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法学家
㈠ 法学主要学什么课程
主要课程
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逻辑学、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版法总权论、民法分论、商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刑法总论、刑法分论、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环境资源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法律英语、公文写作与处理。
实践课程
法律咨询、社会调查、专题辩论、模拟审判、疑案辩论。
(1)刑事诉讼法法学家扩展阅读
相近专业——法律史
法律史专业,属于法学二级学科,也属于法学领域内的一个重要学科。该学科已经经历了近50年曲折艰辛的发展历程。1948年,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出任中原大学首任校长,这是学校历史上“法”与“史”相关联的最早例证。1955年,法律史教学群体正式形成,该学科的学术发展史翻开第一页。
主要课程
法学理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含:劳动法学、社会保障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含: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军事法学。
㈡ 法学和政法学有什么不同
一、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一样:法学主要培养学生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掌握法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技术,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政法学专门培养从事专政工作的国家干部,主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学思维方式和法律事务处理能力。
二、学生学习内容和需要掌握的知识不完全一样:法学学习课程有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逻辑学、宪法、环境资源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法律英语、公文写作与处理等;政法学学习课程有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中国法制史、公司法、金融法学、财税法学、证据科学、法律文书、论辩技巧、律师公证与实务等。
三、就业方向不一样:法学学生主要就业方向是公检法单位人员、律师、法律顾问、证券业从业人员、司法鉴定从业人员等;政法学学生主要就业方向是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党政机关、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行政管理、新闻媒体、文化宣传、出版发行和教育科研等部门,或从事法制新闻、宣传和管理等工作等。
四、院校数量差距较大:截止到2014年,中国共拥有8所政法类院校,这些政法院校的国家司法考试通过率均在排在全国前列;开设法学的院校就多的多了,比如仅上海就有华东政法大学、上海政法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14所院校。
(2)刑事诉讼法法学家扩展阅读
一、法学专业,曾一度被人们公认为是捧着“铁饭碗”的好专业,但是随着公检法单位人员的饱和、法学毕业生人数暴增等,法学就业的寒冰期已到来。法学,真的就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专业好就业难的专业吗?我国正处于由行政体制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法学专业正经历着阵痛与新生,法学还是有那么一系列的就业热门方向,正在升温回暖。
二、“五院四系”,是新中国建立的五所政法院校以及四所大学的法学院(原法律系)的简称,中国高等法学教育界曾有这一种说法:只有从“五院四系”走出来的人,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律科班生。这9所高校的法律科学在中国法学教育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今中国司法机关80%的骨干人员均有五院四系的培养背景。
㈢ 陈卫东的个人作品
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自诉案件审判程序》《司法文书写作教程》《中国刑事诉讼法》《检察监督职能论》《刑事普通程序》《刑事特别程序的实践与探讨》《刑事二审程序论》《审判监督程序论》等8部,主编、参编各类教材、著作《刑事诉讼法学》《中国律师学》《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事、行政、刑事诉讼》《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调研报告》《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对策研究》等50余部。
1.《刑事诉讼法学》(2003年全国司法考试指定教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调研报告》,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年版
4.《刑事诉讼法案例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调研报告》,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
6.《审判监督程序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7.《中国律师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8.《腐败控制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9.《刑事诉讼法学》(全国律考统编教材),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0.《刑事诉讼法及配套规定》,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11.《中国律师制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中国刑事诉讼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3.《中国刑事诉讼法学》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7年版
14.《刑事二审程序论》,中国方正出版社1997年版
15.《司法文书写作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6.《新刑事诉讼法通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4月版 1、《论刑事强制措施的立法完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2、《论立案管辖的立法完善》,《政法论坛》1996年第2期
3、《论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法学家》1996年第5期
4、《论不起诉制度》,《中国法学》1997年第1期
5、《论涉台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6、《我国刑事诉讼中法官司法调查权的变化》,《法学评论》1998年第2期;
7、《正当程序的简易化与简易程序的正当化》,载于《法学研究》1998年第2期
8、《关于死刑复核程序的现状及存废的思考》,《中国法学》1998年第5期
9、《侦检一体化模式研究》,载于《法学研究》1999年第1期
10、《实然与应然——侦检权是否属于司法权的思考》,载于《法学》1999年第6期
11、《被告人诉讼权利与程序救济论纲》,载于《中外法学》1999年第第3期
12、《刑事申诉制度改革研究》,载于《法学家》1999年第4期
