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行政法学研究会年会
① 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的学院师资
法学院现有教职员工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28人;学院教师队伍年龄和学缘结构合理,专职教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全国著名高校的法学专业,具备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科研能力,科研成果丰硕。其中崔卓兰教授被聘任教授二级岗,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和广东省首届“中青年法学家”;黄立教授、马栩生教授被评为第二届“广州地区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有6名教授被聘为广东省人大立法顾问;黄立教授、杨振洪教授、张永忠教授分别担任广东省犯罪学研究会、广东省社会法学研究会、广东省信息通信法学研究会首任会长;一批教师成为各级人大代表和多个行业的立法咨询专家。另外,学院还聘请了张文显、马怀德、黄进、赵秉志、王保树、谭玲、杨宗仁等知名学者、司法界专家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
据统计,2008-2013年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超过150篇,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期刊发表论文5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论文超过10篇。2008-2012年出版学术专著、译著和教材超过40部;2009年至2011年学院在法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位居广东省法学院校第二。 崔卓兰,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太平洋学会法律专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宪法行政法学会总干事,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理事,吉林省政府、长春市人大、长春市政府立法顾问,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立法顾问和广州市政府法律咨询专家,广东省首届“十大中青年法学家”, 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曾任吉林大学法学所所长、《法制与社会发展》常务副主编、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行政法学、行政诉讼法学。
杨振洪,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理事,广东省法学会社会法学研究会会长,广东省社会救助研究服务中心副主任,广东省社工委社会创新咨询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香港浩霸国际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广东合拓律师事务所律师,广州仲裁委员会仲裁员、知识产权仲裁院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刑法学等。
曹旅宁,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律史学会理事,在《法学研究》、《中国史研究》、《考古》等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要著作有《秦律新探》、《张家山汉律研究》、《秦汉魏晋法制探微》与《黄永年先生编年事辑》,曾获“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主要研究领域为秦汉法制史。
丛中笑,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人大立法咨询专家,财政部天和经济研究所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法学、法经济学、财税法学。
陈永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广东省宪法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地方立法学会常务理事,在《光明日报》、《法商研究》、《法学评论》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两部,参编10余部。主要研究领域为宪法学。
黄立,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犯罪学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法学会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广东省人大立法咨询专家,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咨询专家,广州市人民检察院人民监督员,第二届“广州地区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刑法学、犯罪学。
孔繁华,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广东省社会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行政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行政法学、社会法学。
马栩生,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律师学院副院长,广东省民商法学会副会长,广州、佛山仲裁委员会仲裁员,第二届“广州地区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民商法学。
