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刑事诉讼法的效力

刑事诉讼法的效力

发布时间: 2020-12-22 00:44:54

『壹』 请问:《刑事诉讼法》第249条和“判决、裁定在发生法律效力后执行”矛盾吗,谢谢!

1、羁押的性质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所有的侦查措施都只是为了保证刑回事诉讼的顺利进行答,它绝不是一种惩罚措施。这与刑事判决后的执行完全是两码事!尽管执行时,有刑期折抵的问题,但性质是完全不同。
2、一审判决后,无罪或免刑的,当然不应该羁押了,羁押的原因已经消除,释放不影响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继续羁押有何理由?如果你通盘理解刑法、刑诉法,这时再继续羁押,有何法理依据?事实上,无法定理由羁押,国家是要承担赔偿责任的。
3、不能因为抗诉有可能成立,就对人继续羁押!
抗诉只是检察机关的一种履职行为,其结果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功,就算能成功也不能成为羁押的理由,因为羁押只是为了保证诉讼顺利进行!不能因为有可能成功就羁押,这在法理上,永远是不存立的。
如果抗诉成功,该收监执行的,再收监也不迟。不能把保证诉讼顺利进行的强制措施理解为是在执行刑罚,这可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贰』 法律、刑法 中的“空间效力”,包括“火车、汽车”吗

刑法第六条第二款“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内法。”并没有容包括火车、汽车这两种交通工具,你说的这种火车是国际列车(好像这种车是有公司专门承包,可以是外国的也可是我国的),《刑诉解释》第十条:“在国际列车上的犯罪,按照我国与相关国家签订的有关管辖协定确定管辖。没有协定的,由犯罪发生后该列车最初停靠的中国车站所在地或者目的地的铁路运输法院管辖。 ”所以有双边协议的就可以根据协议解决,没有的,我国仍然有管辖权。俄国跟我们订立了双边协议,所以是由双边协议解决,具体怎么规定的我就不知道了。

『叁』 刑事诉讼中被害人对量刑不满意该怎么办

民事诉讼: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所进行的诉讼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指人民法院和一切诉讼参与人之间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发生的,由民事诉讼法所调整的诉讼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它包括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在民事诉讼过程中;第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存在于人民法院和一切诉讼参与人之间;第三,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以诉讼权利义务为内容;第四,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受民事诉讼法调整。 既判力是指法院裁判生效后的效力,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任意推翻。一般来说,既判力的效力及于判决的主文部分。 民事诉讼的主管,即法院主管,是指人民法院依法受理、审判解决一定范围内民事纠纷的权限,也是确定人民法院和国家其他机关、社会团体之间解决民事纠纷的分工和职权范围。 期日是“期间”的对称,是指人民法院和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会合进行诉讼行为的某一特定的具体日期。 期间是“期日”的对称,是由某一时间点到另一时间点之间持续经过的时间 根据诉讼的内容和形式不同,诉讼活动可以具体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三部分。其中,刑事诉讼是指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侦查机关在当事人以及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被追诉者刑事责任问题的诉讼活动。刑事诉讼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刑事诉讼是实现国家刑罚权的活动。刑事诉讼的中心内容是解决被追诉者(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责任问题。因此,刑事诉讼法与刑法关系密切,学习刑事诉讼法必须对刑法有所了解。 2.刑事诉讼由国家专门机关负责进行。刑事诉讼活动主要由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负责进行。其中,享有侦查权的机关包括: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检察机关、军队的保卫部门、监狱和海关总署缉私局。在考试中,一般以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的侦查权限为考察重点。人民检察院是唯一享有检察权的机关。在刑事诉讼中,检察权贯穿始终,如对公安机关不立案的监督;自侦案件的侦查;批准逮捕;审查起诉;出庭支持公诉;抗诉;执行监督;等等。人民法院是唯一享有审判权的机关。根据第12条规定,审判阶段是确定公民有罪的必经阶段。因此,审判程序一直是司法考试的重点。 3.刑事诉讼必须有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在刑事诉讼中,学理上的通说将侦查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犯罪嫌疑人及被告人统称为“诉讼主体”,而按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第82条第2项的规定,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称为刑事诉讼的“当事人”,第82条第4项的规定里将前述的“当事人”、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称为“诉讼参与人”。上述三个概念各有其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不可混淆。最广泛意义上的各诉讼参与人(尤其是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诉讼地位及其权利义务关系是刑事诉讼学习的重点。 4.刑事诉讼必须依照法定程序进行。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这是刑事诉讼的一个重要特征。与其它社会活动不同,刑事诉讼活动是刑事诉讼法的产物。只有符合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活动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刑事诉讼案件的流转程序一直是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关心的重点

『肆』 仅凭犯罪嫌疑人自己的正常口供能否对其进行定罪如果其后来又翻供的,先前的口供还有没有证据效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六条:单凭犯罪嫌疑人自己承认有罪的供述而没回有其他答证据时,不能对犯罪嫌疑人定罪。如果其后来又翻供的,要认定先前的口供还有没有证据效力要看法院是否采信,如果没有其他证据一般采信的可能性较小。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六条: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判处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判处刑罚。

(4)刑事诉讼法的效力扩展阅读

可以用于定案的证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八条 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 证据包括:

(一)物证;

(二)书证;

(三)证人证言;

(四)被害人陈述;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六)鉴定意见;

(七)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

(八)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伍』 新旧刑事诉讼法是否象新旧刑法那样有时间效力,例如现

