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关系行政法律关系
1. 什么叫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通俗易懂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关系的法律,行政机关行使的行政行为受行政法的约束,行政相对人一般指行政机关实施具体行政行为的对象。
2. 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及其内容
一、行抄政法律关系的内容有袭如下的特征
1)行政法律关系内容设定单方面性
2)行政法律关系内容的法定性
3)行政主体权利处分的有限性
二、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以相应的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条件,以一定的法律事实的出现为直接原因。
(1)法律事实法律事实通常可以分为法律事件(洪水、地震)和法律行为两类
(2)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
(3)行政法律关系的变更
(4)行政法律关系的消灭
3. 行政法律关系的分类
(一)、权力关系与非权力关系。所谓权力关系,是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凭借权力版手段而施行行政权活动;所谓非权力关系,是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使用非权力手段而实施行政活动。在德日等国,又把权力关系分为一般权力关系和特别权力关系。
(二)、对内行政法律关系和对外行政法律关系。 这是根据行政权力的作用范围不同而划分的。
(三)、行政实体法律关系和行政程序法律关系。一般来讲,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实体法律关系和行政程序法律关系的综合体。
(四)、原生行政法律关系与派生行政法律关系。派生行政法律关系一般来讲就是指行政复议关系与行政诉讼关系。
(五)、单一行政法律关系和多重行政法律关系。
4.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就是行政法主体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就是行政法主体。
行政法主体,即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指行政法调整的各种行政关系的参加人,包括组织和个人。
具体来说,组织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个人则包括国家公务员以及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行政法主体是指在具体的行政法律关系中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关人。
(4)行政关系行政法律关系扩展阅读:
1、主体的恒定性与不可转化性。即关系中必有一方主体是行政主体,不以行政主体为一方当事人的法律关系不是行政法律关系,而且在我国,原告只能是行政相对人,被告则只能是行政主体,他们之间不能互为原被告(与民诉不同之处)。
2、主体资格的受限制性。在我国,只有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才能成为行政主体。
3、主体地位“平等下的不平等性”。
主体双方各自权利义务性质不完全相同。主体双方权利义务的数量不能相等,且一方所具有的权利义务是另一方所不具有的。
特征:
1、行政主体是组织,而不是个人。
2、行政主体是依法拥有行政职权的组织,是行政权的归属者。
3、行政主体有权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代表国家并独立行使职权。
4、行政主体能以自己的名义单独参加诉讼。
5. 行政法主体与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区别是什么
行政法主体是用行政法规范来调整的,而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行为过程中回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答
6. 行政法律关系与行政关系的区别
行政法律关系与行政关系主要有三大区别:
1、关于性质的区别
行政法律关系属于思想社会关系,体现了国家的意志,而行政关系不属于思想社会关系。这一分类是基于列宁对社会关系分为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的划分。
2、关于范围的区别
也就是说并非是所有的行政关系都属于行政法律关系的调整范围,例如行政指导、行政建议、行政咨询等行政关系,就不属于行政法律关系的范畴。
3、关于调整的不同
行政法律关系不同于行政关系;行政关系是行政法调整的对象,而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法调整的结果;行政法并不对所有行政关系作出规定或调整,只调整其主要部分。
(6)行政关系行政法律关系扩展阅读:
学术界对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存在许多不同的看法,主要区别在于对行政法调整对象的理解不同。这里我们主要看看周有永教授的观点。他认为,行政法律关系是指行政法调整行政权力行使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后,通过行政法规范而形成的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行政主体是指具有行政权力和行政能力的社会组织,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力,并独立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一概念看似一般,但对于具体行政法律关系的适用,尤其是行政诉讼中的具体行政法律关系的适用,由于行政主体是否具有主体资格,是否具有法律权威,是否具有独立性,都具有重要意义。Y承担法律责任是审查的重要内容。
7. 内部行政法律关系与外部行政法律关系有何区别
内部行政法律关系指的是: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平行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行政机关与所属机构、派出机构之间的关系、行政机关与国家公务员之间的关系;
行政机关与其委托行使某种特定行政职权的组织之间的关系、行政机关与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之间的关系。
外部行政法律关系指的是:公共行政关系,主要是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作为管理和被管理关系。
(7)行政关系行政法律关系扩展阅读
1、主体的恒定性与不可转化性。即关系中必有一方主体是行政主体,不以行政主体为一方当事人的法律关系不是行政法律关系,而且在我国,原告只能是行政相对人,被告则只能是行政主体,他们之间不能互为原被告(与民诉不同之处)
2、主体资格的受限制性。在我国,只有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才能成为行政主体。
3、主体地位“平等下的不平等性”。
(1)、主体双方各自权利义务性质不完全相同。
(2)、主体双方权利义务的数量不能相等,且一方所具有的权利义务是另一方所不具有的。
特征: 1、行政主体是组织,而不是个人
2、行政主体是依法拥有行政职权的组织,是行政权的归属者。
3、行政主体有权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代表国家并独立行使职权
4、行政主体能以自己的名义单独参加诉讼
内部行政关系
包括
一、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
二、平行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
三、行政机关与所属机构、派出机构之间的关系
四、行政机关与国家公务员之间的关系
五、行政机关与其委托行使某种特定行政职权的组织之间的关系
六、行政机关与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