王水明,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广东省法学会犯罪学研究会秘书长,“法治广东建设五年规划”宣讲团成员,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刑法、国际刑法。
王涛,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咨询专家,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律思想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法制史、比较法制史。
伍劲松,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广州市天河区人大常委会委员, 广东省、广州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美国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访问学者。著有《行政解释研究》,在《法学家》、《法学评论》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主要研究领域为行政法学、行政诉讼法学。
许楚敬,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美国乔治城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在《中国国际法年刊》、《现代法学》、《法学家》、《法学评论》、《比较法研究》和《政治与法律》等法学类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公法和国际经济法学。
杨晓生,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中国社会学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社会学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主要从事体育产业领域的相关教学和研究,主持了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课题及横向课题多项,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主编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产业经济学》、《体育赞助导论》教材,参编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市场营销学》、《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学习与职业设计》教材。在体育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
于群,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广东省人大立法咨询专家,曾从事政府法制工作长达7年。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法学、民商法学。
张芳芳,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从事法院民事审判工作。先后在《中国法学》、《学术研究》、《当代法学》、《人民司法》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论文《体育仲裁协议与商事仲裁协议的比较研究》获2007年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主要研究领域为民事诉讼法学、仲裁法学。
张永忠,教授,博士,中国社科院博士后,硕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华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法学会信息通信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经济法学研究会理事,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广东省“六五”普法高级讲师团成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法与政府经济管理、信息传媒法、知识产权法学。
曾二秀,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欧洲学会欧洲法研究会理事,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客座研究员,兼职律师,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私法学。
周贤日,教授,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后,硕士生导师,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广东省社会工作委员会决策咨询机构专家,广东省法学会社会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广东省法学会劳动关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商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理事,广东省法学会理事,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劳动法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广州市总工会法律顾问团专家,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法学、劳动法学、社会保障法学、商法学等。
② 袁曙宏的学术简历
