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执行政诉讼法若干

执行政诉讼法若干

发布时间: 2020-12-24 04:42:58

㈠ 关于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最高来人民法院关于源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0]8号 2000年3月8日公布 自2000年3月10日起施行) 第五十七条人民法院认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但不适宜判决维持或者驳回诉讼请求的,可以作出确认其合法或者有效的判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作出确认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者无效的判决:(一)被告不履行法定职责,但判决责令其履行法定职责已无实际意义的;(二)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但不具有可撤销内容的;(三)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依法不成立或者无效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5〕9号 2015年4月22日公布 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第二十七条 最高人民法院以前发布的司法解释与本解释不一致的,以本解释为准。

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3条11项

第六抄十三条裁定适用于下列范围:
(一)不予受理;
(二)驳回起诉;
(三)管辖异议;
(四)终结诉讼;
(五)中止诉讼;
(六)移送或者指定管辖;
(七)诉讼期间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或者驳回停止执行的申请;
(八)财产保全;
(九)先予执行;
(十)准许或者不准许撤诉;
(十一)补正裁判文书中的笔误;
(十二)中止或者终结执行;
(十三)提审、指令再审或者发回重审;
(十四)准许或者不准许执行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
(十五)其他需要裁定的事项。

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还有效吗

新的解抄释没有袭废止原来的解释,还有效。原来的司法解释中仅与新的解释不一致的才无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法释〔2015〕9号 2015年4月22日公布 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二十七条 最高人民法院以前发布的司法解释与本解释不一致的,以本解释为准。

㈣ 如何理解《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3条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33条第2款规定:复议机关不受理复议申请或者在法定期限内不作出复议决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对此条规定产生了两种理解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只要具备该条第2款规定的条件, 行政相对人就可以对原具体行政行为 《解释》第立2条规定:复议机关在法定期间内不作复议决定,当事人对原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为被告;当事人对复议机关不作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复议机关为被告。该条规定并非仅指非复议前置的案件,也包括复议前置的案件,即无论是复议前置还是非复议前置的案件,复议机关在法定期间内不作出复议决定,当事人均可以对原具体行政行为或者不作复议决定的纠纷依法提起诉讼。 根据《解释》第33条第1款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申请复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未申请复议直接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规定,当事人对复议机关的不予受理决定不服而起诉的,如果复议为前置条件的,未经复议的当事人只能对不予受理决定提起诉讼,不能对原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如果属非复议前置程序的,当事人在法定起诉期限内对原具体行政行为不服依法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予以受理。因此,在适用《解释》第33条第2款的规定时,应当注意该条第1款的规定。

㈤ 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解释第50条

我的理解抄:基本的原则是以原告为准:就是告诉才处理,不告不诉的就审查原具体行政行为。
效力的问题:
被告改变具体行政行为的,原告不服的,属于效力待定
被告仍就原具体行政行为起诉的,不影响被告改变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

㈥ 最高院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里26条和行政诉讼法的67条规定内容冲突冲突吗

最高院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年出台,2018年2月8日已经废止内。行政诉讼法属容于法律,且2015年已经修订,应按照行政诉讼法规定执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法释〔2018〕1号)
第一百六十三条本解释自2018年2月8日起施行。
本解释施行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0〕8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5〕9号)同时废止。最高人民法院以前发布的司法解释与本解释不一致的,不再适用。

㈦ 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简单的说:行政诉讼的诉讼目的是改变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而民事诉讼的诉讼目的一般是给付、确认、变更等。还有行政诉讼的主体地位是不平等的,民事诉讼的主体地位是平等的。同时,在一定的情况下行政诉讼的诉权是不可以放弃的。这与民事诉讼诉权自由行事是完全不同的。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审查和限制撤诉的目的是双重的,既要保护公民权利不受行政机关违法行为的损害,又要保护公共利益不受原告或者被告违法行为的损害。

《行政诉讼法》施行后(这意味着要求法院对撤诉进行审查的规定生效),全国一审行政案件撤诉率从未低于1/3,最高时达到57.3%!从一些行政法官的报告中,我们看到个别地区的撤诉率竟然一度高达81.7%! 与《行政诉讼法》施行前比较,行政案件的撤诉率非但没有降低,反而在长达8年的时间内稳步上升,居高不下(1998年后有所回落,但仍高于《行政诉讼法》施行前)。

#####################################

由于这个问题相当复杂,要详细的说明肯定要几万字的研究生论文,我先阐述相反的一个例子:

《行政诉讼法》第51条规定:“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宣告判决或者裁定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或者被告改变其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原告同意并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除了该条规定的原告明示申请撤诉的两种情形外,还有根据原告的行为推定其撤诉的,即《行政诉讼法》第48条规定的“经人民法院两次合法传唤,原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视为申请撤诉”。对此,人民法院照样可以根据情况裁定准许或者不准许撤诉。在上述三种情形下,“人民法院裁定不准许撤诉,如果原告仍拒不到庭的”,依照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的规定,可以缺席判决。

与一些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行政诉讼法》和相关的司法解释都没有规定原告撤诉的法定情形(例如,在被告作出实体性的答辩前,原告有权撤诉),相反,强调了撤诉一律需经法院裁定准许才能实现。 如果法院不准许撤诉,不管原告是否愿意,也不管被告是否同意撤诉,诉讼都将进行下去。那么,法院根据什么决定准许或者不准许撤诉?《行政诉讼法》对撤诉的限制出于什么目的?从一些参与过《行政诉讼法》起草的学者以及实务部门的专家口中,我们可以了解撤诉审查的标准和目的。

