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行政主体概念
『壹』 我国行政法规定的行政主体有哪些
行政主体的范围有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授权的行政机关。
一、行政主体的特征
为了更准确地认识行政主体,我们需要了解他的特征。一般而言,行政主体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1、行政主体可以独立行使行政职权。
这是行政主体的首要特征,也是行政主体实施行政管理的前提条件。另外,从性质上而言,行政主体的职权是行政职权,而非立法权与司法权。凡是不能独立行使行政职权的行政组织,均不得成为行政主体。
2、行政主体可以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
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职权,意味着行政主体拥有独立的法律人格,也正是其拥有行政权能的具体体现。
3、行政主体可以依法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能够独立承担行为的法律后果,能够成为行政复议的被申请人以及行政诉讼的被告,这是行政主体最重要的特征,也是明确行政主体概念最主要的法律意义所在。
由此可以看出,要想成为行政主体,三要素必须同时齐备:“权”、“名”、“责”相统一。其中,“责”是最关键的要素,也正是我们讨论行政主体概念的最主要的目的。
具体在行政法中,研究并确定行政主体概念的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于确定解决行政争议的主体资格问题,亦即明确谁可以成为行政复议的被申请人以及行政诉讼的被告;二是在于确定行政赔偿救济的主体资格问题,即行政赔偿的赔偿义务机关究竟应当是谁。
二、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
(一)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没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或其他组织一般不能实施行政处罚。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的行政处罚权,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
享有行政处罚权、能够实施行政处罚的机关应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必须是行政机关。
第二,必须具有外部管理职能。
第三,必须取得特定的行政处罚权。
第四,必须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实施。
(二)授权实施行政处罚
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可以在法定授权范围内实施行政处罚。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若不具有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则不能实施行政处罚。
(三)委托实施行政处罚
1、根据《行政处罚法》规定,受委托的组织必须在授权范围内,以委托行政机关名义实施行政处罚,不能再委托其他任何组织或个人实施行政处罚。
2、委托行政机关对受委托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的行为负责监督,并对该组织实施行政处罚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3、根据《行政处罚法》第十九条的规定,能够接受行政委托、依法行使行政处罚的组织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一是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二是具有熟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业务的工作人员;三是对违法行为需要进行技术检查或技术鉴定的,应当由有条件的组织进行相应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定。
行政主体按权力来源划分:具有权限的行政主体,即区域行政主体,主要分配给行政机关; 授权的行政实体,是公共公共实体,主要分配给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第一条为了规范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行政处罚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减损权益或者增加义务的方式予以惩戒的行为。
『贰』 行政法中 行政主体和行政关系主体概念是什么有什么具体区别
在中国行政法学领域,行政主体是指享有行政职权,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版权并独权立承担责任的组织。是指享有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做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社会组织。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亦称行政法主体,或称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它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组织或个人。
『叁』 行政法的行政主体
1.涵义
行政主体是依法能以自己的名义,代表国家对外行使行政职权、履行行政义务、承担行政责任、担当争讼当事人(包括行政复议当事人、行政诉讼当事人、赔偿义务机关)的组织体。
有三层涵义:第一,行政主体是一个组织。第二,行政主体是依法享有行政权的组织。第三,行政主体是能够依法以自己名义对外行使行政权的组织。比如:税务机关。
2.与行政人
行政人是指依法享有以行政主体名义行使行政权的自然人。据此,行政主体与行政人虽然都具有行使行政权的资格,但两者界限仍十分明确:前者必须是组织并且是以自己名义对外行使行政权的组织;后者只能是自然人,并且必须以行政主体的名义才能对外行使行政权。
3.与行政法主体
人们通常把那些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享有行政法上的权利、负担行政法上义务的各方当事人统称为行政法主体。在行政活动中,行政主体及其行政人是一方,与他们相对应的另一方是行政相对人。
4.与行政机关
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学理概念,后者是法律概念;行政机关一经成
立即成为当然的行政主体而行政主体除包含行政机关外,还包括得到法律、法规或规章授权能以自己名义行使行政权的其他组织。行政主体和行政机关的联系和区别类似于民法中的法人和公司的关系。
『肆』 2020法考背诵点【行政法】行政组织概念及行政主体
一、行政组织概念
1、行政组织,是指以实现国家行政职能为目的,以行政职位为基本构成单位的组织。具体包括行政机关、行政内部机构、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行政组织的最主要的形态是行政机关。
2、行政机关,是指依照宪法或者行政组织法的规定而设置的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国家机关,包括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应的职能部门。
二、行政主体
(一)概念
行政主体,是指拥有行政职权,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管理,并能独立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国家行政机关和社会组织。行政主体的概念是一个学理概念而非法定概念,类似于民法中的民事主体的概念。享有民事权利能力就意味着拥有民法主体地位。
民事权利能力是指享有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承担民事责任的资格。而行政主体指的是享有行政法上的这种主体资格的行政组织。
【注意】能够独立承担责任是成为行政主体的核心条件。
(二)确定行政主体概念的意义
在行政法中,确定行政主体概念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确定解决行政争议的主体资格:明确了谁可以成为行政复议的被申请人以及行政诉讼的被告。
(2)确定行政赔偿救济的主体资格:确定行政主体,即明确了谁可以成为最终的行政赔偿义务机关。
(三)“权”“名”不一致时的行政主体
一般情况下,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管理职权过程中“权”“名”“责”三者是统一的。但是有些情况下,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行为之际,“权”“名”并不统一。
例如在下级机关经过上级机关批准后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案件中,下级机关有“名”无“权”,上级机关有“权”无“名”,此时“名”与“权”发生分离。
最终谁应当成为承担法律责任的行政主体,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中并不一致。在行政复议中,应当以上级行政机关作为被申请人;而在行政诉讼中则应当以对外发生法律效力的文书上署名的机关为被告,采用“诉讼看名义,复议看职权”原则。
『伍』 我国行政法规定的行政主体是什么
我国行政法律法规中所规定的行政主体是指享有行政管理职能,能依法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出一定行政行为的主体。例如能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主体,能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主体等。
行政法主体,即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指行政法调整的各种行政关系的参加人,包括组织和个人。具体来说,组织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个人则包括国家公务员以及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行政法主体是指在具体的行政法律关系中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
行政法主体又称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是行政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具体包括执掌行政权的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即行政管理过程中的被管理者)。
行政主体是指享有行政职权,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并独立承担责任的组织。
因此,行政法主体的范围大于行政主体,行政主体只是行政法主体的一种,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占主导地位。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二条本法所称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五条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条 行政处罚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减损权益或者增加义务的方式予以惩戒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逐步增加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加强互联网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平台与政务服务平台融合,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在线办理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九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对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监督,并提出批评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