1984 安徽大学读本科、硕士;1984-1990 安徽大学法律系任教,86年底任讲师、87年底任国家法教研室副主任; 1987-1988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任访问学者; 1990-1993 北京大学法律系脱产攻读博士学位; 1993-1995 北京大学法律系兼职副教授,司法部中国律师事务中心投资部主任,中国租赁有限公司法律部主任; 1995-1997 北京大学法律系兼职教授,北京大学法律系依法治国研究所主任,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联律师事务所主任; 1997-2001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教授,法学部副主任兼行政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2001-2003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主任兼任法学部副主任2003 年8月—2009年4月任国家行政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副部长级)2009年4月任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副主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被评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5 年 12 月被选为亚太地区行政院校联合会主席。
③ 柳砚涛的主要学术成果
1、《行政行为新理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版)(合著)
2、《行政给付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独著)
3、《行政法新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第一版)(二人合著)
4、《行政诉讼法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第一版)(副主编)
5、《依法行政通论》(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第一版)(撰稿人)
6、《中国宪法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2月第一版)(撰稿人)
7、《诉讼法词典》(中国检察出版社1992年7月第一版)(撰稿人)
8、《行政诉讼法条文释义》(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第一版)(撰稿人)
9、《实用诉讼法》(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8月第一版)(撰稿人)
10、《实用农业管理法》(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9月第一版)(撰稿人)
11、《法学案例与评析》(济南出版社1992年7月第一版)(撰稿人)
12、《三·五普法知识手册》(山东画报出版社1996年11月第一版)(撰稿人)
13、《利剑与天平—法律》(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撰稿人)
14、《中国法学家辞典》(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10月第一版)(编委)
15、《宪法基本权利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撰稿人)
16、《行政法的中国之路――应松年教授教授七秩华诞贺寿论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撰稿人)
17、《当代中国行政法的源流――王名扬教授九十华诞贺寿文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12月版)(撰稿人)
18、《中国行政法之回顾与展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撰稿人)
19、《行政法词典》(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第一版)(撰稿人) 1、《分类管理是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载《中国行政管理》1987年第4期,核心期刊;
2、《试论行政授权》,载《政法论坛》1987年第6期,核心期刊;
3、《省级人大及政府立法权限》,载《法学杂志》1988年第5期,核心期刊;
4、《美国的行政诉讼制度》,载《国外法学》1988年第6期,核心期刊;
5、《谈谈我国古代的行政立法》,载《中国行政管理》1988年第11期,核心期刊;
6、《论保障受处罚人基本权利原则》,载《法学》1997年第10期,核心期刊;
7、《行政立法中的不相抵触原则》,载《中国行政管理》1999年第11期,CSSCI期刊;
8、《论行政诉讼的证据要求》,载《山东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核心期刊;
9、《论无效行政行为防卫权及其矫正机制》,载《行政法学研究》2003年第2期,被人大复印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03年第5期全文转载,CSSCI期刊;
10、《行政行为公定力质疑》,载《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被人大复印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04年第1期全文转载,CSSCI期刊;
11、《论我国消费者利益的法律保护》,载《法学天地》1988年第2期;
12、《国家行政机构设置刍议》,载《政法学刊》1987年第3期;
13、《我国行政监察机关特点刍议》,载《中国监察》创刊号1988年第1期;
14、《关于经济行政案件处理中的几个问题》,载《山东法学》1987年第3期,核心期刊;
15、《试论省级人大和政府立法权限划分》,载《山东法学》1988年第1期,核心期刊;
16、《论完善我国的行政强制执行制度》,载《山东法学》1988年第4期,核心期刊;
17、《建议创立司法学》,载《湖南法学研究》1988年第2期;
18、《投诉,救济与国家》,载《外国法学译丛》1988年第3期;
