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约定的加班小时数
⑴ 与公司签订的不定时工作制,有时月加班超过40小时,超过了合同中约定的加班时间,我能解除劳动合同吗
超过了合同中约定的加班时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根据相关规定,每天加班不得超过三个小时,每月加班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如果每月的加班时间超过了三十六小时,就可以以单位强迫加班为理由,要求解除劳动合同,支付加班工资,支付经济赔偿金。
法律分析
劳动者有休息休假的权利,有加班后获得加班的劳动报酬的权利,在用人单位违法解除的情况下,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是选择要求确认解除违法,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二是选择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的赔偿金。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延长工作时间的,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者本人小时工资标准的百分之一百五十支付工资,安排劳动者在休息日工作,而不能安排补休的,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百分之二百支付工资。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若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劳动者就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三十六条 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第三十七条 对实行计件工作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工时制度合理确定其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
第三十九条 企业因生产特点不能实行本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八条规定的,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实行其他工作和休息办法。
第四十一条 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⑵ 市劳动法关于加班的规定每天工作不超过几个小时
《劳动法》规定每天工作不超过8小时,超过8小时算加班,每天加班最多不超过三小时,每个月不超过三十六小时。正常加班按1.5计算工资,双休加班按2倍。第三十六条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第四十一条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第四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2)劳动法约定的加班小时数扩展阅读加班工资是用加班时间乘以每单位工资标准(即加班天数乘以日工资标准,或者加班小时数乘以小时工资标准),再按《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乘以相应的倍数。但从《劳动法》第四十四条里,我们只能知道加班加点相对于正常工资的“倍数”。即: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以及休息日、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应分别按照工资的150%、200%和300%支付加班工资,而没有每单位工资标准(即日工资标准或小时工资标准)的规定。这也是有些用人单位随意克扣,少发劳动者加班工资的根源所在。这是一点《深圳市员工工资支付条例》关于加班工资支付标准就明确规定,加班工资应按照不低于员工本人标准工资或者计件工资的标准进行计算。所以,我国还应出台相关规定,明确加班工资的计算标准,以免用人单位钻法律不尽完善的空子,而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班工资计算公式1、延长时间的加班工资计算:加班工资=日标准工资(或计件工资)÷8(小时)×1.5×加班时间2、休息日的加班工资计算:加班工资=日标准工资(或计件工资)÷8(小时)×2×加班时间3、法定休假日加班工资计算:加班工资=日标准工资(或计件工资)÷8(小时)×3×加班时间。综上所述,我国劳动法明文规定了每天的最长工作时长不能超过八个小时,超过部分均按加班要给加班费处理,加班费的计算标准也有严格的计算公式,一般来讲,加班费等于每天平均工资在乘以相应的加班时长,同时不管是正式工还是临时工,工资待遇以及休息日都应当均等。
⑶ 2023深圳《劳动法》加班费是如何计算的
1. 根据我国《劳动法》,员工在平日加班时可获得1.5倍工资的补偿。计算公式为:基础工资 ÷ 21.75天 ÷ 8小时 × 1.5倍 × 加班小时数。
2. 员工连续工作满一年后,可享受带薪年假。具体天数根据工龄不同而有所区别:工龄1-10年的员工享有5天带薪年假;工龄10-20年的员工享有10天带薪年假;工龄20年以上的员工享有15天带薪年假。
3. 员工因病或非因工受伤享有医疗期待遇,医疗期的长度取决于员工的实际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从3个月至24个月不等。
4. 对于从事井下、高温工作的员工,每工作满1年可折算为3个月的连续工龄,相当于1.5个月的缴费年限。
5. 从事有毒有害工作的员工,每工作1年可折算为6个月的连续工龄,相当于3个月的缴费年限。
6. 在某些情况下,工龄可以视同缴费年限,与实际缴费年限合并计发养老保险金。
7. 企业职工在医疗期内,病假工资、疾病救济费和医疗待遇按相关规定执行。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可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
8. 休假时间6个月以内,工龄不同,病假工资发放比例不同:工龄少于两年按正常工资的60%发放;工龄在两年以上、四年以下按70%发放;工龄在四年以上、六年以下按80%发放;工龄在六年以上、八年以下按90%发放;工龄八年以上等于正常工资。
9. 病假时间在6个月以上,工龄少于一年按正常工资的40%发放;工龄在一年以上、三年以下按50%发放;工龄三年以上按60%发放。
10. 病假工资计算公式为:(计算基数/21.75)×计算系数×病假天数。
11. 社会工作中普遍存在加班现象,尽管《劳动法》规定正常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但实际工作中加班难以避免,因此加班费的支付也成为常态。
⑷ 《劳动法》规定一个月加班时间不得超过多少小时
《劳动法》规定一个月加班时间不得超过三十六个小时,每日不能超过三个小时,这都是有法律规定的,而且在加班的时候用人单位还必须要支付加班的费用,如果是节假日就是属于正常工资的三倍。
一、《劳动法》规定一个月加班时间不得超过多少小时?