刑法原则是从旧兼从轻。
从旧兼从轻,是指在新法实施后发现的违法行为发生在新回法实施之前,原则上适答用旧法,新法没有溯及力,但新法不认为是违法或者处罚较轻时,则按照新法处理。具体执行中应按照不同情
况分别处理:
(1) 旧法不认为是违法,而新法认为是违法,适用旧法,即新法没有溯及力。对于这种情况不能以新法规定其违法为由而追究责任。
(2)旧法认为是违法,新法不认为是违法,应当适用新法,即新法具有溯及力。
(3)旧法和新法都认为是违法,并且按照新法的规定应当追责的,原则按旧法追责,即新法不具有溯及力,这就是从旧兼从轻原则所指的从旧。但是如果旧法处罚比较新法处罚重,则应适用新
法,新法具有溯及力,这便是从轻原则的体现

『陆』 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证据没有法律效力,对不对

不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第六十八条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柒』 律师法与刑事诉讼法相冲突,哪个效力更高

你好!
你问的这个问题是学术界争论的比较多的问题。目前大家的说法都不一致专。
但我认属为:
第一,刑事诉讼法与律师法不是同一位阶的法律,刑事诉讼法是上位法,律师法是下位法,刑事诉讼法的效力要高于一般法。
第二,两个法律的宪政基础不一样,刑事诉讼法是由近三千名左右的人大代表表决产生的,律师法是由一百多个常委会委员表决产生的。
当然,这个问题其实需要人大或者人大常委会做出最终的解释,但至今没有明确的说法,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一般都是刑诉法优于律师法!

『捌』 《刑事诉讼法》第249条和“判决、裁定在发生法律效力后执行”矛盾吗,谢谢!

检察机关上诉肯定是存在加刑或收监判决并执行的问题,一般说的上诉不加刑是版被告上诉,不权包括公诉方上诉。你用红笔画出的不存在收监问题,是在法院判决无罪或免除责任的前提下不收监执行,这个收不收监是判决罪与非罪的执行方式,在无罪或免责的情况就直接释放,若再收监等判决书生效的话,就存在司法机关侵犯人权和滥用职权的问题。如果在有罪应当执行刑罚的情况下,不管是谁上诉也只存在是否加刑的问题,而收监则是必定的。

『玖』 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证据,具有法律效力吗

不可以。

根据《刑事诉讼法》

第五十六条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回、被告人供述和答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

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时发现有应当排除的证据的,应当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为起诉意见、起诉决定和判决的依据。

(9)刑事诉讼法的效力扩展阅读

根据《刑事诉讼法》

第五十五条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证据确实、充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

(二)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

(三)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

『拾』 《刑事诉讼法》与《律师法》哪个效力高

2007年1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进行了一系列修改,修改后的新《律师法》已经于2008年6月1日起施行。而这部法律的颁布实施之所以受到社会各界的的广泛关注,就在于新《律师法》对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权利加以完善和强化,对刑事诉讼中律师的会见权、阅卷权、调查取证权、法庭言论豁免权作出了一系列不同于《刑事诉讼法》的突破性规定,而这些与《刑事诉讼法》明显冲突的突破性规定究竟如何使用成为各方争议的焦点,尤其是在具体的办案实践中,律师在会见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办案机关到底能不能派员在场等一系列棘手的问题使我们产生疑惑,无所适从。一个是新颁布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一个是由全国人大制定的颁行了近十一年之久的法律,究竟该适用那部法律呢?现在主流的观点认为新《律师法》是刚刚修订颁行的,当两法发生冲突时,按照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应当优先适用新《律师法》的有关规定,当然也有少部分人坚持认为根据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原则,仍应当适用《刑事诉讼法》。
在司法实践中,当产生法律冲突时,通常按照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殊法优于普通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等原则确定该如何适用。而单单就新法优于旧法这一原则而言,主要适用于同一机关就同一事项先后制定的规定不一致的情形,结合本文中提到的新《律师法》和《刑事诉讼法》有关律师会见权、阅卷权、调查取证权和法庭言论豁免权方面不一致的规定,笔者认为应当按照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原则,优先适用《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新法优于旧法这一规则在这两部法的冲突中根本就不能适用,原因在于《刑事诉讼法》是由全国人大制定,而新《律师法》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两部法律的制定机关不同,当然就不能适用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全国人大与全国人大常委会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按照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原则,全国人大制定的《刑事诉讼法》效力当然高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律师法》。此外,我国《宪法》第67条第三项明确规定: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对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因此,笔者认为刚刚颁行的新《律师法》实际上处于非常尴尬的法律境地,只要《刑事诉讼法》不进行相关的修改,新《律师法》永远也不能理直气壮地“挺起腰杆”。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新《律师法》中的突破性规定无疑是进步的、先进的,它使法庭上的控辩双发的法律地位更趋于平等,对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保障人权,对公诉机关在法庭上天然形成的优势地位的削弱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而新《律师法》与《刑事诉讼法》之间的冲突不过是国家立法节奏轻微失调产生的影响,加快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必然是大势所趋,迫在眉睫,随着《刑事诉讼法》的及时修改完善,这一问题将迎刃而解,检察机关感受到“平等武装”后辩护方的冲击的那一刻将不可阻挡的到来,而中国的法制进程也将迈进一大步。

热点内容
初中关于法律知识 发布:2025-05-14 20:01:45 浏览:507
2018劳动法退休有补贴吗 发布:2025-05-14 19:48:29 浏览:91
彩印的证明材料并加盖公章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5-14 19:47:56 浏览:149
李永乐律师 发布:2025-05-14 19:42:08 浏览:719
法治中国梦演讲稿 发布:2025-05-14 19:40:39 浏览:79
民法典媒体宣传 发布:2025-05-14 19:35:44 浏览:106
法治领导方式 发布:2025-05-14 19:24:03 浏览:52
便民警务站对群众法律知识宣传 发布:2025-05-14 19:24:03 浏览:258
信访条例作文 发布:2025-05-14 18:46:24 浏览:19
长春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 发布:2025-05-14 18:45:35 浏览: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