19、《转变中的行政法》,载《外国法学译丛》1987年第3期;
20、《不管制与行政法》,载《外国法学译丛》1989年第1期;
21、《论我国消费者利益的法律综合保护》,载《消费者》1988年第4期;
22、《法国行政法中的行政责任原则》,载《外国法学研究》1987年第3期;
23、《律师担任政府法律顾问的若干问题》,载《律师与法》1988年第7期;
24、《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载《北方论丛》1999年哲社综合版,核心期刊;
25、《行政诉讼证据制度若干问题探析》,载《法学论坛》2003年第1期,核心期刊;
26、《公职权初探》,载《法学论坛》2003年第4期,核心期刊;
27、《析行政处罚中的一事不再罚原则》,载《法制日报》2002年12月26日;
28、《公共行政视角下监督行政的新变化》,载《政法论丛》2004年第3期,核心期刊;
29、《公职权的涵义及法律属性》,载《理论学刊》2004年第4期,被人大复印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04年第6期全文转载,核心期刊;
30、《公职权的涵义及构成要素》,载《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
31、《立法授权原则探析》,载《法学论坛》2004年第4期,核心期刊;
32、《病历档案管理与保护患者隐私权》,载《档案学通讯》2004年第4期,CSSCI期刊;
33、《〈行政许可法〉中值得探究的几个问题》,载《山东省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34、《无效行政行为防卫权及无效标准》,载《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35、《剖析两类典型的教育行政诉讼案件》,载《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17期;
36、《论公职权》,载杨海坤主编《宪法基本权利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37、《论行政法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载《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 期;
38、《行政权力权利化研究》,载《法学论坛》2005年第3期,核心期刊;
39、《行政相对人权利研究》,载《黑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40《行政行为构成要素之检讨》,载《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4期;
41《准行政行为理论之检讨》,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42、《简评清末宪政》;载《齐鲁学刊》2005年第6期,核心期刊;
43、《析各类纠纷处理中的行政手段》,载《中国法制报》1987年6月15日;
44、《行政给付的性质界说》,载《东岳论丛》2006年第1期,核心期刊;
45、《浅析行政给付中的行政行为》,载《河南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
46、《授权立法的正当性质疑》,载《文史哲》2006年第3期,CSSCI期刊;
47、《法律保留原则的发展趋势》,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48、《行政给付的功能》,载《行政与法》2006年第2期,核心期刊;
49、《行政受益权研究》,载《法学论坛》2006年第2期,核心期刊;
50、《授益行政的义务主体及义务属性》,载《政法论丛》2006年第2期;
51、《无权行政及其救济研究》,载《西南法学评论》第四卷第1-6页,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3月版;
52、《关于司法解释界限的理性思考》,载《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2期;
53、《法律保留原则的基础与走向》,载《上海法学研究》2006年第2期;
54、《行政权力权利化研究》,载《行政法的中国之路――应松年教授七十华诞贺寿论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55、《行政法的嬗变:由公法到公私法融合》,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并被收入《行政法的源与流――王名扬教授九十华诞贺寿论文集》,CSSCI期刊;
56、《授权立法正当性缺陷的矫正机制》,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12期,CSSCI期刊;
57、《论行政行为的形式》,载《行政法学研究》2006年第4期,CSSCI期刊;
58、《论无权行政的法律界限》,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CSSCI期刊;
59、《论“规定行政措施”的法律规制》,载《齐鲁学刊》2007年第3期,CSSCI期刊;
60、《时间的控权功能探析》,载《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3期,CSSCI期刊;
61、《论行政行为的补正》,载《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5期,CSSCI期刊;
62、《质疑“规定行政措施”》,载《行政法学研究》2007年第3期,CSSCI期刊;
63、《行政事实行为的功能及法制化探析》,载《中州学刊》2007年第6期,CSSCI期刊;
64、《国外行政执法档案公开制度评介》,载《理论探讨》2007年第2期,CSSCI期刊;
65、《行政法中的私法适用研究》,2005年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并被年会综述(载人大复印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05年第2期)做观点介绍;
