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诉讼法的时效性是怎么规定的
❶ 民事诉讼法规定民事诉讼时效是多久
《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版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权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第一百八十九条规定,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期间自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第一百九十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其法定代理人的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该法定代理终止之日起计算。第一百九十一条规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第一百九十二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义务人可以提出不履行义务的抗辩。第一百九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不得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❷ 民事诉讼时效法律上是怎样规定的
民事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经过法定期限不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律规定其申诉权便归于消灭的制度。不同的案子诉讼时效期间是不一样的。一般是三年,有的是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对诉讼时效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民法通则》规定,下列案件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一)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二)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三)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四)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提起民事诉讼的条件:1、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2、有明确的被告。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4、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六条下列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一) 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二) 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三) 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四) 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
❸ 民事诉讼的诉讼时效有何规定
《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第一百八十九条规定,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期间自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第一百九十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其法定代理人的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该法定代理终止之日起计算。第一百九十一条规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第一百九十二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义务人可以提出不履行义务的抗辩。第一百九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不得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❹ 行政诉讼法什么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限
行政诉讼法中诉讼时效的法律规定:当事人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但是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诉讼时效是六个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五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十六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❺ 行政诉讼法实施细则关于诉讼时效是如何规定的
法律分析: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实施细则关于诉讼时效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诉讼。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六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❻ 试述我国民事诉讼法对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是怎么更多的
关于诉讼时效起算点的认定,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在民事审判实践中,通常有以下几种诉讼时效起算点:
1、有约定履行期限的债权请求权,以期限届满之日作为诉讼时效的起算点。
2、没有履行期限的债权请求权,以债权人主张权利时作为起算点;债权人给予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的,则以该期限届满之日作为诉讼时效的起算点。
3、没有明确法定期限的债权请求权。它同前类型有共通之处,但原因明显不同。这一般是指发生于某些无效民事行 为的债权请求权。无效民事行为是指欠缺民事法律行为的有 效要件,不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后果的民事行为。根据《民 法通则》第61 条之规定,因无效民事行为取得财产的,应返 还给对方,有过错方应赔偿对方由此遭受的损失。实务中,有 关无效民事行为的诉讼请求主要为两类;一是返还财产;二 是赔偿损失。由此,返还财产和赔偿损失的请求皆适用诉讼 时效,其起算点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实务中众说纷纭,但通 说认为应该以该民事行为被确认为无效之日作为诉讼时效的 起算点。
4、附条件的债权请求权,以该条件成就之日作为诉讼时效的起算点。
5、附期限的债权请求权,以该期限到达之日作为诉讼时效的起算点。
6、请求他人不作为的债权请求权,例如合同约定一方当事人保守秘密,以义务人一方违反不作为义务之日作为诉讼时效的起算点。
7、由于侵权行为而发生的赔偿请求权,以受害人知道或 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作为诉讼时效的起算点。损 害事实发生时,受害人知道的,以损害事实发生之日作为诉 讼时效的起算点。损害事实发生后一段时间当事人才知道 的,以他知道之日作为诉讼时效的起算点。在人身损害赔偿 案件审判中,侵害当时就可以发现受伤的,以侵害之日作为 诉讼时效的起算点。侵害当时没有发现的,事后经过检查确 诊并证明是由该侵害所引起的,以伤势确诊之日作为诉讼时 效的起算点。
8、其他法律对诉讼时效起算点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 定。关于诉讼时效的起算点问题,不同法律有其特殊规定。比 如,我国《海商法》第258 条规定:“海上旅客运输向承运人 要求赔偿的2 年诉讼时效期间,分别依下列规定计算:有关 旅客人身伤害的请求权,自旅客离船或应当离船之日起算; 有关旅客死亡的请求权,发生在运输期间的,自旅客应当离 船之日起算;因运输期间的伤害而导致旅客离船后死亡的, 自旅客死亡之日起算,但是此期限自离船之日起不得超过3 年;有关行李灭失或者损坏的请求权,自旅客离船或者应当 离船之日起算。”《国家赔偿法》第32 条规定:“赔偿请求人 请求国家赔偿的2 年诉讼时效期间,自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 员行使职权时的行为被依法确认为违法之日起算。”《民用航 空法》第135 条规定:“航空运输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自 民用航空器到达目的地点、应当到达目的地点或者运输终止 之日起计算。”等等。
