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诉辩交易
⑴ 认罪认罚就是承认有罪吗
是。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全面实施以来,整体运行顺畅,但还存在制度适用不平衡、标准把握不统一,办案质效有待进一步提升、衔接配合需要进一步加强等情况。为此笔者就自己关注到的几个有关方面设计了若干问题,以供参考。
问:认罪认罚制度是不是等同于诉辩交易?
答:不是。
认罪认罚: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明确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承认指控的犯罪事实愿意接受处罚的,可以依法从宽处理。”该法第八十一条、第一百二十五条及第一百七十三条等条文,具体规定了认罪认罚对是否批准逮捕的影响、侦查机关的告知义务及其它具体操作程序。概括来说,我国的认罪认罚作为一种诉讼程序,强调当事人内心的忏悔过程,通过供述全部犯罪事实,认可侦查、公诉机关的有罪指控,并在律师的专业帮助下,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以换取较轻刑期。
诉辩交易(Plea Bargaining):源于美国,是指司法审查的前提下,被告人与检察官所达成的一种协议。通过认罪协商机制,使被告人有机会选择,让其最后被起诉的罪名比原先所受的指控更轻,即“控诉协商”;或者以相同的罪名起诉,但是被告人得以减轻刑期,即“量刑协商”;又或者减少起诉的罪名数量,即“罪数协商”。
认罪认罚制度吸取和借鉴了诉辩交易制度,但两者有很大区别。
与诉辩交易制度相比,认罪认罚制度是单向的,是公诉机关和审判机关根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如实供述罪行,承认指控的犯罪事实”的表现依法从宽处理,具有准法定性质。认罪认罚不允许对罪名进行协商,其从宽裁量权不得滥用。而诉辩交易是双向的,是控方与辩方达成的协议,有“意思自治”的成分,且若一方违反协议,另外一方可以同时撤销承诺。
⑵ 刑事案件和解与调解有区别吗
一、适用范围不同:刑事和解和刑事调解只适用于刑事自诉案件。其中,所有的自诉案件都可以进行和解,而刑事调解只适用于除公诉转自诉外的其他刑事自诉案件。
新刑诉法第5编第2章第277至279条对刑事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进行了专门规定:
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嫌侵犯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侵犯财产犯罪,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故意犯罪案件,以及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纳入公诉案件适用和解程序的范围。
但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五年以内曾经故意犯罪的,不适用这一程序。
二、处理人不同:刑事和解是刑事自诉案件双方当事人自行达成和解协议,是自诉人向法院申请撤诉的一种是由。刑事调解是刑事自诉案件双方当事人在法院主持的调解下,达成调解协议,并由法院制作调解书的活动。
三、性质不同:刑事和解属于双方主动。刑事调解是法院结案的一种方式,双方属于被动。
四、判定结果不同:对于当事人之间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可以依法从宽处理。刑事调解的情况则不能轻判。
和解过程中,被害人与加害人可充分阐述犯罪给他们的影响及对刑事责任的意见等方面内容,选择双方认同的方案来弥补犯罪所造成的损害;在刑事责任处置过程中,加害人能获得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⑶ 刑事诉讼中的“控辩交易”相关内容
进入刑事处罚与认罪交易程序,可由当事人主动申请,也可以由侦查机关或起诉机关主动提议,然后双方协商。两种方法都可以启动这一程序,应坚持自愿原则,反对任何威胁利诱行为,否则应依法查处。
3.协议程序。这是刑事处罚与认罪交易制度中的核心程序。经过申请和提出协议建议以后,当事人或其律师与司法机关可以进行具体协商,签订具体协议。进入起诉阶段后所签的协议,应征得被害人同意,并不得过多损害被害人权益。协议签订后,立即生效。
4.自白程序。在达成协议以后即启动自白程序,自白人应保证其自白的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否则影响协议的效力,并承担由此而产生的后果。
5、审查程序。对被告人自白的内容,对业已收取的证据进行审查,并展开调查核实工作,经查证其自白可信,与案件事实没有出入,则该协议应当生效。
6.执行或移送法院审查裁判。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执行方式,在侦查阶段,只需取得起诉机关批准即可执行。在起诉阶段应将其协议移送法院审查,然后作出裁判,依法执行。
7.监督程序。对于公诉机关不批准协议的行为,对法院作出驳回协议的行为,嫌疑人、被告人有权上诉,起诉机关可以抗诉。对同意协议的裁定,被害人有意见而不服的可以提出上诉, 上级司法机关可以协调处理。
必须澄清的是,这种控辩参与的刑事处罚与认罪交易制度赋予了控辩双方对刑事公诉案件的一定处分权,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自诉案件的调解或和解,易产生刑事公诉案件也适用调解或和解的误解。笔者认为,这种类似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并不能掩盖它们本质上的差异,而这种本质上的差异则是根本的,具有决定意义。首先,诉讼调解、和解的结果一般不给被告人定罪,是一种将某些轻微刑事案件作民事化、非犯罪化处理的方式。而控辩协议则以犯罪嫌疑人认罪为前提。另外,由于自诉案件中诉讼调解、和解制度设计的主旨在于将一些轻微刑事案件看成是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私事,因而,完全依据私法上的意思自治原则处理。对于调解,在法官主持下只要求在形式上遵循自愿合法原则,对调解协议并无实质内容上的要求。对于和解,法院在形式上和实质内容上都不作审查。而在刑事处罚与认罪交易制度中,虽然法官不参与协议过程,但对于协议法官不但要审查形式上是否自愿、合法,更要对定罪量刑的事实依据进行严格的审查,以体现法官对控辩双方处分权行使正当性的制约与对案件处理结果的最终决定权。
刑事诉讼过程中控辩参与的刑事处罚与认罪交易制度的本质是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用对犯罪分子作某些量刑上的让步,来换取犯罪分子自认,使刑事案件获得对双方有利的迅速解决,从而解决运用证据方面的难题。它的内核在于促使被告人认罪和悔悟,更好地贯彻效益原则,而在根本上不违背刑法、刑事诉讼法目的的实现,有利于化解矛盾的对抗程度,在法律和政策感召下促使矛盾转化,从而让嫌疑人、被告人获得较为宽大的处理,而又不失刑罚的惩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