66、《电子政务发展中的几个法律问题》,2006年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载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法律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版,并被年会综述(载人大复印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06年第3期)做观点介绍;
67、《论网络虚拟财产权的行政法保护》,2007年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
68、《行政法中适用私法应遵循的原则》,载《政法论丛》2007年第5期,核心期刊;
69、《“司法权威”与“学术权威”的竞存:由“专家意见书”的几点悖论引发的思考》,载《河南公安高等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1期;
70、《论行政行为的先定力》,载《河北法学》2008年第4期,CSSCI期刊; 1、《法学案例教学法研究》,山东大学项目,参加人,2001-2003年;
2、《构建和谐社会与优化行政执法环境》,司法部2005年“法制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项目编号为05SFB5005,独立承担;
3、《解读法的不可直接对抗性》,山东省教育厅2007年第三批科研发展计划项目,项目编号为S07WA03,独立承担;
4、《卫生执法的经济学分析》,山东大学校内交叉学科研究课题项目,主持人;
六、获奖情况:
1、《立法授权原则探析》(载《法学论坛》2004年第4期)获山东省第十五次法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2007年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论对网络虚拟财产的行政法保护》获中国法学会2007年度行政法学优秀论文二等奖;
3、《行政权力权利化研究》(载《法学论坛》2005年第3期)获山东省第十六次法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4、《和谐执法机制的内在机理》获山东省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7年度理论研讨会一等奖;
5、《行政给付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独著)获山东省教育厅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类三等奖,证书编号2007R30082;
④ 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的介绍
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成立于1985年8月,是我国行政法学研究的核心和中坚力量,致力法治国家建设和学术繁荣发展。
⑤ 第八届应松年行政法学奖学金颁奖典礼在哪里举行
12月28日,“应松年行政法学基金第一届理事大会暨第八届应松年行政法学奖学金颁奖典礼”在京举行。北京卓亚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理事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秘书长周成奎,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厅厅长胡卫列,以及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行政法学界代表参加了颁奖典礼。
应松年行政法学奖学基金的宗旨是通过设立奖学金,以奖励全国优秀行政法学研究生,推动学术发展。该奖学金自设立以来,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被喻为“中国行政法学界的诺贝尔奖”。刘莘表示:“这个奖项虽然是对行政法学的奖项,将来会进一步打破专业壁垒,向更多人宣传这个奖项,获得社会更广泛的支持。”
律师,做好律师的誓言。
⑥ 李永林的主要学术活动
(1)2014年12月12-14日,应邀参加中央编译局西南政法大学政治学法学理论研究基地第二届高峰论坛暨首届全国博士后政治学论坛(全国博管办、中央编译局、西南政法大学联合主办),提交论文《大气污染良法治理的进路》,并在“全球治理”分论坛做“风险时代国家行政职能拓展的合法性危机及其克服”的主题发言。
(2)2014年10月24-26日,应邀参加2014年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教育部法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烟台大学法学院主办)。
(3)2014年10月15-16日,应邀参加第九届环渤海区域法治论坛(北京),并做《大气污染的法律治理:进展、问题及前景》的大会主题报告。
(4)2014年8月22-24日,应邀参加2014年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年会(郑州大学法学院主办),提交论文《人身损害行政赔偿诉讼案件的举证责任分配》并参与单元讨论。
(5)2014年8月25-26日,应邀参加第二届全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论坛(呼和浩特),并参与相关议题讨论。
(6)2014年5月12日,应邀参加庆祝北京大学法学院建院10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教师权利及其法律保障”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法学院主办),并做题为《章程视野下的大学教师权利体系建构》的大会主题报告。
(7)2014年5年14日,应邀参加中国博士后天津项目对接洽谈与座谈会(国家博士后管理办公室与天津市人民政府联办)。
(8)2013年10月20-21日,应邀参加2013年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教育部法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中南大学主办),提交论文《司法考试背景下法学本科课程考核方式的变革》,入编年会论文集。
(9)2013年8月19-21日,应邀参加2013年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年会(哈尔滨),提交论文《环境风险的契约规制》入编论文集。