❼ 诉讼时效相关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你好,中国快律为您解答。一下为民诉中关于诉讼时效的规定:
一、短期时效。短期时效指诉讼时效不满两年的时效。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六条规定:“下列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
(一)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二)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
(三)延付或拒付租金的;
(四)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被损坏的。”
二、长期诉讼时效。长期诉讼时效是指诉讼时效在两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诉讼时效。
《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五条“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环境保护法》第六十六条 “提起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海商法》第二百六十五条“有关船舶发生油污损害的请求权,时效期间为三年,自损害发生之日起计算;但是,在任何情况下时效期间不得超过从造成损害的事故发生之日起六年。”
《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九条“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期限为四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因其他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期限,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
三、最长诉讼时效。最长诉讼时效为二十年。
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七条规定“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根据这一规定,最长的诉讼时效的期间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权利享有人不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时效最长也是二十年,超过二十年,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时效具有强制性,任何时效都由法律、法规强制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对时效的延长、缩短、放弃等约定都是无效的。
❽ 行政诉讼时效法律是怎么规定的
行政诉讼时效
行政诉讼时效是当事人能够向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的有效期限,超过了这一期限,则当事人丧失了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行政诉讼时效的规定,既是为了有效保护行政机关管理活动的效率,也是为了及时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如果对行政诉讼时效不作具体规定或者没有诉讼时效的限制,其具体行政行为一直或较长时间处于可受追诉的不确定状态,不仅在证据的取得上有一定困难,增加了案件处理的难度,而且不利于保障国家行政机关管理活动的开展,影响正常的行政管理程序。 一、有关国家对行政诉讼时效的规定。
关于行政诉讼时效,不同法系的国家对此有不同的规定。本文简要介绍日本和美国关于行政诉讼时效的规定。
日本属大陆法系,对行政诉讼的时效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定。如日本的《行政案件诉讼法》规定,对撤销诉讼,起诉的期间,一旦超过了该起诉期间,行政处分便在形式上得以确定。即撤销诉讼必须在知道已作出处分或裁决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起诉。如果从处分或裁决之日起,超过一年时,便不能再提起诉讼。由此可见,通过诉讼法规定,撤销诉讼的起诉期间为应知道之日起三个月内,且该行为作出后若超过一年的,即使在应当知道三个月内提出,亦不受诉讼时效的保护。
美国属于英美法系,判例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在美国对行政诉讼时效期间实行成熟原则和穷尽行政救济原则。成熟原则是行政程序必然发展到适宜由法院处理阶段即已经达到成熟的程序,才能允许进入司法审查,它实施的关键是行政程序是否已经完成,行政机关是否作出能够影响当事人法律地位的决定。而穷尽行政救济原则是当事人没有利用一切可能的行政救济以前,不能申请法院裁决对他不利的行政决定。即行政救济手段未适用,就不能直接提起行政诉讼。上述两项原则相互补充,目的是为了避免司法程序不必要的和不合时宜的干预行政程序。
由此可见,日本在行政诉讼时效的规定上简单、明了,即规定了知道某行为提出诉讼的期限和该行为作出后最长的起诉期限。而美国在行政诉讼时效的适用原则上,更有利于保护行政机关依法所享有的自由裁量权,增加行政系统内部的自我改进错误的机会。但当事人的诉权在一定条件下受到限制。
二、我国关于行政诉讼时效的规定
我国的行政诉讼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我国对行政诉讼时效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诉法)中作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若干解释")中又作了补充规定。主要规定如下:
1、一般诉讼时效和法定诉讼时效的规定。行诉法第39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由此可见,行诉法规定的一般诉讼时效为三个月。法定诉讼时效即法律有规定的诉讼期限从其规定。目前我国行政法律所规定的行政起诉期限有5天、10天、15天、30天等不同期限的规定。
2、未告知诉权或起诉期限的诉讼时效规定。"若干解释"第41条规定,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诉权或者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两年。
3、不知道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最长逾期起诉的诉讼时效规定。"若干解释"第42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知道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内容的,其起诉期限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算,但涉及不动产的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20年、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5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从上述行诉法和"若干解释"对行政诉讼时效不同情况的规定来看,有法定诉讼期限,三个月起诉期限,两年、五年和二十年最长诉讼时效期限。
三、我国行政诉讼时效确认中的有关问题