13、《中国刑事审判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中国律师》2000年第2期
14、《21世纪中国刑事诉讼法学前瞻》,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15、《刑事诉讼中的司法资源配置》,载于《中国法学》2000年第1期
16、《刑事再审一审终审制之改造》,《法学家》2000年第4期
17、《我国公诉方式的结构性缺陷及其矫正》,《法学研究》2000年第4期
18、《谁有权力逮捕你》(上、下),《中国律师》2000年第9、10期
19、《论侦查权的司法控制》,载于《政法论坛》2000年第6期
20、《法院主动提起审判监督程序之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5期
21、《刑事二审全面审查原则质疑》,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22、《关于完善我国刑事证明标准体系的若干思考》,《法律科学》2001年3期
23、《控辩式庭审方式的制度保障》,《刑事法判解》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2月
24、《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刑事司法制度的创立、发展及其完善》,《法学家》2001年第3期
25、《公诉的价值冲突与衡平论略》,《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26、《论检侦一体化改革与刑事审前程序之重构》,《刑事法评论》第8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27、《司法公正根植于法官的职业道德》,《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28.《公正与效率——刑事审判的两个目标》,《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5期
29.《司法公正与律师辩护》,《检察日报》2001年12月21日
30.《如何保障法官的真正独立》,《诉讼法学研究》2001年12月
31.《刑事庭审查程序改革研究》,《诉讼法学研究》2002年2月
32.《以法官独立为核心推动我国法官制度的现代化》,《人民司法》2002年2期
33.《司法改革十年检讨》,《人民检察》2002年3期
34.《联合国准则与警察保障人权》,《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2期
35.《我国检察权的反思与重构》,《法学研究》2002年2期
36.《司法官遴选制度探微》,《法学论坛》2002年3期
37.《论遏制刑讯逼供的程序保障(一)》,《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3期
38.《从建立有罪答辩制度到引入辩诉交易——论美国辩诉交易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6期
39.《集中审理原则与合议庭功能的强化》,《中国法学》2003年第1期
40.《英国保释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人民检察》2003年第3期
㈣ 王新清的主要学术成就
(1)《论对法庭秩序的刑法保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2)《论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刑事管辖权的冲突与协调》,《法学家》2000年第6期。
(3)《特别行政区刑事管辖权论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4)《刑事诉讼中的合意问题——以公诉案件为视角》,《法学家》2003年第3期。
(5)《进步中的缺陷——新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辩护制度评析》,载《湘江法律评论》第二卷(1998年5月)。
(6)《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刑事制裁之探讨》,载《刑事法专论》(1998年1月)。
(7)《香港、澳门与内地的刑事司法协助》,载《刑事诉讼法新解》〉(2000年11月)。
(8)《特别行政区刑事管辖权及其与内地刑事管辖权的冲突与协调》,载《区际刑事司法协助研究》,何超明、赵秉志主编,澳门特别行政区检察院、澳门检察律政学会2002年9月出版。
(9)《证明责任与举证责任辨析》,《证据学论坛》第6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5月版(与顾红华合著)。
(10)《刑事管辖权的国际转移》,载《现代刑事法治问题探索》,法律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1)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刑事诉讼法》(为第一作者、统稿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
(2)高等学校法学教材《律师学》,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版。
(3)高等学校文科教材《证据学》,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4)教育部“九、五”重点教材《中国刑事诉讼法教程》,参编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11月版。
(5)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刑事诉讼法》,参编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6)《以案说法—刑事诉讼法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刑事诉讼法》(远程教育教材),编著(第一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
(8)《中国律师制度原理》,参加撰写11万4千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版。(9)《海峡两岸交往中的诉讼法律与实务》,参加撰写2万6千字。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年6月版。
(10)《现代中国法入门》(朝文出版),参加撰写7万字,韩国 傅英社1995年9月出版。
(11)《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发展报告》,参编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4月版。
(12)《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报告》,参编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版。
(13)《香港法律制度》,参编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版。
(14)《司法制度》,载《中国的政治》(日文版)曾宪义、小口彦太主编,早稻田大学出版部2002年6月出版。3万字。(15)《中国刑事诉讼法的理论与实践》(日文版),日本东京成文堂2003年6月印刷发行,本人是第二作者。 (1)参加程荣斌教授主持的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海峡两岸交往中的诉讼法律与实务”的研究,是该项目的重要的研究人员。
(2)参加程荣斌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律师制度”的研究,是该项目的主要研究人员。 1995年被宝钢集团授予“宝钢教育奖”;
1997年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师,
1997年获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奖,并荣获北京市教育工会1996-1997年师德标兵称号。
1998年被授予北京市“爱国立功标兵”荣誉称号;
在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评比中,他荣获第一名;
2001年被中共北京市委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光荣称号。
王新清同志担任新华社法律顾问等多个社会职务。