(10)2013年7月24-31日,参加全国高校西方政治思想史高级研讨班(北京)研习。
⑦ 哪里有劳动报酬权的参考文献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5年 加入收藏 获取最新 深圳市劳动报酬争议问题与政府对策研究黎泳宇 【摘要】:本论文研究了深圳市引发劳动争议最多的劳动报酬争议现状,分别列举了个人劳动报酬争议和集体劳动报酬争议案例,分析出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和研究了劳动争议的理论和现状及其成因,基于相关理论和数据,分析了目前全国及深圳市劳动争议的状况和特征,并剖析了深圳市劳动争议特征形成的原因与对策。最后,论文对深圳市的劳动报酬争议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劳动报酬争议主要涉及工资总额争议、克扣拖欠工资争议、最低工资争议、加班费争议等。目前深圳市劳动报酬争议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对侵犯劳动者劳动报酬权的行为立法不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不适应现实情况,审理周期过长、申诉时效60日很容易过期、收费不合理等;欠薪保障制度有待强化和完善;劳动监察执法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等。 全国劳动争议的特征为:劳动争议总量和涉及人数持续上升;集体劳动争议数量增长迅速;劳动报酬、保险福利和解除劳动合同案件仍是劳动争议案件的焦点;劳动者一方申诉比例大且胜诉率高;经济发达地区劳动争议多;国有企业劳动争议和集体劳动争议案件数仍居首位。 深圳市劳动争议的特征为:劳动争议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占到全国劳动争议受理案件总数的十分之一;呈现出各区劳动争议立案数量差距很大的特征;私营企业劳动争议案件数居首位;民营企业占到七成以上,大量涉及制造业、批发零售餐饮业;外来劳务工集体争议数量大,占广东省的三分之一以上;劳动争议案件原因构成与全国劳动争议案件原因构成基本类似,有一定差异;劳动者胜诉比例高;劳动争议案件处理难度增加等。 深圳市劳动报酬争议特征集中体现在:是数量引发最多的劳动争议原因;劳动报酬争议案件具集中性,涉及民营企业、制造业、批发零售餐饮业、特区外外来劳务工上的劳动报酬争议数量大,且多为克扣拖欠工资争议。论文进一步分析了劳动争议原因多发在劳动报酬上的原因,其根本原因是劳动关系双方利益差异显现化,劳动者的权利缺失;其主体原因是劳动关系当事人的法律意识、经营观念和职业道德水平差;还有政府原因。论文从用人单位、企业经济成分、行业划分、行政区域划分、劳动者等角度分析了深圳市劳动报酬争议案件具集中性的成因。 针对深圳市的劳动报酬争议问题,结合深圳市劳动报酬争议特征和成因以及深圳市实情,论文提出了相应对策:完善劳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侵犯劳动权刑事责任的追究, 【关键词】:劳权 劳动争议 劳动报酬
【学位授予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F244
【DOI】:CNKI:CDMD:2.2005.144198
【目录】: 摘要7-9 ABSTRACT9-12 第一章 绪论12-17 §1.1 研究目的12 §1.2 本论文研究目标与意义12-13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6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16-17 第二章 劳动争议理论研究17-31 §2.1 劳权和劳动关系18-23 2.1.1 劳权18 2.1.2 劳动关系18-21 2.1.3 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与作用21-23 §2.2 劳动争议及其处理机制23-31 2.2.1 劳动争议23-25 2.2.2 劳动争议处理机制25-31 第三章 深圳市劳动报酬争议问题分析31-58 §3.1 劳动报酬争议概述31-33 §3.2 深圳市劳动报酬争议情况分析33-39 3.2.1 工资总额争议35-36 3.2.2 克扣拖欠工资争议36-38 3.2.3 最低工资争议38-39 3.2.4 加班费争议39 3.2.5 其他劳动报酬争议39 §3.3 深圳市劳动报酬争议案例39-43 3.3.1 个人劳动报酬争议案例39-42 3.3.2 集体劳动报酬争议案例42-43 §3.4 深圳市劳动报酬争议政策缺陷分析43-58 3.4.1 对侵犯劳动者劳动报酬权的行为立法不完善44-47 3.4.2 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现行的先裁后审模式存在弊端47-54 3.4.3 仲裁申诉时效60日易过期54 3.4.4 收费不合理54-56 3.4.5 欠薪保障制度有待强化和完善56-57 3.4.6 劳动监察执法效率不高57-58 第四章 深圳市劳动争议特征及其成因分析58-77 §4.1 我国劳动争议现状及特征分析58-61 4.1.1 劳动争议总量和涉及人数持续上升58-59 4.1.2 集体劳动争议数量增长迅速59 4.1.3 劳动报酬是劳动争议案件的焦点59-60 4.1.4 劳动者一方申诉比例大且胜诉率高60-61 4.1.5 经济发达地区劳动争议多61 4.1.6 国有企业劳动争议和集体劳动争议案件数仍居首位61 §4.2 深圳市劳动争议现状及特征分析61-67 4.2.1 劳动争议数量占到全国劳动争议受理案件总数的十分之一61-62 4.2.2 呈现出各区劳动争议立案数量差距很大的特征62-63 4.2.3 私营企业劳动争议案件数居首位63-65 4.2.4 集体争议数量大65 4.2.5 劳动争议案件原因构成与全国劳动争议案件原因构成基本类似65-66 4.2.6 劳动者胜诉比例高66-67 4.2.7 劳动争议案件处理难度增加67 §4.3 深圳市劳动报酬争议特征及其成因分析67-77 4.3.1 深圳市劳动报酬争议特征67-68 4.3.2 深圳市劳动报酬争议特征成因分析68-77 第五章 深圳市劳动报酬争议问题对策研究77-86 §5.1 完善劳动法律法规体系77-78 §5.2 增加对侵犯劳动报酬权刑事责任的追究78-79 5.2.1 增加侵犯劳动报酬权的罪名78 5.2.2 增加用人单位与公共行政管理者为侵犯劳动报酬权的刑事责任主体78-79 §5.3 将现有的劳动仲裁院逐步改造为劳动法院79 §5.4 延长仲裁时效至两年79-80 §5.5 降低收费标准80-81 §5.6 扩大欠薪保障条例规定的范围81 §5.7 完善劳动监察制度81-82 §5.8 大力开展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82-83 §5.9 建立企业内部劳动关系的协调机制83-84 §5.10 建立行政管理、劳资协调和权益保护协会三重网络84 §5.11 积极推动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承诺制度84-86 结论86-88 致谢88-89 参考文献表89-91