由最高法院行政庭法官编写的《行政诉讼诉讼贯彻意见析解》在阐述一条司法解释的理由时,否定了原告可以处分自己诉权的观点。除了撤诉申请的形式(书面)和时限(在庭审结束前)外,作者指出了准予撤诉的两条实质标准:

……第二,申请撤诉必须是原告真正自愿,对于别人强加违心同意的,人民法院不能裁定准予撤诉……第四,申请撤诉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及他人的合法权益。对于不符合上述四个条件中的任何一条的,人民法院都不应该裁定准许撤诉。

一位学者具体地描绘了撤诉可能损害国家利益或者原告利益的诸种情形,认为法院在行政诉讼中既要防止被告规避法律,也要防止原告规避法律:

……第二种情形的撤诉(指被告改变其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原告同意并申请撤诉的),被告规避法律的可能性较大;他们可能以牺牲国家社会利益换得原告的撤诉,也可能通过压制、威胁、欺骗原告,对具体行政行为作无关痛痒的改动,来迫使或者诱使原告撤诉。第三种情形的撤诉(指经人民法院两次合法传唤,原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视为申请撤诉的),原告规避法律的可能性较大;他们可能感觉到自己理亏,败诉结局已定,就故意不出庭,以逃避败诉责任。撤诉如属于这些情形,人民法院应裁定不予准许。

可见,法院对原告撤诉申请除了程序审查,还要进行实体审查,包括原告申请撤诉是否自愿,被诉行政行为或者变更后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审查和限制撤诉的目的是双重的,既要保护公民权利不受行政机关违法行为的损害,又要保护公共利益不受原告或者被告违法行为的损害。由此,法院除了裁判纠纷,还肩负着纠察违法行为、维护行政法律秩序的职责。只要当事人违法,一旦上了法院,都休想逃脱,不管它损害的是原告利益还是公共利益。

#####

也就是说,行政诉讼中诉权虽然属于原告,但是,原告在推动诉讼后,就承担了一定的推动义务,如果原告放弃这种推动义务,法院就通过限制和强制两个方向对原告的撤诉行为进行制衡。

限制:就是原告以同一事实和理由重新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对民事性质的诉讼费预交问题作为例外)

强制:就是《行政诉讼法》第51条规定:“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宣告判决或者裁定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或者被告改变其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原告同意并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

还有“人民法院裁定不准许撤诉,如果原告仍拒不到庭的”,依照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的规定,可以缺席判决。

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情况下行政诉讼的诉权是不可以放弃的。这与民事诉讼诉权自由行事是完全不同的。

㈧ 请问:最高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总共几十条法律条文。谢谢!!!

第二十七条
最后一条:最高人民法院以前发布的司法解释与本解释不一致的,以本解释为准。

㈨ 行政机关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执行应具备的条件

1、行政机抄关申请强制执行应当具备的条件有:(1)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没有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也没有履行行政决定;(2)已经催告当事人履行义务;(3)申请执行的时间在催告当事人履行义务十日后且在自当事人没有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期限结束之日起三个月内。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
第五十三条: 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决定的,没有行政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可以自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依照本章规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十四条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前,应当催告当事人履行义务。催告书送达十日后当事人仍未履行义务的,行政机关可以向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执行对象是不动产的,向不动产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㈩ 行政诉讼法的执行

“行政诉讼法的执行”,按照《行政诉讼法》第八章第九十四条至第九十七条规定的条款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八章的“执行”设置了以下条款:
第九十四条 当事人必须履行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
第九十五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拒绝履行判决、裁定、调解书的,行政机关或者第三人可以向第一审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或者由行政机关依法强制执行。
第九十六条 行政机关拒绝履行判决、裁定、调解书的,第一审人民法院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应当归还的罚款或者应当给付的款额,通知银行从该行政机关的账户内划拨;
(二)在规定期限内不履行的,从期满之日起,对该行政机关负责人按日处五十元至一百元的罚款;
(三)将行政机关拒绝履行的情况予以公告;
(四)向监察机关或者该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司法建议。接受司法建议的机关,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将处理情况告知人民法院;
(五)拒不履行判决、裁定、调解书,社会影响恶劣的,可以对该行政机关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拘留;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十七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

热点内容
司法所建设情况 发布:2025-05-15 17:14:40 浏览:652
2021法院选调 发布:2025-05-15 17:13:43 浏览:87
法院户口迁入 发布:2025-05-15 17:13:05 浏览:568
对新条例的认识 发布:2025-05-15 16:57:28 浏览:366
国际法的社会基础论述题 发布:2025-05-15 16:53:53 浏览:244
东阳人民法院淘宝拍卖 发布:2025-05-15 16:52:40 浏览:696
60家法院 发布:2025-05-15 16:51:48 浏览:290
贵州工伤保险条例实施细则 发布:2025-05-15 16:43:29 浏览:100
郑州律师吧 发布:2025-05-15 16:43:26 浏览:33
破产与租赁的合同法 发布:2025-05-15 16:36:59 浏览: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