行诉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它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法规及司法解释应与该法律相符合。就目前由最高院制定的"若干解释"来看,对行政诉讼时效作了相应的补充规定,使我国行政诉讼时效的有关规定更加详细、具体,但在行政诉讼时效的确认上仍存有一定理解上的偏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直接提起行政诉讼的时效规定。当事人对某具体行为不服,除需行政复议前置的以外,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其起诉期限应依照行诉法第39条的规定,应当在知道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该规定虽然仅明确了三个月的诉讼期间,但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有较长时间保证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即三个月内诉讼时效的起算,是从当事人知道该具体行为已作出这一客观事实。如果当事人在一定阶段并不知道该具体行为已作出,那么当事人一直保留从知道作出具体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提起诉讼的权利。由此可见,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管理权的同时,必须依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将作出的具体行为明确告知当事人,以有效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加强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和管理。
2、关于未告知诉权或法定期限不超过两年的诉讼期规定。由于"若干解释"第42条规定的比较抽象。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对这一类行政诉讼期限的起算方式有多种。
(1)从作出具体行为之日起2年内可以提起诉讼。
(2)从作出具体行为之日起2年零3个月内可以提起诉讼;
(3)从知道诉权或起诉期限之日起2年可以提起诉讼;
(4)从知道诉权或起诉期限之日起2年零3个月内可以提起诉讼;
(5)从知道或应当知道具体行为内之日起二年内可以提起诉讼;
(6)从知道或应当知道具体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可以提起诉讼。
上述六种起算方式中,笔者认为,第六种起算方式比较妥当。因为依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告知诉权或法定起诉期限而没有告知的,只要当事人已经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为内容的,依照行诉法第39条的规定,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否则就有悖于行诉法的规定。因为行政机关依法不告知当事人诉权或起诉期限的,不仅未依法履行其法定职责,而且也违反了法定程序,人民法院可以就此作出裁判,纠正和督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同时当事人也应该依行诉法的有关诉讼时效的规定,及时行使诉权,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关于不知道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最长起诉期限的规定。
行诉法第39条规定的起诉期限是从知道作出具体行为之日起算。那么如果当事人不知道具体行为的内容的,只能从其实际知道或应当知道之日起算。那么从作出具体行为到实际知道该具体行为的存在或内容,应该有多长时间呢?我国的行诉法没有作出具体规定。如前所述日本的《行政案件诉讼法》对应撤销诉讼的行政行为最长期限作出了规定,即从处分或裁决之日起,超过一年时,便不能再提起诉讼。对此,"若干解释"第42条,参照民法通则有关规定,作了相应的补充规定。即起诉期限从知道或应当知道该具体行为内容之日起算,涉及不动产的具体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20年,其他具体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5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由此可见,我国在行政诉讼最长起诉期限上,较之日本更加宽松。虽然这样的规定,在最大限度内保护了当事人的诉权,但却较难在实体上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这是因为从行政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性质来看,两者有很大差别。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双方当事人是管理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而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是双方共同意志的表现。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机关作出某种具体行为,是单方意志的表现。从行政管理行为的特性来看,它具有公定力、拘束力和强制力。因此,它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如果将最长诉讼期限确定为20年,其时间跨度较长,人民法院不仅对行政机关在当时作出该具体行为时的证据难以确认,同时由于人员调动、机构变更、法律规范变更及法律关系的变化等情况的改变,即使人民法院对该具体行为在程序上是否合法、实体上是否正确予以确认,但当事人的实体权利也难以实现。
综上所述,对我国行政诉讼时效最长期限的规定,既要尊重本国实际情况,又可参照日本、美国关于诉讼时效的规定和原则。本着既有效保障行政管理秩序,又能及时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精神,可积极推行行政救济原则。即当事人在若干年后,才知道某种具体行为实际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照相应的法律、法规,申请行政救济,即请求行政机关对该具体行为是否正确、合法进行确认,以利于行政机关及时纠正其错误的行为。
❾ 试述我国民事诉讼法对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是怎么规定的
诉讼要受诉讼时效的限制,起诉的时间超过一定的期间,在法院打官司就不会胜诉。《民法通则》第136条规定: ⑴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⑵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 ⑶延付或拒付租金的; ⑷寄存财务被丢失或者损毁的,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
一般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但是规定的时效期间,起算点又是如何计算的呢
法律规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1、有约定履行期限的债权请求权,从期限届满之日的第二天开始起算。
2、没有履行期限的债权请求权,从债权人主张权利时起算;债权人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的,则从该期限届满之日的第二天开始起算。
3、附条件的债权请求权,从条件成就时开始计算。
4、附期限的债权请求权,从期限到达时开始计算。
5、请求他人不作为的债权请求权,应当自义务人违反不作为义务时起算。
6、 因侵权行为而发生的赔偿请求权,从受害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或损害发生时起计算,损害事实发生时,受害人知道的从损害时起算;损害事实发生后,受害人才知道的,从知道时起算;在人身损害赔偿中,侵害当时即发现受伤的,从侵害当日起算;侵害当时未曾发现的,事后经检查确诊并证明是由该侵害引起的,从伤势确诊之日起算。
❿ 新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时效是怎么规定的
《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专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属,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第一百八十九条规定,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期间自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第一百九十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其法定代理人的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该法定代理终止之日起计算。第一百九十一条规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第一百九十二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义务人可以提出不履行义务的抗辩。第一百九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不得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