⑧ 薛刚凌的学术论文
在《中国法学》、《政法论坛》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共计70余篇:
1. 《行政体制改革基本问题研究——兼论行政体制改革与行政法治的关系》,载《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11期;
2. 《社会自治规则探讨》,载《行政法学研究》2006年第1期;
3. 《行政法的主体论》,载《宪政与行政法治发展报告》,2006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 《开创公法学科的奠基之作》,载《法制日报》2006年5月25日第11版;
5. 《行政法发展模式之检讨与重构》,载《公民与法》2006年第3期;
6. 《将公共财政纳入法治轨道》,载《中国审计》2006年第2期;
7. 《论府际关系的法律调整》,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5期;
8. 《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研究》,载《政法论坛》,2005年第2期;
9. 《价格听证制度研究》,载《宪法与行政法治评论》2005年第2卷;
10. 《论行政程序制度的理性价值》,载《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1. 《BOT项目中特许经营人的风险防范及利益保护研究》,载《浙江学刊》2005年第5期;
12. 《地方政府是否有权管辖中央企业资产》,载《法制日报》2005年10月13日;
13. 《立法机关和社会如何形成良性互动》,载《法制日报》2005年8月15日;
14. 《行政诉讼法修订之结构模式研究》,载《诉讼法论文集》,2005年9月;
15. 《依法管理和监督各类社会组织》,载《人民日报》2005年12月6日;
16. 《依法行政与行政体制改革》,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7. 《行政合同诉讼研究》,载《诉讼法学研究》2004年第7卷;
18. 《国家治理的理性选择》,载《紫光阁》2004年第8期;
19. 《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4年年会及第七届海峡两岸行政法研讨会综述》,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6期;
20. 《论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载《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4期;
21. 《论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下)》,载《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5期;
22. 《论公务员录用平等之保护》,载《依法治国新视点》,2004年9月;
23. 《从认识到规范——悄悄走近的特许经营制度》,载《法制日报》2004年2月19日;
24. 《车牌拍卖是否违法》,载《法制日报》2004年5月19日;
25. 《谁应对三警员的损害负责》,载《人民公安》2004年第4期;
26. 《国家赔偿为何如此艰难?》,载《法制日报》2004年8月10日;
27. 《公共服务中的特许经营》,载《公共服务创新》,2004年12月,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8. 《论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和完善》,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1期;
29. 《公听代表人制度研究》,载《法商研究》2003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第3期全文转载,并收入《中国行政法学精萃(2004年卷)》;
30. 《行政诉讼被告制度之检讨》,载《诉讼法的理论与实践》2003年卷;
31. 《农村法治发展之思考》,载《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32. 《“行政审判制度改革”调查报告》(上),载《诉讼法学研究》2003年第4卷;
33. 《“行政审判制度改革”调查报告》(下),载《诉讼法学研究》2003年第5卷;
34. 《法治的呼唤:对孙志刚案的行政法学思考》,载《中国诉讼法判解》2003年第1期;
35. 《美国行政裁决替代法》,译文,载《公法研究》2003年第2辑;
36. 《美国规章协调制定法》,译文,载《公法研究》2003年第2辑;
37. 《行政判决制度研究》,载《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38. 《地方制度研究新思路:中央与地方应用法律相规范》,载《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2期;
39. 《第五届东亚行政法学术研讨会综述》,载《行政法学研究》2003年第2期;
40. 《行业腐败,是谁惹的祸?》,载《时代潮》2003年第1期;
41. 《民营化:公共行政改革的重要路径》,载《法制日报》2003年2月13日;
42. 《居民身份证制度透析》,载《法制与新闻》2003年8月;
43. 《军事法学是法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载《法制日报》2003年12月11日;
44. 《行政诉讼类型研究》,载《诉讼法学研究》2002年第1期;
45. 《WTO与行政组织法的改革》,载《政法论坛》2002年第1期;
