拨。如果纳税人不服,也必须首先按决定纳税,然后申诉或起诉。
对象要素,是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出的。“特定”是指某公民或某组织。如甲打乙造成轻微伤害,行政机关为保护乙的权利而拘留了甲,该行为是对甲、乙作出的,甲、乙即为特定的公民。
内容要素,是作出有关特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的行为。如专利局将某项发明的专利证书授予了甲企业,该企业即获得了该项发明的专利权。
网络-具体行政行为
3. 行政诉讼法对行政行为的判决要素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内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容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同时,《行政诉讼法》第三条规定, 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起诉权利,对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
第四条人民法院依法对行政案件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4.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行政行为的强制执行存在两种执行方式是那些
(一)代履行
代履行,又叫代执行,是指义务人不履行法律、法规等规内定的或者行政行为所容确定的可代替作为义务,由行政强制执行机关或第三人代为履行,并向义务人征收必要费用的行政强制执行方法。 代履行必须同时具备四个要件:
1. 存在相对人逾期不履行行政法上义务的事实,且此种不履行因故意或过失引起。
2. 该行政法上的义务是他人可以代为履行的作为义务。
3. 代履行的义务必须是代履行后能达到与相对人亲自履行义务同一目的的义务。
4. 由义务人承担必要的费用。
(二)执行罚
执行罚是一种间接强制执行的手段。它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对拒不履行已经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当事人进行制裁,以迫使当事人自觉履行该具体行政行为所确定的义务的法律制度。
5. 行政诉讼法修改后抽象行政行为可诉吗
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提起的诉讼。因此行政诉讼法没有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受案范围。
6.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第二条中“具体行政行为”和其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第一条第一款中的行政行为.
这个差异还是不小的,主要是各自所涉及的范围大小不同。换言之,不是所有的具体行政行为都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先列举有关条文:
《行政诉讼法》第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 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事项提起的诉讼:
(一)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二)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三)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
(四)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
第一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不服,依法提起诉讼的,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行为不服提起诉讼的,不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一)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的行为;
(二)公安、国家安全等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明确授权实施的行为;
(三)调解行为以及法律规定的仲裁行为;
(四)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
(五)驳回当事人对行政行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
(六)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
行政行为按照其针对的对象是否确定以及能否反复适用,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主要是行政立法和制定规范性文件。具体行政行为就非常多了,有:行政给付、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
《解释》第一条涉及的具体行政行为只是《行政诉讼法》第二条里”具体行政行为“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具体行政行为都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我给你解释下《解释》第一条里的行政行为:
(一)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的行为。国家行为不可以起诉,这个是世界的通例。因为按照权力分工的理论,法院只行使一部分国家权力,以国家的名义做出的行为不能管。《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第二款的行为是抽象行政行为,不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在中国不能起诉。但是道理上说,如果抽象行政行为有侵权,也可以告,这是今后的趋势。12条第3款是内部行政行为,能否寻求司法救济还有争议,而且涉及特别权力关系。从发展趋势来看,也是可以告的,但是中国还没到那一步。第4款是行政终裁行为,主要是一些问题不大是争端,没必要去法院占用司法资源。
(二)公安、国家安全等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明确授权实施的行为。这个是刑事诉讼的内容了,行政诉讼当然不能管,只能通过刑诉法的规定去救济。
(三)调解行为以及法律规定的仲裁行为。因为仲裁本身算准司法行为,有法律保障;调解只是个没有强制力的行为,不涉及当事人的法益。诉讼不符合法理,所以不受理。
(四)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理由同上之调解。
(五)驳回当事人对行政行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你已经在寻求另外救济了,还跑法院来干嘛?驳回你申诉那是行政机关的决定,你难道要法院判决:行政机关必须受理申诉?都作出这判决,你干嘛不直接就你的事情提起行政诉讼?
(六)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没侵害你什么事情,为何去起诉?浪费司法资源?因为这个不侵犯法律保护的法益,所以没有司法救济的必要。
我国的行政诉讼法还不完善,司法资源有限,只能解决一些影响重大、典型的案例。由于经济社会需要行政权强力推动,所以对于行政权的自身运作,司法不宜直接干涉。
7. 试论行政诉讼法中的行政行为有限变更原则
(1)一般性原则
一般性原则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在开展行政诉讼、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中都必须遵守的共同性行为准则。
①审判独立原则;
②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③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则;
④辩护原则;
⑤合议、回避、公开审判、两审终审原则;
⑥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原则。
(2)特有原则
特有原则是行政诉讼特有的不同于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的特殊原则。
①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有审查权原则;
②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原则;
③诉讼不停止执行原则;
④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原则;
⑤司法变更权有限原则。
8. 行政诉讼法颁布之前的行政行为可以起诉吗
可以,不过要尽快起诉了。诉讼时效最长是20年,也就是说应该在2010.9.20前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