1、《劳动法》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2、《劳动法》第四十一条: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3、《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第三条: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
4、《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第七条: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工作时间,星期六和星期日为周休息日。企业和不能实行前款规定的统一工作时间的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周休息日。
5、根据以上法律规定,标准工时员工每天工作超过八小时的,就算加班时间。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二、加班补偿
用人单位依法安排劳动者在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工作的,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加班加点工资:
1、在日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延长工作时间的,应按照不低于小时工资基数的150%支付加班工资;
2、在休息日工作的,应当安排其同等时间的补休,不能安排补休的,按照不低于日或者小时工资基数的200%支付加班工资;
3、在法定节假日工作的,应当按照不低于日或者小时工资基数的300%支付加班工资。
计算加班工资的基数应以:按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者本人的工资标准确定。劳动合同没有约定,按集体合同约定的加班工资基数确定;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均未约定的,按劳动者本人正常劳动应得的工资确定。
经批准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加班工资。
加班费=正常工作日加班费+休息日加班费+法定休息日加班费=月工资基数/21.75乘150%乘正常工作日的加班时间+月工资基数/21.75乘200%乘休息日的加班时间+月工资基数/21.75乘300%乘法定休息日的加班时间。
三、加班的计算方式
1、包工时
包工时方式是用人单位每月固定支付员工极限加班费的方式,法定极限加班工时36小时/月,其超出部分不计算其内(注明:公休日、法定节假日则不再另算)。用人单位采用包工时方式是由于工作量使工作时长不可控因素而所致,以此保证工作项目的完成进度,通常员工加班工时都会不低于法定加班工时。
2、非包工时
非包工时方式是用人单位每月依照员工实际加班工时支付加班费的方式,法定极限加班工时36小时/月,其超出部分不计算其内。用人单位采用包工时方式是由于工作量使工作时长可控因素所致,通常员工加班工时不高于法定极限加班工时36小时/月。
综合上面所说的,加班是属于《劳动法》所允许的行为,但是加班也是有时间限制的,不能超过法律规定的时间,如果超过就是属于用人单位违反了此法规,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所以,对于劳动者在加班的时候也要合法的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⑸ 《劳动法》规定一个月加班时间不得超过多少小时
《劳动法》规定,一个月内加班时间不得超过36小时。具体规定如下:
1. 根据《劳动法》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应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2. 《劳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因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特殊原因需延长的,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3. 《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第三条指出,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
4. 《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第七条提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应实行统一的工作时间,周六和周日为休息日。企业和不能实行统一工作时间的事业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休息日。
5. 因此,若员工每日工作超过8小时,则算作加班时间,每月加班时间不得超过36小时。
加班补偿标准如下:
1. 在日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延长工作时间的,应支付不低于小时工资基数的150%的加班工资。
2. 在休息日工作的,应安排同等时间的补休,无法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日或小时工资基数的200%的加班工资。
3. 在法定节假日工作的,支付不低于日或小时工资基数的300%的加班工资。加班工资的计算基数为: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者本人工资标准,若无约定,则按集体合同规定的加班工资基数确定,或按劳动者正常劳动应得的工资确定。不定时工作制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加班工资。
加班计算方式分为包工时和非包工时两种:
1. 包工时方式是每月固定支付员工极限加班费的方式,法定极限加班工时为36小时/月,超出部分不计算在内(公休日、法定节假日则不再另算)。这种方式适用于工作量不可控的情况,以保证工作项目进度,通常员工加班工时不低于法定加班工时。
2. 非包工时方式是每月按员工实际加班工时支付加班费的方式,法定极限加班工时为36小时/月,超出部分不计算在内。这种方式适用于工作量可控的情况,通常员工加班工时不高于法定极限加班工时36小时/月。
综上所述,加班是《劳动法》允许的行为,但有时间限制。用人单位超出法律规定时间安排加班的,需承担法律责任。劳动者在加班时也应合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⑹ 劳动法上规定,加班时间按1倍、1.5倍还是2倍工资算
劳动法上抄规定的加班费,分工作日、双休日和法定节假日3种情况:
工作日加班费的计算方式:月工资÷21.75÷8×加班小时数×1.5倍;
双休日加班费的计算方式:月工资÷21.75÷8×加班小时数×2倍;
法定节假日加班费的计算方式:月工资÷21.75÷8×加班小时数×3倍。
证明加班时间方面的证据主要包括:考勤表、考勤卡、加班审批单、加班通知、监控录像、证人证言、加班时所做工作形成的书面文字记录、电子邮件等。
《劳动法》第四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⑺ 劳动法规定每月加班限时是36个小时,如何超过这个时间可以去告公司申请赔偿吗
可以的,用人单位如果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如果用人单位不给补助的算违法。劳动者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用人单位赔偿。
法律分析
如果生产需要,而且不违反劳动时长的规定,保证了工人的正常休息时间,并给与了相应的补贴,单位是不违法的。凡是用人单位安排职工加班的,不管该单位是实行计时工资制度还是计件工资制度,都应当按照法律规定支付加班工资。夜班加班费的标准计算因工时制度不同标准有所差别:标准工时制度的加班费计算应按以下标准支付工资:劳动者在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延长工作时间的、劳动者在休息日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工作,用人单位分别按照不低于工资标准的一点五倍、两倍、三倍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综合计算工时制度的加班费计算,按照相关规定,经批准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企业,在综合计算周期内的总实际工作时间不应超过总法定标准工作时间,超过部分应视为延长工作时间的及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按相关法律规定支付工资报酬,且延长工作时间平均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个小时。不定时工时制度的加班费的计算,一般情况下,经批准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企业不需要支付加班费。但是用人单位在法定休假日安排职工工作的,仍然应当按照不低于本人工资标准的三倍支付加班费。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三十六条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第四十一条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第七十七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
第七十九条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