46. 《行政法理论与实践关系研究》,载《行政法学研究》2002年第1期;
47. 《中央行政组织法律问题之探讨》,载《公法研究》2002年第1期;
48. 《地方行政组织法完善与构想》,载《东吴法学》2002年第1期;
49. 《WTO与中国行政法研讨会综述》,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3期
50. 《完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的思考》,载《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4期;
51. 《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之探讨》,载《法学杂志》2002年第3期;
52. 《审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载《法制日报》2002年1月20日;
53. 《法官与法官文化》,载《法制日报》2002年4月21日;
54. 《重构行政判决制度》,载《法制日报》2002年3月3日;
55. 《程序与法治》,载《法制日报》2002年8月18日;
56. 《行政组织法基本原则之探讨》,载《行政法学研究》2001年第2期;
57. 《中美行政执行制度比较》,载《行政法学研究》2001年第1期;
58. 《行政主体之再思考》,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2期;
59. 《机构改革也需要法律规制》,载《法制日报》2001年1月28日;
60. 《论行政权》,载《政法论坛》2001年第4期;
61. 《第四届东亚与海峡两岸行政法学研讨会综述》,载《行政法学研究》2001年第1期;
62. 《〈WTO与中国行政法的改革〉国际研讨会综述》,载《中国法学》2001年第5期;
63. 《第五届海峡两岸行政法学术研讨会综述》,载《行政法学研究》2001年第4期;
64. 《行政诉权的价值》,载《法制日报》2000年9月24日;
65. 《行政法基本原则研究》,载《行政法学研究》1999年第1期;
66. 《行政诉讼十年回顾》,载《行政法学研究》1999年第4期;
67. 《东亚行政法研究会第三届年会暨行政程序法国际研讨会综述》,载《中国法学》1999年第1期;
68. 《行政诉讼受案标准研究》,载《法商研究》1998年第1期;
69. 《处理行政、民事争议重合案件的程序探讨》,载《法律科学》1998年第6期;
70. 《我国行政主体理论之检讨》,载《政法论坛》1998年第6期;
71. 《行政组织法与依法行政》,载《行政法学研究》1998年第1期;
72. 《市场经济与行政法的发展思路》,1998年9月,载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编《优秀论文集》;
73. 《论行政法的目的、手段和体系》,载《政法论坛》1997年第3期;
74. 《对行政诉讼审查范围的几点思考》,载《行政法学研究》1997年第2期;
75. 《论行政组织法的几个基本问题》,载《中国行政法学新理念》,1997年11月,中国方正出版社;
76. 《关于行政处罚主体制度的思考》,载《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77. 《论行政行为与事实行为》,载《政法论坛》1993年第4期;
78. 《行政机关编制法论纲》,载《法学研究》1993年第3期;
79. 《论行政机关的不作为引起的诉讼》,载《法学杂志》1993年第1期。
⑨ 沈开举的成就及荣誉
1984年以来,先后为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开设了法学基础理论、宪法学、行政法学、行政诉讼法学、国家赔偿法学、比较行政法学等多门法学课程。教学效果优良,先后获得郑州大学法学院中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一等奖、郑州大学中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一等奖和郑州大学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的称号。
参与撰写学术著作近20部,其中主编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审定的高等学校统编法学教材《交通行政法》一部,个人专著《行政征收研究》一部,主编《国家赔偿法通论》、《行政处罚法通论》等著作五部。在《中国法学》、《宪政论丛》、《行政法学研究》、《人民日报》、《法制日报》等十几种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承担多项国家和省市的科研项目,其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行政补偿研究》一项,参与中国法学会项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法律机制研究》一项。2002年参加由应松年教授主持的《国家赔偿法》修改建议稿起草工作,担任三个起草小组中河南组召集人。2003年参加国务院法制办委托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承担的《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方案》的起草工作,并担任主要执笔人。承担河南省社科基金项目3项,其中主持《河南省实施〈行政处罚法〉状况及其对策研究》一项,参与2项。另外,还承担《司法腐败研究》、《行政责任研究》等郑州市和郑州大学项目各一项。
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1998年曾与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应松年会长、杨海坤教授组成中国行政法代表团赴韩国参加东亚行政法年会,并作了“中国行政诉讼现状及其问题”的学术报告。1999年和2001年两次参加大陆行政法代表团赴台湾进行学术交流,作了“行政强制执行与行政强制措施研究”等学术报告。近年来,多次应邀参加在北京、杭州、大连、海口等地举行的中美、中英、中德行政法学术研讨会。还多次应邀参加全国人大法工委举办的《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和《行政程序法》起草工作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